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塔吉克族習俗

塔吉克族住房一般為土木結構平頂屋。屋內不分間,四周築有土臺為坐臥起居之地。頂部開天窗,通風采光。放牧時住氈房或簡陋土屋。

飲食:喜食奶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和奶茶,最喜食抓肉、牛奶煮米飯和牛奶煮烤餅。

服飾:男子多穿青、白、藍色無領對襟長套,冬季外加光面羊皮襖;女子穿帶花、紅色連衣裙。

喪葬:行土葬,先"淨體",再裹以白布,蓋上死者的衣服。

節日:有肉孜節(又叫開齋節)、臺合木茲瓦司脫節(又叫播種節)、茲完爾節(又叫引水節)、巴羅堤節(巴羅堤,即八月)。

禮節:尚禮好客,凡投宿客人不論相識與否,都盛情款待;男子相見,一般都親切握手,親密的互吻彼此緊握的手背,最親密的是互相擁抱;女子相見,長者吻幼者之眼,並撫摸頭頂,幼者吻長者手背,平輩互吻面頰,親密的則吻脣;男女相見,行握手禮,有親戚關係的則多由女方吻男方面頰。

贊助廣告

禁忌:禁食豬、狗、驢、馬、騾肉、自死動物及水產品;忌把剩茶、剩飯倒在地上;忌用腳踢羊和腳踏食鹽及其他食物;忌人去看羊產羔;交談時忌脫帽。

塔吉克族有哪些習俗?

塔吉克族人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其禮節質樸、親切。男子相見,互相握手或互吻手背。婦女相見,長輩吻幼輩的眼或前額,幼輩吻長輩的手心,平輩互吻面頰和嘴脣。男女同輩相見,女方吻男方的手心或握手。子女與父母相見,要吻父母手心,以示敬重。家庭中最熱情的禮節是擁抱。

塔吉克族民風淳樸、敦厚,社會道德高尚,凡到過塔什庫爾乾的人,都會為這裡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族和睦,社會安定而驚歎不已。在當今社會,它確實堪稱一奇!

贊助廣告

由於宗教關係,塔吉克族的飲食方面有一些禁忌。禁食沒有經過宰殺而死亡的動物,禁食豬、馬、驢、熊、狼、狐、狗、貓、兔和旱獺等動物的肉,以及一切動物的血。忌看羊產羔。交談時忌脫帽。

他們對糧食和食鹽特別珍惜,對用腳踩食鹽和食品的人,被認為是罪人。見到鹽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揀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他們對牲畜特別愛惜,禁止用腳踢或棒打羊、牛等牲畜,不得騎馬穿過羊群或接近羊圈,並忌諱羊在產羔時去觀看。每逢星期三、星期日不出售牲畜,這兩日也不償還別人的債務,所以這兩天他們也不去討債,別人也不來買畜或還債。

如果騎馬到塔吉克族人家作客,不能在門口下馬,更忌諱快馬到門口下馬,這意味著報喪或有其它什麼不吉利的訊息。應慢步繞到鄲房後面下馬。

塔吉克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塔吉克族的節日盤點

1.迄脫乞迪爾節

“迄脫乞迪爾”是塔吉克語音譯,意為“清除煙塵”,是塔吉克人傳統的民族節日。節期在每年(公曆)3月,具體日期由該族宗教人士選定。節前家家戶戶都把傢什搬到屋外,用麵粉調漿在四壁上刷成美麗的花紋,以示吉祥、清潔。節日當天早晨,先由一小孩牽頭犛牛進屋,給它喂些饢,在它身上撒些麵粉,以此象徵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在此之後,人才能進屋並將傢什搬進屋。最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到各家祝福,人們互相拜訪,互道祝福。女人們一般在自家門口迎客,並向客人左肩灑麵粉以示吉祥。青年們唱歌跳舞,舉行賽馬、摔跤等各種體育活動。

2.燈節

塔吉克語音意合譯。意為“點燈節”。塔吉克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新疆塔什庫爾乾地區。伊斯蘭教歷八月舉行,歷時兩天。節前每家用乾草作燈蕊。製成蠟燭。節日晚上全家團聚,在房中堆積沙土。家人按輩份依次將蠟燭插入沙土中,爾後在蠟燭前祈禱。節後每家門口點、點燃一燈,象徵光明和幸福。次日晚,去家庭草地掃墓。由家長為亡故親屬各插三支蠟燭,然後共進晚餐,節日結束。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村官的互動交流平臺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

巴羅提節(燈節)是塔吉克民族的節日,每年齋月前的一個月舉行,共過兩天。節日從第一天的晚上拉開帷幕。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

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紮成火把狀,蘸上酥油或羊油製成。節日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炕上,炕中央擺放著一個沙盤,供插酥油燈之用。

全家坐齊後,家長開始叫每個成員的名字,叫一個答應一個,並在應者面前插一支酥油燈,表示興旺和吉祥。接著,每個人要伸出雙手在酥油燈前烤一下,然後祈禱,願安拉保佑一年平安。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在燈火前共進豐盛的晚餐。餐畢後,戶戶都要把棉花纏在“卡烏日”草上,紮成火把,並塗上酥油,綁在木杆上插到屋頂點著,使家家的屋頂上火光熊熊,耀人眼目。這種燈稱之為“天燈”,據說可以招來吉祥,帶來幸福。“天燈”點燃之後,全家人要肅立在屋前,仰望著“天燈”默默地祈禱,以求平安。與此同時,在自己的房門前還要點火堆驅鬼,孩子們圍繞火堆高興地觀看和跳躍。這一夜家家戶戶火光通明,人們徹夜不眠,通宵達旦地娛樂,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氣氛。

第二天,開始祭祖活動。人們來到墓地,先給每座墳墓點燃三到五支酥油燈,擺上油饢和熟羊肉等祭品,還要用麩皮、麵粉、酥油等攪拌成“依德”,並把招魂燈插在盤子裡,一家老小跪在墳前向亡靈祈禱,祈求祖先顯靈保佑全家平安,消除災難。儀式結束後,各家在墓地互相交換祭祀的食品,友好地圍坐在一起進食,並互相祝賀節日。

3.肖公巴哈爾節

肖公巴哈爾節(春節)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它的產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節日當天的清晨,每家先讓一名男孩牽頭毛驢或一條牛進屋繞行一週,主人給驢喂塊饢,在它背上撒些面,把驢牽出去。然後將挪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接著,人們在眾人推舉的“肖公”率領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領)帶領下,去各家拜年。各家還用麵粉做成面牛、面羊和麵犁等,餵給牲畜吃。直系親屬紛紛歡聚一堂。各村還舉行賽馬、刁羊、歌舞等活動。節期一般為兩天。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4.肉孜節

塔吉克人也過肉孜節,但對這一節日卻並不十分重視。塔吉克人也作肉孜節乃瑪茲,也相互拜節,但卻不封齋。在節日來臨前,人們打掃室內外衛生,炸饊子,做點心,準備節日食品。一般在禮拜後,人們去墓地悼念亡故的親人。節日期間人們準備了十分豐盛的食品,男女老幼身著節日......餘下全文>>

塔吉克族喪葬習俗中的"輓歌"是什麼

塔吉克族喪葬習俗中的“輓歌”是為死者淨身後,喪家男性親屬即一字排開坐於地上哭泣;女性親屬則身穿藍色衣裙,頭戴藍頭巾,坐於炕上哭泣。弔唁者自外魚貫而入,男子擁抱喪家男性親屬哭泣並表示安慰;婦女則握住喪家女性親屬的手哭泣。

哭泣有固定的調子,人們按這一調子哭唱,將死者生前善良的性格和他

的優點、他的貢獻編為歌詞頌唱。特別是婦女的哭喪很有感情,動人心絃。當一位婦女哭唱輓歌時,其他婦女則重複最後一句。每首輓歌的結尾都是“願你的安息之地成為天堂,願你不朽的靈魂得到安寧”,以此對死者表示祝福。特別是對早逝者所唱輓歌最為動人,催人淚下。塔吉克人中有一些善於唱輓歌的婦女,她們在民間

很有聲望。由於唱輓歌是喪事中不可缺少的禮儀之一,輓歌又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染力。因此,它又被看作是民間文學禮儀歌中特殊的一種。宗教人士和一些年長者並

不贊同長時間的唱輓歌,他們以為這樣會過分悲哀,過多的淚水在陰世會形成滔滔河水,反而會成為死者陰世旅途上的障礙。因此,當婦女們的輓歌哭唱到高潮時,

他們會出面勸慰,使婦女停止哭喪。另一種解釋認為無休止的哭唱是生者不知足的表現,將導致喪事再度降臨。

中國民族習俗

1.藏族

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見到平輩,頭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禮貌。男女分坐,並習慣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對客人有敬獻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禮俗。客人到藏族家裡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會不會喝酒,都要用無名指蘸酒彈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彈,主人會立即端起酒邊唱邊跳,前來勸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讓添酒。連喝兩口酒後,由主人添滿杯,客人一飲而盡。這樣,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滿意。按照藏族習俗,主人敬獻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絕,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歡迎。

敬酥油茶的禮儀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邊,女主人拿一隻鑲著銀邊的小木碗放在客弧面前,接著提壺或熱水瓶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主客開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壺,客人就可以端起碗來,輕輕地往碗裡吹一圈,然後呷上一口,並說些稱讚茶打得好的話;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壺時,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準備告辭,可以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底一定要留點漂著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諱別人用手撫摸佛像、經書、佛珠和護身符等聖物,認為是觸犯禁規,對人畜不利。

不同民族的節日風俗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曆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穫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杆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杆,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杆。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杆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杆。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杆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藥。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曆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晒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曆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餘下全文>>

關於56個民族的風俗和傳統.

1.蒙古族: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2.回族: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等等.(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明末清初則統稱清真寺,多圍寺而居。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往往可看見門後房樑上吊著一個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淺坑,這裡是人們經常沐浴大淨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湯瓶又名洗壺,它最早從阿拉伯傳入,現在城裡的回族飯館,也常掛著一塊繪有“湯瓶”的清真木牌,有的還在湯帆”F加添“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這是地道的伊斯蘭文化。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曆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曆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附上一句,我就是這其中一員)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繫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5.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裡,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6.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專案。

8.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忌食狗肉。

10.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爾族 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塔吉克族風俗?
塔吉克族的風俗?
塔吉克族服飾特點?
哈薩克族風俗?
塔吉克族的節日?
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
回族的民族風俗?
土族的民族風俗?
傣族民族風俗?
景頗族風俗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