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的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30日

清明節的時間和特點是什麼?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清明節的特點是什麼,簡析。

清明節,源於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清明節氣,後來經過發展合併了寒食的習俗:清明時節雨紛紛。

贊助廣告

清明節是為先人掃墓,祭祀祖先的節日;此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活動。

地球公轉一週為360度,地球到達零度時是春分,每執行15度就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陰曆日曆會出現閏年的原因,所以時間在陰曆日日曆上會相差兩天。

清明節的氣候特點200字

清明時節,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清明含有明潔之意。到了清明節氣,東亞大氣環流已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西風帶槽脊移動頻繁,低層高低氣壓交替出現。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

贊助廣告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

清明節各地氣候有什麼特點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反正哪裡得下雨,這是變不了的。

清明節的特徵有哪些

【掛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

【培墓】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即“掛紙”及“培墓”。“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型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三牲或五牲) 、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魷魚、春幹、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雞冠)(這十二道菜碗都代表著語寓都有很深的含意)和粿類(紅龜粿、鼠曲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面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後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面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一到家裡,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

【踏青(起源於唐代)】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尋春、郊遊。清明節正當早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為了不辜負這良辰美景,於是大家帶著野餐,車水馬龍,擁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在清明節日,婦女穿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稱為“踏青”,因為古時的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趁此機會到郊外領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盪鞦韆(鞦韆)】鞦韆以前叫做“鞦韆”,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原始社會,先民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這就是鞦韆的雛形。鞦韆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時期北方的山戎所創,據說是齊桓公北征山戎時,把鞦韆帶入中原。開始時只有一條繩子,用手抓住繩子盪來盪去,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到了漢武帝時,因千秋在漢語包含有人雖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為了避諱,所以把千秋改為鞦韆;到唐代,盪鞦韆已經十分普遍,並且成為寒食節及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甚至被唐玄宗稱為“半仙之戲”。正因為在清明時節到處有人在玩鞦韆,所以便有人將它稱之為“鞦韆節”。

【鬥雞】鬥雞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到唐朝時,十分盛行,不僅在民間設有鬥雞場,讓群雞相戶攻鬥,就連皇上也喜歡玩鬥雞。據說唐明皇十分喜愛鬥雞,曾經不惜重金,在宮廷中設定一個豪華的雞坊,還派人專門養雞,作為鬥雞之用,可見唐代宮廷中鬥雞風氣之盛。至宋朝之後,鬥雞的風俗才逐漸式微。

【插柳】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餘下全文>>

什麼節氣是指清明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

[編輯本段]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揹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餘下全文>>

清明這一節氣的含義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也叫三月節,有2000多年曆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在現代人眼裡,“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絡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ZG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節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清明節前後的氣溫有什麼特點麼?

◆ 北方地區

清明節氣期間,我國北方冷空氣活動雖然頻繁出現,但阻擋不了氣溫回升的大趨勢,4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已經達到10℃~15℃。我國的東北中北部、西北部分地區和青藏高原,雖說還沒有進入春季,可從4月的平均最高氣溫來看(氣象資料分析庫),哈爾濱就已經達到了13.6℃、呼和浩特16.2℃、西寧15.9℃,可見氣溫明顯攀升不足為奇,冷空氣還在負隅頑抗,氣溫大起大落也就十分正常。

4月是一年中西北華北等地沙塵天氣偏多的時段。晴空多、日照強、降水少,土壤幹,每當遇到冷空氣入侵新疆、甘肅、內蒙古,大風常常捲起沙漠、沙地的沙塵,自西向東鋪天蓋地而來,有時形成的沙塵暴,不僅造成當地的土壤進一步沙化,影響公路鐵路交通,並使途經之地的城市,空氣汙染嚴重。如果碰上強沙塵暴,防禦不當,還會導致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清明時節,恰逢春遊、植樹、掃墓祭奠時節,而在我國北方和西南地區仍比較乾旱,森林火險等級較高。

◆ 長江中下游地區

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明顯增加,除東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區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如果冷空氣偏強,還可以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小於12℃的低溫陰雨天氣,日照不足,會給早稻、油菜、棉花等喜溫作物的生長帶來嚴重影響。

◆ 華南地區

華南因地理位置偏南,臨近海洋,水汽充足,4月起頻繁的冷暖空氣交匯,常常造成較強的降水,稱為華南前汛期。其中兩廣北部和閩北4月份的平均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居全國之冠。而當雨帶中熱力對流發展旺盛時,還會出現雷暴等強對流天氣,形成較大的暴雨,值得警惕。 而海南島4月還處於旱季,雨量不是很大。

清明節氣候特點動植物變化

◆北方地區清明節氣期間,我國北方冷空氣活動雖然頻繁出現,但阻擋不了氣溫回升的大趨勢,4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已經達到10℃~15℃。我國的東北中北部、西北部分地區和青藏高原,雖說還沒有進入春季,可從4月的平均最高氣溫來看(氣象資料分析庫),哈爾濱就已經達到了13.6℃、呼和浩特16.2℃、西寧15.9℃,可見氣溫明顯攀升不足為奇,冷空氣還在負隅頑抗,氣溫大起大落也就十分正常。4月是一年中西北華北等地沙塵天氣偏多的時段。晴空多、日照強、降水少,土壤幹,每當遇到冷空氣入侵新疆、甘肅、內蒙古,大風常常捲起沙漠、沙地的沙塵,自西向東鋪天蓋地而來,有時形成的沙塵暴,不僅造成當地的土壤進一步沙化,影響公路鐵路交通,並使途經之地的城市,空氣汙染嚴重。如果碰上強沙塵暴,防禦不當,還會導致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值得注意的是,清明時節,恰逢春遊、植樹、掃墓祭奠時節,而在我國北方和西南地區仍比較乾旱,森林火險等級較高。◆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明顯增加,除東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區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如果冷空氣偏強,還可以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小於12℃的低溫陰雨天氣,日照不足,會給早稻、油菜、棉花等喜溫作物的生長帶來嚴重影響。◆華南地區華南因地理位置偏南,臨近海洋,水汽充足,4月起頻繁的冷暖空氣交匯,常常造成較強的降水,稱為華南前汛期。其中兩廣北部和閩北4月份的平均降雨量超過200毫米,居全國之冠。而當雨帶中熱力對流發展旺盛時,還會出現雷暴等強對流天氣,形成較大的暴雨,值得警惕。而海南島4月還處於旱季,雨量不是很大。

相關問題答案
清明節氣的特點?
清明節氣的氣候特點?
清明節氣的時間?
節氣的特點?
穀雨節氣的特點?
大寒節氣的特點?
驚蟄節氣的特點?
清明節氣的諺語?
驚蟄節氣的特點有什麼?
清明節氣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