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周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周姓有什麼來歷?

周姓是一個歷史悠久,姓源複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周姓,源出於姬姓。周人的始祖農神姬稷本來居住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詩經.大雅》中的《生民》描述的就是姬后稷的誕生和開創農業建立家業的歷史。後來到了古公姬亶父時代,因避西方族眾的攻擾,古公率族人遷居到岐山腳下的周原地區(今陝西岐山縣),建立了國家,因地處周原,故稱周國,古公稱周太王。周姓的主要來源為周王朝最後一任國王周赧王姬延的後裔改姓和周公姬旦的後裔改姓,其他支派的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

贊助廣告

在《百家姓》裡,周姓居第五位。按人口統計,周姓現時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遊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洩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樑賜汭姓周。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裡)。

贊助廣告

源自姬姓

這是漢族周姓最主要的來源之一。

一、農神后稷的裔孫古公姬亶父

周姓

(即周太王)為狄所攻擾,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的周原地區,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43任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周朝皇族,遷為家人,舉族遷往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稱赧王為周家,其後代以周為姓,稱周氏。又有春秋時期,周公姬旦的後裔周公姬黑肩,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據史籍《河圖運錄法》記載,遠古黃帝王朝姬軒轅氏執政時期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王朝時期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人也是出自姬姓,他們的後裔子孫都以先祖名字中的“周”為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該支周氏族人在古代分散於汝南(今河南駐馬店)、廬江(今安徽合肥)、潯陽(今江西潯陽)、臨川(今江西臨川)、陳留(今河南開封)、沛國(今江蘇沛縣)、泰山(今山東泰安)、河南(今河南洛陽)等地。[1]

二、出自周平王姬宜臼的後裔,屬於以王朝名稱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建立西周王朝。到了周幽王姬宮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周幽王後,西周滅亡。西周滅後,周平王姬宜臼繼位遷都洛陽史稱東周,經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東周王朝在周郝王姬延五

周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

十九年(秦昭襄王贏則四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為秦昭襄王所滅,共歷三十四王,八百六十六年。周平王姬宜臼有一個兒子叫周烈,受封汝墳侯。到了他十九世孫周邕時,秦昭襄王滅了周王朝,從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後代子孫依然還在,遂多以故朝名稱為姓氏,稱周氏。

到了大漢王朝建立,這些故王族又重新恢復了周氏的侯位,漢高祖劉邦將周邕的孫子周仁重新封為汝墳侯,賜號正公,從此遷籍安城(今河南汝南王崗鎮)。從此周氏作為汝南望族,經漢、魏、晉、隋、唐,歷時千載,英才輩出,青史不絕。

三、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餘下全文>>

姓周由來誰知啊!

在西周以前

西周的祖宗就姓周

周這個姓氏的由來

周姓悠久歷史 文王以國為氏

曾經統治中國達874年之久的周文王、周武王這一家人,究竟是不是現在姓周的最早祖先?周朝與周姓之間又有什麼連帶關係?

根據《姓纂》的記載:“帝嚳生后稷,至太王, 邑於周,文王以國為氏。”由此可見,原本姓姬的周文王,當初也跟其他有封邑的人一樣,拿封地的名稱當作自己的姓氏,而世代沿用下來。

由此,可以獲得這樣的結論:周文王是周姓的鼻祖,周姓漢人的血緣,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

文王以國為氏。當時周國的位置,就在現在陝西省的岐山縣一帶。後來周家父子取得天下,國都設在鎬。鎬的位置,是在現在陝西省長安縣的西方。到了懿王的時候,國都遷往槐裡。槐裡在今陝西省興平縣的東南方。由此可見,周姓的最初發源之地,應該是在陝西這個地方,以後才逐漸繁衍到其他地方去的。周姓的繁衍,應該是自西而東,也就是從陝西逐漸地遷移到河南。

以周文王父子為周氏的始祖,是歷來被普遍採信的說法。不過,周姓之見諸史書,並不始自周文王,早在黃帝的時候,就有過周姓的出現。

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黃帝有一位大將叫做周昌,商代也有一名太史叫做周任。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分散在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等地。

這段記載,雖然指出財周氏的姓源並不僅僅為周文王的一脈,然而卻提供了一個可貴的事實——周姓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一個漢族姓氏。

“文王之治”,是傳統上的一個政治崇高境界,所以周文王不但被共認為周姓漢族的始祖。更是5000年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對歷史的影響之大,真可以說是無與倫比。這正是數千年來每一位周姓人的共同榮耀。

周的來歷

周姓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陝西岐山下週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洩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複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六、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七、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裡,周姓居第五位。按現在人口統計,周姓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後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後期,遊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業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往周原(今陝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牆,從此稱周族。

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百姓謂赧王是周家後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洩被殺,他的後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後樑賜汭姓周。

據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裡)。

baike.baidu.com/view/25839.htm

周姓的來源

據東臺市志記載,東臺有469姓,王、陳、週三姓有五萬多人。王、陳、張、李等大姓的來源,市志都說“相傳祖籍蘇州,明初遷東臺。”唯獨未提周姓來源。

據考證周姓主要來源於姬姓,周文王姬昌的二子周武王姬發伐紂時,他的七弟周公旦立了功,武王逝世時他的王位繼承人周成王只有l3歲,由周公旦攝政。周公旦有這樣大功勞,故武王和成王時,兩次對他加封,都是將陝西豐邑(今咸陽)首都附近的岐山作采邑(采邑就是收租子代替薪俸)。岐山由周公旦次子經營,後代就在那裡繁衍發展,所以陝西岐山就成了周姓的一個發源地,現在岐山還有周公廟。

西周朝到了周幽王時,由於周幽王是一個很腐敗的皇帝,他被殺後由長子周平王接位並將首都東遷洛陽,從此開始東周時代。周平王將他的一個兒子分封於河南汝南,汝南周姓從此向全國流動,所以汝南是周姓第二個發源地。

周姓由汝南向全國擴散並分成許多分枝,也出現了許多名人,如西漢的周勃和周亞夫、三國的周瑜、宋代的周敦頤等。周敦頤這一枝可謂一枝獨秀,成了周姓的一個里程碑式代表。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字茂實,北宋後期起,世人都尊稱他為濂溪先生,他是湖南道縣人,他的家在道縣道山一側,宅旁有溪水名濂溪。濂溪先生在北宋仁宗至神宗時期,做過廣西、湖南、廣東等縣州級輔佐官員,但都不是一把手,他的主要成就是:一,他是宋代程(程顥·程頤)朱(朱熹·南宋時人)理學的開山鼻祖。二,他主張“文以載道”,他是這一文學主張的創始人。三,他寫了“愛蓮說”這一長久流傳的散文,他說“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花中君子”。

濂溪先生長子周壽的六個兒子都遷居蘇州,到了元末明初,愛蓮堂這一枝已成了蘇州大姓,當然蘇州還有其他來源的周姓。為什麼蘇州的一些愛蓮堂後人要遷居蘇北和東臺,這就不能不說一下明太祖朱元璋與吳王張世誠。

張世誠,小名九四,是興化和東臺交界處白駒場人。後舉大旗反元,在蘇州當上吳王。稍後,朱元璋以二十萬大軍進攻吳王張世誠時,先打下張的地盤湖州和杭州,然後,把蘇州包圍,在長達一年多時間內,張世誠率主力和朱決戰,另一部分人則率家屬撤到蘇北和東臺老家。應該說撤到蘇北特別是東臺的人員中,有很多蘇州大姓,其中包括蘇州愛蓮堂的周姓。因為張世誠在駐軍蘇州時,很多部下和蘇州人聯了姻,結了親,這就是東臺很多家庭都稱祖籍蘇州,明初遷東臺的一個原因。

由蘇州遷東臺的另一原因,是朱打下蘇州後,蘇州百姓對朱和張進行了比較,更傾向於說張世誠好。於是朱元璋實行了在新佔領區一貫行之有效的強迫遷徙政策,蘇州的一部分人遷徙到安徽濠州和南京郊區,一部分則遷居東臺,因為那裡有大量荒地容易謀生。

東臺市堤東有海水東退後的大量荒地,這些荒地原為燒鹽場所,現在堤東許多地方都叫某家灶,就是指一個家族在那裡砌灶燒鹽。我家祖上在周家灶和許家灶交界的地方吳家壩、祖父母和伯父都說我家祖上來自蘇州閶門,屬愛蓮堂一枝。

參考資料:www.dongtai.gov.cn/news_view.asp?id=1523

誰是歷史上第一個姓周的人?

答案:可考究的是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為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罰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複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

相關問題答案
姓周的由來?
周這個姓氏的由來?
姓氏周的由來?
周姓氏的由來?
蔣姓氏的由來?
姓孫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