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臘八粥的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7日

臘八粥的起源及傳說故事有哪些

,來一起了解下吧。 臘八粥的傳說有哪些?傳說一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臘八粥的傳說有哪些?傳說二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晒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贊助廣告

臘八粥的由來是什麼 為什麼要吃臘八粥

臘月初八被稱為臘八節,“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這一習俗要追溯到古代,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在中國,有臘八節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

贊助廣告

喝臘八粥、泡臘八蒜的習俗起源: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

清代營養學家曹燕山撰《粥譜》,對臘八粥的健身營養功能講得詳盡、清楚,調理營養,易於吸收,是“食療”佳品,有和胃、補脾、養心、清肺、益腎、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這些已都被現代醫學所證實。對於老年人說來,臘八粥同樣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應注意不宜多喝。其實,何止是臘八,平素喝粥,對老年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粥的品種也相當多,可因人而異,按需選擇,酌情食用。

臘八節的來歷

臘八節起源於元末明初,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裡受苦時,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處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紅豆、大米、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的來源有兩種傳說,一種是來源於信仰的飲食風俗。一種則是和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臘八粥跟釋迦牟尼有關,據說釋迦牟尼成道前苦修六年,略無所獲,一天在河中沐浴時,吃了牧女蘇耶妲送的乳糜,恢復了精力,在畢缽羅樹下悟了道。乳糜即乳粥,後來釋迦牟尼的弟子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也為了感謝牧女,於是僧人們在臘八這天手捧缽盂,到街上化緣,將化來的米、棗等煮成粥,發給捱餓的人們。從此每年的臘八喝臘八粥。

臘八粥的由來?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幹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蜡祭後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南方的人們要吃臘八飯,北方的人們要喝臘八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中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農曆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遲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

我家防盜門的鑰匙丟了,那鑰匙很特殊,請問在哪可以配到?賣門的地方可以嗎?

不能

在五金店可以

臘八粥的來歷簡介不超五十字

漢地相傳農曆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道日,四大天王從天上來到人間,分別以內裝有八寶飯的金、銀、琉璃、瑪瑙等缽供養世尊,世尊欣然接受後將四缽合而為一。為了紀念佛陀成道,一些佛教寺院會在這天煮粥供佛,並分送十方善信。而這天(農曆十二月初八)習俗上又稱“臘八節”(或稱“法寶節”)。

過臘八為什麼要喝臘八粥,這個習俗起源於什麼時代?

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中國古代人在年末時,以獵物祭祀祖先,然後共享獵物,這是遠古時期的共食之風。說明臘八是中國的固有節日,由來已久,俗稱臘祭。佛教傳入後,佛祖釋迦牟尼正好在這天悟道成佛,為此亦稱成道節。 臘八節吃粥,乃是原有的生活習慣,但是摻進佛教意識以後,臘八粥就改為"佛粥"。傳說在釋迦牟尼削髮為僧以後,苦於修行,在飢餓困境中,有幸得到一位牧羊女的搭救,並用大米奶粥解救其飢困,才使他修道成佛。佛門為了歌頌此事,就在每年的臘八舉行各種浴佛活動,並施粥揚義,以示紀念。關於臘八的起源,在中國各地還有許許多多的傳說版本。

臘八粥有什麼含義,起源什麼時候。

起源有好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說十二月初八日,稱為臘八節。臘八節的淵源,應為上古時代的蜡祭。

我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大蜡。《郊特牲》之中記載說:“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祭萬物而索鄉之也。”蜡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產的黍糜作粥,大夥兒聚餐,歡度佳節。

最初的蜡祭,也包括祭祀祖宗在內,後來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稱為臘祭。《風俗通》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反映了社會在不斷向文明進展的變化。

古代有“天子大蜡八”(見《郊特牲》)的記載。流傳下來,臘月初八日便成為民間的風俗節日。《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應是反映了民間承傳的大蜡傳統的日期。

佛教傳入我國後,藉助臘八祭祖與吃粥的民俗,進行佈道,又新編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日的傳說故事。其大意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位牧女,送給他乳糜充飢。食後體力恢復,坐菩提樹下沉思,於十二月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屆時供佛,稱為臘八粥。

歷史上,每到臘月初七日,五臺山佛教界便忙乎起來。清掃佛殿,擦洗貢器,整理平時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銅鍋直徑達二米多。這一天要用米專門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黃米加紅豆、綠豆,佐以紅棗、松子及蘑菇等等,稱為七寶五味粥。銅鍋煮粥要用溫火整整熬一個晚上。第二天,除了用來供佛及僧眾自食外,主要施捨窮人。今天,雖已不再施捨,大銅鍋也停歇不用了,臘八粥用料,也遠比歷史上精細豐富,但各寺廟仍然習慣多熬粥。仿效傳說中牧女獻乳糜的情節,在每尊佛、菩薩、羅漢像前獻供。同時要舉行誦經活動,八音鼓樂,香菸、蠟光,很是莊嚴隆重。

民間傳統臘八粥,講究選用八種主料,八種佐料,以與臘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主料以豆米為大宗。豆類有紅豆、綠豆、豇豆、扁豆、豌豆、蠶豆及各色蓮豆等等。米類有小米、大米、黃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麥、燕麥、玉米、高粱等等。根據喜好和習慣選用。

晉南地區多數民家選用“五豆、三米”做臘八粥,常見者為紅豆、綠豆、黃豆、豇豆、扁豆五種豆子加小米、小麥、玉米。

晉北許多地方卻不喜歡用扁豆、小麥及玉米,而改用蓮豆、黃米及高粱米。也有選用其它豆、米的。

臘八粥的佐料,習慣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棗泥、栗子、柿子、瓜子、蓮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乾、瑣瑣葡萄、白糖、玫瑰等裡邊選擇。

八主八佐的臘八粥,色澤斑斕,味道極佳,吃時綿軟而又不餬口。

一般臘八粥,則是用小米和黃米加各種豆類、紅棗煮成,吃時加糖。

山區百姓,臘八粥裡習慣熬煮一些蔬菜。山西一般有“葷年素臘八”的說法。但在晉東南地區,臘八粥是用肉汁煮江米,再加入大棗、栗子、榛子、杏仁等乾果製成。

近年來,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寶粥代替傳統的臘八粥。就是將蒸熟的糯米飯拌上糖、豬油及桂花,裝入盛有蓮子、紅棗、櫻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內撳平,再經蒸制後扣在盤內,掛上糖滷汁而成。色澤光潤、悅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間吃臘八粥,講究在太陽出山以前。吃飯時,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內各棵樹上抹一些,然後用斧頭或木棍敲打樹幹三下。口中還唱道,“管你結棗不結棗,年年打你三斧腦。”“看你結杏不結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習慣稱之為祭樹,卻有除蟲防蟲之效益。

舊俗,學生家要給先生敬送臘八粥。現在,山莊小村裡仍保留著這一習俗。臘月初八日早上,小學生上學時,每人要端......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臘八粥的來歷?
臘八粥的來歷?
關於臘八節的由來?
關於生肖馬的來歷?
關於生肖雞的來歷?
關於臘八節的古詩名句?
關於生肖猴的來歷?
關於生肖虎的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
關於臘八節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