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陰曆陽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農曆、陰曆、陽曆、公曆是啥意思怎麼區分的?

①農曆就是陰曆,陽曆即使指公曆;②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定的歷法,叫“太陽曆”,簡稱“陽曆”,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就是這種,由於它來源於西方,是辛亥革命時期才傳到我國的,所以也稱為新曆;今天公曆是4月15日③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定的歷法,稱為“太陰曆”,簡稱“盯歷”,這是東亞國家沿傳的,今天陰曆是三月十三。

陽曆陰曆公曆農曆怎麼分的

只是我們現在的叫法不同。公曆=陽曆 農曆=陰曆

陽曆、陰曆、農曆是什麼意思?

贊助廣告

農曆是中國目前與格里曆(即公曆)並行使用的一種曆法,人們習稱“陰曆”,但其實是陰陽曆的一種,即夏曆,並非真正的“陰曆”。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儘量的接近365.2422日。因1迴歸年為12.368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裡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贊助廣告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曆稱為“農曆”,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曆部分。因此把夏曆稱為農曆是不恰當的。

陽曆在天文學上,指主要按太陽的週年運動來安排的歷法。它的一年有365日左右。陽曆是根據太陽直射點的執行週期而制定的,其平均歷年為一個迴歸年,其歷年有兩種,一種是平年,一種是閏年,閏年和平年僅差一天。

通常所說的陽曆,即格里曆,為現行公曆。基於一年有365.242199174 日,而並非剛剛好的365 日,故每四年有一次閏年,即二月多了第二十九日。經過四年一閏後,已修正為365.25,但仍有誤差,故每一百年就會減一個閏年,即1700,1800,1900年等均沒有閏年,再修正後為365.24。最後每四百年加回一個閏年,即1600年、2000 年、2400年 等均有閏年,最後修正為365.2425。仍有0.0003 誤差,需要約3000年才會出現一天誤差,所以已經很準確了。

太陽曆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迴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與迴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目前世界通行的公曆,是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陽曆。這部曆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1]週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週(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執行超過一週)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在農業氣象學中,陰曆俗稱農曆、殷歷、古歷、舊曆,是指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曆。而在天文學中認為夏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

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定的歷法,叫“太陽曆”,簡稱“陽曆”;月亮為“太陰”,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定的歷法,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執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週,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週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餘下全文>>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你好。

陽曆也叫公曆,來源於西方。比如算星座時、就是按照陽曆(公曆)計算的。

陰曆也叫農曆,來源於我們中國。

比如我們俗稱的八月十五中秋節、清明節、七夕、春節、就是按照農曆來計算的。而元旦、和西方的情人節(2.14)和聖誕節、國慶節、建軍節、黨的生日、都是按照公曆來計算的。

他們的主要區別就在於陽曆是國際通用的,而農曆是我們中國特有的。

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只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臺歷。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釘)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可能比較繁多,如果想真的瞭解。希望你耐心的閱讀。謝謝。

謝謝採納呢。

陰曆和陽曆相差多少天?

1個月左右,每年也不一樣

日曆上的陰曆陽曆是怎麼來的?

公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又稱格列歷,通稱陽曆。“陽曆”又名“太陽曆”,系以地球繞行太陽一週為一年,為西方各國所通用,故又名“西曆”。我國從辛亥革命後即自民國元年採用陽曆,故又名曰“國曆”。為與我國舊有之歷相對稱,故又名曰“新曆”。1949年正式規定公元紀年。

公元前身是儒略曆,1582年羅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銷去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曆置閏法則。

地球繞太陽一週實際為365.24219天(太陽年),按一年365天計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則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個閏年。閏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這樣經過3333年才有一天的誤差。

年有三種:地球繞日一週,歷三百六十五日六小時九分九秒,謂之“恆星年”;太陽過近地點循黃道東行一週,復過近地點,歷三百六十五日六時十三分四十八秒,謂之“近點年”;太陽過春分點,循黃道東行一週,復過春分點,歷三百六十五日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謂之“迴歸年”,亦稱“歲實”。

因二分點(春分點秋分點)每年沿黃道向西逆行約五十秒,故迴歸年較恆星年之時間為短,相差二十分二十三秒,謂之“歲差”。 此三種年之時間不同,欲使每年之節氣寒暑不變,故取回歸年為制歷之年。

對於迴歸年之時間,有記住之必要,為便於記憶,編一歌訣如下:

地球繞日一週年,要知時間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一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一日謂之一年,年長本應與歲實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數,必須是整數,不便將奇零之時數計入,故以三百六十五日為一年,每年餘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至四年約滿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為閏日,謂之“閏年”。

無閏日這年,謂之“平年”,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閏年三百六十六日。 但四年之閏餘,僅二十三時十五分四秒,今閏一日,未免過多,超過之四十四分五十六秒,積至二十五閏,為十七時五十八分二十四秒,約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滿百年廢一閏,至第四百年又不廢。如是每四年置一閏,每四百年減三閏,計超過二小時五十三分二十秒,須八個四百年後,即三千二百年後,始補足此一日之差。

解釋]1.中國的一種曆法,是陰陽曆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曆。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定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2.農業上使用的歷書。

即夏曆。(“農曆”一稱流行的原因: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極左思潮氾濫,“橫掃四舊”,認為“夏曆”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曆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曆”:1968年元旦,全國報紙報頭一夜間將“夏曆”名稱改成了“農曆”。

按:所謂“農曆”,是指它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事實上農曆月日與季節變化相差明顯,指導農時的效果並不好,我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它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陽曆”。

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餘下全文>>

陰曆陽曆農曆公曆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區別?

陰曆、陽曆、農曆、公曆,這4個其實是3種。

公曆就是陽曆。比如今天幾月幾號,比如聖誕節是12月25日,這個是世界通用的。

陰曆是大家通常的說法,比如你的生日幾月初幾,比如5月初5是端午節等,是中國通用的。

農曆也就是老黃曆,一般排八字或算卦都用這個,比如今天2017年6月10日是丁酉年 壬子月 丙戌日 等等。

比如在陽曆裡1月1號是正月,陰曆裡大年初一是正月,而農曆裡立春則是正月的開始。

這就像三種語言一樣,都對,存在都合理。

陰曆與陽曆差幾天

陰曆中每月的天數,是根據月亮運動週期來確立的,實際上每月的平均天數是29.5306日,如果乘以12,一年只有354.3672天;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個週期(迴歸年、陽曆年)是365.2422天,這樣陰曆年1年的實際天數比陽曆年少了10.875天,差不多是11天,19年就少了209天。

209天除以30是6.9666,也就是說,在19年中,陰曆年比陽曆年少了差不多7個月的時間。為使農曆和陽曆相差不太多,就必須把這7個月補上。

中國的農曆實際上是一種典型的陰陽曆———是兼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週期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週期而制定的———是陰曆與陽曆相結合的歷法,為了補上這7個月時間,人們採取在農曆設定閏月的方法———十九年七閏,即在農曆十九年中,12個為平年,每1平年12個月;再加7個閏年(分別為第3、5、8、11、14、17、19年),每1閏年有13個月。

這樣,19個陽曆年的日數和19個農曆年的日數差不多相等,因此,每逢19或19倍歲數生辰的時候,陽曆生日和陰曆生日就有機會在同一天出現了。

但也不完全重合 有一天正負差

中國的日曆為什麼有陰曆和陽曆兩種?

曆法就是制定日曆,安排年、月、日的法則。它的任務是:適當的編排出年、月、日的關係,具體決定一個年號的月數和日數,給每一個日子編上一個號碼。

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裡,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由於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有人叫它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曆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

相關問題答案
陰曆是農曆還是陽曆?
農曆屬於陰曆還是陽曆?
農曆是陰曆還是陽曆?
農曆是指陰曆還是陽曆?
查星座按農曆還是陽曆?
冬至是農曆還是陽曆?
生肖按農曆還是陽曆算?
陰曆查詢陽曆?
生辰八字陰曆還是陽曆?
看星座是陰曆還是陽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