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民族特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維吾爾族的特點

關於維吾爾族的資料 維吾爾族歷史上曾經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到了16世紀,伊斯蘭教排除了其他宗教,在維吾爾地區佔據統治地位,成為全民信仰的宗教。維吾爾族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的教法學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一部分人信仰神祕主義派別的依禪派,還有少數人信仰瓦哈比派。朝拜麻扎是新疆依禪派活動的重要內容。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是罰斯蘭教的宗教節日,主要有“庫爾班”節(古爾邦節)、肉孜節(開齋節)。過節時,維吾爾族群眾無論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相互登門拜訪祝賀。在鄉村,每年3月22日還過“諾肉孜”節,迎接新春的到來。維吾爾族非常注重禮儀。路遇尊長、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傾,並道“色倆目”,以示問候。老年人吃飯或到他人家裡做客,要雙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儀式“都瓦”。有時互相見面時也做“都瓦”。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鈕釦,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鍊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髮辮盤系成髮結。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樂器有幾十種之多,其中獨他爾和熱瓦甫是最常用的獨奏、合奏樂器。達甫鼓是用手指敲擊的一種羊皮鼓,用於舞蹈和音樂合奏的伴奏。維吾爾族舞蹈的群眾性很強,以輕巧、優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轉、多變的藝術特點而著稱。“賽乃姆”(集體舞)是最普遍的民間舞蹈形式,即興表演,有時獨舞,有時二人對舞,三五人或十幾人同舞也很常見。大型活動時,還會出現百人共舞的壯觀場景。舞蹈者情緒熱烈,觀眾拍手、吶喊助威。在農村、鄉鎮,每逢節日、婚禮、歡送賓客等喜慶場合,都要唱歌跳舞。“木卡姆”是維吾爾族的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包含有器樂演奏、歌舞和說唱等內容。在維吾爾族民間生活中,還有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的娛樂形式“麥西熱甫”,將歌舞和民間遊戲很好地結合了起來,深受維吾爾族群眾的歡迎。

贊助廣告

維吾爾族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東西?

花冒,饢,烤肉,艾特萊絲,建築藝術,舞蹈,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簡單特點)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

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餿。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贊助廣告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罰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維吾爾族的特點?

分佈區域:新疆的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蘇三地區。

人口:維吾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體民族,人口882.35萬人(2003年),佔新疆總人口的45.62%。

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使用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維吾爾文。

歷史:“維吾爾”含有“團結”、“聯合”的意思。歷史上曾有“袁紇”、“韋紇”、“回紇”、“回鶻”、“畏兀兒”的音譯。

維吾爾族的歷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貝加爾湖一帶的丁零。5世紀稱鐵勒。唐初稱“回紇”。貞元4年改稱“回鶻”。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滅回鶻汗國,大部分人西遷至西域,逐步由遊牧過渡到定居的農業,同時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圍的于田、疏勒、龜茲等古國的土著居民和兩漢以來移居西域的漢族,還有以後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至13世紀初,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兒”,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維吾爾民族。

生產方式:維吾爾人主要從事農業,部分人從事商業、畜牧業和手工業。

飲食:維吾爾人以麵粉、大米為主食,日常食品有饢、奶茶、薄皮包子等。

文化:維吾爾族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如《突厥語詞典》、《福樂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獻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眾多的樂器,使維吾爾人成為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有叼羊、達瓦孜、鞦韆、摔跤等。在民間還舉行一種包含歌舞、說唱、詩歌朗誦等項內容的麥西萊甫活動。

節日: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宗教:維吾爾族古代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襖教(拜火教)和佛教,從公元10世紀初起初步改信伊斯蘭教。

服飾:過去維吾爾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萊斯綢連衣裙,頭戴小花帽。隨著時代的發展,時尚服裝也在維吾爾人中變得流行起來。

婚俗:維吾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經過擇偶、說媒、訂親儀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禮、訂婚儀式、尼卡(宗教儀式)和婚禮幾個階段。婚禮極為隆重和熱烈,男女雙方家中都要請客,客人贈送禮品,婚禮一般舉行三天。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情有哪些

“袷袢”,喜用彩色條狀綢作面料,這是一種深受歡迎的傳統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織造細密,衣質輕軟,是縫製“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則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製,顯得古樸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長褲,蓋及腳面。講究的男褲,則在褲角邊繼飾花卉紋樣,多以植物的莖、蔓、枝藤組成連續性紋飾,顯得雅緻美觀。青年男裝顯得朝氣勃勃,復季為白色布面料縫製成合領式衣,其領口、前胸、袖口皆續飾花邊,腰部束續花“波塔”(腰巾),其名“託尼”、或“葉克臺克”,此衣裝不僅淡雅、涼爽,穿著也極便利,再配上青色長褲,著皮靴,全身穿著融匯成濃郁的民族服飾特色,更顯青春活力與健美。

維吾爾女裝:維吾爾婦女愛穿裙裝,喜選擇鮮豔的絲綢或毛料裁製裙裝,常見的有紅、大綠、金黃等色的質料,內穿淡色對裙。更偏愛本民族獨創的“艾得來絲綢”縫製連衣裙。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從街市、鄉村、山野,隨處都可見到身穿不同花色、紋樣的艾得來絲綢縫製的花裙。絲綢的花紋如彩雲飄飛,色澤明麗,濃郁華麗,透出創造者內含靈性的天賦。維吾爾人譽稱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即給人們帶來春天氣息之意。美好的祝福。

多彩的帽飾與鞋靴: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堪,製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花紋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凌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彩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紋樣透溢位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綵線編織細膩,綵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物。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豔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不僅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

身著艾迪萊絲綢的維吾爾少女:“艾迪萊絲”絲綢圖案紋樣據說是古代維吾爾人信奉薩滿教崇拜樹神、水神的宗教意識的反映,也有人說是巴旦木紋、梳子紋以及民族樂器變形紋樣。

一個民族服飾的發展達到了某種理想狀態,象徵著這一民族服飾演變到了嫻熟的階段,呈現了該民族服飾文化獨特的價值。

維吾爾族的生活特點

維吾爾族是新疆從遊牧民族較早轉為定居農業的民族之一。但在她的飲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著許多遊牧民族特有的風俗。在一般情況下,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以麵食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喜食肉類、乳類,蔬菜吃的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

過去,由於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用的餐具主要為木製和陶器的碗、匙、盤等,但許多食物都愛用手抓食。一日三餐,早餐吃饢喝茶或"烏馬什"(玉米麵粥),中午為面類主食,晚飯是湯麵或饢茶。吃飯時一家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飯,在拿走餐具前,由長者作"都瓦"(禱告),然後離席 。

維吾爾族傳統的副食肉類主要有羊肉、牛肉、雞、雞蛋、魚等,特別是吃羊肉比較多。另外,過去也經常能捕獵到一些野生動物,例如黃羊、鹿、盤羊、羚羊、石雞、野雞、鵪鶉、松雞等補充肉食的不足和改善一下口味。奶製品主要有牛奶、山羊奶、酸奶、奶皮子等;蔬菜主要有黃蘿蔔、卡瑪古、洋蔥、大蒜、南瓜、蘿蔔、西紅柿、茄子、辣子、香菜、藿香、青豆、土豆等。

烤制食品是維吾爾族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同時也為新疆其他民族所喜好。維吾爾族烤制食品的專用"饢坑",建造十分特別。一般是在房前選一塊空地,用土坯和磚砌成口小肚子大的圓形爐膛,高約一米。爐膛的內壁,用黃土和泥,內加鹽水和羊毛,抹二三釐米厚。烤制食品時,先用木柴或焦炭將爐膛燒熱,取出明火,然後將需要烤制的食品,快速貼在爐壁上,加上封蓋即可。

"饢坑"的用途很廣,除烤制面食外,還可烤制肉食,如肉饢、油饢、包子、帕爾木丁、芝麻饢、層層饢、疙瘩包子、比加可饢等,這些都是人們喜愛的食品。

維吾爾族人民長期重視園林生產,絕大多數維吾爾族群眾都有自己的果園,因而有常年食用瓜果的習慣,果園成為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周圍綠洲上的維吾爾族人的天然維生素寶庫。從5月份成熟的桑椹、6月份成熟的杏子開始,各種水果接連不斷成熟,一年中有近七個月的時間能吃到新鮮水果。

冬季還常吃核桃、杏幹、杏仁、葡萄乾、沙棗、紅棗、桃乾等乾果,因此,不少家庭有儲存甜瓜、葡萄、蘋果、梨等水果的良好習慣。據估計,維吾爾人每年食用的乾鮮瓜果可達一、二百公斤。維吾爾族夏天常以瓜果代茶飯,以瓜果就饢吃,冬季常以核桃、杏仁、葡萄乾等就饢吃。還喜歡用葡萄乾、杏乾等做抓飯,用葡萄、桑椹、蘋果、海棠果、杏、梨 、草莓、無花果、櫻桃等做果醬。

維吾爾族傳統的飲料主要有茶、奶子、酸奶、各種乾果泡製的果汁、果子露、多嘎甫(冰酸奶,酸奶加冰塊調勻製成,是維吾爾族最喜歡的飲料)、葡萄水(從斷裂的葡萄藤中流出來的水,味酸,可治病)、穆沙來斯(用葡萄釀製的酒)等。維吾爾族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喜歡喝茶,一日三餐都離不開茶。

茶水也是維吾爾族用來待客的主要飲料,無論何時去維吾爾人家裡做客,主人總是先要給客人敬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水和端上一盤香酥可口的饢,即使在瓜果飄香的季節裡,也要先給客人敬茶。維吾爾人多喜歡喝茯茶,至今仍是維吾爾人最喜歡的傳統飲料。維吾爾族中年齡大的人喜歡在茶裡放冰糖。

北疆的維吾爾人多喜歡喝奶茶。在乳類中維吾爾人尤其喜歡吃酸奶,夏季常以酸奶就饢吃。在農村忙季節,農民們常常帶上酸奶、饢作為自己的午餐。家裡來了客人,好客的主人也會捧出一碗酸奶來招待。

維吾爾族有許多節日,食風有同有異。同者,都要宰牲宴客,家庭聚餐;異者,節食不盡一致,如"宰牲節"吃抓飯、油果子、做子、手抓羊肉、糕點、瓜果;"開齋節"吃粉湯。在人生儀禮食......餘下全文>>

維吾爾族有哪些特色文化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右衽斜領,無鈕釦,用長方絲巾或布巾扎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面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鍊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髮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髮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髮辮盤系成髮結。地毯、花帽、艾德來斯綢、民間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維吾爾族最盛名的傳統工藝製品。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誌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簷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髮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總: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 色彩鮮豔,圖案古樸,工藝精湛。

o(︶︿︶)o 唉現在只要是學生或幹部這些都不允許了,,

維吾爾族的特色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等。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古爾邦”節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宰羊、煮肉、趕製各種糕點、炸油饊子、烤饢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賣,除將羊皮、羊腸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餘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過肉孜節時,成年的教徒要封齋1個月。封齋期間,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絕對禁止任何飲食。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30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節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準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節祝賀。

維吾爾族的民俗風情

很高興為你解答,希望能幫到你。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後,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離席。

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後必須洗手,洗後只能用手帕或布擦乾,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男女青年要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瑪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幹饢沾上龔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饢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饢、喜糖、葡萄乾、棗、糕點、油炸饊子等,然後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日食三餐,早飯吃饢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饢、茶或湯麵等。以麵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饢、羊肉抓飯、包子、麵條等。 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饢、抓飯、烤包子、拌麵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餚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饊子、銀絲擀麵(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蔔(胡蘿蔔)醬等。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70192917.html

相關問題答案
維吾爾族的民族特色?
維吾爾族的民族風俗?
蒙古族的民俗特點?
傣族的民俗特點?
苗族的民族特色?
達斡爾族的民族節日?
水族的民族節日特色?
藏族的民族特色?
白族的民族特色?
回族的民族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