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蘭姓的由來

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尋根溯源 蘭姓來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鄭國穆公名蘭,支庶以王父名為氏。2、春秋時,楚有大夫食採於蘭(故城在今山東棗莊東五十里),其後以邑為氏。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據《後漢書》所載,三國時,南匈奴貴族四大姓(即呼延、須卜(卜)、喬、蘭)中有蘭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代北鮮卑烏落蘭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改單姓蘭;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爾斯蘭,子孫遂以蘭為姓;裕固族蘭恰克氏,漢姓為蘭;今彝、土家、滿、回、壯、俄羅斯、瑤、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贊助廣告

得姓始祖 姬蘭。即鄭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下傳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鄭穆公即位。傳說穆公之母生穆公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的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產下一子,遂將其子取名為蘭。姬蘭在位二十二年,死後諡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為氏,稱蘭姓。他們尊姬蘭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屬河南)。公元前三七五年鄭為韓所滅。蘭姓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姓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兩漢時,見諸史冊之蘭姓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隻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先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姓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唐有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人蘭沖虛。所有這些史實證明,今重慶、江蘇等南方亦有了蘭姓人活動的身影。蘭姓郡望(郡望是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有中山、東莞、汝南,這說明在唐代及其以前蘭姓曾長期稱盛於今河北定州,山東莒縣、河南平輿一帶。宋元之際,蘭姓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佈於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元末,山西因處於表裡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對當時中原、江東一帶飽受戰火的老百姓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蘭姓繁衍得較為興盛。明初,山西蘭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銳減。清初,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運動,兩湖之蘭姓入遷四川。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姓飄洋過海,或遷居臺灣,或遷居東南亞各地。如今,蘭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蘭姓約佔全國漢族蘭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七。

贊助廣告

郡望堂號 蘭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漢代時所置,治所在平輿(今河南平輿北);3、東莞郡,漢為城陽郡,晉改稱東莞,治所在莒(今山東莒縣),後又改為東安。

堂號:“中山”、“平水”、“東莞”等。?

宗族特徵 1、蘭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大於南。2、蘭姓來源龐雜,但無論出自何支,均為中華姓氏大家庭中一員。3、當代不少地方,習慣上把蘭姓與藍姓混為一談,即把蘭字作為藍字的簡化字使用。事實上,古蘭姓與藍姓在歷史上完全是兩個姓氏,藍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統源流。

名人精粹 蘭琺:十六國時前秦人。原為苻洛手下將領。在苻洛舉兵攻打苻堅時,兵敗被俘,苻堅將其赦免,並任命為將軍。蘭欽: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將領。......餘下全文>>

姓氏蘭的來歷

納蘭是金代女真“白號之姓”中皆封廣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個姓氏之一(又稱"納喇"、"那拉")。 而“納蘭”或“那拉”都不是滿姓,而是蒙古姓,原本是蒙古的激默特姓。土默特消滅了一支滿人,佔領了他們的地盤,卻不知為什麼改稱了這些征服者的姓氏——納蘭(那拉)。後來,他們又舉族遷徙到了今天的遼寧省的葉赫河岸,建立葉赫國。葉赫,是“偉大”的意思。清史裡的“葉赫那拉”源頭便在這裡。

蘭姓氏家族的由來

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4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302位。蘭姓人口約104萬。百家姓沒有蘭姓,只有藍姓,現實中真正的蘭姓很少,很多蘭姓是藍姓的簡化造成的。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諡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文字簡化改革之後,蘭氏簡筆為蘭氏,史稱蘭氏(蘭氏)正宗。

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歷史上最出名全部的蘭姓人

蘭姓名人精粹

蘭殊:十六國時前秦人。原為苻洛手下將領。在苻洛舉兵攻打苻堅時,兵敗被俘,苻堅將其赦免,並任命為將軍。蘭欽: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將領。初授東宮直閣,後因屢立戰功升任衡州刺史。在任期間有惠政,甚得民心。後進號平南將軍,封曲江縣公。任廣州刺史時,被前刺史於食中下藥毒死,年僅四十二歲。

蘭夏禮:蘭欽子,南朝梁將領。侯景之亂時,叛軍至歷陽,其率部長途奔襲景軍,戰敗而死。

蘭沖虛:涪州(今重慶涪陵)人,唐代道士。居靜思觀修道,據傳於中宗神龍元年得道仙去。

蘭宗周:唐代地理學家,著有《水氣略》。蘭以權:字世衡,湖廣襄陽(今屬湖北)人,明初官吏。洪武初以才學選授中書省照磨。後受太祖朱元璋之命前往廣西左、右江地區,安撫少數族民,因功升為禮部員外郎,累官至應天府尹。其博學能詩,為人端謹。蘭國徵:陝西中部人,明代官吏。以明經官乾州訓導,後升榆林衛教授。潔身自好,不受生徒饋贈。樂於助人,曾於歲飢時把自己俸米分給諸生之貧者。

蘭茂:字廷秀,號止庵、和光道人。雲南嵩陽人,明代學者、醫藥學家。博覽群書,通曉經史百家,精於醫藥。曾以方略幫助兵部尚書王驥攻麓川。後淡於仕途,居住民間著書。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蘭隱君集》、《醫門摩要》等。其中《滇南本草》為現存較早,且較完備之地方本草。

蘭玉:直隸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明成化八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三名。

蘭第錫:字龐章,山西吉州(今吉縣)人,清代官吏、水利家。乾隆十五年舉人,官鳳台(今山西晉城市)教諭,累擢河東河道總督,後調任江南河道總督,加兵部侍郎。任內一直致力於防洪治水,曾於河南、江蘇等地搶修黃河護堤。嘉慶元年(一七九六年)負責堵塞江蘇豐縣曲家莊六堡黃河決口,晝夜守候工地。其治水勤奮妥貼,為官清廉,後因積勞成疾,卒於任上。

蘭芝堂:一作蘭之堂。四川郫縣人,清乾隆十七年進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九名。

蘭庭輝:福建上杭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階指揮員。生於一九一三年,死於一九八三年。一九六一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蘭敏:天津人。早年參加革命。解放後,曾任山西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後調任內蒙古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蘭培珍:山西原平人,少兒教育的積極實踐者。一九六零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做為姓氏,蘭和藍有什麼不同

藍姓: 藍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尋根溯源 藍姓來源有四: 1、出自嬴姓。據《姓氏考略》、《竹書紀年》所載,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藍即藍田(今屬陝西),子孫以地為氏。 2、據《戰國策》、《通志·氏族略》所載,中山大夫藍諸之先祖食採於藍田,因氏。 3、出自羋姓。據《百家姓考略》所載,楚公族食採於藍邑,子孫以邑為氏。 4、出自他族。今壯、畲、回、滿、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子向。戰國時秦國人。梁惠王(即魏惠王)三年(即公元前三六七年),秦子向命為藍君,藍即藍田,即今陝西藍田縣,藍田位於秦嶺之北,藍水之東,以產美玉而名聞天下,子向之後以地為氏,稱藍姓,並尊子向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藍姓起源於今陝西藍田,歷秦漢而降,藍姓主要繁衍於中山郡、東莞郡與汝南郡,中山在今河北定州一帶,東莞在今山東莒縣一帶,汝南在今河南平輿一帶,三地為藍姓郡望,即為藍姓之最早發祥地,表明藍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巨大發展,後世繁衍於各地之藍姓多由此三處分衍而出。漢魏之後,藍姓以上述三地為中心,逐漸播遷於黃河中下游諸省,並有南徙於安徽、湖北、江蘇、浙江等地者。藍姓大舉南遷於隋唐間,其中汝南郡一支藍姓遷居今福建上杭藍尾驛,後周廣順二年(九五二年),其裔藍有善遷居會同裡藍家莊,有善後裔分遷清流、順昌、石城。藍姓入居廣東亦在唐末五代間,宋初之廣東南海人藍繼宗便為此支裔孫。據廣東五華《藍氏族譜》所載:“十七世萬一郎,由建寧崇善坊遷居寧化石壁鄉。十九世和二郎,於宋時寧化遷居漳州。廿一世廿六郎,徙居廣東梅縣,為梅縣藍氏始祖,其後分衍興寧、長樂、寶安、惠州以及浙江杭州。”今福建南部,宋時是藍姓的繁盛地之一。《廣州初集藍鼎元行狀記》載有“藍氏世居福建漳浦之茗溪”的事實。宋元兩代,藍姓除繁盛於福建外,在廣東,藍姓也繁衍得非常興旺,並且在宋末元初亂世時大批遷居廣西,當然亦有北遷入湖南、四川之地者。明初,山西藍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河南、天津、北京、江蘇等地。明中葉以後,閩粵沿海之藍姓有渡海赴臺者,此間亦有廣西之藍姓播遷雲南、貴州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歷有清一代,藍姓分佈愈廣,今東北三省亦有藍姓入居。如今,藍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廣西、廣東等省多此姓,上述兩省之藍姓約佔全國漢族藍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六。 郡望堂號 藍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漢代設定,治所在盧奴(即今河北定州),轄境相當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安國以西,唐縣、新樂以東,滹沱河以北地區;2、東莞郡,漢為城陽郡,晉改稱東莞,治所在莒(即今山東莒縣),後改名東安,轄境相當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陰、沂源等地;3、汝南郡,漢代設定,治所在平輿(故城在今河南平輿北),轄境相當今河南淮河、穎河之間。 堂號:“汝南”、“藍田”、“藍玉”、“中山”、“戒君”等。 宗族特徵 1、藍姓當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其源於北,而盛於南。 2、藍姓人才濟濟,惜唐宋之前一度表現得十分沉寂,唐代以後,藍姓名人競現史冊,表現十分搶眼,既有文臣武將,又有詩人畫家、才子佳人。 3、解放後由於漢字簡化緣故,一些藍姓簡寫為蘭,其實藍與蘭有本質區別,蘭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國公族之後。 4、藍姓在宋人編著之《百家姓》中位列第一百三十一位。蘭姓來源有三:1、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後。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鄭國穆公名蘭,支庶以王父名為氏。2、春秋時,楚有大夫食採於蘭(故城在今山東棗莊東五十里),其後以邑為氏。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據《後漢書》......餘下全文>>

回族蘭氏的來歷

藍 回族藍姓是“由回回人名,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姓。”(《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如元代的詞曲家藍楚芳,原本“西域人,回回族”,入關後便採用了藍姓。回族中的藍姓,恐因明洪武年間“藍獄”(藍玉及家族遇害)之禍,使其資料相當匱乏。在歷史文獻中,藍姓又往往被誤記為“蘭”姓。如藍楚芳,在《太和正音譜》中為“藍”;在《錄鬼薄續編》中為“蘭”在《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說:“蘭楚芳,又作藍楚芳”。明代的藍玉,官方資料均為“藍”,民間偶記為“蘭”。作為蘭姓,是回族的同音又一姓,不應當“藍”、“蘭”不分。但是因“藍獄”之禍,改“藍”為“蘭”者應當別論。藍姓回族,自清代藍朝鼎、藍朝柱兩兄弟領導的雲南回族起義失敗後,僅在陝西、新疆等地有少量分佈。

蘭 回族中的蘭姓,有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諳都刺字瑞芝,生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初從大將阿術伐宋,轉戰河南江北各地,官至冀寧路(治所在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子孫因其名蘭,或以蘭為氏。”(《回族人物誌.元》)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蘭”與“藍”不可混同。蘭姓回族主要分佈在西北地區。

蘭姓的字輩排行

四川彭州蘭氏字輩:“克光盛德昌明裕”四川廣安蘭氏字輩:“大敦本宗 崇曾祥兆 必重明德 以之克紹”。四川火井蘭氏字輩:“道傑清春萬,自桂陽美任,子文登應其,嘉肇錫樹鴻,榮恆怡心庭”四川涼山蘭氏字輩:“文朝秀天庭程宗正順發”。四川自貢蘭氏字輩:“世家中華 富貴永遠 長髮其祥”四川蘭氏一支字輩:“福通永發明壽祿增昌泰”。湖北宜昌蘭氏字輩:“家澤長茂道德永昌學成有用萬事流(祿)芳(雙)”。湖北麻城蘭氏字輩:國正天興盛 官清民自安 妻賢福禍少 子孝父心寬重慶涪陵蘭氏字輩:“清方永遠華太國民安事為登經榜富貴得九成”。湖南土家族、瑤族蘭氏字輩:“宗支立萬世美”。湖南瀏陽蘭氏字輩:"仲育英奇祠璉德柯佳香"。安徽阜陽蘭氏字輩:“廣鳳永雲……”河北冀州蘭氏字輩:“明清鳳文生世再平安”。陝西漢陰蘭氏字輩:“尊祖本忠長敏勝堅功屈”。貴州蘭氏一支字輩:“天世玉從金應紅朝國明榮華中之夢四在正常春”。山東泰安蘭氏字輩:“炳培毓茂 永盛傳繼光慶”蘭氏一支字輩:“學成明顯……”蘭氏一支字輩:“福通永發明壽”。河南平頂山蘭氏字輩:" 光庭澤國,樹德立仁,根深葉茂,萬世永昌”。

蘭姓的起源和人數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姬蘭是周厲王之子姬友(鄭桓公)的裔孫,其支庶子孫中,有以王父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工大夫,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蘭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蘭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蘭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蘭氏村九個:互助縣有蘭家寨、蘭家溝、三個蘭家村,大通縣有蘭衝、上、下蘭衝村,湟源縣有蘭佔巴村。

中國百家姓中有“蘭”姓嗎?

蘭姓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姬蘭是周厲王之子姬友(鄭桓公)的裔孫,其支庶子孫中,有以王父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的大夫,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

蘭氏人口總數在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 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國所滅。蘭氏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

如今,蘭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蘭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蘭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蘭氏村九個:互助縣有蘭家寨、蘭家溝、三個蘭家村,大通縣有蘭衝、上、下蘭衝村,湟源縣有蘭佔巴村。

相關問題答案
蘭姓的來源?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孔姓的來源簡介?
遊姓的來源?
鍾姓的來源?
範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滿族金姓的來源?
百家姓肖姓的來源?
袁姓的來源?
孫姓的來源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