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的雙重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除夕守歲的文化意義是 ?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川,俗名“熬年”。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春節裡,除夕守歲的象徵是什麼意義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贊助廣告

除夕的意義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夜燈火通明,全家人圍爐夜話,通宵不眠,名為“守歲”。晉朝已有守歲之俗,周處《風土記》說蜀人“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守歲”顧名思義是守候新歲。

贊助廣告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從古至今,“守歲”都包含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意思。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一、傳說故事(說明性故事)

一、傳說故事(說明性故事)

年獸是隻可怕的動物,它都在歲末的時候出來吃來,所以全家團聚吃頓豐盛的晚餐,等待死期,後來沒被年獸吃掉,而且發現年獸怕紅色,所以以後都在家門口貼紅紙,避年獸,才演變成過年的習俗。

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是一年最後一天,俗稱過年,是一年最重要的節日。在農耕的社會與作物的收穫有關,在殷墟甲骨文上,「年」字亦可能解釋為「收穫」,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谷熟」,所以古代過年與今日原住民的豐年祭相似,表示一年的結束並慶祝作物的豐收,神人同樂,另一方面,祭祀神靈,感謝其護佑,並祈求來年好運。

二、相關習俗

農業社會的過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俗稱「入年關」是大致上從十二月廿四日開始至正月初五。

(一)送神(農曆十二月廿四日)

原來這天所送的是地界眾神,所準備祭品較豐富,有茶果牲禮,後來俗傳送「灶君」,因此人們準備甜點,一早將司管人間的灶神送回天上,向玉皇大帝報告各家各戶的善惡,等到初四才接神。為了能多放幾天沒「神」監視的日子,通常「送神早,接神遲」而且希望駐在家裡的神能多說幾句好話,所以都用甜料(以麥芽糖、湯圓甜為祭品)「吃甜甜,說好話」來祭拜,並在神像兩旁貼「好話傳上天,壞話丟一邊」。送神之後就準備過年,所以有「廿四送神,廿五挽面」,接著廿六日就舉行大掃除,俗稱「拂塵」,將家內刷洗一新,意味著除去舊年的一切晦氣。此時各種服務業,像:理髮、美容、計程車等,都會開始增家服務費(漲價),一般民眾也會同意隨俗多給一些錢,因為這些人終年辛勞,可沒有年終獎金啊!近年來消費意識投頭,通常只在除夕前二、三天才准許有「加價」的行為。送神之後也開始賣春聯和過年可用的吉祥裝飾品,時代越進步,飾品也多以塑膠為多,不過「花市」的各式各樣應景的「金棗樹」、「金桔樹」等也都粉墨登場,準備到各家增添喜氣。

(二)蒸糕(吹粿)

通常十二月廿五日、廿六日開始蒸年糕,傳統口味有甜、鹹,有以下幾種:

1.甜粿(甜年糕):

甜的年糕一定要有,因為「吃甜甜,好過年」。甜粿是用糯米做的,吃年糕有「年年高」、「步步高昇」的含義。

2.菜頭粿(蘿蔔糕)

蘿蔔糕就是菜頭粿,因為「菜頭粿,好彩頭」,而「菜頭」是當季最盛產的蔬菜,最符合經濟效益。菜頭粿是用再來米和蘿蔔一起蒸熟。

3.發粿......餘下全文>>

守歲的兩層意思是什麼

古人守歲有兩層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迎新”,有珍惜光陰的意思;膽輕人守歲為延長父母之壽命,是“孝心”的表示。

:新舊年交替的時刻為半夜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這一習俗源於那個朝代

我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學校學的是會計,剛找了份工作,才發現自己手工做賬這方面很吃力,有學校專門學實踐的嗎?急

除夕之夜為什麼要守歲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明天就是年三十了。據說,除夕晚上要守歲,也就是晚上不睡覺,等待新一年的到來。為什麼要守歲呢?這是因為我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遠古的時候,有一種凶猛的野獸,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一天換一種口味,從小蟲到大活人,什麼都吃。人們都很怕“年”。

慢慢人,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每隔365供就下山吃人,而且都是天黑以後出沒。等到公雞啼曉,就返回到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大家就把這可怕的一夜稱作“年關”。每到這天晚上,人們提前做好晚飯,關了燈,熄了爐火,並把雞、牛等動物都關好拴牢,然後把家門都封起來,躲在家裡吃“年夜飯”。吃好晚飯後,誰也不敢睡覺,擠在一起聊天壯膽。

“年”跑出來了,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街上一個人也沒有就只好離開了。

熬過了“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紛紛開啟大門,並燃放焰花暴竹,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

後來人們又知道年怕紅、怕光、怕響聲。從此每到年末歲初,人們貼紅紙,穿紅衣,放鞭炮,這樣,年就不敢來了。

這就是傳說中的“除夕守歲”。以前可怕的事情,現在已經成為我們歡慶的節日,真是很有意思啊。

相關問題答案
除夕守歲的雙重意義?
除夕守歲有什麼意義?
除夕守歲的寓意?
除夕守歲的意義?
除夕守歲的傳說?
除夕守歲的含義?
除夕守歲的來歷?
除夕守歲的故事?
除夕守歲的農曆時間?
除夕守歲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