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飲食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蒙古族的飲食文化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如:酸奶幹、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餘種,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乘珍品,如有來客,首先要獻上,若是小孩來,還要將奶皮子或奶油塗抹其腦門,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特別是在做手抓羊肉時,忌煮得過老。但內蒙東部蒙漢雜居地區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時加佐料,並把肉煮成酥爛的手抓羊肉。有些地區的蒙古族還喜將羊腰窩的肉切成大片,掛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間稱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燉、紅燒、做湯。還食用駱駝肉和馬肉,油炸駝峰片蘸白糖,視為上餚,有經驗的廚師還善於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製成各種食療菜餚。為便於儲存,還常把牛、羊肉製成肉乾和臘肉。   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淨水,燒開後,衝入放有茶末的淨壺或鍋,慢火煮2—3分鐘,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鹹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蒙古族釀製奶酒時,即先把鮮奶入桶,然後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為引子,每日攪動,3—4日待奶全部變酸後,即可入鍋加溫,鍋上蓋一個無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內側掛上數個小罐,再在無底木桶上坐上一個裝滿冷水的鐵鍋,酸奶經加熱後蒸發遇冷鐵鍋凝成液體,滴入小罐內,即成為頭鍋奶酒,如度數不濃,還可再蒸二鍋。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奶酒扒肉』 馬奶酒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製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製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製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曾為元朝宮廷和蒙古貴族府第的主......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蒙古國飲食文化有哪些特點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

蒙古奶茶的飲食文化

磚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飲品,喝由磚茶煮成的鹹奶茶,是蒙古族人們的傳統飲茶習俗。在牧區,人們習慣於“一日三餐茶,一頓飯”。每日清晨,主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鍋鹹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歡喝熱茶,早上,他們一邊喝茶,一邊吃炒米,將剩餘的茶放在微火上暖著,以便隨時取飲。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鹹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熱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噴噴的奶茶,表示對客人的真誠歡迎。若客人光臨家中而不斟茶將被視為為草原上最不禮之行為。

贊助廣告

蒙古族飲食文化論文

蒙古族飲食文化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多分佈在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青海等省區。自古以畜牧和狩獵為主,被稱為“馬背民族”。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幹伊得”,意為聖潔、純淨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品。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最具特色的是剝皮烤全羊、爐烤帶皮整羊,最常見的是手扒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喜食炒米、烙餅、麵條、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食品。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 多數蒙古族人能飲酒,多為白酒、啤酒、奶酒、馬奶酒。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年節”,也稱“白節”或“白月”。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全家團聚吃團圓飯、喝團圓酒;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過春節,稱為“大年”,三十晚上要守歲,除夕戶戶都要吃手扒肉,也要包餃子、制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一些地區,夏天要過“馬奶節”。節前家家宰羊做手扒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裡,牧民要用最好的奶製品招待客人。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遊牧民族,在長期的勞動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遊牧民族特有的飲食文化.其中傳統的食品主要以白食即奶食製品;紅食即肉制食品為主.而白食和紅食在製作過程中,多采用一些非常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傳統工藝.每種食品在品嚐時,再配以蒙古族待客的傳統禮儀,使蒙古族的飲食風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民以食為天。蒙古族的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從事狩獵,主要以獵獲物為食品。從事畜牧業後,既吃獵獲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馬可波羅遊記》記載:“韃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飲食來源都是他們狩獵的產物o”長期以來,特別是牧區蒙古族的傳統食品主要為肉食品、奶食品及飲料。蒙古族的飲食:

大致分為奶食、肉食、糧食三種。奶食中又分為食品和飲料。食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等;飲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牧區蒙古族以肉食和奶食類為主,以糧食為輔。一日三餐,重視早餐和晚餐。早上通常奶茶泡炒米,再加少許奶皮、奶豆腐等;晚上多吃羊肉混湯麵、鮮奶麵餅或手扒羊肉。喝奶茶不分飯前飯後,只要想喝或客人來,一天都不斷。肉食以羊肉、牛肉為主。羊肉的吃法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這是蒙古族的傳統佳餚。其中蒙古族“手扒肉”,選用肥嫩的小口羯羊肉製成,用清水煮成七八分熟即可食用。可用手拿著吃,或用蒙古刀剔著吃。肉質鮮嫩,味美可口,易於消化,是蒙古族牧民常用的待客佳品。而蒙古族肉食招牌菜烤全羊是從元代宮廷燕饗繼承下來的一種整羊宴。在清代頗受清廷青睞並稱“詐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發詩興,作詩讚美此宴。“詐馬”即蒙古語“珠馬”或“招木”的異譯,指的是用蒙古族傳統的屠宰法殺之後,熱水煺毛,去掉內臟,收拾乾淨的白條綿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講究烹調技藝的上乘大菜。 據《元史》記載,十二世紀時蒙古人“掘地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時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飲膳都有了很大改進。《樸通事·柳蒸羊》對烤羊肉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元代有柳蒸羊,於地作爐三尺,周圍以火燒,令全通赤,用鐵芭......餘下全文>>

讀後感蒙古族飲食文化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寫讀後感一般應做到三點:

1、要讀懂原文的內容.“讀後感”,顧名思義,就是先讀後感.因此,讀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通過讀,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內容,才會寫出自己的真實體會.

2、寫自己體會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敘述的內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體會最深的內容來寫.體會不深,感想不豐富,讀後感就寫不成功.

蒙古族飲食習俗和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概述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裡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簷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特點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範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溼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製。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製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人的飲食文化,生活特點,與眾不同的節日、

在牧區,肉食是最常見也是牧民們最喜愛的傳統食品,尤其愛吃“手扒羊肉”,吃法有多種多樣。除“手扒肉”外,還有“全羊”或稱“羊背子”。

全羊 這道食品的做法是:將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鍋,不加任何佐料,煮沸片刻即起鍋。這時肉香味美,鮮嫩異常。“全羊”是蒙古族待客的上等食品,比較講究。“全羊”是將羊背上第七根肋骨至尾部割為一段,再割四肢和頭,帶尾入鍋煮熟,然後將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銅盤裡待客。察哈爾地區則把羊的下巴取掉,其他相同。

烤全羊 錫林草原著名傳統名菜。烤全羊在蒙古習俗中,是接待尊貴客人的一道名菜。蒙古語稱“昭木,浩日和納格”,色香味俱佳,別有風味,是最上檔次、最為講究烹調技術的上乘食品。烤全羊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很遠,不但製作複雜講究,而且使用專門烤爐。烤全羊精選土種綿羊作原料,經過屠宰、燙毛、整理、添配料等十幾道工序後,放進爐內反覆烘烤、整理,烤出的全羊成臥姿,皮表泛紅色,香味撲鼻,皮酥脆適口,肉鬆軟鮮嫩,肥而不膩。烤全羊的吃法也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先將呈臥姿的羊放在盤內,端出經客人過目,然後按照皮肉、骨的順序依次分解裝盤,由客人品嚐。現代多用剝皮整羊燒製,效果亦佳。

手扒肉 蒙古民族的傳統食物中,尤以手扒肉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手扒肉的做法是:“掏心”將羊胸腔內的動脈掐斷,然後剝皮,清除內臟,並將整羊切成若干段置於鍋中,待水沸後放入少許鹽和蔥,不加其它調料,煮斷血即可。食用時一手抓肉、一手持刀片肉,其特點是肉香味美,鮮嫩異常。

血腸 原料:羊小腸,將鹽、蔥末、少量的水和麵粉放入羊血中,調成血漿。用羊肺從羊腸一頭清洗三至四遍,洗淨後,將血漿灌入羊腸,邊灌邊用手搓勻,上鍋煮熟,拌沙蔥、韭菜花等即可食用。

羊背子 是傳統的名貴菜餚。一般在祭祀、婚嫁、老人過壽或歡迎親朋貴賓的宴席上才能見到。做法是:把全羊卸成七大件(除去胸叉),帶尾入鍋,加鹽煮熟。用大盤先擺四肢、羊背頸胛,羊頭放在羊背上,似羊的趴臥姿勢。吃時,每人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割取一條吃後就可以各取所需。

涮羊肉 錫林郭勒草原盛產優質羊肉,其中以蘇尼特、烏珠穆沁羊肉為最佳,因此以其為主料的名菜涮羊肉聞名遐爾。提起涮羊肉,據說還與成吉思汗有關。相傳鐵木真來到錫林郭勒草原與塔塔兒部征戰途中,一次部隊屠宰活羊後正準備煮手扒肉,這時聞報敵軍突然來攻,此時下鍋煮肉已經來不及。伙頭軍看著那些將要下鍋的羊肉和站在一邊飢腸轆轆的士兵們,真是又愁又急。關鍵時刻,鎮定自若的鐵木真靈機一動,當即叫伙頭軍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入沸水翻滾的鍋中,待肉色一變即撈入碗中,拌上額吉淖爾青鹽、野韭菜及野山蔥等調料,迅速吃起來。飽餐羊肉後的士兵們士氣大振,向遠途奔襲的敵軍發起反攻,取得了勝利。鐵木真為紀念這次草原奇勝,因而經常吃這道菜食,並賜名為涮羊肉,隨後便成了宮廷佳餚。如今涮羊肉在原有配料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調料配製,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食品。

奶食與炒米:走進草原牧區,無論進了哪頂蒙古包,熱情好客的女主人都會端出樣式各異的奶食品,就像一位烹藝高超的廚師,向食客展示自己的技藝,概括起來說,這些奶食品有近二十種之多,這裡簡單介紹以下九種:

鮮奶(蘇) 鮮奶是加工各種食品之源。牛、綿羊、山羊、馬、駝都可擠奶。擠牛奶最為廣泛而產奶量最高。綿羊奶具有油脂濃厚、熱性和凝乳多、乳油厚等特點。山羊奶卻油脂少、清淡、涼性,所以適合發酵。駝奶可以對奶茶和凝結加工。馬奶還可發酵釀製馬奶酒,是具有治療多種疾病和豐富營養的飲品。總之,鮮奶具有滋陰壯陽、除病解毒的珍貴保健食品。母畜產後一二天內擠......餘下全文>>

烏蘭巴托的飲食文化

蒙古人最愛吃肉和奶類食品,尤以羊肉食用最為普遍。“手扒肉、烤全羊、石烤肉”等都是他們常用的民族傳統佳餚。他們用餐慣用以手抓飯,時而也用刀叉。他們吃肉樂於把整塊肉下鍋煮,待六節成熟時例撈出,然後用手撕或以小刀切著吃,而且大多食量驚人。蒙古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注重講究實惠,注重菜餚的鮮嫩。 口味一般口味都偏鹹。 主食一般慣以牛羊肉為主食。對中國的羊肉餡包子、餃子等食品也感興趣。 副食愛吃牛肉、羊肉、雞、鴨、蛋類、鹿、兔、野羊、雉子等;也以乳製品為主要副食品;近來他們開始吃蔬菜。 製法對烤、涮、蒸、燴等烹調方法制作的菜餚偏愛。 中餐喜愛中國的蘇菜及清真菜。 菜譜很欣賞炒羊肉絲、紅燒牛肉、烤全羊、烤羊腿、青椒牛肉絲、脆皮雞、煎烹雞脯、牛肉丸子、青蔥炒蛋、烤肉等風味菜餚。 水酒愛喝烈性酒、尤對馬奶酒偏愛,啤酒也樂於品嚐;還喜歡飲用紅茶和奶茶。 果品喜歡吃瓜果,甜瓜是他們最愛吃的瓜類品種;乾果他們愛吃杏仁、核桃仁等。

蒙古族的飲食習俗

蒙古族每餐離不開紅食(肉類)和白食(奶類),我記得以前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我們的奶茶是鹹的,不同於珍珠奶茶什麼的,奶茶裡會放炒米,奶條,奶油,牛肉乾,奶皮,很營養的。午飯就是手把肉,用佩刀把熟的肉切釘薄片蘸著作料吃,很鮮再搞點羊肉串什麼。節日或來了貴客就烤全羊,喝馬奶酒。零食也很多,乳酪奶皮奶酥奶豆腐,離不開奶。差不多就這麼多了。 現在一部分蒙古族已經和漢族沒太大區別了,生活習慣也在慢慢同化,也有一部分蒙族一直過著自己的生活。

蒙古族的食物

蒙古族飲食文化 主要有 白食 及 紅食, 混合食物

白食,主要是純奶製品

紅食 肉食

混合食 麵食 奶製品 肉食 蔬菜 混合的食品。

白食 有 羊奶 駝奶 馬奶 牛奶 奶製品。 品種有幾十種。

紅食 五畜肉。 山羊 綿羊 牛肉 馬肉 駝肉 每種牲畜得 沒塊肉都有專業的名字,及其食用禁忌。

混合食物 有蒙古包子,既 純肉包子 ; 奶製品,肉,沙蔥包子; 沙蔥肉包子; 酸奶包子

合子(蒙古語 胡旭二) 麵條,面片---- 酸奶面 乾肉面等

主要是蒙古族的肉食 都沒有羶味兒,直接食用,是人都會上癮。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的飲食文化?
蒙古族飲食文化圖片?
壯族的飲食文化?
傣族的飲食文化?
中國漢族的飲食文化?
高山族的飲食文化?
東北飲食文化的特點?
白族飲食文化?
滿族飲食文化?
高山族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