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7日

洪姓的由來?

洪姓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傳說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堯帝時的水官。《書·堯典》載: "共工方鳩亻孱功。"東漢鄭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聞,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認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獻是唐元和年間林寶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後,本姓共氏,因避仇改為洪氏。"共工之後所建的共國,在今甘肅涇川縣北,後為周文王所滅。但宋代學者洪邁在他所著的《容齋隨筆》說:"姓 氏之書,大抵多謬誤"。又說:"《元和姓纂》,誕妄最多"。極力否定《元和姓纂》中關 於"共工之後避仇改洪姓"之說。他認為,洪氏源出於共工,"本曰'共',《左傳》所書 晉左行共華,魯共劉,皆其裔也。後又推本水德之緒加水於左而為'洪'雲"。另,今河南輝揣西周時曾是功臣的封國,也稱"共國",後來為衛國兼併。共姓後代在姓氏旁加水,改為洪姓後,不斷西遷,秦漢以後,定居於漢中一帶,爾後又遷徙蕃衍於甘肅敦煌 ,故以敦煌為堂號。至唐代,洪氏後裔分二派南遷。一派居安徽歙縣(後南遷江西樂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後,又不斷向東南一帶遷徙,足跡遍及江南各省。?另有一派是避諱改姓洪的。歷史上曾有弘氏、巨集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巨集,唐明皇李隆基字巨集猶的名諱而改姓洪的。?

贊助廣告

洪姓在數千年的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屬甘肅)、豫章(今屬江西南昌)、宣城 (今屬安微)、武榮翁山(簡稱"翁山",今屬福建泉州)等郡望。?此外,另有一支據說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號為"六桂堂"。稱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進士,分遷各處,分姓翁、方、江、洪、龔、汪六姓,稱"六桂聯芳" 。然從目前有關"六桂堂"淵源的資料看,諸說紛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廈門大學教授陳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書列舉了六桂淵源三種說法的資 料:一、晚唐說。 雲霄《雲陽方氏譜牒》載六桂聯芳始於晚唐昭宗年間。二、北宋說。《六桂堂族志輯要》、《六桂淵源總述》則稱翁乾度居莆田竹嘯莊,生六子皆為宋朝進士。三、避亂說。臺北六桂宗親會記載,宋太祖建隆年間,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陽,時因世亂,胡夷侵襲,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他認為"六桂聯芳"虛構的成分很大,傳說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緣關係。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系五代十國時的閩國 人,確生有六子。後閩被南唐所滅,為避禍,六子分六姓。入宋後六子全部恢復翁姓參加考試,都中進士,故稱"六桂聯芳"。因此,現在的"六桂堂"是一種聯誼,不是宗親。但從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譜看,南安的洪姓並無任何一派的先祖從"翁"改姓"洪",與六桂堂 毫無血緣關係。?

贊助廣告

希望採納為答案,謝謝

洪姓的得姓始祖

共工、姬肸(伯僑、楊肸、楊候)、姬叔段(共叔段)、姬共仲(慶父)。 在漫長的歲月中,洪姓通過多渠道遷徙南安,不斷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石井古山洪氏始祖菊軒,宋太平興國年間由仙遊遷入。裔衍水頭後房等。石井岑兜洪氏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島遷入。華美洪氏始祖洪天鳳。宋末鹹淳間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大演。並分支碼頭洪山。杏埔洪氏宋末從武榮遷入。裔居霞美鎮杏埔。英都洪氏宋末元初,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之後裔陳順齋,攜子溫齋為避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溫齋入贅洪家,生子良齋,始承母姓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權之孫洪天錫後裔。洪天錫子洪俊卿,因避難從武榮石竹遷英山,埋名隱諱別號九使。九使身後僅存一女,溫齋入贅後,生子改姓洪,自立堂號翁山。裔居英都10個村。豐州西華洪氏由石獅蚶江洪窟遷入。豐州仙河洪厝崛洪氏由晉江嶼頭遷入。石井仙景、崛鬥、營前,豐州沃柄,水頭油園,溪美后樓,東田官田等洪氏,從晉江英林分支。唐高宗總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縣58姓軍校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相傳其中有洪有道,後裔居閩中、閩南一帶。又據傳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隨王審知入閩,駐武榮泉山,後遷居晉江英林。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江西樂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後其長子遷居建寧府。次子洪道於南宋年間遵父訓移居同安小嶝島。

洪姓的基本介紹

據宋代丞相洪适家譜《大演洪氏繁衍脈絡》亦記載道經有老子寄胎洪氏之謂。而安徽婺源輪溪《敦煌郡洪氏通宗譜》卷一洪範《敦煌共洪氏世系傳》則雲: “周厲王末,共伯和攝天子事,諸侯多往依之。和遂棄國而隱,訪道於洪崖,煉鼎共山之首。後有共氏女獲遺丹,吞之,孕而生老君焉。故《太行經》雲: ‘老子托胎洪氏。’謂鴻蒙結氣始於洪崖也。”洪[洪、鴻,讀音作hóng(ㄏㄨㄥˊ)] 源於軒轅氏,出自黃帝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路史》中的記載,遠古黃帝的帝號為“帝鴻”,其後裔中有以先祖帝號為姓氏者,稱鴻氏。在古代,“鴻”、“洪”二字同義通假,後有假稱洪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屬於以先祖官稱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尚書》等的記載,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後裔,在黃帝時期世襲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史書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美好描繪。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動中心,在大河(黃河)中游地區,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據古史記載,到了顓頊帝時期,共工起兵與顓頊爭天下,後失敗。傳說共工在失敗後,一怒之下一頭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發了大洪水時代,因此被逐出中原。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後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邊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給後世子孫為氏,因此其後裔中有以之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於姬姓①出自西周時期古洪洞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將兄長、周文王庶子伯僑(姬肸)封於楊邑(今山西長冶、洪洞一帶),候爵,因稱楊肸,史稱楊候,建有楊侯國。因楊候將都城建於洪洞(今山西洪洞曲亭鎮範村一帶),後又稱其為洪洞國。在楊候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國都名稱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②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君主鄭武公次子共叔段,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共叔段,是鄭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長子姬寤生時受到驚嚇,從此便厭惡公子寤生,而偏愛二兒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姬叔段雖然長的英俊瀟灑,但鄭武公並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平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逝世,姬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姬叔段帶著零丁隨從逃奔於共邑小城(今河南輝縣),再也沒本錢與哥哥爭天下了。鄭莊公放過了這個反叛的弟弟,令其居於共邑,後死於斯地,史稱其為共叔段。在共叔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共氏、京氏、段氏。該支共氏後裔後來因避禍,加“氵”偏旁改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③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慶父,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慶父,本名為姬共仲,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弟,他時常與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齊桓公的女兒,依仗父親勢力,私下要立慶父為君。在慶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共仲氏,在慶父被殺之後,為避殺伐,多改“共”為“洪”稱單姓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自古代共國之子民,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於共(今河南輝縣),為伯爵,稱共伯,建有共國。到了春秋時期,共國被衛國所滅。亡國之後,共國王族子孫和國民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官吏洪贊,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洪贊,亦稱鴻贊,就是秦朝時期的典客,漢朝時期的行令,在漢武帝時期改為鴻臚寺官吏。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改設其為洪贊,為鴻臚寺官署吏員。鴻臚寺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鴻臚寺卿,副長官為鴻臚寺少卿。洪贊專職負責掌管傳宣贊禮,到唐朝時期按通義字改稱鴻......餘下全文>>

洪的洪姓

洪氏出源有七:(一)洪氏出自上古炎帝神農氏,為共工的後代。遠古時期,有個共工,史書載:“共工,人面,蛇身,朱發。”據《元和姓纂》及《尚書》載,共工從黃帝時起就擔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尊為水神。顓頊帝時,共工起兵爭天下,失敗後,一怒之下撞倒了支撐天地的不周山。到大禹時,共工氏又起了不臣之心,大禹鎮壓了他們後,逐出中原。共工的子孫一是為了避仇,二是讓後代子孫不要忘記自己是水神的後裔,因此在“共”姓的旁邊加上三點水,改姓洪。(二)洪氏為共國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載,西周時有個共國(故城在今河南省輝縣),稱為共伯。春秋時,共國被衛國所滅。子孫以共為氏,後加水成洪。(三)洪氏為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據《路史》載,相傳帝鴻(即軒轅氏)之後有洪姓的。(四)洪氏為揚侯之後。西周初,封周文王庶子伯僑於此,為楊侯。揚侯國,建都洪洞(今山西臨汾市洪洞縣),又稱洪洞國,子孫以國為氏。(五)巨集(弘)氏為避諱而改姓洪。1.南北朝時,北魏獻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巨集,當時北方的巨集(弘)氏為避諱改為洪氏。2. 據《百家姓考略》載,豫章巨集姓、常州弘姓為避唐明皇李弘的名諱而改洪姓。3.據《姓源韻譜》載,五代劉弘昌、劉弘果為避宋太祖之父的名諱而改洪。(六)其他出自他族改姓。清代時,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巨集義氏等後全部或部分改姓洪;裕固族克孜勒氏,漢姓為洪。(七)少數民族中有洪姓。我國滿、朝鮮、蒙古、壯、土家等民族均有洪姓。(八)他姓改姓: 出自唐代後期 、閩國時期福建莆田人翁何 五代孫翁乾度之後所分。屬於長者賜姓為氏。翁姓避亂改姓是洪姓的又一大來源。翁姓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和《六桂堂叢刊》等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 定海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裡(今莆田市北高竹莊),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閩國 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六子皆中進士,史稱“六桂聯芳”。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後改姓 洪;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樸,字伯惇,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有"六桂聯芳"之譽。大多漢族洪氏都認為自己是源出上古炎帝神農氏,為共工的後裔。傳說,虞舜時,共工被流放到幽州(今遼東半島的遼陽市一帶)以外。商周時,共工後裔已逐漸進入中原地區。西周時,洪姓兩個封地(即共伯的共國和揚侯的洪洞國)分在今河南的輝縣和山西的洪洞。可見,這一時萁期,洪姓活躍於遼寧、河南、山西等地。至漢代,洪姓已擴衍至河北、河南、安徽一帶。東漢靈帝時(168~189年),共普為長樂從史官。那時,宦官曹節專權,殺害忠良。共普怕黨錮事件受到牽連,禍及生命,因此棄官避仇歸隱,改姓溢水為洪,遷居敦煌。洪普在敦煌發展成為當地一大望族,以“敦煌”為郡望地,尊洪普為其開基始祖。三國時,洪炬為東吳廬江(今屬安徽省)太守。洪炬是宣城(今安徽省定城)人。《宣城記》雲:“洪矩,吳時作廬陵郡,載土船頭。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頭雲:無所載,土耳。”可見,三國時,安徽的定城已是洪姓人的一個重要聚居地。所以,宣城成了洪氏另一個重要郡望地。......餘下全文>>

洪姓起源於何時何地 最早的記載出自哪裡

中國的洪姓最早的一支發源於四千兩百多年前的幽州地區。在山西、江西等地也發現了洪姓先民的足跡。儘管洪姓起源各異,但他們都逐漸匯聚到江南地區,並發展為當地的望族。泉州洪姓於清咸豐年間從江西遷入福建泉州,因世代做官而生活殷實、繁衍昌盛,很快就在泉州擁有了顯赫的地位和聲望。為了紀念洪姓老祖宗,百餘年前的洪姓傳人在泉州選擇了這塊臨海望山的好地方,建起了這座洪姓大宗祠。

洪氏後裔:洪氏宗祠建在清同治七年,當時在我們當地有一個比較傑出的士紳,他叫洪團老,這個人他牽頭髮起建造洪氏大宗祠,當時各地的洪氏子弟都來響應。

史書上記載,“洪氏系承三支”。也就是說,今天各地的洪姓起源於三支不同的宗流。一支是上古水官的後代,而另兩支則都是因避諱改字而來的。

公元780年,正值唐德宗在位期間,一支久居於江蘇丹陽一帶的弘氏,因避諱而改姓洪姓。在山西洪洞縣,原來也有一些以地名為姓氏的人。

歷史最為久遠的一支洪姓當屬起源於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氏的後代。堯舜時代,掌管著民間水利的共工氏因辦事不利,被舜發配流放到了幽州,即今天河北遼寧一帶。在幽州發展的共工氏將姓氏省略為一個“共”字,以後又為了避仇,在“共”字旁邊加上三點水。變為洪姓。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戰亂導致了民族大遷移,大批洪氏後代隨之南遷至今天江西等地,而泉州洪姓的老祖宗正是這支起源於遠古共工氏的後代。

洪氏後裔:這個房子到我已經是第五代了。是我的高祖留下的。我原來老家是河市的。我們是從河南搬到江西,江西后來到了惠安,惠安到了河市。我高祖原來是清朝的恩科舉人,他在家裡心心念念想著以後有出頭之日,一定要給老祖宗蓋一座祠堂。

雖然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早已使洪氏大宗祠難見全貌,但透過現存宗祠的遺蹟和博物館裡收藏的資料,我們不難想見洪家當年的興旺之勢。隨著洪姓的不斷髮展,這支起源於北方的姓氏,如今在北方卻相對少見了。遷移到南方的洪姓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經開始向東南亞地區繼續播遷了。

洪氏後裔:我高祖當了舉人以後,就在金門當了知縣,管轄東陽那個地方。他在那開辦私塾,很多學生知道老師要蓋房子,都來贊助。

在明永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一個叫洪應興的福建人與其他七人從福建遷往臺灣,以捕魚為生。並在這裡修建了媽祖宮。以後,來自福建的洪姓人氏不斷增多,足跡也遍佈臺中、南投等地,並最終成為臺灣島上的望族之一。

歷史的風雨滄桑造就著一代又一代洪姓英傑。清康熙七年,浙江錢塘人、國子監生洪昇創作的古典文學作品《長生殿》用歷史影射現實,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佳作。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廣東花縣人,是農民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於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此外,清乾隆時期進士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的人口學觀點,比西方的《人口原理》早了5年。如今,洪姓後人們,繼續譜寫著洪姓人家的歷史。

洪氏起源和發展

中國的洪姓最早的一支發源於四千兩百多年前的幽州地區。在山西、江西等地也發現了洪姓先民的足跡。儘管洪姓起源各異,但他們都逐漸匯聚到江南地區,並發展為當地的望族。泉州洪姓於清咸豐年間從江西遷入福建泉州,因世代做官而生活殷實、繁衍昌盛,很快就在泉州擁有了顯赫的地位和聲望。為了紀念洪姓老祖宗,百餘年前的洪姓傳人在泉州選擇了這塊臨海望山的好地方,建起了這座洪姓大宗祠。

洪氏後裔:洪氏宗祠建在清同治七年,當時在我們當地有一個比較傑出的士紳,他叫洪團老,這個人他牽頭髮起建造洪氏大宗祠,當時各地的洪氏子弟都來響應。

史書上記載,“洪氏系承三支”。也就是說,今天各地的洪姓起源於三支不同的宗流。一支是上古水官的後代,而另兩支則都是因避諱改字而來的。

公元780年,正值唐德宗在位期間,一支久居於江蘇丹陽一帶的弘氏,因避諱而改姓洪姓。在山西洪洞縣,原來也有一些以地名為姓氏的人。

歷史最為久遠的一支洪姓當屬起源於上古炎帝神農氏之後——共工氏的後代。堯舜時代,掌管著民間水利的共工氏因辦事不利,被舜發配流放到了幽州,即今天河北遼寧一帶。在幽州發展的共工氏將姓氏省略為一個“共”字,以後又為了避仇,在“共”字旁邊加上三點水。變為洪姓。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戰亂導致了民族大遷移,大批洪氏後代隨之南遷至今天江西等地,而泉州洪姓的老祖宗正是這支起源於遠古共工氏的後代。

洪氏後裔:這個房子到我已經是第五代了。是我的高祖留下的。我原來老家是河市的。我們是從河南搬到江西,江西后來到了惠安,惠安到了河市。我高祖原來是清朝的恩科舉人,他在家裡心心念念想著以後有出頭之日,一定要給老祖宗蓋一座祠堂。

雖然現代化的城市建設早已使洪氏大宗祠難見全貌,但透過現存宗祠的遺蹟和博物館裡收藏的資料,我們不難想見洪家當年的興旺之勢。隨著洪姓的不斷髮展,這支起源於北方的姓氏,如今在北方卻相對少見了。遷移到南方的洪姓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經開始向東南亞地區繼續播遷了。

洪氏後裔:我高祖當了舉人以後,就在金門當了知縣,管轄東陽那個地方。他在那開辦私塾,很多學生知道老師要蓋房子,都來贊助。

在明永曆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674年,一個叫洪應興的福建人與其他七人從福建遷往臺灣,以捕魚為生。並在這裡修建了媽祖宮。以後,來自福建的洪姓人氏不斷增多,足跡也遍佈臺中、南投等地,並最終成為臺灣島上的望族之一。

歷史的風雨滄桑造就著一代又一代洪姓英傑。清康熙七年,浙江錢塘人、國子監生洪昇創作的古典文學作品《長生殿》用歷史影射現實,是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佳作。太平天國運動領袖洪秀全,原名洪仁坤,廣東花縣人,是農民家庭出身的知識分子。於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金田村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此外,清乾隆時期進士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的人口學觀點,比西方的《人口原理》早了5年。如今,洪姓後人們,繼續譜寫著洪姓人家的歷史。

相關問題答案
洪姓的來源?
趙姓的來源具體內容?
孔姓的來源簡介?
遊姓的來源?
鍾姓的來源?
範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滿族金姓的來源?
百家姓肖姓的來源?
袁姓的來源?
孫姓的來源的具體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