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氏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李姓的來源

李姓起源

一、來源有六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贊助廣告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複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複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川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號

贊助廣告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李】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李”字,這個姓氏是怎樣由來的?

李是我國五大姓氏之一。上古殷朝末年,有個貴族叫理利貞,為了逃避紂王的迫害,隨母親逃亡,到一處躲在李樹下,又吃李子充飢,一生難忘,就改姓為李。李利貞的十一世孫李聃,就是大家熟知的老子。老子是思想家,後來被尊為道教始祖。到了唐朝,皇帝姓李,並且常常對功勳卓著的大臣們恩賜李姓

姓氏“李”的由來

李性的來源共有四種說法,至今尚無權威性的定論。

1.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絡。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云:“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餘。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徵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後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後,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後,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於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祕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餘下全文>>

李姓的來歷

1.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絡。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云:“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餘。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徵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後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後,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後,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於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祕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刂)、宮、大辟),並依......餘下全文>>

姓氏"李"的由來及簡介還有姓李的代表人物的成就

一、來源有六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複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複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三、歷史名人

李 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 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 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 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參考資料:李氏吧

誰知道李家姓氏來源

李姓起源

一、 尋根溯源: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臺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供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儲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餘下全文>>

中國第一大姓“李”的由來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則少於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比例僅在4%左右。在臺灣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並排站在一起,能夠環繞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於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稱苦縣,春秋時先屬陳國,後歸楚國,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是中國歷史上所建的政權最多的姓氏。李姓為唐代國姓,唐以後蕃衍興旺,蔚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歸結起來,主要有九: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至利貞十六孫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壽氏,生子耳(即老子)。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間傳說,李母懷胎81年,在李樹下分娩,李耳誕生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兒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誕生就用手指著李樹,自認李姓。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東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並以李樹為神樹,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至今還儲存這個習慣。如李白家有桃李園,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第七種說法:......餘下全文>>

李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主要來源

1.源於嬴姓和姚姓

據北宋中葉的《新唐書·宗室世系》一書記載:李氏源出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皋陶做了堯帝的理官,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其子孫以官為氏,稱|理氏。老子李耳是第一個以李稱姓的。

2、其他來源

源於改姓、賜姓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平定哀勞夷後,曾賜當地各少數民族以趙、張、楊、李等姓

北魏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全面漢化政策,改為漢字單姓李氏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歷代皇帝賜予的姓,如李、達、答、張、白、沐、陝、鄭、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紀以來少數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中國並定居

3.少數民族李姓

歷史名人

李利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 上古帝王顓頊之後皋陶後代理徵,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悝: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飛將軍李廣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雲臺二十八將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曾在東漢時任三朝(順帝、衝帝、質帝)太尉,博學多才、能言善變,不畏權貴、敢於抗爭,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滿腹經綸,被譽為“天下模楷李元禮。”

李育:東漢一代名儒。

李尤:東漢文史學家。廣漢雒(今四川廣漢雒城)人。年少時以能文著稱,曾撰《蜀記》。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共撰《東觀漢記》。

李傕(?-198)涼州北地郡人,漢末三國時群雄之一。東漢末年的涼州軍閥、權臣,曾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任左校令。著《聲類》十卷,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李密: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書法家。

李式:東晉書法家。

李顒:東晉文學家。

李暠: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武昭王。政治家,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

李衝: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北魏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騫:字希義,趙郡平棘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博涉經史,富文藻。

李孝貞:趙郡柏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少好學,能屬文。孝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本傳》行於世......餘下全文>>

李姓的起源與變遷

1.李姓由來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種植物――李樹,屬薔薇科。但李姓的直接來源卻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來源,與原始人類的淳樸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絡。最初的“李”指某種植物,如《說文》所云:“李,果也。”李樹,屬薔薇科,為落葉亞喬木,高丈餘。李子,就是它的果實,球形,至夏成熟,紅色有光澤,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慶子。

隨後,“李”隨著漢字形義的推移而與法理、星象等含義相通。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姓,則見於《通志o氏族略o以官為氏》:“李氏,皋陶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商朝半年,理徵改為李氏。”

有人把我國幾千個姓氏歸類排列,其中以植物為姓氏的,諸如花、草、樹、苗、林、木、楊、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種。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氏族的圖騰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義卻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時期才向植物之“李”轉化。

從遠祖皋陶到大唐脈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壯大的歷程。李姓血脈中的12個政權,58個帝王,無數將相名臣,大多出現在這個時期。

在中國姓氏發展史中,李姓見諸史籍在周之後。《國語·鄭語》中的祝融之後八姓、《晉語四》中的黃帝之後十二姓、以及《左傳》所載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見李姓。《姓解》也說:“周之前未見有李氏。”《史記》載:“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後李姓見載逐漸增多。關於李姓的來源,歸總起來,有如下五種:

第一,傳說中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堯、舜的大理之職(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古字中“理”與“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輩為理官,遂以理(或李)為氏。又有老子為李氏女所生之說。傳說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此指樹為姓,歷來被稱為“妄”說。

第三,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後代有李左車,其後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被賜李姓。

李氏來源的五種說法中,前三種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合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車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對此,早已有人提出疑問。《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則說得頗為尖銳,認為“隴西之李與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壙附會枉撰,媚時之說"。

陳寅恪也曾對李淵的祖先進行過考證,認為李淵的祖先可能是趙郡李氏之後,而不是隴西李氏之後,因其族葬在趙州昭慶縣(今河北隆平縣)。

由上可知,對於《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中所記的世系,世人是有爭議的。然而,眾多的姓氏學著作中,記皋陶為李姓之祖則是同一的。至於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屬漢族而為“夷狄”,也無確鑿證據,以西涼來斷其民族,恐怕太武斷。而隴西李氏與趙郡李氏本來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書·宗室世系表》為主要依據。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正是由於唐朝對李氏宗族的考證和詳細記載,才有今天李氏宗譜的完整存在,像李姓這樣將其族源詳細載人正史的,並不多見。這與其他姓氏多為家族傳抄家譜、記載族源相比,自然更為可靠、詳細。

2.指樹為姓

“指樹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據《祕笈新書》引《姓纂》及《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記載:“李氏,帝顓頊高陽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咎繇(皋陶)”。

皋陶,為東夷部族首領,活動中心在偃(奄),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史記正義》引《世紀》說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賜姓曰偃”。這就是《左傳》中所說的“天子因生而賜姓”。皋陶,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長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餘下全文>>

李姓氏的來源,簡單點

第一種說法: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

第二種說法:指李為姓說。《史記·正義》引《玄妙內篇》雲:"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說以老子為李姓得姓始祖。

第三種說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第四種說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五種說法:李樹圖騰說。直至今天,在我國個別少數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圖騰為姓的事例。如雲南克木人中的野貓氏、水鳥氏和虎氏等

第六種說法:源於虎圖騰說。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

第七種說法:源於老姓說。這種說法主要源於對老子姓氏的考證,認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於老姓。

第八種說法: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第九種說法:為北魏代北複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複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相關問題答案
李姓氏的來源?
阮姓氏的來源?
宋姓氏的來源?
關於姓氏的來源?
譙這個姓氏的來源?
王姓氏的來源?
中國姓氏的來源?
莫姓氏的來源?
張姓氏的來源?
曾姓氏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