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彝族火把節傳說

統治天地萬物的天神"恩體古孜"年派他的兒子大力神"斯熱阿比"率天兵到人間徵收苛捐雜稅。把好端端的人間被攪得民不聊生。智慧超人,英勇無畏的彝族英雄"黑體拉巴",看到這個情景,便經常去為各個部落排憂解難,除暴安良,深受民眾的愛戴。

一天,黑體拉巴上山打獵,站在高高的山顛上,陶醉在美不勝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高亢的歌喉引來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揚婉轉的歌聲。他們隔著高山河流對唱情歌直到天黑。從此,他們相親相愛,山盟海誓。

贊助廣告

對妮璋阿芝垂涎常尺的大力神“斯熱阿比”聽說了,心裡又憤恨又嫉妒,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熱阿比”便下凡想與“黑體拉巴”摔跤決鬥,結果在決鬥中,被彝族民間英雄“黑體拉巴”摔死,天神為此大怒,放出鋪天蓋地的蝗蟲到人間毀滅成熟的莊稼。

聰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嶺,找到了天邊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祭司,祭司告訴妮璋阿芝:消滅蝗蟲,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體拉巴帶領民眾上山扎火把,紮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燒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終於燒死了所有的蝗蟲,保住了莊稼。

看到這情景,可惡的體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將勞累過度的黑體拉巴變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著這一切,傷心欲絕,在大祭司的祈禱聲中捨身化作滿山遍野美麗的索瑪花盛開在黑體拉巴變成的那座高山上。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

贊助廣告

從此,彝族人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便要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人們載歌載舞,普天同慶抗災的勝利,歌唱阿體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聰明美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的民間傳說300字

1、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火把節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涼山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2、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3、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節》

4、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穀,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阿潘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後來天雨把那個坑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

5、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衝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彝族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

6、羅婺彝家有個漂亮能幹的姑娘,與彝家小夥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部落的男子都紛紛前來提親,其中有個土官老爺凶狠殘暴地說,如果不答應,就要血洗山寨,讓全寨遭殃。姑娘無奈,答應在六月二十四相親。相親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塊花圍裙,燒起一大堆火。十二部的頭人也趕來了。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龍一眼後,縱身跳入火堆中。阿龍和幾個小夥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四面八方的人們趕來,可她已經以死殉情。為了紀念她,十二個小夥抬起大牛推向對方,以推倒為勝。之後,殺牛飲酒、唱歌跳舞。後來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為火把節,被阿龍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婦女的圍腰帶,那焚燒姑娘的青煙,化為山寨的晨霧。據說清晨喜鵲鳴叫的時分,彝山的遠處就隱隱綽綽地顯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們稱她為喜鵲姑娘。——彝族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

7、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揹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燬人間的訊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餘下全文>>

火把節的由來傳說

雲南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遊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資訊,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納西族關於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資訊,與《玉溪編事》、《祿勸縣誌》、《峒溪縣誌》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大理和昆明一帶關於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迴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納西族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揹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燬人間的訊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拉祜族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白族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彝族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穀,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阿潘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後來天雨把那個坑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衝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 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羅婺彝家有個漂亮能幹的姑娘,與彝家小夥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部落的男子都紛紛前來提親,其中有個土官老爺凶狠殘暴地說,如果不答應,就......餘下全文>>

火把節的由來?

火把節的來歷

在彝族的傳統節日中,農曆6月24的火把節是最熱鬧節,好像過年一樣。!

相傳古時候,天上有六個太陽,讓萬物無法生存。後來彝族有個英雄叫“支格阿龍”,他一弓五箭,一鬆手,五支箭對準五個太陽飛去。太陽射死了,人們又恢復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一位天神看見,非常嫉妒人們,就讓自己的兒子擾亂人間。有個叫“黑體拉巴”的小夥子,他力大無窮,對天神的做法很不滿意,便把天神兒子殺了。

那個天神很生氣,把黑體拉巴變成山,又施法弄蟲災。黑體巴拉的妻子聽說後,變成了火,消滅了蟲災。

從此,便有了火把節。

火把節的傳說

傳說一

火把節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鬥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範《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併吞另五詔,將會五詔首領集會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對丈夫執著的愛戀,找到丈夫的屍體並順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視火把節為紀念民眾與惡魔鬥爭勝利的節日;武定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傳說二

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大小涼山,關於火把節由來的傳說很多。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鬥敗天神惡魔,團結民眾與邪惡和災害抗爭的故事。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六個太陽和七個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強光照耀,土地荒蕪,妖魔橫行,世間萬物面臨著滅頂之災。就在這個時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龍射死了灼熱的五個太陽和六個月亮,馴服了剩

表現彝族的國畫作品-作者狄少英

表現彝族的國畫作品-作者狄少英

下的最後一個太陽和最後一個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滅了殘害人間的各種妖魔。從此,天下風和日麗,水草豐茂,彝族人民開始過著安居樂業,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但是,統治天地萬物的天神恩體古孜看到人間如此繁榮富足,心懷不滿,於是年年派他的兒子大力神斯熱阿比率天兵到人間徵收苛捐雜稅。天兵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好端端的人間又被天神惡魔攪得民不聊生,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後來支格阿龍的故鄉出了個彝族英雄叫黑體拉巴,他力大無窮,智慧超人,英勇無畏,跨上駿馬能日行千里,邁開腳步可飛崖走壁。他經常為各個部落排憂解難,除暴安良,深受民眾的愛戴。一天,黑體拉巴上山打獵,站在高高的山顛上,陶醉在美不勝收的景色之中,他禁不住引吭高歌,抒發對大自然的愛,對美髮生活的渴求。高亢的歌喉引來了另一座山上牧羊的姑娘妮璋阿芝悠揚婉轉的歌聲。他們隔著高山河流對唱情歌直到天黑。從此,他們相親相愛,山盟海誓。

早就對妮璋阿芝垂涎三尺的大力神斯熱阿比聽說了兩人的戀情,心裡交織著憤恨和嫉妒,總想找機會置黑體拉巴於死地。沒過多久,忍耐不住嫉恨的斯熱阿比便下凡挑戰,想與黑體拉巴摔跤決鬥。結果在摔跤決鬥中,被彝族民間英雄黑體拉巴摔死,天神為此大怒,便放出鋪天蓋地的天蟲(蝗蟲)到人間毀滅成熟的莊稼。

聰明的妮璋阿芝翻山越嶺,找到了天邊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大畢摩(祭司),畢摩翻看了天書,告訴妮璋阿芝:消滅蝗蟲,要用火把。妮璋阿芝和黑體拉巴帶領民眾上山扎蒿杆火把,紮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燒了三天三夜的火把,終於燒死了所有的天蟲,保住了莊稼。 看到這情景,可惡的體古孜暴跳如雷。使用法力將勞累過度的黑體拉巴變成了一座高山。妮璋阿芝看著這一切,傷心欲絕,痛不欲生,在大畢摩的祈禱聲中捨身化作滿山遍野美麗的索瑪花盛開在黑體拉巴變成的那座高山上。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

從此,彝族人為了紀念這一天,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這天便要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聖火,燃起火把,走向田野,以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人們載歌載舞,普天同慶抗災的勝利,歌唱黑體拉巴的英勇和妮璋阿芝的聰明美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彝家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迎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的來歷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讚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俯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編輯本段]火把節民族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三天。

[編輯本段]火把節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體拉巴比武,即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彝族的火把節來歷???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大姚縣趙家店紅山腳下彝族寨子有個聰明美麗、賢惠善良的姑娘諾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夥子阿查傾心相愛著。這一年,陰險狠毒的山官頭人魔哈選女作怒妃,妄想霸佔山茶般秀美的諾娜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勝強,以精湛的技藝戰勝了險惡的魔哈老爺,魔哈惱羞成怒,用巫術轟裂了土豬樑子,阿查不幸墮落深淵。後經眾鄉親搭救才脫險。

在阿查遇難的時候,諾娜姑娘險遭魔哈魔掌。魔哈帶領兵丁把諾娜的家團團圍住,要搶諾娜成親。為了免遭賤踏,諾娜越懸崖絕壁,離家逃走,尋找阿查,在紅山懸崖,她終因氣力耗盡累死在懸崖之下,諾娜的身影永遠顯映在懸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稱。

阿查被眾鄉親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計直奔諾娜家;只見諾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殺。阿查懷著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叢山峻嶺,最後才發同諾娜留在紅崖上的白色身影。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與諾娜同歸。眾鄉親前往勸阻,從崖邊拉回了阿查,並和他一起商量復仇的辦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鄉親們高舉著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燒了魔哈宮殿,燒死了罪惡的魔哈。為諾娜報了仇,為眾鄉親解了恨。

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們都要點燃起松明火把,用這熊熊燃燒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燒死蚊蟲;驅邪除惡,以示吉弗幸福;同輩人互敬火把,燒掉“祝崇”,以示清潔平安。然後舉著火把把田間地頭,揮舞引蛾,撲滅害蟲。巡遊之後,將火把插在田頭地角,村前開闊地帶,男女青年就圍著火把跳起歡快的“左腳 ”,老人們圍著坐火塘,開啟醇香的火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

人們還早早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節日這天殺豬宰羊,同吃同住以示親人團聚。這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雖與其它傳說大同小異,但卻體現了當地彝族百姓的習俗。按理“火把節”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可這裡卻過“六月二十五”。因為它是為了紀念這一天英勇的阿查和四山八寨的鄉親們報仇血恨的日子。

火把節這天,周邊元謀、永仁、龍街等地的山民都挑著自己的山貨、土貨,趕著騾馬,跋山涉水來到趙家店,他們搭起帳篷,支起鍋灶,一串串山貨和一碗碗香氣撲鼻的牛羊湯鍋讓過往的人們流連忘返。中午,在山上坡上,彝家人民支起磨秋,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在磨秋兩頭你上我下,人群中傳出一陣陣喝彩聲、歡笑聲。夜晚,在稍有平坦的山坡上,一堆堆篝火燃了起來,彝家小夥撥弄著三絃月琴,姑娘們手牽手圍著火堆隨一陣陣絃聲跳了起來,烈烈的火焰竄得老高老高,映紅了年青人的面孔。尊敬的客人,如果你在場的話,你一定會不顧一切地擠進人群,牽起彝家姑娘的手,圍著篝火,跳到天亮。

火把節

我國南方彝、白、納西、僳僳、拉枯、哈尼等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大都在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一至三天。各民族、各地區活動內容不完全相同,但都少不了要在節日夜晚點燃松木扎制的火把,或插於村中,或舉之來往于田間,並伴隨各種歌舞活動。

彝族過火把節時,一到夜晚,各村寨即點燃火把,炬火散佈遊動于田野山鄉,頗為壯觀。彝民用火炬照田,佔歲豐收。民間傳說,過火把節是要引穀穗出來看火把,耍火把是為了撲滅秧苗的病蟲害。節日期間,有的地方要殺豬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戶要抱一隻雞到田裡去祭“田公地母”。民間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故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走,邊走邊往火把上撒松香,謂此為“送祟”。火把節期間還有各種社交文化娛樂活動,各村寨舉行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射箭、拔河、打鞦韆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帶的鬥牛、摔跤比賽尤為聞名。鬥牛前,各村寨要選出代表參加,並將經挑選的膘肥體壯的牛牽到會場,群......餘下全文>>

火把節的故事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向地上撒下數不勝數的蝗蟲。它們啃咬著莊稼。但是,勇敢的彝家人並沒有屈服於天神。他們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領下,想出了用火來消滅蝗蟲的辦法。人們點起了火把,日夜不停地到田間地頭捕燒害蟲。經過幾天的艱苦奮戰,人們終於消滅掉了“天蟲”,為了紀念這次用火把消滅“天蟲”的勝利,慶祝五穀豐收,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人們就點起火把遊行,並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

火把節一共有三天。火把節的第一天:祭火。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駿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火把節是彝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人民為什麼要過“火把節”

gg火把節是怎麼來的,彝族人民為什麼要過火把節呢?傳說是為了紀念一位聰明、堅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驅除邪惡,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相關問題答案
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彝族火把節的習俗?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
彝族火把節傳說?
哈尼族火把節的來歷?
火把節的由來和傳說?
火把節的故事?
關於鬼節的傳說?
元宵節的傳說和習俗?
七夕節的傳說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