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節日與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中國所有的節日和風俗

春節

俗稱“過年”。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早上吃餃子,中午擺家宴,晚上吃甜食。一天中不許鬥嘴,不得摔碎碗盤,摔碎了,要馬上說“歲歲平安。”以兆來年萬事如意,閤家歡樂。鄰人見面,互說吉利話。晚輩向長輩磕頭問候,長輩為孩子發壓歲錢。

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孃家“拜年”。攜帶禮饃、禮條(帶肋骨的豬肉)、四種鮮青菜(寓四季長親)。

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元夕。正月十五晚上觀燈,十五、十六兩天有各項民間娛樂活動。家中用白麵蒸出形似長蟲、刺蝟、口袋和棗山等大型蒸饃,象徵來年好收成。

二月二

又稱龍抬頭。民間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禁忌,因此人們多等這一天剃頭,以取吉利。家家攤煎餅,爆玉米花,炒大豆。

贊助廣告

清明節

為群眾性的祭掃祖墳的活動。在墳頭燒紙,掛白紙條,以招幡揚魂。

端午節

俗稱五月端午。家家門頭插艾草,兒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腳脖系五彩線。日出前取河水洗臉,吃粽子。

中元節

俗稱鬼節,在七月十五,炸油饃,上墳祭祖。

中秋節

即八月十五。節前帶月餅、水果走新串友。晚上,全家團圓拜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

十月一

俗稱鬼節。上墳,為墳墓添土。戶戶吃油饃。俗語說“十月一兒,油唧唧兒。”

冬至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從冬至起開始數九。家家戶戶吃餃子,俗曰: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

臘八節

俗稱臘八兒。民間有“吃罷臘八飯,開始把年辦”的俗語。臘八粥象徵五穀豐登,還有人在樹上塗臘八粥,並祈禱說:大樹小樹吃臘八,來年多結大疙瘩。

贊助廣告

祭灶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擺設灶糖,送老灶爺上天,並讓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來年閤家平安。正月初一早上請回灶爺,“臘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來。”

除夕

全家團聚守歲,又稱“熬福”,睡得越晚,來年越有福

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複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新增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餘下全文>>

中國有什麼節日?都有什麼習俗?

春節

一年之始,永珍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裡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裡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麵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薰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遊春,忌動煙火。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回答者:飄羽寒鷹 - 經理 五級 6-25 08:20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佔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裡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餘下全文>>

中國五大傳統節日是什麼

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中國的五大傳統節日:春節(含元宵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中秋節 重陽節。

中國傳統節日的日期和習俗

我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公曆2月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2月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17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曆三月初三(公曆4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6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6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5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絡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餘下全文>>

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的來歷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建國前,繁文縟節較多,封建迷信嚴重。臘八過後,擇吉日掃灰。臘月二十三日辭灶之後,開始忙年,做大棗餑餑等。二十九日“封門”,貼春聯、窗花、過門箋、掛宗譜。三十日晨,供盛飯。下午,上祖墳“送吊子”,請先祖回家過年。門口置“拴馬樁”,院內橫鋪秫秸。晚十時左右,接灶、請神、撒陳(在正間地上撒麥秧)。半夜“發子”,拜先祖,敬諸神,鳴鞭炮。全家自幼至長,依序叩拜,長者受拜後須分壓歲錢。然後喝辭歲酒,吃更年餃子。黎明,本族或近鄰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錢餃子”。初三日黎明送神。節間,親友互相探拜。農村請媳婦、請女婿,共賀新春。建國後,禮節相沿,迷信活動有所廢除,80年代又有所復燃。

元霄節 農曆正月十五稱元霄節,也叫“上元節”、“燈節”。家家用胡蘿蔔灌蠟油做燈,送至祖墳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禮花之俗,兒童燃放“解悶”。節間“鬧元霄”,耍秧歌、舞龍燈,熱鬧非凡。

二月二 俗謂小龍抬頭。男子多於此日理髮。農家炒豆,稱“蠍子豆”,意防毒蟲。打“五穀囤”(用草木灰撒成幾個相套的圓圈,內撒五穀雜糧),祈求有個好年景。舊有前往土地廟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廢。

清明節 祭掃先人墳墓,添土壓紙。建國後,機關、學校等於此日祭掃烈士墓。舊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禁火冷食,並有打鞦韆之俗。

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熟雞蛋。兒童以五彩線系腳脖、手腕。晨“拉露水”,採艾懸於門戶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婦“送端午”,從孃家帶粽子分送婆家親鄰。

六月六 舊俗吃炒麵,曝衣書。新婿到丈人家“現新”。

七月七 舊稱“乞巧節”。招遠過此節是七月初六,俗雲:“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節間做“巧餅”,兒童以線穿之,稱“穿小果子”。舊時婦女生“巧芽”(以五穀雜糧生芽),供奉姐姐(織女),乞求織女賜給巧手。

七月十五 舊稱中元節,又為鬼節,掛燈為鬼魂照路。此日晚間,掛宗譜、供先祖、吃餃子。

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親友以月餅、燒雞等禮物饋贈。晚,宴飲賞月,分食月餅。

十月一 農曆十月初一為秋祭,上墳添土,拜掃先墓。

冬至 俗稱過冬,亦有掛宗譜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喝“臘八粥”,憋“臘八蒜”。

辭灶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又稱過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燒灶神像。

公曆節日 除傳統節日外,一些紀念性的公曆節日漸為縣民接受,但活動範圍、深廣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婦女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黨的生日、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植樹節等。

中國傳統節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民間傳說多種多樣。如果只用封建迷信的眼光來打量她,則是對這些美麗傳說和人們美好願望的一種褻瀆。

這些神話了的傳說,是屬於普通老百姓的,是他們對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種希冀,一種期盼。勞作了一年的人們,面對無所改觀的現實生活,寄希望在新的一年能避凶趨吉時來運轉,多收他三五斗;還有一種節日是人們對先人或先哲的思念和紀念,使前人栽樹之德代代相傳;另外一些節日也不乏一些對愛情美滿天倫永樂的憧憬。

就過年來說,她更屬於孩子們,過年是孩子們的童話,是一件新衣,是一串鞭炮,是壓歲錢的紅包,是炸丸子鍋裡飄出的一縷油香,是一段沒有父母呵斥的無拘無束的日子……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餘下全文>>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裡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揹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檢視曆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餘下全文>>

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

【春節】 時間:農曆正月初一 習俗 : 熬年守歲

【元宵節】時間:農曆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時間: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時間:農曆三月初八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曆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時間:農曆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時間:農曆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時間:農曆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

【臘八節】時間:農曆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裡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裡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及習俗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   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  春節(農曆一月一日)

元宵節(農曆一月十五日)  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  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  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 / 節日由來和節日習俗

臘八節是幾月幾日?關於臘八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臘月初八)

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俗稱臘月,十二月初八(臘月初八)即是臘八節,習慣上稱作臘八;臘八節在我國有著很悠久的傳統和歷史,在這一天喝臘八粥、做臘八粥是全國各地老百姓最傳統、也是最講究的習俗;歷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專為“臘八節”而創作的詩詞作品。

除夕是幾月幾日?關於的除夕來歷和習俗(臘月的最後一天)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春節是幾月幾日?關於的春節來歷和習俗(農曆一月一日)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節是幾月幾日?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一月十五日)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寒食節是幾月幾日?關於寒食節的來歷和習俗(清明的前一天)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節是幾月幾日?關於清明節的來歷和習俗(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在每年公曆的4月4日或5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是幾月幾日?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的節日與民俗?
婦女節是中國的節日嗎?
元旦節是中國的節日嗎?
屬於中國的節日大全?
我國的節日時間表?
十二生肖的傳說與民俗?
回族的節日民俗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全?
蒙古族的節日民俗?
維吾爾族的節日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