大寒的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大寒節氣有什麼風俗習慣

大寒是我國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迴。人們常說“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言外之意,大寒已非常冷。實際上,大寒僅與小寒相對,它們都是表徵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因“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有的地區大寒溫度並不比小寒溫度低,大寒僅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氣候變化的一種趨勢。

大寒節氣,全國各地農活依舊很少。北方地區老百姓多忙於積肥堆肥,為開春作準備;或者加強牲畜的防寒防凍。南方地區則仍加強小麥及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因為這時作物已收割完畢,平時見不到的田鼠窩多顯露出來,大寒也成為嶺南當地集中消滅田鼠的重要時機。除此以外,各地人們還以大寒氣候的變化預測來年雨水及糧食豐歉情況,便於及早安排農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廣西)、“大寒見三白,農民衣食足”(江西)、“大寒不寒,人馬不安”(福建)、“大寒白雪定豐年”(貴州)、“大寒無風伏乾旱”(河北)等。

贊助廣告

大寒飲食習俗

食臘八粥

小寒之後過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天氣雖然寒冷,但因為已近春天,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這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曆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大寒迎年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因此,這樣的節氣中,除順應節氣幹農活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佈新,準備年貨,醃製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製雞鴨魚肉等各種年餚。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凶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贊助廣告

喝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曆四九前後,傳統的一九一隻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新增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裡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到了臘月,老南京還喜愛做羹食用,羹餚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樣,如北方的羹偏於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於清淡精緻,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既不過於粘稠或清淡,又不過於鹹鮮或甜淡。南京冬日喜歡食羹還有一個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簡,可貴可賤,肉糜、豆腐、山藥、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熱乎乎的羹,配點香菜,撒點白胡椒粉,吃得渾身熱乎乎的。

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於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鬆的節氣。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闆明年要解僱誰。因此現在有些老闆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餚,回家後也能過個安穩年。...餘下全文>>

大寒節氣吃什麼 四大飲食習俗

大寒節氣的四大飲食習俗。

大寒節氣吃什麼?

1、八寶飯

民間有大寒節氣吃糯米的說法,因為糯米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養胃、滋補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寶飯。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米、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後再澆上糖滷汁即成。味道甜美,是節日和待客佳品。

關於八寶飯的由來各有說法,一說是周王伐紂後的慶功美食,所謂“八寶”指的是輔佐周王的八位賢士。不過更加靠譜的解釋是八寶飯源自於江浙一帶,經由江南師傅進京做御廚才傳到北方。如今寧波、嵊州、嘉興也都保留著過年吃八寶飯的習俗。

2、年糕

吃“消寒糕”的習俗在北京由來已久。“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不但因其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昇的好彩頭。

所以老北京的習俗中大寒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帶著吉祥味,也能驅散身上寒意,所以稱為“消寒糕”。

3、雞湯

到了寒冬季節,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大寒已是農曆四九前後,傳統的一九一隻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或單燉、或新增參須、枸杞、黑木耳等合燉,寒冬裡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

燉湯不宜使用高壓鍋,因為營養物質在小火慢燉的過程中才能慢慢釋放出來。使用高壓鍋儘管可以縮短煮熟肉的時間,卻達不到煲湯的效果。因此,熬製雞湯時應該選用砂鍋,先開大火燒煮10分鐘,後調小火慢燉。此外,在熬湯時,儘量不要揭鍋蓋,不然容易“跑氣”影響雞湯的滋味。

4、糯米飯

古語有云:“小寒大寒無風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飯驅寒是傳統習俗。民間認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中醫理論認為糯米有補中益氣之功效,在寒冷的季節吃糯米飯最適宜。加之糯米飯寓意溫暖,從年頭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糯米味甘,性溫,具有禦寒滋補的功效,人們可以蒸煮糯米飯,也可以用糯米、大米、赤小豆、薏米、蓮子、枸杞子、桂圓肉、大棗等一起用旺火蒸熟,然後加點白糖,適用於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農村習俗建廁所是否要進入大寒季節

應該還早的哦!

父母讓我給他們買墓地,請懂習俗的朋友們指點下:買墓地必須在“大寒”前操作嗎?是什麼緣故?這個有什麼

這個是風俗

一般墓地動土

從風水上講

就只有大寒前後和清明前後

關於民俗的諺語

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模樣。

謙虛的人學十當一,驕傲的人學一當十。

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著。

強扭的瓜果不甜。

強中更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

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細說。

親不過父母,近不過夫妻。

秦嶺山脈一條線,南吃大米北吃麵。

勤能補拙。

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

擒龍要下海,打虎要上山。

擒賊先擒王。

清官難斷家務事。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情人眼裡出西施。

窮家難捨,熟地難離。

全是生薑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不虧地皮,地不虧肚皮。

人不缺地的工,地不缺人的糧。

人不在大小,馬不在高低。

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人多出韓信,智多出孔明。

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人多智謀廣,柴多火焰高。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各有心,物各有主。

人合心,馬合套。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人活七十稀,請教不為低。

人急投親,鳥急投林。

人家誇,一朵花;自己誇,人笑話。

人敬有的,狗咬醜的。

人老眼昏,鷹老爪鈍。

人怕餓,地怕荒。

人怕話多,活怕人做。

人怕沒臉,樹怕沒皮

人怕傷心,樹怕剝皮。

人怕信心齊,虎怕成群。

人強人欺病,人弱病欺人。

人勤病就懶,人懶病就勤。

人勤地長苗,人懶地長草。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人是實的好,薑是老的辣。

人是鐵,飯是鋼,地裡缺肥莊稼荒。

人是鐵,飯是鋼,三日不吃餓得慌。

人瘦臉皮黃,地瘦少打糧。

人投人,鳥投林。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人微言輕。

人無笑臉休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

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

人心齊,泰山移。

人要實心,火要空心。

人有人言,獸有獸語。

人有失手,馬有失蹄。

人越嬉越懶,嘴越吃越饞。

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人在世上煉,刀在石上磨。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炷香。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日長事多,夜長夢多。

日裡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日裡閒遊,夜裡熬油。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日圖三餐,夜圖一宿。

若要不怕人,莫做怕人事。

若要斷酒法,醒眼看醉人。

若要好,大讓小。

若要好,問三老。

若要健,天天練。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若要人下水,自己先脫衣。

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撒網要撒迎頭網,開船要開頂風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三分吃藥,七分調理。

三分靠教,七分靠學。

三分種,七分管。

三裡不同鄉,五里不同俗。

三年不喝酒,家裡樣樣有。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三人四靠,倒了鍋灶。

三人同心,黃土變金。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

三早抵一工,三補抵一新。

砂鍋不搗不漏,木頭不鑿不通。

山大無柴,樹大空心。

山大壓不住泉水,牛大壓不死蝨子。

山高樹高,井深水涼。

山裡孩子不怕狼,城裡孩子不怕官。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山有高低,水有深淺。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閃光的不全是金子。

善惡不同途,冰炭不同爐。

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

上頓不吃飽,下頓省不了。

燒的香多,惹的鬼多。

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腸胃。

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

捨不得苗,抱不到瓢。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身不怕動,腦不怕用。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餘下全文>>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意思

意思是說,由於深山裡面沒有曆法,二十四節氣中小寒、大寒已經過去了,還不知新春即將來臨。

節氣和節日的區別?

完全不同。

節氣可作兩個意思理解:一、二十四氣中的一類。從小寒起,太陽黃經每增加30°,為另一個節氣。計有小寒、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稱十二節氣。二、二十四氣的泛稱。節氣一般是按陽曆算出來的。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週,每大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來講,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天文上就稱為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稱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經到了夏、冬兩季的中間了。一年中太陽兩次直射在赤道上時,就分別為春分和秋分,這也就到了春、秋兩季的中間,這兩天白晝和黑夜一樣長。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節氣都是指的時刻,即太陽黃經等於15度時,便是清明節。[編輯本段]【起源】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矗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分為12個節氣和12箇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在公曆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反應物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編輯本段]二十四節氣時間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春季

立春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雨水 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 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 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 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穀雨 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 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 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 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 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 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 太陽位......餘下全文>>

一年十二個節氣

不是十二節氣,應該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餘下全文>>

一年總共有多少個節氣?

總共24節氣: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相關問題答案
大寒的民俗?
小寒的民俗?
關於大寒的古詩?
維吾爾族的民俗文化?
璋字的民俗五行屬什麼?
大寒的詩?
大暑的風俗?
芒種的民俗?
苗族的民俗是什麼?
雲南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