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姓的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盧姓的來源

盧姓源出於姜姓,是姜子牙的後代。春秋的齊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孫傒任齊國上卿,因迎立齊桓公有功,得到盧(今山東長清縣西南)作為封邑,其子孫以封邑為姓,稱盧氏。田氏代齊以後,盧氏散居北方一帶。秦代有博士盧敖在范陽涿郡(今河北涿縣一帶)定居,後來稱為范陽盧氏。范陽盧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成為“四海大姓”,世稱“崔盧王謝”,社會聲望比皇族還高。盧氏譜牒記載,“盧氏得姓始祖為周敬王廷臣姜傒,食邑於盧,子孫以為姓,尊傒為始祖。後裔盧照鄰是唐高宗時才子,與駱賓王、楊炯、王勃並稱為‘初唐四傑’,時稱‘王盧’”。據考,盧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范陽郡(今河北涿縣)。盧姓家族常用以下兩位名人嵌作楹聯,以事彰揚。門前掛這兩句楹聯,主人定是盧姓。聯雲“范陽名族”,典出盧群。“ 涿郡高楣”,典出盧柏。從盧姓人口分佈來說,廣東是盧姓的姓氏大省。

贊助廣告

唐代中葉,盧宗泰(南遷世祖即一世)任江西虔州(贛州)刺史,後代留居贛州與吉安。據寧都麻田盧氏始祖盧宗泰墓碑及《寧都麻田盧氏族譜》載,唐開遠癸丑盧宗泰偕三子盧明、達、顯因安祿山造反由幽州(河北范陽)經湖南桃源抵江西虔化縣(寧都縣)洛口清音裡韶坊,盧明居南嶺、盧達居麻田、盧顯居下沽(後裔遷江西南康唐江)。四世盧允立,諱卓,生九子,長子盧光睦任御史中丞,次子盧光稠任百勝軍防禦使兼五嶺開通使升太尉封開國侯,梁太祖封汝舟王。盧光稠由譚全播輔佐於唐朝末年領導農民起義後佔據贛州,對贛州擴城,治理贛州33年,為贛南客家代表人物之一。始興《范陽盧氏五修譜》載:“越六朝而至於有唐,有諱富公者,南京分脈,而遷江右虔州虔化縣。富生廣……廣生卓,卓生光稠公……稠公生三子,長希一,次延昌,次孟堅……益(延昌八世孫)與縣尹公(孟堅八世孫)筮出閩省,令蒲田,考滿次永定屬上杭大塘坳瓦子鄉而居。”其後裔於五代之後遷贛州、南康、上猶、南豐、永豐、上杭、永定、寧化、嘉應州(梅州)、莆田、興寧、潮州、始興、南靖、龍川、漳州、從化等地。南宋初,盧宜由虔州遷汀州寧化、長汀。南宋末,避元兵之亂,盧天保由寧化經長汀、上杭,留居永定,後分遷廣東大埔、梅州、興寧等地。另一支為唐僖宗光啟年間,御史盧鄒入閩,為入閩始祖。據梅州《客家姓氏淵源》載,盧宗泰14世孫盧處信(宋嘉定十二年舉人)自虔化遷居寧化石壁,其曾孫千四郎又自石壁遷梅縣田背村開基。

贊助廣告

盧姓南遷千多年於贛南,又閩西,再粵東演繹為客家一代表性姓氏。

據史書記載盧姓名人:盧坤,最著名的盧姓政治家。清道光初年任至封疆大吏。歷任湖文總督、兩廣總督等職。1834年,英國勞卑率軍艦侵入虎門,進泊黃埔,要挾多端,他嚴加拒絕,並將英艦驅逐出口。盧照鄰,最著名的盧姓文學家。曾任新都尉,後為風痺症所困,投水而死。他以詩文知名,為“初唐四傑”之一

關於盧姓的來源,《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等古籍都有源源本本的記載,是這樣的:“姜氏,齊太公之後,至文公子高,高孫¤,食採於盧、今盧縣也,因姓盧氏,秦有博士盧敖,漢有燕王盧綰。”

齊太公,就是輔佐周武王興周滅紂的姜子牙。他於大功告成之後,被封在齊國,爵位為公,成為後世許多同宗而不同姓的家族的共同始祖。盧氏,既然是創自齊文公的曾孫¤,當然也是名正言順的姜太公後裔。如果再往上推溯,則姜太公是炎帝神農氏的直系姜姓裔孫,那麼,盧姓自然也是最為道地的炎黃子孫了。

盧氏的得姓,是由於“食採於盧,因姓盧氏”。春秋時代齊國的盧邑,在當時的歷史上也相當有名氣,《左傳》上面就有一段:“隱三年,齊侯、鄭伯盟於石門,尋盧之盟也”的記載。這個地方,根據考證,就是在現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方。換言之,盧氏目前雖然是到處都有......餘下全文>>

誰知道盧姓的來源?

盧姓血緣始祖:炎帝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相傳,他因居姜水(位於今陝西省岐山縣西)流域,故以姜為姓。盧姓出自姜姓,姜姓始祖炎帝,也就成了邱姓的血緣始祖。

同為屹立在中華文明歷史源頭的偉大始祖,炎帝的身世生平卻遠沒有黃帝那麼清楚顯得格外撲朔迷離。在陝西的寶雞市渭水南岸,在湖北的神農架和隨州市曾都區 厲山鎮,在湖南的株洲和衡陽石牛峰,在雲南的孟庫,在山西的高平和晉城莊裡村,在安徽亳州譙城,都在流傳著同一個神話,杜撰著同一個故事,演繹著同一部傳 奇。人們對神農氏炎帝的事蹟、神話口口相傳,熱心快腸地立祠建陵,表達一份虔誠的敬畏,同時渴望沾上一份榮耀。

山東盧姓的來源

以下是一個偉大的姓的介紹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嶽,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春秋初期,齊太公之後,即齊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孫傒任齊國正卿,因迎立齊桓公公子小白有功,被賜以祖名為氏,因此名為高傒,並將高傒封在了盧,其後裔有以盧為氏。 2、出自複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複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北宋初,後周忠臣盧琰,為保柴榮血脈,將其子柴熙誨收在膝下,取名為盧璇。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陝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二、遷徙分佈 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地。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大興縣一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范陽郡,盧氏便以范陽稱,俗稱"范陽盧氏"。之後,范陽盧氏歷代顯赫,一舉成為"四海大姓"之一,世稱"崔盧王謝",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又有一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於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盧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歷代盧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為突出。可見,歷史上盧氏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 2、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西晉改為國,北魏復改為郡。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河間郡:漢高帝始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四、歷史名人 盧 芳:東漢曾被封為代王,他在新莽末年,自稱為武帝曾孫劉文伯,聯合三水地區羌、胡貴族起兵,後被匈奴單于立為帝。公元40年投降東漢,被封為代王。盧芳是盧氏唯一稱帝的人。 盧照鄰:唐朝詩人。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所作詩多憂苦憤激之詞,以《長安古意》最為有名。 盧 鏜:明朝大將。在浙東參與水陸十餘戰,斬敵千餘,成為抗倭名將,名僅次於戚繼光、俞大猷。 盧文紹:清朝古籍校勘家。他校正《呂氏春秋》、《白虎通》等古籍三十八種,糾正錯誤多處。著有《群書拾補》。 盧 摯......餘下全文>>

盧姓起源於那個朝代..現在分佈最多在那...

姓氏來源 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嶽,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於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 2、出自複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複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陝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5、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蘆”的,後來改為姓“蘆”,再後來則去掉草字頭,歸於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6、春秋時代的廬子國,有人以“廬”為姓,後則改為盧。 二、遷徙分佈 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地。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大興縣一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范陽郡,盧氏便以范陽稱,俗稱"范陽盧氏"。之後,范陽盧氏歷代顯赫,一舉成為"四海大姓"之一,世稱"崔盧王謝",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又有一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於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於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盧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歷代盧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為突出。可見,歷史上盧氏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盧氏最早起源於哪裡?

盧氏最早起源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源於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採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其後人以盧為氏。

盧姓主要發源于山東,後逐漸向西、向南播遷。

先秦時期,盧姓活動地區主要在山東、湖北、河北地區。秦漢時期,盧姓在北嘩地區繁衍。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唐末盧姓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中國大部分地區。

滿族盧姓的由來

金國紇石烈氏族全部改為盧姓,成為漢族;清朝滿洲人有盧姓,滿族的盧姓原先來自漢民,入旗漢民滿化,後又漢化,又滿洲八旗大姓赫舍里氏族有一部分改為盧姓,大部分後來成為東北地區的盧姓漢族。

我查了很多資料,彙總如下:

赫氏在清時隸屬正白旗,先居住在邊門鎮的赫家村,後散居各地。楊木鄉、紅旗鎮赫姓較多。另外,劉家河蛟羊峪、藍旗鄉老虎洞、雞冠山鎮袁家溝、賽馬鎮赫家窯村等地都是赫姓的聚居地。(注意:岫巖滿族自治縣湯溝鄉赫家堡子亦屬本支,自八世起有兩支於清同治初年遷居至黑龍江是雙城縣。)

按字排輩為:

“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平。”(現已排到“明”字,為第十五世) 本人為榮字。

.赫姓宗族。赫氏是遼東地區的滿族著姓之一,他與何氏同是由滿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頭一字冠注漢字姓演變而來,兩者之間為同音異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遼東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記事全面的宗族譜書。譜書中對其氏族的遷徙、源流均做了翔實地記述。

赫氏是在清代後期光緒初年冠用漢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為赫舍里氏。 “赫舍裡,原系河名,因以為姓。”赫舍裡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遷徙後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歷史上生活在松花江與黑龍江匯合處,金代歸胡裡改路。元末明初之際赫舍里氏先世隨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開始了遷徙。遷徙中,他們先後遷徙到緩芬河流域、圖們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最後定居在蘇子河、渾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蘇子河、渾河流域後,在清前為後金政權的締造,氏族成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碩色巴克什,正黃旗人,穆瑚祿都督第七子,特赫納之孫也。國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來歸,太祖高皇帝以碩色兼通滿、漢及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命在文館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滿、漢、蒙古文字,賜名巴克什,由頭等侍衛授吏部啟心郎。三年考績,所任稱職,授騎都尉,隨大軍征討,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從其遷徙的歷史記載中可以得知,這一姓氏是於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們的先世應追屬為金代女真紇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遷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邊布林哈河、湯旺河、隴烏河流域。金代紇石烈部族人,姓氏為紇石烈氏,是以部為姓的。紇石烈氏,譯漢姓為高姓。紇石烈一姓,《金史·列傳》記載:“紇石烈恆端,西南路忽倫宋割猛克人,襲兄銀術謀克。泰和伐宋,充行軍萬戶,破宋軍兩千於蔡州,加宜武將軍。自壽州渡淮,敗宋步騎一萬五千於鷂子嶺,遂克安豐軍。”

從金代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女真紇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個族眾繁多的氏族,並由於族眾龐大,遠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裡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紇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離出來,由紇石烈氏冠用漢譯高姓的一支,即是這樣分離出去的。至此,今日遼東滿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變分別為:金、元時期,紇石烈氏(譯漢字姓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後至今,赫氏。

赫姓不應該是漢族人,既便是赫連姓的後裔

赫舍哩氏 ---赫 相傳是清初弘文院大學士希福之後人,希福曾是赫舍哩部人,即取該部名稱而姓赫舍哩。請末又取前一個字為姓,由於赫氏家族人丁興旺,族大枝繁,後又分赫、康、張三個姓,因其先人是努爾哈赤的舊部,世有戰功,故為官者甚多。

.赫姓宗族。赫氏是遼東地區的滿族著姓之一,他與何氏同是由滿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頭一字冠注漢字姓演變而來,兩者之間為同音異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遼東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記事全面的宗族譜書。譜書中對其氏族的遷徙、源流均做了翔實地記述。

赫氏是在清代後期光緒初年冠用漢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為赫舍里氏。......餘下全文>>

盧姓者的起源於姜子牙嗎?不要告訴我,盧姓創姓祖是高傒,我想知道是從高傒的那個後代開始的。

???

廣東盧姓起源於哪裡?有人說是范陽的盧侗?

范陽 唐方鎮名。亦名范陽鎮、幽州。開元二年(714)設幽州節度使,天寶元年(742)更名為范陽節度使,為玄宗時十節度使之一。以臨制東北奚、契丹。兵額九萬一千人,馬匹六千五百。後為河朔三鎮之一,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轄境屢變,久領幽、薊、平、檀、媯、燕六州,約當今河北懷安、新城以東,撫寧、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地區。為安祿山反唐基地之一。寶應元年(762)李懷仙降唐,復為幽州節度使,兼制盧龍。後歷為朱滔、劉濟、張促武、李全忠等父於兄弟割據,元和時曾亥命朝廷,但內部爭奪最為激烈。乾寧二年(895)為劉仁恭所據。

盧 侗

(1023—1094年) 字元伯,號方齋,上華鎮冠山人。潮州前八賢之一。博通經史,尤精《周易》。宋皇祐五年(1053年)授本州長史。嘉祐年間,經餘靖、蔡襄、王舉元等人推薦,調惠州歸善主薄,不久又調廣州帥府,任佐靖之職。宋英宗治平年(1064年)初,應召策對於楓宸殿,因才學過人,受到皇帝讚賞,被任為國子監直講。後奉命巡察川、陝、淮、浙等地,受到朝廷嘉獎。宋神宗熙寧(1068年)初年,盧侗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自請出任柳、循二州郡守,不久又奉召回京,任祕書省事,兼右正言。因與鄧綰、呂惠卿政見不合,遂以中舍致仕。歸鄉後,於冠山神山下龍潭畔結廬讀書,潛心研究《周易》,並於郡城設館供子弟授業課讀。盧侗鄉居期間,適逢韓江水漲、堤決,他捐資修復,築涵溝引水彙集於冠山潭中,出上窖而後入河,使水流得到疏導,鄉民感其德,稱為“中舍潭”

潮汕現有盧姓村落六十八個,人口十多萬;後裔部分移居臺灣、美國、日本和泰國等地;前曼谷市長鍾隆西蒙(盧金河)祖籍是澄海冠山。

秀麗的潮汕山水風光,早在古代就很有吸引力,外地遊學或遊覽來潮州的文人學士,有不少竟因此不回原籍,反從原籍移家來潮,於潮州開基創業。宋代的盧侗,便是最明顯的例證。

盧侗,字元伯,號方齋,生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祖籍河北范陽,唐末五代初,其先祖為避戰亂,由河北經河南進入福建,定居於福建九龍江(龍溪,現稱龍海)。至盧侗,已傳四世。他自幼勤奮好學,尤其喜歡研究周易。潮州自韓愈因諫迎佛骨貶任潮州刺史,致力於潮州的教育事業,潮州因而大治。宋仁宗慶曆年間,盧侗羨潮州山水秀麗,學風熾盛,遂以遊學為名,由九龍江一路觀光入潮。到潮州之後,他結交當地士子,交流讀易心得,流連忘返,遂回九龍江接來家小,安置於海陽縣之神山腳下,自己結廬於神山上,終日研讀不輟。後受餘靖等人的推薦,得到宋神宗的召見,拜國子監直講。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出任柳、循二州刺史。王安石下臺後,盧侗奉詔返京,任祕書省事,兼右正言,又受到權臣鄧綰等人的排擠,上書皇帝自請辭去官職,告老返鄉,皇帝允其所請,以太子中舍致仕。回潮之後,結廬於西湖山上。與潮州士子交流詩書易於湖山之間。並關心民間疾苦,興修水利。至今由他倡議修築的冠山大潭仍發揮效益,當地人稱之為中舍潭。他以學問淵博,品行端正為潮州學子所重,被列為潮州前八賢之一。盧侗卒於公元1068年,墓葬潮州登塘。府志有傳。傳稱:精研周易,事親至孝。

潮汕盧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全潮盧姓人皆為盧侗派下子孫,盧侗為潮州盧氏共同始祖,且姓內姓外無人提過不同觀點。這是因為盧侗生有四子:高、昱、景、星。盧侗皆令其於潮州各地擇地安居創業。二子盧昱創鄉神山腳下,即今之冠山鄉。長子盧高及三子盧景創鄉陳橋,四子盧星揭陽。後四子後裔向潮汕各地及海陸豐等地和海內外播遷。據初步統計,潮汕現有盧姓人聚族而居村落68個,總人口十多萬。其中為數比較多的村落是澄海的冠......餘下全文>>

盧氏的由來及其歷史

由來

盧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姬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春秋時期的高傒為盧姓始祖。

1、源於姜姓,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齊國文公子名高,食採於盧邑(今山東長清縣) ,其後人以盧為氏。

2、源於姬姓,以封邑名稱為氏。東周時期,舅犯助晉文公姬重耳戰勝楚國,因功封邑於昝邑(今河南唐河昝崗),舅犯之子賈季封邑於五鹿(今河南清豐),舅犯後人以盧為氏。

3、以國為氏。春秋時期,有廬子國(今安徽省合肥市),盧氏為廬子國戢黎之後。

4、以官職為氏。

5、以兵器名為氏。歐冶子所鍛越劍,名湛盧。

6、源於改姓而來:

①複姓改單姓盧氏。齊桓公後裔有以封地為盧蒲氏、葛盧氏,後改成單字的盧氏。北魏時期,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②帝王賜姓為氏。隋煬帝楊廣賜予河間人章仇太翼為單字盧氏;祖籍河北范陽(今河南光山)雷氏家族人氏,被北周皇帝宇文覺改為盧氏;祖籍三原(今陝西三原)閭氏族人閭雲保,被唐高宗李治賜準改姓為盧氏。

③少數民族改姓盧姓。

歷史

盧姓主要發源于山東,後逐漸向西、向南播遷。

先秦時期,盧姓活動地區主要在山東、湖北、河北地區。秦漢時期,盧姓在北方地區繁衍。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唐末盧姓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中國大部分地區。

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7位。至2010年,按人口來排行,盧姓在中國大陸為第42位,在臺灣地區為第39位。中國盧姓總人口約650萬,約佔漢族人口的0.47%,以廣東、河北、廣西三地居多,三省區盧姓約佔中國漢族盧姓人員的48%。

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盧姓歷代名人237名,佔總名人數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39位;盧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51%,排在並列第48位;盧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35%,排在第58位;盧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46%,排在第46位。

相關問題答案
盧姓的起源?
黃姓的起源?
金姓的起源?
白姓的起源?
胡姓的起源?
鄭姓的起源?
許姓的起源?
雷姓的起源?
梅姓的起源?
牛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