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節是哪個族的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龍舟節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贊助廣告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龍舟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是苗族的節日。龍舟節也稱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你,謝謝

賽龍舟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的參賽龍舟奮力爭先全力角逐的場面

贊助廣告

龍舟是壯、苗、傣、白、布依、土家等諸多南方少數民族在節日期間的一項風俗活動。無論哪個民族,龍舟競渡時的舟都被裝扮成龍型,並以鑼鼓助陣。今天晚間時候的寧夏經視報道對龍舟這一民族運動會上參賽人數最多的比賽專案做了系統而全面的介紹。

龍舟競渡的起源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是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因諫不成反遭放逐。悲憤中,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就在江中一條蛟龍想要吃掉屈原的屍首時,沿江百姓紛紛駕起小舟,擂起牛皮鼓,在江上追逐驅趕,終於嚇走蛟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舉行賽龍舟。這個帶有悲劇色彩的傳說,給龍舟競渡帶來幾分神祕和悲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演化,時至今日,賽龍舟這項活動已經被我國各民族更廣大群眾所接受和喜愛,成為一項集競技、娛樂、健身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民族體育運動會競賽專案。

賽龍舟比賽也稱跑船,分男子組和女子組。每支參賽隊共23人。1名鼓手擊鼓於船頭,掌握全隊隊員的划槳節奏;1名旗手背對船頭,執旗而立,負責指揮;20名划船船員分兩側坐於船中,持槳划水,是龍舟的動力源;1名舵手在船尾掌舵,看旗手旗語,控制龍舟前進的方向。這23名運動員各司其職,分工明確,但又需密切配合,龍舟前進的速度才會提高。因此,賽龍舟又被稱為“眾人划槳、一人行舟”的協作運動。選拔一名龍舟運動員也要從身體素質和思想品質著手,因為龍舟專案畢竟是23個人的團體專案,主常講一個團結合作,不講配合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績的。怎樣把23個人凝聚成一個人,看似一個人在做這項運動,這是很難的一件事。

龍舟比賽的賽場長短視情況而定。一般是500米以下稱速度賽,500米以上稱耐力賽。在正式比賽時,百舸爭流、群舟競發,鑼鼓喧天,場面蔚為壯觀。是極具觀賞性的一項體育賽事。賽龍舟被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比賽專案之後,這項運動進一步得到普及和提高。百漿擊水、舟行如飛,兩岸觀眾歡心笑語、加油助威,充滿歡樂祥和節日氣氛的場面將會是本屆民族運動會激動人心的一幕。

本屆運動會龍舟競賽使用標準龍舟:龍舟長18.40米(含龍頭龍尾),舟寬1.10米。比賽專案為男子組、女子組和混合組直道競速500米、800米。混合專案23人中,最少應有8名女劃手。參加龍舟比賽的運動員應有和衣游泳100米以上的能力。

寧夏龍舟隊曾在1999年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績。目前,寧夏龍舟代表隊正在沙湖景區內緊張練兵。隨著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日期的日益臨近,隊員們摩拳擦掌,信心百倍,爭取取得最佳成績,為寧夏人民爭光。

端午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是什麼節?

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 端午賽龍舟活動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2010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為法定放假日子。2010年6月16日為端午節。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耽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龍舟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龍舟節就是傳統的端午節,它不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節日。

那達慕大會 龍船節 跳公節分別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1.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最具代表性。

“那達慕”是蒙古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每年農曆六月初四(多在草綠花紅、馬壯羊肥的陽曆七、八月)開始的那達慕大會,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

那達慕大會或以嘎查(村屯)、蘇木(區鄉)為單位,或以旗縣為單位舉行。那達慕大會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那達慕,摔跤選手為512名,駿馬300匹左右,會期7~10天;中型那達慕,摔跤手256名,馬100~150匹,會期5~7天;小型那達慕,摔跤手64名或128名,馬30或50匹左右,會期3~5天。無論何種民族與宗教信仰的人,均可報名參加。

2. 龍船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苗族的龍船節是有其特殊來歷的。相傳,在陡水河一帶,有一條凶殘的大黑龍,殘害老百姓,無惡不作,人們極為痛恨,千方百計要除掉它。河畔住著一家漁民,老漁夫和兒子相依為命,以漁獵為生。有一年的農曆五月間,小夥子在打魚時被黑龍搶走了。老漁夫聽到訊息十分悲憤,決心要除掉這個害人的惡魔,拯救兒子。於是,他毅然帶著鋼刀和火種,深入龍穴與黑龍進行殊死的搏鬥,鏖戰了整整九個晝夜,把黑龍斬成三截,救出了自己的兒子,並把龍穴燒掉,以防後患。不料,陡水河上濃煙滾滾,龍屍順流而下,把河兩岸變得天昏地暗。幸虧有位苗家姑娘到河邊挑水,不慎將舀水用的木勺掉進河中。她用扁擔去撈木勺,扁擔一碰上木勺,頓時發出嘩啦的聲響,天空頓時明亮起來,黑暗逐漸消失,大地重現光明。

為紀念老漁夫除惡揚善的義舉和苗家姑娘驅逐黑暗的功德,苗民把每年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這幾天作為在陡水河上劃龍船競渡的傳搐節日。

3. 跳公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彝族對擊敗外族侵略取得勝利的一種慶祝活動,歷史至少有上千年,後人一直沿襲下來以示紀念。

跳公節即跳弓節,彝語稱為“嘈契”,意為“跳弓舞”,也稱“孔夠”,意為“快快樂樂,祈禱祝福”。跳弓節是居住在那坡縣桂滇交界地區彝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各個村屯過節的具體日期雖不盡相同,一般都在每年農曆四月上、中旬舉行。

跳公節的來歷,據傳是有一位祖先曾率領彝人在保衛疆土的戰鬥中被敵人圍困在大山竹林中,情況十分危急。後來他們以竹子製造弓箭,奮起反擊,終獲勝利。凱旋迴來,受到族人的熱烈慶賀,久而久之,遂成為彝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

賽龍舟是什麼節日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

相關問題答案
龍舟節是哪個族的節日?
龍船節是哪個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哪個族的節日?
白節是哪個族的節日?
火把節是哪個族的?
火把節是哪民族的節日?
龍舟節是哪個族節日?
祭龍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龍船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歌婆節是什麼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