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孜別克族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的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繡花靴。男子穿託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繡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我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20分

中國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佔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北方的朝鮮族、回族,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區以及北方平原地區的民族主食品種繁多,五穀雜糧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間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歡用竹筒做飯,做出的飯帶有新竹的清香;流動性較大的遊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麥等做成炒麵;廣西山區的瑤、侗等族愛吃用油炒後泡開的茶葉加鹽煮成濃湯,然後沖泡炒大米花和炒黃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數民族將麵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饢(波斯語“麵包”之意)作為日常主食;他們還特別喜歡吃“帕羅”,這是一種用羊油、羊肉、蔥頭、胡蘿蔔、葡萄乾等做的甜米飯,用於捏團抓食,通常被人們稱為“抓飯”,此外,新疆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朝鮮族的冷麵和回族的炸饊子,也都各具特色。

贊助廣告

我國某些少數民族還有忌食的習俗,如遊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魚類;穆斯林忌食豬肉等,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習俗。

反映在戀愛婚喪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歡的哈薩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對歌“丟花包”,回族實行的無棺土葬和藏族實行火、水、天葬。這些習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有著複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我國民族風俗多種多樣,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馳名,樂曲節奏悠揚、向以鼓鈸、歡樂自在。蒙古族牧民精騎善射,射箭、賽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達慕”大會的精彩節目,傳統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好來寶”,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哈薩克族的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絨圓高統帽,女戴圓頂繡花棉帽等等。

贊助廣告

滿族

明朝末年,滿族英雄努爾哈赤經過30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滿洲民族,即滿族。他把滿洲人分別組織在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族之中,實行全民皆兵。後來,滿族政權還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席捲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遼闊的清帝國。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髮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繫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我國的滿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鮮族

我國的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東北三省和內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他們居住的地區是我國北方的“水稻之鄉”。

朝鮮族的房屋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房屋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室內用磚或石平鋪成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朝鮮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短衣長裙,以長布帶打結。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褲腿寬大。朝鮮族能歌善舞,姑娘們愛盪鞦韆和在跳板上飛騰,小夥子則喜歡一對對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聚居區。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回教。回族喜歡環清真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的風情與習俗 10分

新疆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淨。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薰好的幹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裡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製,名曰“夏裡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繡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製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專案。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絡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麵、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餘下全文>>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節日

維吾爾族:男子多穿長袍,稱袷袢;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稱朵帕;

節日:肉孜節、古爾邦節、那吾魯孜節

壯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檳榔和用檳榔招待客人的傳統習慣;

節日:中元節、牛魂節、三月歌、吃立

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節日: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黎族:婦女耳環多且重,熟稱儋耳,男子以紅或黑布纏頭,稱吊襜

節日:三月三、叮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苗族:自由對歌,戀愛

節日:蘆笙節、苗節、春節、四月八、吃新年、龍船節、清明節等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以糌粑為主食,獻哈達

節日:藏曆年、雪頓節、望果節、沐浴節、薩葛達瓦節等

彝族:男子頭頂留一小塊頭髮,稱天菩薩

節日:火把

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為貴

節日: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魚譚會等

納西族:披羊披肩

節日:三朵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傣族:孔雀舞

節日: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藥。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曆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民族屬性有何不同?

差別大了。是有點相當於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區別。

他們是不同的語系,波斯是印歐語系,阿拉伯人是閃含語系,所以波斯人和歐洲的人血緣要比和飢拉伯人近得多。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只是信仰相同而已!

中國各民族圖騰的含義

我國各民族的圖騰各自有自己民族的含義:

1、龍

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

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圖騰神。其含義為中華人為“龍的傳人”或“龍的子孫”。

2、蒙古族

是由當時一個以蒼狼為圖騰的部落和一個以白鹿為圖騰的部落結合而產生的,所以他們便把狼與鹿作為丹先來崇 拜。相比較而言,狼比鹿更強悍,所以蒙古族便把狼作為本民族的圖騰,含義當然是要表達強悍勇敢了。

3、納西族 把牛視為遠古創世神獸的有納西族。在納西族《東巴經·創世紀》中記述了這頭在大海中巨卵孵出的神牛,角頂破天,蹄踏破地,造成天搖地動,由納西族人始祖開天七兄弟和開地七姊妹將它殺死,用牛頭祭天,牛皮祭地,肉祭泥土,骨祭石頭,肋祭山嶽,血祭江河,肺祭太陽,肝祭月亮,腸祭道路,尾祭樹木,毛祭花草。於是,便有了晴朗明亮的天空日月,才有了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從此,牛才作為神聖物用來做祭聖物,用來做祭祀天地山川的犧牲供品。納西族十分崇敬牛神,其含義牛給給予民族萬物生長的清靜世界。

還有彝族的虎圖騰、葫蘆圖騰;苗族的楓樹圖騰、水牛圖騰;白族的虎圖騰、雞圖騰、魚圖騰;僳僳族的虎圖騰、熊圖騰;納西族的虎圖騰、豹圖騰和猴圖騰等等。

回民有哪些習俗

飲食習俗

回民飲食禁忌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殺而死的動物都被看作自死物。禁食動物血液,宰殺動物要放盡血。禁食豬肉,農戶亦不養豬。禁食凶禽猛獸,禁食無鰭水產品等。牛、羊、雞、鵝、鴨、鴿以及魚、蝦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回民禁食非經阿訇宰殺的動物,所食畜禽要請阿訇宰殺。阿訇口唸“太思米”下刀,放盡血。這些禁忌根據主要出自《古蘭經》:“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育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觸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古蘭經》還說:“凡為勢所迫,非出自願,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因為真主確是至善的,確是至慈的。”

衛生習俗

回民非常講究清潔衛生,這是伊斯蘭文化所倡導的。回民禁食自死動物、凶禽猛獸、動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衛生上的原因。回民十分注意個人衛生,同時,為使空氣潔淨清香,家家都有香爐,常燃芭蘭香。穆斯林在禮拜前要行淨禮,包括沐浴、淨衣、潔處等,主要指淨身。清真寺耳房內掛有淨禮圖,讓青少年穆斯林學習淨禮的程式。寺內設有水房,供穆斯林禮拜前沐浴。淨禮分大淨和小淨,既是禮拜前的沐浴儀式,同時也是指一種身體潔淨狀況。小淨指用水洗身體的部分,大淨指用水清洗全身。以潔身的形式達到清除邪念疑慮,進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婚姻習俗

歷史上曾有“回女不嫁漢男,回男不娶漢女”的現象,如今回漢團結進步,回漢通婚已不鮮見。但原則上要求雙方信仰一致,婚前漢人要敬(真)主信(伊斯蘭)教,由阿訇起經名(回名),生活習慣隨回。婚俗方面保留了一些伊斯蘭的特色,如婚前一日要請阿訇講經、炸油香待客。正日迎親不請樂班吹打。婚禮由阿訇主持,並由阿訇作證婚人。在阿訇主持下,男女雙方交換“口喚”,即用阿文寫的結婚證書,隨之由阿訇領一對新人讀“伊扎布”即證婚詞。婚宴豐盛,但不以菸酒待客。

喪葬習俗

回族提倡厚養薄葬,對老人生前孝敬厚養,歸真後一律簡易土葬。同時還提倡“速葬”,葬期一般不超過三天。出殯之日,首先為亡人沐浴淨身,裹以白布,然後將其移至經盒內,在阿訇的主持下眾親友為亡人作殯禮,再送遺體去墓地入土埋葬。回族主張節儉辦喪事,不用任何陪葬品,葬制平等,無富貴貧賤之分。也不為死者設靈堂,不掛遺像,不燒錢化紙,唯在屋內晝夜點燃芭蘭香。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01018.html?fr=qrl3

相關問題答案
烏孜別克族服飾?
烏孜別克族有哪些節日?
烏孜別克族是什麼生肖?
烏孜別克族簡介?
烏孜別克族的節日?
烏孜別克族節日?
烏孜別克族?
哈薩克族服飾?
鄂溫克族服飾圖片?
鄂溫克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