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房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中國古代姓張的名人

張姓起源

張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遠古傳說時代。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贊助廣告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

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曆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贊助廣告

遷徙分佈

張是一個象形字,整個樣子像一個張弓欲射之人.

張,繁體字作眼,由弓和長左右相合而成,張姓人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姓氏時,都說成“彎弓張”,可見他們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構件中的“弓”的。從文字學上來看,“弓”對於“張”字實在也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張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卻有很多,其寫法也各不相同。這些張字雖然寫法各異,但卻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與弓、矢、長,尤其是與弓分不開,可以說沒有弓就沒有張。從字形的演變來看,張最早是弓與矢的聯合體。弓矢是自然而然聯用的,有弓就必然會有矢,不必再強調,因此後來矢就漸漸退出,而讓位於長,最後穩定為長弓的聯合體。長弓則表示這弓比一般的弓還要厲害,更有威力。

張字的意義很多,新版的《漢語大字典》計有21個義項,一般的字典皆作十餘種,如誇張、張開、強、盛、張貼、看、望、擴大、佈置等等,但這大多是後人引申而來的,最早的字書所記義項不多。《說文解字》說:“張,施弓弦也。從弓,長聲。”《廣雅·釋詁三》:“張,施也。”另外還有一層意思,見於《周禮·秋官》:“羅取鳥獸曰張。”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鑑·漢明帝水平七年》中“勞勤張捕,非優恤之本也”時也說:“張,設也,設為機阱,以伺鳥獸曰張。”

張氏還有一支是以祖輩名字為姓氏的。春秋時晉國有解張,字張侯,其後以祖父字為姓,從此晉國世代有張姓。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後,張姓人口也隨之分散於三個諸侯國。

這兩種說法都為張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說明。一是張姓歷史久遠,為中國最早產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當受重視。在原始氏族社會,狩獵為人們謀生的極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與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當時,少的東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東半島、蘇北與江淮之間廣大地區;相傳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後裔。

二是張姓分佈很廣,晉國有此姓,隨著三家分晉又遍及趙、韓、魏三國,即今華北、中原廣大地區。

還有不少人被賜姓改姓張;如三國時諸葛亮就賜龍佑那為張姓;曹魏大將張遼,原生聶,後改姓張。非漢族人改姓......餘下全文>>

古代有什麼姓房的名人

房 堅:後魏司空參議,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官終司空參議。

房 琯:字次律,父融,河南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人。唐玄宗、肅宗兩朝宰相。官至正議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與詩人孟浩然、王維、儲光羲、李頎、綦毋潛、高適、陶翰、賈至等相善;與杜甫為“布衣”之交,清熊寶泰《杜甫》詩云:“千秋詩史有誰知?房杜交深患難餘。”房琯仕途升沉,關係到杜甫命運,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此可見房琯之於杜甫至關重要。

房 融:唐代大臣、翻譯家,洛陽人。嘗與天竺沙門般刺、密諦等人共譯《首楞嚴經》,此經始流傳東土。

房 寬:陳州人。明洪武中,以濟寧左衛指揮從徐達練兵北平,遂為北平都指揮同知,移守大寧。寬在邊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偽,莫不畢知,然不能撫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縛寬以降。成祖釋之,俾領其眾。戰白溝河,將右軍,失利。從克廣昌、彰德,進都督僉事。以舊臣,略其過。封思恩侯,祿八百石,世指揮使。永樂七年卒。

房 勝:明代景陵人。初從陳友諒。來歸,累功至通州衛指揮僉事。燕兵起北平,勝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祿千石,世指揮使。永樂四年卒。

房彥謙:隋代名官,字孝衝,清河人。通涉五經,工草隸,累遷長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馬,卒追贈徐州都督。

房從真:前蜀畫家,成都人。為翰林待詔,畫甲馬人物鬼神,冠絕當時。

房元慶:南朝宋建微府司馬,清河人。武帝時,歷七郡太守,後為青州建微府司馬。

房茂長:唐代畫家,清河人。善畫人物,有《商山四皓圖》。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56年)封樑國公。至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房玄齡蓍有搐晉書》。

房茂長:唐代畫家,清河人。善畫人物,有《商山四皓圖》。 房堅:後魏司空參議,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官終司空參議。 房元慶:南朝宋建微府司馬,清河人。武帝時,歷七郡太守,後為青州建微府司馬。 房融:唐代大臣、翻譯家,洛陽人。嘗與天竺沙門般刺、密諦等人共譯《首楞嚴經》,此經始流傳東土。 房玄齡:唐代司空,臨淄人。幼警敏,博綜典籍,屬善文。書兼草隸。年十八舉進士。後居相位十五年。在職時,夙夜勤勉。不以已長望人,雖卑賤皆得盡所能。 房寬:明代名將,洪武中,以濟寧左衛指揮練兵北平,移定大寧。熟悉邊情,殊域情偽,莫不畢知,以功封思恩侯。

歷史上姓房的名人

房 堅:後魏司空參議,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官終司空參議。

房 琯:字次律,父融,河南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人。唐玄宗、肅宗兩朝宰相。官至正議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與詩人孟浩然、王維、儲光羲、李頎、綦毋潛、高適、陶翰、賈至等相善;與杜甫為“布衣”之交,清熊寶泰《杜甫》詩云:“千秋詩史有誰知?房杜交深患難餘。”房琯仕途升沉,關係到杜甫命運,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此可見房琯之於杜甫至關重要。

房 融:唐代大臣、翻譯家,洛陽人。嘗與天竺沙門般刺、密諦等人共譯《首楞嚴經》,此經始流傳東土。

房 寬:陳州人。明洪武中,以濟寧左衛指揮從徐達練兵北平,遂為北平都指揮同知,移守大寧。寬在邊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偽,莫不畢知,然不能撫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縛寬以降。成祖釋之,俾領其眾。戰白溝河,將右軍,失利。從克廣昌、彰德,進都督僉事。以舊臣,略其過。封思恩侯,祿八百石,世指揮使。永樂七年卒。

房 勝:明代景陵人。初從陳友諒。來歸,累功至通州衛指揮僉事。燕兵起北平,勝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祿千石,世指揮使。永樂四年卒。

房彥謙:隋代名官,字孝衝,清河人。通涉五經,工草隸,累遷長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馬,卒追贈徐州都督。

房從真:前蜀畫家,成都人。為翰林待詔,畫甲馬人物鬼神,冠絕當時。

房元慶:南朝宋建微府司馬,清河人。武帝時,歷七郡太守,後為青州建微府司馬。

房茂長:唐代畫家,清河人。善畫人物,有《商山四皓圖》。

房玄齡: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省淄博東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矗北投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56年)封樑國公。至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房玄齡蓍有《晉書》。

房茂長:唐代畫家,清河人。善畫人物,有《商山四皓圖》。 房堅:後魏司空參議,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遷齊州大中正,帝令諸州中正各舉所知。官終司空參議。 房元慶:南朝宋建微府司馬,清河人。武帝時,歷七郡太守,後為青州建微府司馬。 房融:唐代大臣、翻譯家,洛陽人。嘗與天竺沙門般刺、密諦等人共譯《首楞嚴經》,此經始流傳東土。 房玄齡:唐代司空,臨淄人。幼警敏,博綜典籍,屬善文。書兼草隸。年十八舉進士。後居相位十五年。在職時,夙夜勤勉。不以已長望人,雖卑賤皆得盡所能。 房寬:明代名將,洪武中,以濟寧左衛指揮練兵北平,移定大寧。熟悉邊情,殊域情偽,莫不畢知,以功封思恩侯。

姓張的歷史名人

中國歷史上的張姓六十三宰相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遊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讚,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臺)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餘下全文>>

姓張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1張 飛:三國時蜀漢大將,河北涿縣人。曾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為後世留下一 段佳話。 2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與蕭 何、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 3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 往來。 4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南召縣人。他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 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5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 傷寒雜病論》,造 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6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 勢奇絕,連綿迴繞,人稱"草聖"。 還有張作霖, 7張道陵:(公元34~156年),張天師,字輔漢,又名張陵,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東漢建武十年農曆1月15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籍又稱其名為張陵。 張道陵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 8張 讓:(公元?~189年),潁川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漢宦官。 張讓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列侯等職。其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漢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不幸事情洩露,他和宦官趙忠等一起殺害何進。不久,在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9張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肅酒泉)。著名東漢書法家。 張芝善作草書,臨池書寫,池水為之變黑。張芝所作草書,上下牽連,氣勢連貫,一筆呵成,開後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聖”。 10張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陽泉村人(今山西陽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學者。 張穆雖然只活了四十四歲,但他的著作疊起來足有三尺來厚。他出身在書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時,勤奮好學,才華橫諡。 11張 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著名唐朝文學家。 12張 載:(生卒年待考),字孟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載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一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一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明朝人張溥把張載和張協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3張 華:(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的後裔。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14張 協:(公元?~307年),字景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協曾任公府掾、祕書郎、華陽令等職。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為徵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晉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晉永嘉初,復徵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鍾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岳、左思等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志......餘下全文>>

中國姓房的人有多少?現代或古代有哪些房姓名人?

現大陸有400多萬,名人有,唐 房玄齡 宋 房樹安 還有成龍,原姓房 祖籍山東。

房姓的歷史名人

名喬,字玄齡。唐代 河南道齊州臨淄(今山東 淄博東北)人。唐代初年名相。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房玄齡在渭北投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56年)封樑國公。至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房玄齡蓍有《晉書》。房仁裕 房仁裕,中國唐朝官員,河南道齊州臨淄(今山東濟南)人,房玄齡的遠房族兄。其母清河太夫人李氏。房仁裕最早屬王世充軍,後與裴仁基等改投靠唐軍。歷官潾州刺史、陝州刺史、揚州長史。永徽四年(653年)睦州女巫陳碩真佔睦州於潛縣(今臨安西)。唐高宗令房仁裕發兵南攻。授後部尚書。顯慶年間亡故,乾封二年(667年),陪葬昭陵。家庭房仁裕娶太原王氏為妻,有六子:房先禮、房先質、房先孝、房先忠、房先恭、房先慎。房先忠:房仁裕長子,歷官銀青光祿大夫、宋州刺史,贈左金吾衛大將軍。房渙,房先忠之子,寫《七巖山摩崖題祖銘》。房先質,房仁裕次子,歷官通事。房丞琳,房仁裕之孫,寫《房仁裕墓誌銘》。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姓房的名人?
古代姓盛的名人?
古代姓俞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姓杜的名人?
古代姓魏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姓陳的名人?
古代姓華的名人?
古代姓霍的名人?
古代姓傅的名人?
古代姓向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