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的服飾?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德昂族服飾的德昂族飾品

1、德昂族人民很喜歡銀飾,青年不論男女都喜歡戴銀項圈,銀耳筒,耳墜等。2、德昂族有紋身的習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鳥、花、草等自己喜愛的圖案。德昂族男子過去一般在胸部、臂部或其他部位刺以虎、鳥、花草等動植物圖案,以為裝飾。3、在德昂族的服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婦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習慣,姑娘成年後,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數個、甚至數十個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編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後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銀絲。藤圈寬窄粗細不一,多漆成紅、黑、綠等色。有的上面還刻有各種花紋圖案或包上銀皮、鋁皮。這一獨特的習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纏腰”為飾習俗的延續。其來歷,傳說德昂族的祖先是從葫蘆裡出來的,剛出來的時候,男人們都長得一模一樣,女人到處亂飛,後來天神利用智慧將男子的容貌區分開來。男人們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蔑編成圈將她們套住,女人們再也飛不動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從這個神話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象徵意義失去了,腰箍變成了一種裝飾品,成了一種美的標誌。德昂族認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緻,越說明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因此,成年婦女都佩帶腰箍並以多為榮。青年男女在戀愛期間,小夥子為了博得姑娘的愛,也往往費盡心機,精心製作刻有動植物圖案花紋的藤蔑腰箍,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於是腰箍又成了她們愛情的信物。4、此外,在德昂族的裝飾品中五色絨球尤為引人注目。婦女們在縫製新衣時,要在下半部用紅,黃,綠等色的小絨球鑲上一週長方形的空格,中間再繡上些花。不論是婦女或男子的包頭,兩端也都釘上一 些絨球,青年男女的耳墜上也飾以絨球,掛包的四周用小絨球裝飾。更為顯眼的是,青年小夥子胸前掛上一串五色絨球,而姑娘們則裝飾在衣領之外,猶如數十朵鮮花開放在他們的胸 前和項頸間,鮮豔奪目。5、挎包:德昂族稱挎包為“喝巴”,“喝巴”通體均用自織(腰機)土布縫製,底色各地各支系所用不一,過去所謂“黑崩龍” “花崩龍” “紅崩龍”等他稱,皆為根據各支系德昂族(原稱“崩龍族”)服飾的花色而名之。儘管如此,德昂族挎包和服飾一樣,都有一種飾物必不可少。這就是人們稱為“崩龍花”的彩色絨球。小小絨球,一到了德昂姑娘手裡,立刻活了:不同色彩 不同排列 不同位置 不同飾式,皆可怡然成趣。德昂族的頭飾德昂族的頭飾和五色絨球飾是其服飾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各地區各支系的德昂族男子頭飾大同小異,均留短髮,通常纏兩端飾以各色絨線球的黑色或白色布包頭。他們認為纏戴包頭是成年男子莊嚴而神聖的事情,所以在傳統婚禮上要舉行隆重的取戴包頭儀式。儀式一般在婚禮的第三天舉行,屆時,一對新人在歌手們的簇擁下,返回新娘家領取包頭,到新娘家大門口時,男媒人拿出潔白的包頭,放在祭盤上,然後唱起悅耳的“對歌調”:“新郎咋個不露頭,莫非是看不起我們的破竹樓?嫌我們織不起花枕頭?”歌手對答道:“新郎不露頭,是他怕害羞。只要把潔白的包頭交到手,他一定拿它緊緊裹著頭。哪個敢搶它,就嚐到長刀的鋒刃……”伴著歌聲,新娘在媒婆的陪同下向父母、親屬、賓客等敬拜、贈物。贈禮儀式進行到尾聲時,由新娘家一位長者,把包頭纏系在新郎頭上,以此來祝賀新婚夫婦和睦相處、萬事順心。各地德昂族婦女的頭飾略有不同。過去婦女剃光頭,裹黑布包頭,有的已婚婦女留長髮。但許多姑娘都蓄髮裹兩端墜有彩色絨球的布包頭,有的也用白色羊肚毛巾包頭。德巨集地區的婦女剃光額前頭髮,腦後留長髮,梳成大辮,包黑藍色鑲有花邊的布包頭,將大發辮由腦後纏於包頭之上。有的地區婦女蓄長髮,梳髮辮盤繞於頭頂,不過包頭。......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請問雲南德昂族的服飾叫啥名字

當地人們根據德昂族婦女筒裙上的線條紋飾顏色特徵,分別稱之為“花德昂”、“紅德昂”和“黑德昂”。

德昂族男性服飾照片 急! 100分

蒙古族

[飲食習慣]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製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製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製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淨,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盃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贊助廣告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釦,格外醒目。

回族

[宗教習俗]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不吃豬肉。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 按伊斯蘭教歷,每年1 2 月1 0 日為古爾邦節。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 另外,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 月定為齋月。在齋月裡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後的時間裡,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裡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飢餓的痛苦心態。到教歷1 0 月1 日即齋戒期滿,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佈道。然後去墓地“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飲食習慣]

回族分佈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滷麵、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汙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餘下全文>>

有誰知道傣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這幾個民族都穿什麼服飾?

z

德昂族相關資料

德昂族,現有人口1.5萬(1990年),為雲南獨有民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潞西縣與鎮康縣,少數散居於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耿馬等地,與傣族、景頗族、佤族等民族雜居在一起。

德昂族[1](又名崩龍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

西(今芒市)和臨滄地區鎮康縣,其他分佈在盈江、瑞麗、隴川、保山、梁河、龍陵、耿馬等縣。與傣族、景頗族、傈僳族、佤族、漢族等民族交錯而居。

居住在德巨集地區的德昂族自稱“德昂”,居住在鎮康、耿馬等縣的則自稱“尼昂”或“納昂”。“昂”為民族自稱,意為“山岩”、“巖洞”的意思。“德”、“尼”、“納”為尊稱的附加語。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文字流傳不廣,主要用於記載本民族的歷史、道德、法規和書寫佛經等。不少人通曉傣語、漢語或景頗語。

編輯本段民族概述  中國史書多認為德昂與佤、布朗等民族是漢晉時期雲南濮人的後裔,唐宋時期被稱為撲子,茫人,元明時期被稱為金齒,蒲人。自清代起,史籍乾隆《東華錄》,光緒《永昌府志》等書稱他們為“崩龍”,當地漢族又根據他們婦女服飾的特點,分別把“別列”支系稱為“紅崩龍”,“汝買”支系稱為“黑崩龍”,“汝波”支系稱為“花崩龍”。

解放後民族識別時沿用了“崩龍”這個名稱,後來根據本民族意願,並報國務院批准,自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起正式稱為”德昂族”。說起濮人,在古代他們多住居雲南的西南部地區,即史書所說的古“哀牢國”舊地,是個“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廣闊區域,包括現在的大理,保山、德

德昂族

巨集、臨淪,西雙版納等地、州。

濮人在古代是個人口眾多的族群之一,也是較早開發雲南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因此一些江河,物產的名稱上都留下濮人的烙印,現在的元江,古稱“濮水”;永昌郡內的大龍竹則稱為“濮竹”,曾是古代濮人朝覲中原皇帝的貢品。從文獻記載及其他民族的傳說故事中,都反映了德昂先民濮人是永昌郡內的古老民族。他們充分利用這裡”土地沃腴,宜五穀蠶桑”的優裕條件,種植水稻和紡織木棉布,遠在漢晉時期他們的社會經濟就有了發展。中原封建統治階級,一方面積極發揮濮人的先進生產技術的作用,一方面大量收斂濮人的財富,使濮人困苦不堪,不斷起來反抗。永昌郡內的濮人雖多,住地較遼闊,但發展是極不平衡的。

地處交通沿線或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則較快,文化也較高;有些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紡織業不發達,缺少衣著,古代史學家把這部分濮人稱為“裸濮”。德昂族在歷史上曾有過興盛的時代,過去他們有很多支系,如汝旺、汝果、汝峨、汝進、汝本、汝波、汝別牙、汝買阿、汝昂、汝臘、汝王、汝科、汝別列、幹得別列、汝不峨、汝布冬、汝孟丁、汝孟得丁、汝格若等等。歷史上的德昂族曾在滇西一帶以武力稱雄,特別是在12—15世紀時,德昂族的先民建立了金齒國,更是稱雄一方,後來逐漸走向衰落,以致在很長時期只能靠租種別人的耕地維持生活,直至1949年以後,他們才擁有了自己的土地。

德昂族先民住居的滇西南,其地理位置十分得宜,是古代中國通往印度的道路-“蜀毒道”的必經之地。遠在公元前數世紀,以四川成都為起點,經西昌,會理,雲南(祥雲),下關,保山,德巨集至印度的中印古道就已開通,從這條道上輸往印度的有蜀錦,生絲及鐵器,因此人們又稱它為“西南絲路”。  德昂族是西南邊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淵源於古代的濮人。唐宋時期被稱為“朴子”、“茫人”,元明時期被稱為“金齒”、“蒲人”。

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居住在怒江兩岸,是開發保山、德......餘下全文>>

族的衣服

漢族: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阿巴嘎蒙古族服飾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髮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髮根,髮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錫林郭勒蒙古族服飾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溼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製。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製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稜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扎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冬季戴紅、綠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綠、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繡花鞋,並有扎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儲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 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餘下全文>>

你知道我國哪些獨具地方特色的服飾

中國56個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飾

中國是世界上少數民族最多的國家,共有56個民族,而其中有很多民族就生活在美麗的雲南省,這裡沒有都市的喧囂,而她獨有的原始風情、清幽古樸,卻為這片迷人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神祕色彩。

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這裡有美麗的故事,這裡有你意向不到的情景,還有各具特色的各族服飾,令人神往。。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有關這裡的故事,請不要錯過。

苗族

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

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

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餘下全文>>

請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阿昌族,傣族,德昂族,景頗族服飾的特點,不要太長,簡單一些就好,急用,謝謝大家了

阿昌族服飾是阿昌族人民穿戴的服飾。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一朵朵鮮花。

傣族人一般都喜歡穿緋色的緊身小背心(胸前縫有各種色的花邊),外面穿的矗緊身短上衣,圓領窄袖,有大襟 ,也有對襟,有淡紅色、淡黃色、青綠色和天藍色等;下身穿筒裙,一

直長齊腳背,色彩鮮亮美麗,大都用絲綢、緞子、的確良、錦 綸等料子縫製。腰間繫一根工藝精細的銀腰帶 ,寬一寸多。婦女的衣服、

筒裙都緊緊地裹住身子,將人體的線條勾勒得更加流暢。

德昂族分"繞買"、"樑"、"別列"支系,不同支系男子裝束無明顯區別,均裹黑、白包頭,包頭兩端飾以各色絨球,戴大耳墜和銀項圈,多穿藍、黑色大襟上衣,褲短而寬。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

你瞭解哪個民族的服飾介紹給大家聽嗎

潑水節,亦稱宋幹節,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淨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帶著美好的願望再次出發。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守歲,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相關問題答案
德昂族的服飾?
藏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的服飾特點?
錫伯族的服飾圖片?
傣族的服飾特點?
回族的服飾介紹?
壯族的服飾特點?
德昂族的節日?
壯族的服飾?
侗族的服飾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