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服飾圖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錫伯族服飾的主要服飾

婦女穿戴要講究些,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粘花邊或繡花寬邊,外罩坎肩,坎肩有對襟的,有大襟的,也貼花邊。衣襟、袖口、領口、下襬多鑲滾邊。扎黑色腿帶,腳著白襪、繡花鞋。少女與未婚姑娘,一條長辮,用各色“毛線”扎辮根,不剪頭髮簾,頭上、辮梢愛戴些花,耳戴金(銀)耳環,穿著淡雅漂亮的旗袍。右側腰部的衣兜口內,掖一條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腳穿繡花布鞋,顯示出青春的活力。婚禮時,新娘頭戴吉塔庫(錫伯語頭飾,即布制髮圈),上有貝殼、寶石和金銀製的花飾,下一排銀鏈或串珠等裝飾垂於眉宇之上。婚後一年之內,參加較大喜慶活動仍要戴上吉塔庫。媳婦的服飾與姑娘無大差別但比姑娘穿著要鮮豔。髮型也不同,媳婦梳的是“盤龍髻”,額前有“劉海”,腦後有“燕尾”,頭頂上烏髮蓬起,盤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將辮梳成雙辮或兩“抓髻”,合起成為一個大“疙瘩髻”。頭髮抹頭油,沒有頭油的,用榆樹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面部可以塗粉,口可以塗口紅,可以染指甲等。頭部髻上插著金簪,腕上佩帶金(銀、玉)手鐲。已婚婦女頭上盤頭翅。婦女戴耳環、手鐲、戒指等。男女褲腿均扎黑色腿帶,年輕女子扎紅色、粉紅色腿帶,喪事時扎白色腿帶。今散居在東北的錫伯族服裝已和當地漢族、滿族相同。新疆錫伯族婦女雖仍喜穿旗袍,大襟、下襬、袖口多鑲滾邊,長及腳面,但服飾已有顯著改變,特別是青年已多穿連衣裙等。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處紮緊,冬天也穿大襟開叉長袍。上年紀的婦女出門時,手裡還要拿個菸袋,串門時互相裝煙進禮。錫伯族婦女擅長刺繡,如同男子會騎射一樣,婦女如果不會刺繡,就會被人輕視。刺繡圖案多為花鳥魚蟲等。

贊助廣告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的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及民族的服裝圖片

圖片中的女孩穿的什麼民族的服裝? 20分

我可以準確的回答你,我是西南民族大學研究少數民族藝術的。這個是藏族服飾,並且是典型康巴藏族服飾,此服飾出現於甘孜州的理塘縣,所以是理塘風格藏裝。

我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贊助廣告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餘下全文>>

錫伯族是什麼種人?

在祖國的西北、東北、內蒙部分地區,可以看到一些能騎善射的人們,他們時而躍馬揚鞭進行跑馬競賽,時而開弓搭箭開展射箭比賽,時而三五成群較量一番摔跤,時而興致勃勃練習幾回舉重……他們就是錫伯族。

錫伯族有172萬多人,分佈在新疆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市、鞏留縣等。瀋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扶余以及內蒙東部也有分佈。

錫伯語跟滿語很接近。新疆的察布查爾、霍城、鞏留、塔城等地的錫伯族,至今仍保持著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東北錫伯族在語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和當地的漢族、滿族基本相同。錫伯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變而成,沿用至今。

早期的錫伯族人民以狩獵、捕魚為業。現在,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經營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牧業也比較發達,還有許多青年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本民族的幹部不斷成長,有了各類專業人才,辦起了醫院和學校。

過去,錫伯族的家族大多是三代同堂,也有多至四五代的。錫伯族十分注重禮節,晚輩對尊長要行"打千"禮。由男性族長組成的"哈拉"會議,處理家族內部的重大事情,執行族規。現在,尊老愛幼的良好傳統仍世代相傳,而"哈拉"會議則已經逐漸淡化,鄉規民約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措施,已由各級黨政部門組織制定和實施。本民族內部及與周圍其他民族的團結進一步加強。

錫伯族以米、面等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與滿族相同,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間的相互影響而有所變化和差異。清代,錫伯族男子服飾與滿族服飾大體相同,多著左側開衩的長袍和短衣,戴圓頂帽,穿白襪繡花鞋,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老年婦女在春夏秋多包白頭巾,冬季則戴棉帽,帽沿縫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條長辮子,從背後正中垂下。結婚後梳雙辮,盤結在頭上。清朝末期,服飾逐漸與漢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婦女至今仍保持著穿袍的習慣。

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臥;木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

錫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杜因拜專扎坤節",也叫"四一八"節。其來歷是錫伯族歷史上的西遷。1764年4月18日,瀋陽等地的錫伯族官兵及親屬共3 275人受朝廷調遣,去新疆屯墾戍邊。歷經了一年半的長途跋涉,才來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園。為紀念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錫伯族同胞從四面八方彙集在一起,趕廟會,唱山歌,舉行各種文體活動。

錫伯族能歌善舞。最喜愛的彈撥樂器叫"冬布林",演奏時,將琴抱在懷側,用右手指彈撥。音色近似冬不拉,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錫伯人愛用的吹奏樂器,又稱口琴、口簧、響蔑,錫伯語稱為"瑪肯"。演奏時,左手將口弦置於脣間,右手彈撥簧舌尖端,以氣振顫發育。曲調一般是即興創作,音域較窄,音色優美,是錫伯族兒童和婦女喜愛的樂器。

遠古時代的神祕傳說:在錫伯族民間傳說中說,錫伯族先民——鮮卑,古時南遷時,在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裡。後來,有一種神獸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來到南方大澤(呼倫貝爾草原)。這種獸,狀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錫伯族保留有供奉“鮮卑獸”(瑞獸)的習俗。將繪製的獸形圖案,掛在......餘下全文>>

錫伯族的習俗

錫伯族習俗

錫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以前只限於同族內通婚,但本姓禁止通婚。古式聯姻有:指腹為婚,至成婚年齡予以成婚的,叫蛋婚;聯婚後,如女子年幼,家庭生活困難,可將幼女移交男家撫養,長大後成婚,叫“小姐婚”;招養老女婿,沒有子嗣的人家為養老送終,可招作為繼承人,其婚事的所需之物均由女家負擔,民間多稱幫工婿。這種婚姻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男女自幼聯姻,在各自父母家中長大,則婚事所需之物絕大部分由男方準備。結婚前每逢大年三十,女婿要去孃家送衣料和其他禮物(平時不登門),女子必須迴避,女方家受禮後送給女婿一雙布鞋或其他物品。錫伯族婚姻,一般分4個階段完成。即說親、定親、認親、迎親(即舉行婚禮)。婚禮是一件大事,儀式繁瑣,一般在秋後舉行。迎親時,男女雙方都要大擺宴席,先在女家兩天。第一天先由男家聘請親戚中較有聲望、與親家相好,而且善於辭令,同時屬相與女方屬相相同的男女各一名和媒人代表男方去把彩禮(喜酒、豬羊等)同迎親的喜蓬車送到女家,新郎特意為岳父岳母奉送兩瓶酒。男方的近親及老處們前來送行,預祝一切順利。稱之為“送喜車”。女家這一天準備第二天的安巴薩林(大宴),殺豬宰羊,並下請帖,近親都來幫忙。這是女家開宴的第一天,主要是接受男家送的禮物和安放喜蓬車。婚禮的第二天,女家設大宴,舉行嫁女“薩林”,盛情款待四方客人。婚禮的第三天,新郎家設大宴招待其親朋好友,舉行結婚儀式。新郎必須在這一天的破曉前將新娘迎至家裡,舉行程式繁多的結婚儀式。解放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認識的改變,這種習俗已經不存在了,現在錫伯族的婚娶,一般實行新事新辦。

錫伯族通行土葬。在特殊情況下還要進行火葬和天葬。錫伯族習慣人死後要停放7天,最短3天,並唸經超度,子女日夜守靈,並按時辰在靈前舉行全家性哭祭,如有人來弔孝,守靈人要給來人磕頭,來人哭,守靈人也要陪哭。擇吉辰將死者入殮,棺槨停於院中蓆棚內。出殯前,舉行“辭靈”儀式。“辭靈”儀式結束後,驅靈車前往墳園。由長子先填第一鍬土,然後眾人動手用土壘成墳頭。在長者死後的第6天午夜,即第7天的凌晨,家裡人舉行哭祭的儀式“上望”,白天要燒“頭七”,以後每隔七天祭祀一次,直到“七七”。百日、週年再進行祭祀。

解放後,隨著封建制度的被摧毀,人們思想覺悟日益提高,喪葬儀式也比以前大大簡化了,但子女對死去的親人仍然進行沉痛的哀悼,舉哀3天,然後出殯,入土為葬。

錫伯族的服飾,因時代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相互間的影響,也有所差異和變化。在清代,錫伯族的男子服裝喜用青、蘭、棕等顏色,女子喜用各種格布,幼兒多穿各色花布服裝。男子服式均與滿族服式基本相同。為便於騎馬和操作,都穿左右開又的長袍和短襖,戴圓帽;婦女穿旗袍,扎褲腳,著白襪花鞋。姑娘們都是單長辮子,結婚後結髮。婦女喜歡戴耳環,手鐲和戒指,年老的婦女在春夏秋三季裡多包白頭巾,冬季戴棉帽。到了清末,由於錫伯族與漢族經濟、文化方面交往密切,因此,服飾與漢族逐漸相同了,唯有西遷到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婦女,仍喜歡穿旗袍。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裝用料越來越考究,樣式越來越多樣化,除老年婦女還保留穿長衣的習慣外,其餘人普遍與漢族人著裝相同。

錫伯族飲食習慣有獨到之處。因其居住地區不同而有一些差異。錫伯族男子一般都有吸菸和飲酒的嗜好。據傳說,從前家家戶戶都做黃酒。家家戶戶都養豬、雞、鴨、牛、馬、羊,肉食自給自足。同時,也喜歡野味,每逢冬雪融化都外出打獵捕魚。農曆四月十八日,煮麵醬做“米順”盛入瓦缸中,用於做菜調味,或用青黃瓜、青椒等蘸著吃。到秋末......餘下全文>>

56個民族的服裝特點

漢族: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型別.朝鮮族:

朝鮮族服裝的特點是斜襟,無鈕釦,以長布帶打結。朝鮮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迥然不同。男子的褲襠肥大,易於盤腿而坐,褲腳繫上絲帶,並喜歡在上衣加穿帶鈕釦的有色坎肩,但不鑲邊,講究合體,顏色多為灰、棕、黑色。出訪時再加穿長袍(式樣與上衣相同,只是長及蓋)。朝鮮族長袍能體現男性持重的風度和雄健的體魄。長袍,禮貌是朝鮮族男性外出的服飾。現在,傳統的長袍已無人問津,但男性襖褲仍是老年人"花甲"慶典必穿的禮服。

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襬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菸盒等飾物。回族: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誌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稜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綠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伐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線或黑色絲線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

錫伯族在全國有多少人?有什麼特徵?

錫伯族,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其中廠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餘人),遼寧瀋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東北地區的錫伯族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風俗習慣,而新疆查布查爾地區的錫伯族,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自己的語言文字及濃厚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並經過與兄弟民族的長期交往,取長補短豐富了自己、發展了自己。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錫伯族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跟滿語很接近。錫伯族兼用漢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錫伯文是民國36年(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改變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鮮卑最初遊牧於大興安嶺東麓,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 1 6 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 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 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 1 8 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早期的錫伯族人民以狩獵、捕魚為業。現在,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經營農業,以種水稻為主,牧業也比較發達,還有許多青年從事商業和手工業。本民族的幹部不斷成長,有了各類專業人才,辦起了醫院和學校。

錫伯族以米、面等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與滿族相同,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區的差異以及民族間的相互影響而有所變化和差異。清代,錫伯族男子服飾與滿族服飾大體相同,多著左側開衩的長袍和短衣,戴圓頂帽,穿白襪繡花鞋,喜歡戴耳環、手鐲、戒指。老年婦女在春夏秋多包白頭巾,冬季則戴棉帽,帽沿縫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條長辮子,從背後正中垂下。結婚後梳雙辮,盤結在頭上。清朝末期,服飾逐漸與漢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區的錫伯族婦女至今仍保持著穿袍的習慣。

錫伯族十分注重禮儀,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覺時脫下的褲、鞋、襪等不能放在高處;不能在炕上橫臥;不能從衣帽、被子、枕頭上跨過;吃飯時不能坐門坎或站立行走,嚴禁拍桌打碗;媳婦不能與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遞刀給別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對方,忌食狗肉,族內同姓禁止通婚等。

錫伯族能歌善舞。最喜愛的彈撥樂器叫"冬布林",演奏時,將琴抱在懷側,用右手指彈撥。音色近似冬不拉,用於獨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錫伯人愛用的吹奏樂器,又稱口琴、口簧、響蔑,錫伯語稱為"瑪肯"。演奏時,左手將口弦置於脣間,右手彈撥簧舌尖端,以氣振顫發育。曲調一般是即興創作,音域較窄,音色優美,是錫伯族兒童和婦女喜愛的樂器。

鮮卑獸――類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長翼。是北方鮮卑等遊牧民族喜愛的裝飾。傳說東漢鮮卑人南遷時,曾引導他們走出大興安嶺,平安到達南方大澤。因而成為鮮卑人崇拜的圖騰。錫伯族先民曾以此為準鉤繪出圖案。

相關問題答案
錫伯族服飾圖片?
柯爾克孜族服飾圖片?
畲族服飾圖片?
東鄉族服飾圖片?
京族服飾圖片?
錫伯族服飾特點?
納西族服飾圖片?
錫伯族服飾?
鄂溫克族服飾圖片?
赫哲族服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