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莫姓的來歷

一、姓氏源流

莫(Mò)姓源出有六:

1、出自高陽氏,是顓頊之後。據《三郡記》和《姓氏考略》所載,上古帝顓頊造“[莫阝]陽城”,其支庶子孫有定居[莫阝]陽城者,後人去邑為莫,以地名為姓([莫阝]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縣、平鄉縣,古鉅鹿郡地)。

2、出自羋姓,以官名為姓。據《廣韻》所載,春秋時,楚國有莫敖(官名)之職,其後世子孫以官職命氏,稱莫姓。古詩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職,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羋姓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顓頊。

3、據《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鉅鹿、江陵,乃上古聖君虞舜之祖——幕的後代。也就是說,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書寫文字。此說法可能是1和2說法的綜合。

贊助廣告

4、廣西壯族的創世史詩《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記敘:遠古之時,壯族人無名無姓,彼此相稱十分不便。布洛陀請卜黃為眾人分姓,卜黃為此而累病。部族裡的人關心卜黃,紛紛送禮物給他,卜黃由此便生出安姓的辦法來。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牽牛來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壯語黃牛叫莫);送籃子的,就安他姓“藍”……。從此,壯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廣西忻城縣有莫土司衙署,佔地總面積3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被譽為“壯鄉故宮”。莫姓土司官職世襲,統治該地區近五百年,電影《劉三姐》中的“莫老爺”就是這種世襲之土司。

贊助廣告

5、唐五代後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頊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時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數民族布依族、侗族、瑤族也有以莫為姓者。如貴州獨山人莫與儔、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學派”對西南地區影響深遠(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爭議,莫友芝等自稱為江南漢人,然現代專家考證,莫友芝居地為傳統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才自稱為漢人。本人較支援莫友芝為漢人,因清代為少數民族政權,隨漢姓並無多大優勢,且西南少數民族不得參加科舉只是清初雍正年間之事,而莫卻是清末同治年間人,並無虛報必要。另,莫友芝為“西南巨儒”,精研經學,旁及金石文字書畫,虛報有損其道德操守,今暫從專家之說)。專家認為西南少數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後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後裔,如此則西南少數民族原居中原,與中原各大姓氏實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

① 南北朝時期,北魏少數民族邢莫氏、莫那婁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滿族人那莫氏,其漢姓也有改單姓莫為姓的。

★★★得姓始祖:顓頊。昌意子,黃帝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號高陽氏,下分八個民族。活動據點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陽西南),曾在奪權鬥爭中擊敗共工氏。他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絕天地通”,實行人神分職,標誌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後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顓頊,於是莫姓子孫便奉顓頊為莫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莫姓主源兩支,一支發源於今河北省任丘,一支發源於古時的楚國。兩漢以前莫姓僅有兩名入載史冊,他們是春秋時的吳國人莫邪和漢代學者莫元珍。但多數莫姓在此際繼續繁衍於其發祥地,並緩慢地向周邊播遷。魏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幾支來華定居的外族也改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龐大起來,原本在河間郡、鉅鹿郡就已很是興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鮮血液的注入,自然興盛為莫姓河間郡望、鉅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為楚國腹地,一直以來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際愈加昌盛。隋唐時期,莫姓分佈之地漸廣,有資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山東、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並且已有莫姓徙居廣東。黃巢起義後,有北方之莫姓......餘下全文>>

莫姓的姓氏怎麼來的?

莫姓,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顓頊帝,出自上古時期顓頊帝所建的鄚陽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顓頊帝為昌意之子,黃帝之孫,是炎黃部落聯盟的重要首領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8位。

源於姬姓:莫姓得姓始祖是上古時期的顓頊帝。

源於羋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莫敖之官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羋姓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顓頊。其後裔在西周初期建有羋姓大國,即荊國,後改稱楚國。據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的典籍《大宋重修廣韻》中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莫敖之職,亦稱莫囂,是與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職,並行執掌楚國之國政。在史籍《淮南子·修務訓》中則稱“莫敖”為“莫囂”,指出其原為楚國最高行政官職,軍、政兩事一把抓。到楚武王熊通開始稱王時,莫敖之職仍然存在,後來楚武王嫌其官位太重,改以令尹為重臣,與莫敖相互制約。在史籍《左傳》的記載中,以令尹與莫敖並提,處於同等地位。楚武王以後的歷代君主將莫敖廢置不常,後來在史籍《左傳·襄公十五年》中記敘楚國封官之事時,列莫敖於令尹、右尹、大司馬、右司馬、左司馬之後,說明莫敖的地位逐漸降低。今學者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稱莫敖本相當於大司馬,後降至左司馬之下。

其後世子孫中有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莫氏,世代相傳至今。著名的屈原家族便世居此官職,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由屈氏的分支改姓而形成的。

源於媯姓

出自上古聖君虞舜之祖虞幕,虞幕是歷史上第一個發明帳幕的人。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莫字即幕字的省文,望出鉅鹿郡、江陵郡。

幕,乃是上古聖君虞舜之祖,莫氏和幕氏同宗同源,該支莫氏只是幕氏的簡筆形式。虞幕及虞舜的部分後人居於山西媯汭(虞舜娶堯帝二女於此),後世建立虞國、鮮虞國,從屬於西周末代天子周攜王姬望(別名姬餘、姬餘臣)勢力。周攜王姬望為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建都河北莫陽城或今望都縣,與東周天子周平王同期為帝,周朝二王並立。其融入莫陽城的族人,以“莫”為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鄚姓

屬於以居邑名稱簡筆為氏。該支莫氏,起源於漢朝時期河北鄚縣。周宣王姬靜生二子,長子周幽王姬宮湦,次子周攜王姬望(別名姬餘、姬餘臣)。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兄弟宗室蔓散各方。姬望遷河北鉅鹿,建莫邑國,都於河北莫陽城或今望都縣。幽王寵愛褒姒,廢原王后申後及原太子姬宜臼。姬宜臼投奔外祖父申國。後,幽王廢太子姬宜臼勾結申國、繒國及犬戎殺死周幽王,覆滅西周王朝,並在申國繼位周平王。周人以廢太子姬宜臼弒父殺弟、滅亡周室、無權繼位為王之故,擁立周宣王次子姬望為周王,史稱周攜王、周攜惠王,都於河北鄚陽城(今河北任丘市鄚州鎮)或望都縣,周朝二王並立。姬望繼位二十一年後,晉文侯襲殺周攜王,周室重歸一統。重回正統地位的周平王給姬望賜惡諡“攜王”,抹殺莫邑國一切歷史記載,諸侯公卿不敢公開談論莫國之事,諱談“莫國”如深淵,後世則由《春秋穀梁傳》寫出“諱莫如深”一詞,最後結為成語。莫字本義為暮,經莫國之事後,莫字也從此形成了否定語義。(詳見戰國出土文物楚簡《系年》,魏國出土文物史書《竹書紀年》)

姬望的後裔傳至第三十三世孫姬振(姬振揚),初官執戈郎,因功在漢室,官至鉅鹿侯,食採於莫州鹿臺,賜姓莫氏,成為該支莫氏始祖。莫振(莫振揚)因後來支援王莽新朝的復古運動,東漢建立後重修《漢書》,作廢漢平帝至王莽新朝時期三百多位公侯爵位,從此史書無聞。

莫氏姓氏的由來?

百家姓中的莫氏由來 一 姓氏源流 莫姓源出有六:

1、出自高陽氏,是顓頊(zhuān xū) 之後。據《三郡記》和《姓氏考略》所載,上古帝顓頊造“[莫阝]陽城”,其支庶子孫有定居[莫阝]陽城者,後人去邑為莫,以地名為姓([莫阝]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縣、平鄉縣,古鉅鹿郡地)。

2、出自羋[mǐ] 姓,以官名為姓。據《廣韻》所載,春秋時,楚國有莫敖(官名)之職,其後世子孫以官職命氏,稱莫姓。古詩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職,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羋姓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顓頊。

3、據《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鉅鹿、江陵,乃上古聖君虞舜之祖——幕的後代。也就是說,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書寫文字。此說法可能是1和2說法的綜合。

4、廣西壯族的創世史詩《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記敘:遠古之時,壯族人無名無姓,彼此相稱十分不便。布洛陀請卜黃為眾人分姓,卜黃為此而累病。部族裡的人關心卜黃,紛紛送禮物給他,卜黃由此便生出安姓的辦法來。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牽牛來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壯語黃牛叫莫);送籃子的,就安他姓“藍”……。從此,壯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廣西忻城縣有莫土司衙署,佔地總面積3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被譽為“壯鄉故宮”。莫姓土司官職世襲,統治該地區近五百年,電影《劉三姐》中的“莫老爺”就是這種世襲之土司。

5、唐五代後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頊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時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數民族布依族、侗族、瑤族也有以莫為姓者。如貴州獨山人莫與儔、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學派”對西南地區影響深遠(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爭議,莫友芝等自稱為江南漢人,然現代專家考證,莫友芝居地為傳統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才自稱為漢人。本人較支援莫友芝為漢人,因清代為少數民族政權,隨漢姓並無多大優勢,且西南少數民族不得參加科舉只是清初雍正年間之事,而莫卻是清末同治年間人,並無虛報必要。另,莫友芝為“西南巨儒”,精研經學,旁及金石文字書畫,虛報有損其道德操守,今暫從專家之說)。專家認為西南少數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後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後裔,如此則西南少數民族原居中原,與中原各大姓氏實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

① 南北朝時期,北魏少數民族邢莫氏、莫那婁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滿族人那莫氏,其漢姓也有改單姓莫為姓的。

★★★得姓始祖:顓頊。昌意子,黃帝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號高陽氏,下分八個民族。活動據點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陽西南),曾在奪權鬥爭中擊敗共工氏。他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絕天地通”,實行人神分職,標誌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後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顓頊,於是莫姓子孫便奉顓頊為莫姓的得姓始祖。二、遷徙分佈:

莫姓主源兩支,一支發源於今河北省任丘,一支發源於古時的楚國。兩漢以前莫姓僅有兩名入載史冊,他們是春秋時的吳國人莫邪和漢代學者莫元珍。但多數莫姓在此際繼續繁衍於其發祥地,並緩慢地向周邊播遷。魏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幾支來華定居的外族也改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龐大起來,原本在河間郡、鉅鹿郡就已很是興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鮮血液的注入,自然興盛為莫姓河間郡望、鉅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為楚國腹地,一直以來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際愈加昌盛。隋唐時期,莫姓分佈之地漸廣,有資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山東、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並且已有莫姓徙居廣東。黃巢起義後,有北方之莫姓避居四川。五代......餘下全文>>

誰知道姓莫起源

莫姓,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顓頊帝,出自上古時期顓頊帝所建的鄚陽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顓頊帝為昌意之子,黃帝之孫,是炎黃部落聯盟的重要首領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8位。

莫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3百家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99位,人口約二百三十三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人口第一大省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來賓市,其次為廣東省肇慶市,廣東省東莞市、再者為湖南省、貴州省、浙江省、山西省、河北省、山東省、上海市、四川省。

源於姬姓

莫姓得姓始祖是上古時期的顓頊帝。

黃帝,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號高陽氏,因黃帝早期的活動範圍在姬水流域,故以姬為姓。下分八個民族。活動據點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陽西南),曾在奪權鬥爭中擊敗共工氏。他重視人事治理,後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顓頊,於是莫姓子孫便奉顓頊為莫姓的得姓始祖。

顓頊號稱高陽氏,後分衍有八個氏族,活動中心在帝丘一帶(今河南濮陽),曾在奪權鬥爭中擊敗共工氏。顓頊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絕天地通”,實行人神分職,標誌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

據史籍《三郡記》和《姓氏考略》記載,上古帝顓頊造鄚陽城(今河北任丘、平鄉一帶),其支庶子孫定居於鄚陽城,後人去“邑”為“莫”,以地名為姓氏,世代稱莫氏至今,史稱莫氏正宗。莫氏族人皆奉顓頊為莫氏的得姓始祖。

源於羋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莫敖之官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羋姓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顓頊。其後裔在西周初期建有羋姓大國,即荊國,後改稱楚國。據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的典籍《大宋重修廣韻》中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莫敖之職,亦稱莫囂,是與令尹地位相同的官職,並行執掌楚國之國政。在史籍《淮南子·修務訓》中則稱“莫敖”為“莫囂”,指出其原為楚國最高行政官職,軍、政兩事一把抓。到楚武王熊通開始稱王時,莫敖之職仍然存在,後來楚武王嫌其官位太重,改以令尹為重臣,與莫敖相互制約。在史籍《左傳》的記載中,以令尹與莫敖並提,當處於同等地位。楚武王以後的出國歷代君主,將莫敖廢置不常,後來在史籍《左傳·襄公十五年》中記敘楚國封官之事時,列莫敖於令尹、右尹、大司馬、右司馬、左司馬之後,說明莫敖的地位逐漸降低。今學者楊伯峻在《春秋左傳注》中稱莫敖本相當於大司馬,後降至左司馬之下。

其後世子孫中有以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莫氏,世代相傳至今。著名的屈原家族便世居此官職,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由屈氏的分支改姓而形成的。

源於媯姓

出自上古聖君虞舜之祖幕,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莫字即幕字的省文,望出鉅鹿郡、江陵郡。

幕,乃是上古聖君虞舜之祖。莫氏和幕氏同宗同源,該支莫氏只是幕氏的簡筆形式,後族人有為避戰亂之難去“巾”取諧音字“莫”為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鄚姓

屬於以居邑名稱簡筆為氏。該支莫氏,起源於漢朝時期河北鄚州。鄚氏出周宣王姬靜,將其次子姬望封賜於鄚州(今河北平鄉、任縣、晉縣一帶),其後裔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鄚氏。

姬望的後裔傳至第二十一世孫鄚振揚(姬振揚),因功在漢室,於漢高祖劉邦七年(公元前200年)授其為執戈郎,漢高祖還特賜改其姓為莫,此後稱莫振揚,成為該支莫氏始祖。

莫姓起源地是哪裡?有誰知道嗎?

莫姓以地為氏 另說以官為氏

《姓氏考略》對於莫氏的來源是這樣考證的:“以地為氏,顓頊造鄚城,後去邑為莫,見刑子顯三郡記,漢有富人莫氏,見遊俠傳。”

顓頊帝所造的鄚城,根據後世的考證,位置是在今河北省任丘縣的北方。如此看來,長久以來莫氏雖然大多活躍於長江以南各地,但他們的發源地,卻是在中華民族所發源的黃河流域。

不過,也有人認為莫氏是春秋時代楚國莫敖的後代,“以官為氏”而得姓。原來,當時楚國有一種叫作莫敖的官職,我們所熟悉的愛國詩人屈原,便世代擔任這種官。依照這項文獻。則莫氏是從屈氏一族分支出來的,算起來是楚國公族的後裔。同時,在春秋時代的群雄之中,楚國所在的位置偏南,勢力一直延伸到長江以南的江蘇、浙江等地。這一點,當然也給後世的莫氏的稱盛於南方,提供了很好的說明資料。

莫氏,還可能有第三支來源,那就是《通志氏族略》所說的:“莫即幕省文,望出鉅鹿、江陵。”幕氏,根據《風俗通》的記載,是上古聖君虞舜之祖幕的後代,莫氏既然是幕氏省文而來,則跟後世源自虞舜的許多姓氏,自然都是誼屬兄弟了。虞舜這一支以莫為姓的子孫,據說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北鉅鹿和湖北江陵一帶。

從以上的敘述,可以知道莫姓人的組織情形比較複雜,至少有三個主要的來源。然而,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亂華時期,又有好幾支來華定居的外族也改以莫為姓,一方面造成了莫氏的日益龐大,一方面卻使得千百年來的莫姓人,由於頭緒眾多而很不容易找到自己的真正來處。

宋代,是莫氏一段極為輝煌的時期,尤其浙江吳興的莫家,更是人材輩出,世代顯達知名。

吳興莫家的嶄露頭角,是開始於蘇東坡曾以《西河跳珠軒》一詩相贈的名上莫君陳。據說,莫君陳的學問很好,而“御家嚴整如官府”,所以出了許多好子弟,一個個光耀莫氏門庭。

莫君陳共有莫砥、莫磻二子。莫磻在出任永嘉知縣時,是一位士民為立生祠的好官;莫磻的兒子莫伯?,也是少有大志的著名學士,他的三個兒子,莫濟、莫汲、莫衝,更先後擢進士第,分別作了大官,被當時譽為“三英”。第四代的莫?,成就更大,曾經在朝廷上做到直寶文閣學士及工部尚書的高官,發揚光大莫氏的門楣,使得莫氏長久以來,都是當地的名門望族。

莫字在姓氏裡怎麼讀?

莫[mò] 姓

[mò] 1. 不要:~哭。

2. 沒有,無:~大。~非。~名其妙(亦作“莫明其妙”)。3. 姓。[mù] 古同“暮”。

古代有沒有姓莫的家族?

莫雪鳶,,,算麼

姓莫的祖先是誰

顓頊。昌意子,黃帝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號高陽氏,下分八個民族。活動據點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陽西南),曾在奪權鬥爭中擊敗共工氏。他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絕天地通”,實行人神分職,標誌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後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顓頊,於是莫姓子孫便奉顓頊為莫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莫仲榮:號靜庵,元元統元年癸酉三月十六辰時生,明永樂十一年癸已十月初八子時沒,壽八十一,葬沙滑邨口漁翁撒網形壬丙碑誌。公為人慷慨,好義深沈有遠略,洪武初由江右遷居益陽一里蓮花坪與同邑之大華里鄰邑之武陵開山坪鼎峙為三族焉。元配:舒氏,桑洲女,元至元二年酉子六月十一午時生,明洪武十九年丙寅七月初八酉時沒,年五十一,葬六裡舒塘月明洲舒家園側角龍形癸丁碑誌。生子一仕和,孺人勤儉治家克全婦道 恢擴產業內助之賢。繼:符氏,生沒闕,葬合夫墓左同向共碑。繼:蔡氏,生沒闕葬合夫墓右同向共碑,生女一適符。是為湖南資陽莫氏始祖。莫世佑:字起後,號松林,宋景定二年辛酉十月初六日亥時生,系江西吉安府吉水縣文昌鄉人,自宋景炎二年丁從江西曆南京而過湖南安化縣落擔城西地名莫家江立業復遷龍鬚嶺莫家塅居住,於元前元年乙未娶配壽九十二歲。元至正十二年壬辰十一月十六日辰時沒,葬地名龍鬚嶺口至今名莫家塅乙山辛向。元配:程氏,德潛次女,元前至元二年辛巳三月初六日寅時生,壽七十四歲,元至正十四年甲午九月十六日丑時沒,葬龍鬚嶺莫家塅乙山辛向夫婦合冢。生子一:貴厚。是為湖南安化莫氏始祖。

莫姓的來源及分佈情況

一、姓氏源流

莫(Mò)姓源出有六:

1、出自高陽氏,是顓頊之後。據《三郡記》和《姓氏考略》所載,上古帝顓頊造“[莫阝]陽城”,其支庶子孫有定居[莫阝]陽城者,後人去邑為莫,以地名為姓([莫阝]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縣、平鄉縣,古鉅鹿郡地)。

2、出自羋姓,以官名為姓。據《廣韻》所載,春秋時,楚國有莫敖(官名)之職,其後世子孫以官職命氏,稱莫姓。古詩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職,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羋姓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顓頊。

3、據《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鉅鹿、江陵,乃上古聖君虞舜之祖——幕的後代。也就是說,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書寫文字。此說法可能是1和2說法的綜合。

4、廣西壯族的創世史詩《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記敘:遠古之時,壯族人無名無姓,彼此相稱十分不便。布洛陀請卜黃為眾人分姓,卜黃為此而累病。部族裡的人關心卜黃,紛紛送禮物給他,卜黃由此便生出安姓的辦法來。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牽牛來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壯語黃牛叫莫);送籃子的,就安他姓“藍”……。從此,壯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廣西忻城縣有莫土司衙署,佔地總面積3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被譽為“壯鄉故宮”。莫姓土司官職世襲,統治該地區近五百年,電影《劉三姐》中的“莫老爺”就是這種世襲之土司。

5、唐五代後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頊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時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數民族布依族、侗族、瑤族也有以莫為姓者。如貴州獨山人莫與儔、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學派”對西南地區影響深遠(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爭議,莫友芝等自稱為江南漢人,然現代專家考證,莫友芝居地為傳統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為了參加科舉考試才自稱為漢人。本人較支援莫友芝為漢人,因清代為少數民族政權,隨漢姓並無多大優勢,且西南少數民族不得參加科舉只是清初雍正年間之事,而莫卻是清末同治年間人,並無虛報必要。另,莫友芝為“西南巨儒”,精研經學,旁及金石文字書畫,虛報有損其道德操守,今暫從專家之說)。專家認為西南少數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後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後裔,如此則西南少數民族原居中原,與中原各大姓氏實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

① 南北朝時期,北魏少數民族邢莫氏、莫那婁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滿族人那莫氏,其漢姓也有改單姓莫為姓的。

★★★得姓始祖:顓頊。昌意子,黃帝孫,炎黃聯盟重要首領之一。號高陽氏,下分八個民族。活動據點在帝丘(今河南省濮陽西南),曾在奪權鬥爭中擊敗共工氏。他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曾命南正重、火正黎“絕天地通”,實行人神分職,標誌著原始宗教向神權的過渡。後世莫姓主源均出自顓頊,於是莫姓子孫便奉顓頊為莫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莫姓主源兩支,一支發源於今河北省任丘,一支發源於古時的楚國。兩漢以前莫姓僅有兩名入載史冊,他們是春秋時的吳國人莫邪和漢代學者莫元珍。但多數莫姓在此際繼續繁衍於其發祥地,並緩慢地向周邊播遷。魏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幾支來華定居的外族也改為莫姓,使北方莫姓家族日益龐大起來,原本在河間郡、鉅鹿郡就已很是興旺的莫姓家族得此新鮮血液的注入,自然興盛為莫姓河間郡望、鉅鹿郡望。另外,南方的江陵郡古為楚國腹地,一直以來為莫姓世居之地,在此際愈加昌盛。隋唐時期,莫姓分佈之地漸廣,有資料表明,在今河南、河北、山西、甘肅、山東、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均有莫姓人定居,並且已有莫姓徙居廣東。黃巢起義後,有北方之莫姓......餘下全文>>

莫的姓氏來源8

莫姓,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高陽氏,出自上古顓頊帝所建的鄚陽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顓頊是昌意之子,黃帝之孫,是炎黃部落聯盟的重要首領之一。

莫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3百家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99位,人口約二百三十三萬八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人口第一大省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來賓市,其次為廣東省肇慶市高要市,廣東省東莞市、再者為湖南省、貴州省、浙江省、山西省、河北省、山東省

相關問題答案
莫姓氏的由來?
蔣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
蘭姓氏的由來?
賀姓氏的由來?
羅姓氏的由來?
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