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舞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景頗族舞蹈木腦縱歌裡的舞蹈隊形,蘊含著什麼意義?木腦縱歌為什麼也有目瑙縱歌?到底是哪個? 30分

舞蹈隊行是紀念景頗先民的遷徙之路。目瑙縱歌是正確的

景頗族健美操分解動作教學

本套民族健身操以多民族舞蹈元素為動作素材,結合身體的各部位運動進行編排。據本套操主創、

民族健身操

中央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李俊怡副教授介紹,這套操最大限度地吸納了民族舞蹈元素。比如,考慮到一些中老年人患有常見的頸椎病、腰肌勞損等疾病,在編創過程中,採用了維吾爾族的頭部運動,從而很好地活動到頸椎,而採用景頗族的甩銀袍動作,則能很好地活動到肩部。

贊助廣告

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在他們的舞蹈中就有許多健身的元素,舞蹈中有體育,體育中有舞蹈。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司長武翠英認為,此次國家民委推出的首套民族健身操,正是從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出發,以健身娛樂為目的,將眾多民族舞蹈的經典動作與健身需求相結合,用大眾耳熟能詳的民族音樂將民族舞蹈健身動作流暢地串聯起來,在美妙的樂曲和優美的舞蹈中達到鍛鍊身體、愉悅身心的目的。

什麼民族舞舞蹈即簡單又容易學?請帶上舞蹈的具體 10分

傣族舞

傣族舞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和富於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有固定的步法和地位,甚至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鼓語伴奏。

贊助廣告

傣族介紹

聚居地

傣族主要聚居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並散居於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

地理風貌

傣族地區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為“植物王國”和“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宜於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栽培。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穀倉”的美稱;德巨集地區“芒市穀子,遮放米”譽滿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區都是我省產糧基地和經濟作物產區。

悠久歷史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唐以來史籍稱傣族為“黑齒”、“金齒”、“銀齒”或“繡腳”,又稱傣族為 “茫蠻”或“白衣”;宋沿稱傣族為“金齒”、“白衣”。自元至明,“金齒”繼續沿用,“白衣”則寫作“百夷”或“佰夷”。清以來則多稱為“擺衣”。但以上都是他稱,傣族自稱,則一直是“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按照我國傣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傣族”。

語言文字

傣族有傣那、傣雅等多種自稱,漢語稱水傣、旱傣、花腰傣,服飾上有一些差別。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語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過去有過不同形體的那文、傣蹦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五種文字,現較流行的是傣泐文和傣那文,這兩種文皆由梵文字母演化而來。

宗教信仰

由於社會發展不平衡,各地傣族宗教信仰上也有不同。在傣族聚居區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地,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同時,也信仰原始宗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信奉關帝、觀音的,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的。

民族節日

傣族的民族節日,各地雖不盡相同,但都與宗教信仰有密切關係。在西雙版納、德巨集等傣族聚居區,主要節日有傣歷新年、關門節和開門節、跳擺。傣歷新年俗稱 “潑水節”,傣語為“桑勘比邁”、“梭賀桑勘”,時在傣歷六月(公曆四月),節期三至五天不等。活動內容有采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歌舞活動更是傣歷新年時的重要活動內容。關門節和開門節,傣語為“毫瓦薩”和“奧瓦薩”,系由佛教術語“薩沙那”演變而來,意為“齋戒”。在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曆七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要集中精力到佛寺拜佛聽經,停止其他活動;男女青年不能戀愛和結婚,稱為關門節。雨季結束,豐收即將到來的時候過開門節,屆時,男女青年們穿上新衣,成群結夥,敲鼓敲鑼,走村串寨,最後到佛寺舉行賧佛。過去在夏曆二月初八舉行跳擺:村寨中的男人們備豐盛的食物到佛寺中獻佛,然後在佛寺院中,由四人分別持小鈸、大鑼、象腳鼓跳舞,舞畢痛飲而散。這種跳擺活動現已不多見。過去在跳擺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也叫 “做大擺”,白天誦經,晚上有歌舞演出,如今也不進行了。

舞蹈種類

傣族是一個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和耿馬縣孟定的孔雀舞為代表,而且有不少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他們模仿孔雀:飛跑下山、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拖翅、抖翅、展翅、登枝、歇枝、開屏、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1]動作和富於雕塑性的舞姿造型。他們......餘下全文>>

傣族的傳統舞蹈

傣語叫“戛洛湧”、“煩洛湧”或“戛楠洛”。這是傣族最為喜聞樂見的舞蹈,流傳於傣族聚居地。富饒美麗的傣鄉,素有“孔雀之鄉”的美稱,過去每當晨曦微明或夕陽斜照時,常見姿態旖旎[yǐ 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心中是吉祥、幸福、美麗、善良的象徵。每逢佳節,傣族民眾都要雲集一堂,觀看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根據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以及佛經故事等編成的孔雀舞及表現孔雀習性的舞蹈。如根據神話故事《魔鬼與孔雀》而編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舞蹈表現了魔鬼欲霸佔孔雀為妻,人面鳥身的孔雀,奮力抖動自己美麗的羽毛,那絢麗、燦爛的光芒使魔鬼兄弟雙目失明,孔雀取得了勝利。來歷關於孔雀舞的由來在傣族民眾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的一個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領袖召麻粟帶領四千人去尋找幸福,到了“來少勐”後,聽到了水果掉進水中的聲音和魚吃水的聲音,看到孔雀隨著這動聽的聲音跳起優美的舞蹈,他們回來後,就模仿這些聲音和孔雀的動作。以鼓、鑔來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緬寺壁畫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鳥身的孔雀形象,這與頭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著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詔野史》中也有關於孔雀舞的記載:“婚取長幼跳蹈,吹蘆笙為孔雀舞……”,可見孔雀舞的歷史源遠流長。動作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當舞者跳到高興時,眾人就喝彩“吾——吾”,“水 ——水”,氣氛十分熱烈。孔雀舞有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為模仿孔雀飛出窩巢、靈敏視探 、安然漫步、尋水、飲水、戲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與萬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飛翔等。孔雀舞的動作異常豐富,最常見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眼式”(食指與拇指稍靠攏,其餘三指如扇形翹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動力腿由腳跟帶動向臀部踢起後全腳掌落地,主力腿隨之屈、伸)等。傣族孔雀舞動作有著嚴格的程式和要求:每個動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後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圖及固定的動作組合;每個動作組合又有固定的鼓點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語彙尤為豐富,有“飛跑下山”、“林中窺看”、“漫步森林”、“抖翅”、“點水”等惟妙惟肖模擬孔雀神態的動作。傣族孔雀舞風格輕盈靈秀,情感表達細膩,舞姿婀娜優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不只在重要熱鬧的民族節慶中單獨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體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維繫傣族團結的意義,其代表性使它成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舞蹈。風格從舞蹈風格上可歸納如下三類:第一為雄孔雀舞。民間多跳此舞。膝部起伏剛韌。舞姿有明顯的“三道彎”特點。第二為雌孔雀舞。在民間多由男子表演。膝部起伏柔韌緩慢,舞姿優美動作細膩,並常有拱胸和肩的轉動,體現其含蓄、嫵媚的形態,鼓點輕盈緩慢。第三為小孔雀舞。常採用快速的小顫和保持半蹲狀態的矮步,小腿靈活輕巧,常用連續的小聳肩,鼓點快速而輕巧。 傣語叫“戛光”或“煩光”(傣語稱鼓為“光”,跳舞為“戛”)。“戛光”是傣族地區流行最廣的男子舞蹈。每當栽秧後和豐收時節,就跳起象腳鼓舞以示歡慶。象腳鼓不僅是一種民間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其他舞蹈的主要樂器。傣族人民娛樂時,有舞必有鼓,有鼓必有舞,只有在象腳鼓的伴奏下,舞蹈才能跳得有聲有色、酣暢盡興。來歷關於象腳鼓及其舞蹈的民間傳說很多,據傳:古時有一對夫妻,勞動後在水潭邊小憩,突然風把熟透了的芒果從樹上吹落水中,發出“嘣——嘣”的響聲,這聲音給他們帶來了歡樂。他們回家後,便依照大象的腳將樹鏤空,蒙上牛皮製成鼓。在趕擺時,他們揹著鼓去跳舞,不久象腳鼓舞就傳開了。又說:在很早以前,有兩個......餘下全文>>

景頗族的特色節日

景頗族簡介

景頗族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唐代稱“尋傳蠻”,明清時稱“山頭人”。景頗族主要從事農業。景頗地區盛產珍貴的木材和各種藥材。經濟作物有橡膠、油桐、茶葉、咖啡等。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分佈:雲南省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有景頗和載瓦兩種方言,彼此通話困難。景頗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景頗語文。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流傳,包括反映民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及神話、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等。

目瑙縱歌景頗族

□本刊特派記者 解學來/文 施曉亮/圖

雲南省隴川縣人口16.7萬,其中景頗族近5萬,是雲南省分佈景頗族最多的縣份。於是,循著國家民委的指點,我們的採訪車到達了“景頗文化”當然的代表地點——隴川縣章風鎮,我們的採訪物件是該鎮芒弄拱山村民小組組長嶽麻幹一家。

沒有圍牆的景頗家園

在景頗族裡,拱山村民小組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全景頗族最有威望、官職最高的人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他叫司拉三,解放前是一個“山官”(指解放前對掌握著一個或數個寨子政權的世家,他們的權力是世襲的),解放戰爭期間積極配合人民解放軍的解放鬥爭,後成為雲南省政協副主席。1997年,他在家鄉去世。

像所有的景頗人家一樣,柑桔等果樹、塔杉(嶽麻幹說,它的葉子可以串在一起用作遮雨的蓑衣)、竹子構成了嶽麻幹天然的院牆。一大塊空闊的地,幾幢並不相連(甚至在面南背北的正屋位置上,有兩幢互不相關的房子)的二層樓房或平房,組成了嶽麻乾的家,同時也是拱山村民小組的辦公室。

嶽麻幹是一個很沉悶的人,甚至有些木訥。他有著景頗人所特有的黝黑的面板,身板標槍一般挺直,露出一股藏掖不住的英氣。在很早的時候,景頗族的祖先和阿昌族的祖先一樣,都認為地勢低平的地方有“瘴癘之氣”,為保全人、畜,就儘量住在高處;但山上的耕種條件差,單憑種地根本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再加上要保護族人和財產的安全,他們就對打獵非常重視,每個男子都養成了不懼凶頑、不怕艱險的性格。雖然整個拱山小組從山上搬下來已經有100年左右的時間了,而且每個男子都有一至多杆的槍也被公安部門收管(在這裡,每個男子結婚時,岳父都要送給他一杆槍、一把刀和一包隨身的飾物),但那股已經化入血液的英氣卻不肯寂寞,它要通過一切機會展示出來。

牆既沒有,當然也談不上什麼“大門”,走在路上,往左一拐,就進了岳家。最先撲入眼簾的,是5臺龐大而繁複的木質織布機,一男兩女正在神情專注地織布。嶽麻幹說,這些織布機都是2000年7月他從緬甸的密支那買來的,連織布機錢帶運費、5個工人,當時一共花了2萬多塊錢。

現在他們主要織筒裙,景頗話稱“籠基”。筒裙是景頗族人男女老幼共通的服裝(當然在細節上會有一些差別)。現在嶽麻幹已經不大穿筒裙了,但附近的村民們有時會來買一些,而外地來的遊客幾乎是人手一條,所以生意還是蠻好的。一條筒裙大約能賺三四十塊錢。嶽麻乾的老伴排麻寬則是筒裙質量的檢驗員。

與堂屋並列著的,是一座剛剛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二層樓房。嶽麻幹說,這並不是典型的景頗民居,因為最原始因而也最純正的景頗民居都是用草和木頭建造的,但縣裡有關部門認為,照原樣造出的房屋顯然不符合防火及堅固等等方面的要求。他說,現在雖然牆壁已經用上了磚、泥,但這只是在建築材料上作了某些改進,而所有的地板都是木頭的,每個隔成單間的屋子裡都有一個火塘,沒有床,晚上把鋪蓋一放就可......餘下全文>>

既是舞蹈又是武術的舞叫什麼?

舞蹈武術是舞蹈與武術相容的舞種,包括拳術舞、精術舞、刀術舞。舞者為男性,或赤手空拳、或手持刀、棒、雙人對舞,作擊、刺、劈、砍、配以腿部的躍、蹲、蹬、掃動作,以鑼鼓作伴奏而舞,具有娛樂健身雙重功用。如景頗族的舞蹈武術---“目腦縱歌”:“目腦縱歌”是景頗族的舞蹈盛會,“目腦”為景頗語,意為大家跳舞。一般在農曆正月中旬的以後幾天.日子要取雙數日,忌單數日,屆時,景頗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男的手拿長刀,女的手拿花扇或彩巾,一早就會集在目腦廣場;廣場的中心豎著高高的目腦。目腦柱是用高約20米的兩塊木慄板構成,右側的木板上畫著厥採,象徵團結一致勇往直前;左側木板上畫的是一個四方形等分分成3個三角形的圖案,分別圖上三種顏色。兩木慄板之間交叉著兩把大刀,這是景頗族人民英勇、剛毅性格的象徵。在廣場兩旁還各有一塊高8米左右的木板.上面畫著各種有趣的圖案象徵著子孫的興旺、上方的橫匾上畫著喜馬拉雅山,據傳那就是景頗族的發源地、下方的橫匾上畫著農作物和家畜,是幸福生活的象徵、同時,兩旁高臺的木柱上還掛著8個直徑1米左右的茫鑼,兩個長2米的大皮鼓和其他眾多的樂器。舞會開始前一隊景頗族男女手棒米酒、糯米、紅棗等食品入場.代表本民族向前來參加舞會的各民族同胞致以最熱烈的歡迎。接著威武剽悍的景頗族男子對天鳴放火炮、宣告盛會的開始。裡時.高吭的鼓樂旋律頓起.在“哦啦”“哦啦”的歡呼聲中,數以萬計的人們邁著剛健的舞步進入舞場。

那剽悍的景頗族男子身穿長袍.頭上插著美麗的羽毛及其它鳥類的羽毛,手持閃亮的長力似出征的勇士出場進行刀舞,景頗族非常喜愛長刀,刀既是生產工具又是防身武器,人們稱它為“生命刀”、因而刀舞也就成為景頗族的傳統舞蹈、表演時,在激昂的鑼鼓聲的伴奏下邊唱邊舞,有單刀、雙刀甚至三刀.舞步有“十字跳”、“七步跳”、“五步跳”和“三步砍豹”等,動作以砍、劈、利等為主,剛猛有力,舒展大方,搏擊強.舞蹈動作雖不復雜.但剛健有力,腕、肘、肩、髖關節部位的運動量極大.這是明顯帶有徵戰搏擊色彩的舞蹈,已遠遠膽出了舞蹈的翩翩範疇。

大型的“目腦”群舞,嚴格按“目腦柱”上所繪的迴旋紋的路線由北向南踏著鼓點、合著節拍,時而仰首前進.時而低頭迂迴、頭擺一尺,尾動一丈,宛如一條翻騰的巨龍,氣勢磅博.無比壯觀。它是“在向世人再現景頗族先祖們圍獵的情景,回顧頻繁的部落戰爭時期那堅如鐵壁、變幻莫測的武術戰鬥陣形”,其用意顯然就是激勵景頗族的晚輩繼承和發揚祖先的那種征服自然和社會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是舞蹈中的武術。

納西族的舞蹈武術---東巴跳:納西族的“東巴跳”多在本民族的節日、婚禮、祭祀活動時舉行.《蹉磨蹉》一書中就對東巴在何種場合應該跳跳什麼動作做了嚴格的規定、每一次講行東巴跳時到都要根據物件和場合來確定要殺多少牛、要念什麼經、跳什麼動作藝,同時對東巴們所穿服飾、所用法器等都做了嚴格的規定。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納西族逐漸地從東巴跳的運動中提煉出一套套攻防兼備、古樸實用的武術動作和雄渾粗獷、生動地誇張的舞蹈動作。其中的武術動有刀、劍、矛、棍和拳各種套路,以刀為首。東巴們樂頭戴五佛冠、身穿星月服,右手執鋼刀。左手持法器.東巴們代表著各方神祗。在亮相動作之後,便開始對打,再繼之以集體廝殺,既有個人武功的精彩表現,又有集件隊形的複雜變化,場面驚險、扣人心絃。東巴跳以跳為主,演練時經常要在幾張桌子或高臺處跳上跳下,王要動作套路有大神練刀跳、磨刀跳、盾牌跳、、弓箭跳等。跳的時候重心偏低,多用弓、馬步蹲姿。建國後經過體育工作者的提煉整理,摒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內容,......餘下全文>>

布滾戈是哪個民族的舞蹈

朋友,你知道“戈崩”嗎?它就是“布滾戈”。布滾戈為景頗族祭祀舞蹈,雲南德巨集景頗族聚居區很流行。每當辦喪事時,景頗族寨中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死者家內,圍圈跳舞連續三天三夜,並且主人還用米酒款待。舞蹈表現為農副釘生產過程,比如除草、刨坑、種豆、開花、搭豆架、收豆、猴子偷豆、打猴、煮豆食用和摘棉、繞線、紡線、織筒裙、洗筒裙等,再現了景頗先民的勞動生活,借祭奠亡靈,並以舞蹈形式向後代傳授生產知識。節奏緩慢、深沉、氣氛肅穆。動作和組合豐富,時而這樣,時而那樣,變化多端,讓你應接不暇。節奏不平均的膝部屈伸、上身前俯、臀部向後或斜後送出為其典型動作特點。並且通常用兩個音高不一樣的*伴奏,這就更增添了祭祀的莊嚴感,有力地衍射出景頗族人熱愛勞動、憧憬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

舞蹈斑色花

詳細內容: 01 《斑色花》雲南師範大學商學院音樂舞蹈系 群舞02 《拉木鼓人》蘭州軍區戰鬥文工團 獨舞03 《彝寨曲》北京歌舞劇院 雙人舞04 《草原酒歌》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 群舞05 《情滿天簬·扎西德勒》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群舞06 《小保姆——楠楠》黑龍江大慶歌舞劇院 獨舞07 《釯之靈》廈門小白鷺民間舞團 群舞08 《跳紅》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群舞09 《聖湖的女兒》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 獨舞10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中央民族歌舞團 獨舞廣告語: 本碟為VCD,內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手冊。分亨舞蹈魅力感悟,鎖定民間藝術經典,彙集原創新品力作,盡享多元視覺餮餮。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是旨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幼兒、青少年愉悅精神的培養。在舞蹈素質的學習過程中,使學員們充分體會愉悅舞蹈的快樂以及與親朋好友一同分享舞蹈所帶來掌聲的成就感。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教材是一套符合幼兒、兒童、青少年心理與生理特點的富有民族民間舞蹈特點並注重素質教育的教材。根據年齡的劃分(4歲-18歲),教材共分十五級,(每級有十個舞目,十五級共一百五十個組合、舞目)。通過近兩年的編寫及整理,完成了其中十級的教材。舞目,其建構模式依照學生年齡從四歲一直延伸到十八歲,按時間的順序進行舞目的編排與教閥難度的增加。教材內容不僅包括漢族、藏族、蒙族、維族、朝鮮族、傣族、苗族還有羌族、景頗族、黎族、繡山花燈、河北秧歌等諸多舞種。此學習是伴隨著幼兒走入青年的整個成長過程。我們希望她們得到美育和體育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訓練。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等級考試中心將在全國設定30個考點。現已在廣東、深圳、香港、山東、江蘇等地開設考點。取得《教師資格認證書》的教師有權帶領學員進行等級考試。經過有資格認證的教師培訓的學員,參加考試成績合格者均可取得《學生等級考試證書》。

傳統文化有沒有舞蹈

“文化”(Culture),至今都是眾說紛紜的術語之一。有高達160多種關於文化的概念。文化之複雜和爭議,由此可見一斑。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推出了《原始文化》一書,他在書中給“文化”和“文明”下了一個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廣泛的名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雜整體。”可以看出,他將文化一分為二,一部分是人類業已取得的成就(如藝術),一部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價值觀念,社會準則。換言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上所學的一切事物與觀念。

中國文化綿延了五千年的歷史,起伏跌宕;哺育這差不多五分之一人類的身心,燦爛輝煌。它坦誠似天,虛懷若谷,在漫長的歲月裡,廣袤的土地上,有過無私奉獻四面傳播的光榮,也有過誠心求教八方接納的盛事。任何一個名族的文化,無論東西,不分大小,都有他自己的土壤和空氣,都有它自己的載體和靈性,當然也就都有它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稚氣和老練。準乎此,任何一個民族文化,都有它存在和發展的天賦權利,以及尊重異質文化同等權利的人間義務。每一民族都需要學習其他文化的各種優點,來推動自身發展;都應該發揚自身文化的一切優點,來保證自己的存在,締造人類的文明樂園。即與學科同理;每一學科都可以從同等類學科中吸取推動其自身發展的元素。

人除了物質需要外,還有精神需要,而精神文化中的音樂和舞蹈,又是不可缺少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作為人類文化構成因素之一的音樂和舞蹈,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大創新和發明,併成為人類有別於動物的標誌之一。舞蹈是一種形體(人體)語言,以有節奏的動作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其產生年代應當不會晚於新石器時代。那舞蹈是否可以體現到我們精深的中國文化呢,又或者說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又是否可以看到舞蹈受到了其什麼樣的影響呢。這樣的試問是否又可以闢開舞蹈是沒有文化的藝術門類等等說法呢。

說到任何文化都不可以忘本,原始社會的舞蹈也起源於原始人的生產勞動和其他是社會實踐。舞蹈在初起時主要是“摹擬”。這在狩獵民族中體現得尤其典型。一般認為,舞蹈起源於生產勞動,初期的功能主要是娛樂身心。“當狩獵者有了想把由於狩獵時使用力氣所引起的快樂再度體驗一番的衝動,他就再度從事模仿動物的動作,創作自己獨特的狩獵舞。”① 模仿飛禽走獸的不同姿態,模仿人們生產勞動,狩獵活動的不同動作,然後再加以美化組合。於是,舞蹈產生了。在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中,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原始舞蹈的這一遺產。如獨龍族,拉祜族的猴捉蝨舞、喜鵲舞、孔雀舞和割小麥舞、打包穀舞、蓐秧舞、割谷舞,以及鄂倫春族反映採集生活的“紅普嫩”舞等,就是對飛禽走獸姿態和生產勞動動作的模仿與模擬。再如鄂倫春族的黑熊搏鬥舞、鄂溫克族的公豬搏鬥舞、等等都是反映狩獵活動的舞蹈。除了勞動起源說,原始舞蹈與宗教祭祀有著密不可風的關係。《說文解字•巫部》:“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古者巫咸初作巫。”20世紀初,有人認為“舞法起於祀神”②;之後,又有人認為歌舞起源於巫術行為——求雨③。恩格斯說:“舞蹈…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儺舞,就是一種祭祀的舞蹈,用舞蹈儀式來驅逐四方疫鬼。獨龍族的牛鍋莊舞、景頗族的“金再再”舞、傈僳族的死舞,都屬於祭祀儀式的舞蹈。

漸漸人類的聰明智慧開始發展到私慾佔有的膨脹之時,戰爭從人與動物之間綿延擴張到人與人的自相殘殺。舞蹈從戰爭中款款形成。其中夏、商、西周時期的武舞也是軍事體育的一種。隨著戰爭的頻繁發生,軍隊需要操練。操練之餘,士兵們拿著各種兵器蹦蹦跳跳,逐漸就形成了武舞。......餘下全文>>

景頗族傳統節日

景頗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有12萬人口,主要聚居於德巨集傣丹景頗族自治州境內。景頗族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創造了燦爛的傳統文化,“目瑙縱歌”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目瑙”是景頗族支系語,“縱歌”是載瓦支系語,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曆正月十五開始歡度節日,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節日裡都要舉行慶典活動,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豎有“目瑙詩棟”標牌的廣場,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舞路雜而有序,場面壯觀,充分展示出景頗族的傳統文化。“目瑙”集中地體現了景頗族的歷史文化,有關“目瑙”的來歷說法豐富多彩,但流傳最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傳說:“目瑙”是天上太陽宮裡的舞蹈。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在太陽宮,禽鳥們第一次看到那樣的場面,歡天喜地,翩翩起舞;眾鳥們的羽毛多姿多彩,給“目瑙”慶典增添了無限的色彩,羸得了太陽王的讚揚。慶典結束後禽鳥們返回地球,在叫做“康青陽庫”的地方一棵結滿12種五顏六色的果子的大樹上邊休息邊享用果子,大家議論起太陽宮學的“目瑙”舞。談至興趣高漲時不約而同地跳起了剛從太陽宮學來的“目瑙”舞。這時有個叫貢東都卡的景頗人路過看到了禽鳥們的舞蹈,馬上回去報告了族長,大家一同去觀看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 景頗族最早居住於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群的一部分,經過幾次大的遷徙後才定居於今天的居住地。“目瑙”是景頗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程序中形成的反映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習俗的文化現象。豎立在目瑙廣場上的“詩棟”(標牌)分陰陽(雌雄),當中所繪製的是反映景頗族的遷徙路線和其他生產、生活的圖案。舉行大的“目瑙”慶典時都要先祭奠“木代”(太陽神),原因之一,“目瑙”舞來自太陽宮;之二,傳說景頗族的祖先曾娶太陽女為妻,景頗人是太陽的子孫,“木代”與景頗族有淵源關係。因此,景頗族貴族(山官)家一般都祭奠“木代”。“董薩”(祭司)要進行“目瑙齋瓦”,用特定的形式和祭詞敘述天地的形成,萬物的誕生,景頗人的淵源變遷史等,內容無所不包。這些活動,千百年來起著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作用。 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原來是一種融宗教和文化習俗為一體的傳統慶典。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化為各種不同類別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幾種:1、“歲目瑙”,家庭財源茂盛,人丁興旺時舉行;2、“布當目瑙”,征戰取得勝利時舉行;3、“貢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門戶時舉行;4、“騰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時舉行;5、“空然目瑙”貴族家娶親辦婚禮時舉行;6、“達如目瑙”,出征時舉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長者去世送葬時舉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時舉行……不同類別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整個過程都是由“瑙雙”(領舞)隊和“瑙巴”(表演)隊組成的舞隊來表現和完成的。 “目瑙縱歌”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活動發展至今,宗教色彩和類別已日益淡化,它已成為景頗族約定俗成的傳統節日,統稱為“統肯(傳統)目瑙”並賦予了新的內涵,其內容和形式都是展示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反映今天的新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

相關問題答案
景頗族舞蹈?
景頗族民居?
景頗族風俗習慣?
景頗族特色?
景頗族的民風民俗?
景頗族的風俗習慣?
景頗族風俗?
哈薩克族舞蹈基本動作?
景頗族服飾特點?
景頗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