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姓陳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姓陳歷史

陳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眾多。

尋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製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諡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穎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贊助廣告

2.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

遷徙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胡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准,設定了漳州郡。陳元光致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贊助廣告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龍川等縣。陳氏入臺,始於明未。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制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建立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歷史來源 「陳」源出 ; 一 ; 出自「媯」姓。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找到帝舜的後代胡公滿 「媯」姓。封胡於陳國,今河南淮陽縣。並將其女嫁給他,伺奉舜祠,其後人以國名為姓。 二 ; 鮮卑族改姓,據《魏書》所栽,南北朝時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陳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陳。 三 ; 古代安南 ( 今越南 ) 國王有姓陳。 家族名人 陳勝 (前?~前208) 字涉,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勢力頗大,後為其部下莊賈......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陳的偉人有哪些?

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漢族,西漢山陽瑕丘人,漢帝國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保衛西漢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為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群書,學識淵博。

陳宮(?-198年),字公臺,東漢末年呂布帳下謀士、大將,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

陳震(?—公元235年),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霸先,南朝陳建立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但深得軍心。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樑。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創下七千對五十萬的神話,毛澤東主席曾有極高評價。不過真實情況有待考證。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諡武。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

陳文龍(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宋代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為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復官。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

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發起人和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總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陳濟棠(1890—1954年),陸軍一級上將,1935國民政府軍事......餘下全文>>

姓陳的來歷?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灑灑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複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二、遷徙分佈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留、陽武戶牘鄉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

一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設定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

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臺,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為陳氏入臺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建立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

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家。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哪些?

陳勝(?-前208),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

陳湯,漢族,西漢山陽瑕丘人,漢帝國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保衛西漢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東漢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

陳登,字元龍,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為人爽朗,性格沈靜,智謀過人,少年時有扶世濟民之志,並且博覽群書,學識淵博。

陳宮(?-198年),字公臺,東漢末年呂布帳下謀士、大將,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

陳震(?—公元235年),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著《三國志》。

陳霸先,南朝陳建立者。陳高祖,保衛了漢文明和漢文化,讓飽經戰亂的南國大地脫離了水火,有了一個較長時期的穩定發展階段開創了我國江南文化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時期。

陳後主(553-604),南朝陳皇帝。即陳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嫡長子。

陳慶之(484-539),南朝梁將領。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西南)人。幼從梁武帝(蕭衍),頗受信任。陳慶之身體文弱,難開弓弩,但深得軍心。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顥降樑。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顥回北方。次年,入洛陽(今屬河南),計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戰,無不勝利。未幾,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創下七千對五十萬的神話,毛澤東主席曾有極高評價。不過真實情況有待考證。後歷任北兗州(今山東兗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職。卒,諡武。

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陳褘,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

陳文龍(1232—1277),莆田人,莆田玉湖陳,宋代抗蒙古軍隊民族英雄,保衛莆田,陳文龍全家殉城,滿門忠烈,其從叔陳瓚、弟陳用虎,族人陳吊眼皆忠貞不屈,為國捐軀。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家,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一年(1351)從倪文俊起義,為徐壽輝軍薄掾,因功升為元帥。十七年殺倪文俊,兼得其眾,任平章。後連克江西,福建諸郡。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建都江州,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大敗,中箭死。

陳圓圓,明末清初人。本姓邢,名沉,字畹芬。蘇州妓女。吳三桂納為妾。

陳永華(?-1680),鄭成功謀士。字復甫,福建同安人。明末秀才。

陳名夏(1601-1655),清臣。字百史,江蘇溧陽人。明崇禎進士,官修撰。後降李自成。福王時列從賊案。順治初降清復官。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

陳化成:(1776-1842)是鴉片戰爭時期,守衛吳淞,英勇抗英著名將領。

陳獨秀(1879-1942),安徽懷寧人。中國新文化運動發起人和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總司令,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行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

陳濟棠(1890—1954年),陸軍一級上將,1935國民政府軍事......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陳的在那個朝代 現在應該屬於哪

南朝陳,歷史上東晉結束後漢族在南方建立了宋、齊、樑、陳四個王朝,與鮮卑人在北方建立的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等政權對立,歷史上稱為南北朝。

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朝,是為陳武帝。是南朝最後一個王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現南京,當時為陳朝京師)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陳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陳的統治被侷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583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西晉以來(317年——589年)的分裂局面,陳朝終結。

姓氏陳的起源和發展史

源流一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源流二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後裔避居他鄉,亦以國名為氏姓陳。

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於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後陳璉,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源流三

少數民族陳姓,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 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後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後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後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地區(泛指隴山以西地區,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

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釐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其它源流說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製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縣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諡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他的子孫有的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陳姓起源及其家族歷史變遷

陳字,曾是一個戰車列陣的符號;陳氏,後為一個血緣家族的歷史徽號和家族標誌。

陳姓歷史,榮辱與共;陳氏家族,盛衰並存。

一部中華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縮影的中華民族歷史通書;一部陳氏家族發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國社會發展史。

翻觀陳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斕篇章,揭示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程序,無疑能給人以啟迪,予現實以借鑑;增炎黃子孫之自豪,壯中華民族之氣概。

一、虞舜後裔以國為姓

姓氏是人類社會自然發展的歷史產物,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的部落之中,形成發展為文明社會時期一個家族的總徽號,也是血緣家族的第一標誌,並作為保持一族血統世系永續之族號,以區別於其他家族。

關於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獻中有不少的記載,也有不少相異的說法。如《左傳·隱公八年》記載雲:"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是"。意思是說:天子讓有德的人做諸侯,並以他的出生地賜他為姓;又封一片土地給他,那麼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這片土地的名稱就成為他的氏。諸侯用他的字作為氏,他的子孫便以其氏作為族姓。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孫便以其官職作為族姓。有封邑的人則可以以......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有哪些?

陳嘉庚

陳湯,西漢名將。

陳毅,開國元勳。

陳道明,陳坤,著名演員。

陳寅恪,陳桓,歷史大家。

陳賡,大將

陳勝,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

陳平,劉邦的人

陳阿嬌,漢武帝的最早的皇后

陳勝 (前?~前208) 字涉,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勢力頗大,後為其部下莊賈所殺。 陳平 (生卒年不詳) 漢初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人。幼嗜讀書,容貌俊美,足智多謀,事高祖屢出奇策。惠帝時,官至左丞相。卒諡獻。 陳壽 (233~297) 字承祚,晉安漢(今四川省南充縣)人。少舉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國志》,時人稱其善敘事,有古良史之風。 陳霸先 陳圓圓 本姑蘇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從養姥陳氏姓,有殊色,後為吳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師,擄圓圓,三桂遂引清軍入關,攻破李自成,圓圓復歸三桂。後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 陳誠(1897~1965) 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保定軍校畢業,曾參加東征、北伐、剿匪、抗戰諸役,歷任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主席、遠征軍司令長官、國防部參謀總長、東北行轅主任、臺灣省主席、東南行政長官、行政院院長等職,1954年後當選第二、三任副總統、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陳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燾,以字行,浙江吳興人。早歲入同盟會,參與武漢光復、討袁、護法、北伐諸役。歷任江蘇省主席、監察院副院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組織部部長、中央評議委員。生平著述,彙輯為陳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佈 河南穎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蘇下邳郡,江蘇廣陵郡,江蘇東海郡,河南河南郡。

來自《百度》

歷史上姓陳的女子名單

陳圓圓、陳貞慧、陳碩真、陳阿嬌、陳月儀、陳金鳳、陳道正;從陳阿嬌開始後面的都是做過皇后的,其中陳碩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女人,(武則天是公認的具有全國統治權的)

以上是在我國曆史上有過光輝的,至於其他的太多,,且我國古代帝國時期重男輕女,很多女人沒有留下名字,往往是夫君姓在前的(某陳氏)在此就不列舉了。

相關問題答案
歷史上姓陳的來源?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
歷史上姓陳的偉人?
歷史上姓喬的名人?
歷史上姓尤的名人?
歷史上姓程的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趙的壞人?
歷史上姓袁的名人?
歷史上姓嚴的名人?
歷史上姓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