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子在中國的寓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9日

舞獅源於什麼、那個時代、最早的寓意是什麼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贊助廣告

舞獅的歷史

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贊助廣告

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

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

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簷、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

舞獅舞龍的含義是什麼

舞龍的由來

龍在歷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里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面,無數朵出水荷花,嫋嫋婷婷,鮮豔無比。

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裡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裡生了個龍神!”

訊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訊息驚動了村裡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醜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裡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訊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腳盆裡,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長和他的孫子帶人衝進門來,孩子已經不見。族長老頭兒見找不到龍種,抓住百葉逼他交出來。孫子見荷花長得美麗,心生一計,舉起鋼刀殺死了百葉,把荷花搶到家裡。老族長心想:龍種沒有了爹孃,即使活著,也必定餓死。再說荷花會生龍種,將來龍種會生在自己家裡,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搶到老族長家裡,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長老頭兒逼著她去淘米,荷花拖著淘籮走到池邊,輕輕漾動池水,忽然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花葉紛紛倒向兩邊,讓出一條水路來,只見自己的兒子就坐在腳盆裡,向她漂來。荷花又驚又喜,連忙將兒子抱到懷裡,餵飽了奶水,仍然放回腳盆裡。一陣涼風,腳盆又漂回到荷花叢中去。荷花曉得兒子沒有餓死,心裡十分高興。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給兒子喂上三次奶水。這樣餵了九百九十九天,兒子漸漸長大,滿身龍鱗閃亮金光。到了夜裡,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裡的老百姓知道龍種沒有滅掉,暗暗高興。老族長得知龍種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計。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邊淘米,祖孫兩個躲在楊樹叢裡察看動靜,只見碧波盪漾,花葉浮動,一陣涼風吹來,荷塘深處徐徐漂來一隻腳盆,盆中坐著個滿身金色的孩子,歡樂地舉著雙手向淘米的荷花撲過去。荷花滿心歡喜,正要伸手去抱,楊樹叢中閃出個人,舉起明晃晃的鋼刀直向孩子砍去。剎那間,只見孩子從腳盆裡倏地跳起來,化成一條金色小龍,向池中躍去。可是遲了,那一刀砍著了小龍的尾巴。荷花叢中停著的一隻美麗的大蝴蝶,忽然飛過去,用身子銜接在小龍的尾部上,用一對美麗的翅膀就變成了小龍的尾巴。

小龍長吟一聲,霎時間,狂風大作,烏雲翻滾,滿池荷花的花瓣也紛紛揚揚飛旋起來。霹靂閃電之中,小龍的身體漸漸變大,化成了數十丈長的巨龍,在荷花池上空翻騰飛躍。這時,一陣龍捲風捲了過來,小龍騰空而起,乘風直上,飛入雲端。這陣龍捲風好不厲害,那個砍龍尾巴的人被捲到半空,拋得無影無蹤。族長老頭兒見孫子被風捲走,“噗通”一聲,嚇得跌進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見兒子化成一條蛟龍飛上天空,大聲呼喊,但蛟龍已經飛得無影無蹤。

自此以後,苕溪兩岸每逢乾旱,小龍就來散雲播雨。

當地百姓為感謝它,就從這個池中採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葉花瓣,製作成一條花龍。因為不到一千葉,所以取名百葉龍。

每年春節,老百姓就要敲鑼打鼓來舞龍。

舞獅的由來

每逢春節或其它一些慶典活動,我國民間都盛行舞獅。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幾......餘下全文>>

過年舞獅的意義

過年舞獅的意義: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線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襬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佈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採青等。

你知道過年.民間舞龍舞獅子是什麼含義嗎?

舞獅,也叫「耍獅子」、「獅子舞」,它與舞龍一樣,是我國的傳統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體育活動。又會在春節或慶典活動舞獅。舞獅開始於南梗朝。在我國,舞獅的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北方舞獅和南方舞獅兩種。北方舞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披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北方舞獅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崽獅之分。南方舞獅主要流行在廣東。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獅子的造型、式樣、顏色多與北方獅不同。舞獅者穿各種燈籠褲,上穿密妞扣的唐裝燈籠袖衫或背心,可見舞獅者全身。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

舞獅點睛的含義是什麼?

舞獅之前通常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硃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徵給予生命。

南獅點睛的順序和寓意,和南獅採青的寓意,主持說詞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 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打鑼打鼓, 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舞獅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早在一千九百年前,波斯通過了絲綢之路同中國進行了雙方的商業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波斯使者還把獅子等動物運到中國,當時中國中原地帶不產獅子,但隨著接下來的古代中國與西亞、印度等國之間進行友好交往,更多的獅子來到了中國境內。獅子體型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而中國一般不受獅患所害,因此民間對獅子有了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造成獅形以鎮壓或以示威武。中國社會歷來以農為本,配合節氣變更與農事生活、各種節日或迎神喜典應運而生,在這些節慶中,人們為了所求生活平安詳寧,以神或瑞獸來驅鬼娛神演變下來,這種形式便漸漸具有娛樂民間的意義。隨著人們對獅子的喜愛,就不滿足於立門墩、屋簷、石欄、印章、年畫上靜止的獅子藝術形象,他們要讓獅子活起來,於是他們便創造了模擬獅子行為的舞蹈,再加以改進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門獨特藝術。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其中有:漢代起源說: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舞獅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舞獅從此流行。北魏起源說:舞獅作為表演藝術,相信成形於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時代,當時北部匈奴侵擾作亂。他們特製木雕石頭多具,用金絲麻縫成獅身,派善舞者到魏進貢,意圖舞獅時進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識破,使他們知難而退。後因魏帝喜愛舞獅,命令仿製,務實得以流傳後世。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述當時洛陽長秋寺佛像出行時,有“辟邪獅子,引導其前”的話。唐代起源說:在碑使中有關於唐明皇遊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遊月殿後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遊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隻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餘下全文>>

夜晚舞獅子是什麼意思?

要看誰舞了,各人的意思都不盡相同!

相關問題答案
舞獅子在中國的寓意?
石獅子和麒麟的寓意?
獅子頭圖案的寓意?
獅子滾繡球的寓意?
獅子踩繡球的寓意?
獅子與葫蘆的寓意?
一隻獅子滾繡球的寓意?
獅子座中國男明星?
十二生肖在中國的意義?
姓殷在中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