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禁忌?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哈尼族有什麼禮儀及禁忌

哈尼族很重禮好客,在路上遇到熟人或陌生人,總是有禮貌地含笑問候並讓路,還熱情邀請到家裡做客。客人進屋後,主人首先要請客人喝一碗友誼酒,爾後再敬上一杯香濃茶,如果客人逢節日來訪,主人在給所有客人斟完酒後,還要給最先斟過酒的客人再斟一次,表示酒源不斷,幸福長久。席間,老人還要唱勸酒歌,青年人要向老人和客人敬酒。當客人接酒一飲而盡時,全家人會“嗄!”、“嗄!”地喝彩。團結互助是哈尼族的傳統風尚,如一家建房,全寨的人都要去幫忙;獵手的獵獲,見者不論老少均可得一份,表示互相祝福。哈尼族的禁忌是:產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溼鞋;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汙穢物扔置“龍樹”之下。

贊助廣告

哈尼族不吃什麼?

哈尼族有12個直系,不同的直系有不同的食物禁忌!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的碧約人中有幾個姓氏的家族成員是不吃狗肉的。

哈尼族性風俗習慣是什麼?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勢建立村寨。紅河、元陽、綠春等地住的是土牆草頂樓房,以石墊基,以木為柱,土基砌牆,屋頂鋪茅草,少數用瓦。樓房有上、中、下三層,下層關牲畜,中層住人和存放糧食,上層堆放瓜菜等雜物。墨江一帶多是土基樓房,平面屋頂,間間相連。西雙版納住的是竹木結構的樓房,旁設涼臺,別具一格。

贊助廣告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用黑布或白布裹頭。西雙版納地區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片做裝飾,以黑布裹頭。婦女多穿右襟無領上衣,下穿長褲,衣服的託肩、大襟、袖口和褲腳鑲上彩色花邊。西雙版納及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短裙,裹護腿;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鑲有小銀泡的圓帽。墨江、元江一帶的婦女,有的穿長筒裙或皺摺長裙,有的穿稍過膝蓋的長褲,系繡花腰帶和圍腰。婦女在服裝和裝飾上區別是否已經結婚,有的以單、雙辮區分,有的以垂辮和盤辮區分,有的以圍腰和腰帶的花色區分等等。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這在西雙版納比較嚴格。一般認為多妻不符合哈尼人的習俗,如果婚後多年不育男孩而娶妾則被允許。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戀愛,但結婚要徵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區實行包辦婚姻。墨江碧約人有“踩路”訂婚的習慣,就是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後,由雙方老人同走一段路,如果在路上沒有遇到兔子等野獸,就算訂婚了。

哈尼族仍然保留著古羌戎父子連名制的傳統,即父親名字後頭的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兒子名字的起頭字,世世代代連續下來。喪葬主要實行火葬。

哈尼族的民風民俗

哈尼族風俗習慣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幹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夥,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時都要打鞦韆。喜喝新谷酒 在每年的秋收前夕,居住在哀牢山一帶的哈尼族,都要舉行一次“喝新谷酒”的儀式,哈尼語稱“長奴抽扎”或“車收資八都”,預祝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裡。這天,各家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穀穗,倒掛在堂屋右方後山牆上,採下百來顆穀粒,放進酒瓶裡泡新谷酒。然備辦美味可口的飯菜全家共飲,有的還請鄰居長輩男子來喝新谷酒。席間,客人舉杯唱起祝酒歌:

象黃牛尋找春天發出的青草,

我們爽快地喝著噴香的米酒。

紅紅的竹筷粘著黃鱔,

花花的杯子盛滿美酒。

豐收的糧食堆積成山,

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全家老少跟著端起酒杯,喝上幾口新米酒,即使是嬰兒也要在小嘴上抹上一點。據說,這樣可使全家老少無病無害,幸福安寧。包頭巾 雲南藤條江南岸的哈尼山寨裡,人人都有自己做的包頭巾。女的方方的一塊,團溜溜包在頭上;男的寬約六寸,長掛掛一條,寬綽綽纏在頭上。小姑娘還不懂事時,戴一頂靈巧的兩角小帽。長大了,脫下小帽,包上一塊包頭巾,用一截絲線箍著,表示這“然咪”(姑娘)成熟了。這時,村上的一些人看上了,就會來提親。小兒子一落地,就戴個拼縫的小團帽。(因它形狀團團的,哈尼人叫它“包嘟”)。人長大了,團帽又縫大一點,一直戴到結婚。結婚時,舅母要從自家的織布機上剪下一塊兩丈多長的布,然後染得紫藍紫藍的,送給新婚的外甥。祝願他們男耕女織,勤勞動,來日美好的生活象包頭巾一樣長。

樸素簡易的包頭巾,是哈尼人敦厚朴實,勤勞勇敢的象徵。姑娘的小帽 哈尼族支系的碧約人,每個姑娘都戴用黑色土布縫製的小帽。小帽有六個角,四周鑲著小銀泡,帽頂正中又鑲一顆大銀泡,大銀泡下縫有一束紅線。

碧約姑娘未成年戴一頂小帽,是表示對家中老人的尊敬;成年以後要戴兩頂小帽(一頂是為情人準備的)。按碧約人的習俗,姑娘一旦被小夥子看中,小夥子為了表示對姑娘的愛慕之情,就把姑娘的小帽搶去一頂。如果姑娘也愛上這個小夥子,就順從地讓他搶去;反之,姑娘就把小帽要回來。

姑娘的小帽一直戴到婚後,懷了孕不再戴了,這時改成打包頭。尖頂白頭巾 滇南紅河一帶的葉車(哈尼族支系)婦女,不論在紡織、做飯,或勞動、串親、趕場、集會,總愛戴一頂潔白的尖頂白頭巾。它不但能防塵、遮日和護髮,而且還是一種美的裝飾。

尖頂白頭巾是用寬約一尺、長二尺的家織白布縫製的,呈尖角狀,酷似剛出土的白竹筍。頭巾後尾部寬布長,被風一吹,飄飄蕩蕩,別有風致。帽的側後處,有股白線帶,有的還用紅綠絲線在後尾邊沿,繡上別緻、鮮豔的圖案。

據說,古代的葉車人,原住在一個美麗的湖濱草原上,後來人口增加了,就南遷到水草豐美的“葉車朗灰”(昆明滇池西山一帶)。不久,因和一強大部族發生衝突,只得四處流浪。若干年後,遷到“阿迷州”(現開遠一帶)居住。但那個強大的部族又追蹤而來,善良樸實的葉車人忍無可忍,被迫應戰。經過七十七天的浴血奮戰,葉車人失敗了,他們紛紛逃進紅河一帶的深山裡。婦女們用自己紡織的白布縫成尖頂白帽罩在頭上,並用頭巾後襬住臉,使敵人無法辨認。後來,發現其他族的婦女戴尖頂白......餘下全文>>

雲南有哪些民俗啊?有什麼禁忌嗎?

1、不能隨意摸小孩、小和尚和少女的頭和頭飾。

2、進傣族寺廟的大殿或上傣家竹樓須脫鞋。

3、在傣家竹樓留宿,頭不能對著主人家房門,而要把腳向著主人房門,也不能從婦女的腳上跨過去。

4、別人給你盛飯,應雙手接;你給別人盛飯菜,不能盛滿,也不能只添一勺。

5、到回族地區或進清真飯店時,忌談豬肉。忌說"肥"字,一般是用"壯"代替"肥"。

6、不能觸控和踐踏民族宗教標誌。

7、不要向少女贈送裝飾品。

8、不要進入產婦和病人的房間。

9、不能在屋子裡吹口哨、戴草帽。

10、不能用筷子敲碗、打貓狗。

11、禁止在家中談論性方面的話題。

12、不許背靠神位而坐。

13、不得跨越火糖上的三角架,也不能用腳蹬或在上面放鞋襪、衣褲。

14、參加藏民的喜慶活動必須首先獻上哈達。

15、對方給你敬酒,不能拒喝,多少都得喝一口或抿一下。

16、如果你吃飽了,對方還給你盛飯時,不能說"不要了",而要說"吃好了"。

17、不能坐在門檻中間。

18、不能往火塘裡吐痰。

19、白族女主人向你敬"三道茶"時,必須站起來雙手去接。

20、不要給佤族家裡送辣椒和雞蛋。

21、往火塘里加柴,柴根應往裡,不準柴尖往裡。

22、清早不能談夢見的事,傍晚不掃地。

23、不得一進家門就抱嬰兒,熱情讓人起誤解。

雲南各少數民族的婚姻家庭禁忌,

佤族婚姻家庭禁忌

●同姓不婚,這在佤族社會中是嚴格制約的。否則,鬼神發怒,穀子不生,人畜死亡。犯禁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結婚後不足十個月生下的孩子,被認定為婚前同床所生,孩子滿月會不能領之拜神,只能領之祭鬼。

●舉行婚禮期間,不能打碎任何傢什,否則,夫妻以後不會和睦。

哈尼族

●不能在日蝕月蝕之日結婚,否則,生下的孩子會有缺陷。

苗族

●嫁出去的姑娘嚴禁在孃家生孩子,認為把外姓人生在家裡會給孃家帶來災難。

彝族,壯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的禁忌急!!!!

彝族民間禁忌很多,在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都有表現,且各地有別。 飲食禁忌禁食狗、馬、熊等動物的肉,因這些動物與人類同源出於雪;是雪的子孫;過年三天內禁忌新鮮蔬菜進屋,否則對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婦女忌食難產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露天進屋,否則鬼魂會附其上;禁過年七天內推磨,會使家境貧困;禁平日反向推磨,會給家庭帶來災難;忌推磨時磨心突斷,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後把湯匙扣於碗盆的邊沿上,因這是給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諸上種種禁忌涉及到食物品類、飲食方式、食品製作、飲食主體,這些飲食禁忌習俗直接影響到彝族飲食文化結構。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風俗習慣: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白族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髒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2 、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節日,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逢年過節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必須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怒江蘭坪白族有"七不出門八不歸家"的說法,也就是說大年初七不能出遠門,大年初八不能從遙遠的地方回家。大年初七為女人節,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男人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3 、 婚喪、生育中的禮儀及禁忌  白族婦女懷孕後,以系合頁雙屋圍裙,並將頭頁對摺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誌。外人見了,要懂得注意重點 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後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後,誰第一個跨進產婦家的門,誰就......餘下全文>>

哈尼族的民族風情?

哈尼族源於古羌人南遷的一支,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人口:1253952

分佈:雲南西南部哀牢山和蒙樂山之間地區新平、鎮源、墨江、元江、紅河等縣。

哈尼族有自已的語言,並有三種方言,彼此差異很大,不能互相通話。過去一直沒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村寨大多建在海拔1000米到2500米的山區和半山區。住房一般是土木結構的樓房,土牆木,屋頂有平頂、雙斜面和四斜面幾種。

哈尼族主要從事農業,還善於種茶。哈尼族種植茶葉的歷史久遠,哈尼族地區的茶葉產量佔雲南全省產量的三分之一。

習俗

哈尼族過去認為火是家庭的生命,對火很敬畏,必須保護火種長久不息。每家都有數個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僅要煙火不斷,而且每個火塘的用處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共享獵物之習,當獵手們進山捕獵歸來,無論獵多少,全寨子人都可來分割獵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獵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哈尼族有許多禁忌,如產婦分娩,忌外人闖入室內;進村時不能披著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腳架烘溼鞋;禁止砍伐“龍樹”和將汙穢物扔置“龍樹”之下等等。

哈尼族素來熱情好客,只要有客人來,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後,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稱“喝燜鍋雞”。筵席期間常常酒歌不斷。客人離開時,還要送上一塊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葉包好的醃肉、酥肉、豆腐圓子等食品。

婚俗

哈尼族十分重視男女婚戀的喜慶活動。往往以配對就宴的方式選擇戀人,一般在配對就宴前,男方在徵得女方應諾後,由小夥子湊錢,請烹調師傅主廚,殺公雞、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進行準備。夜裡10點鐘左右開宴,參加者約10—30人,圍觀者熙熙攘攘。屆時燈火通明,桌上擺滿各式菜餚。先將煮熟的大公雞頭朝上擺上餐桌,並把兩個雞睪丸和一隻活螃蟹懸掛在雞身上,由“夥子頭”和“姑娘頭”從首席坐起,其餘男女依次配對入坐,隨後舉杯祝酒對歌,盡興方散。這時小夥子們用芭蕉葉包上糯米飯和菜送給姑娘們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雙方情意合,可相約下次會面的時間。當地人稱這種求愛方式為“阿巴多”,常為農閒時舉行。

食俗

哈尼族過去日食兩餐,主食是當地產的稻米,玉米為輔。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飯粑粑、米線、卷粉和豌豆涼粉等。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哈尼族人喜將瘦肉剁細,與大米、薑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並以此為主食的上品。

不論平時或節日每餐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長利用當地土特產原料醃製鹹菜、烹製肉類及各種風味菜餚。如白旺是用凝固的牲家禽血塊拌上炒熟的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鹽、辣椒、和生肉製成的。

飲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飲用的酒多是自家釀製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鮮茶,鮮茶有一種苦澀味,但能消暑解渴。

典型食品:哈尼族地區物產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餚還有蜂蛹醬、暴醃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肉鬆醬、清湯橄欖魚、螃蟹燉蛋清、煮蛇圓子等。

節慶

與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六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哈尼族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個季節,每季為四個月。在一年之中有過兩個年節的習慣。一個是十月年,另一個是六月年。

十月年 是在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過,歷時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屆時家家都要殺一隻紅公雞,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內,全家每一個成員都得吃上......餘下全文>>

我國的民族都有哪些禁忌 20分

傍水者智,傍山者泰” 遠古生存的環境越艱難、越顛沛,生活著的人越出色、越富有創造性;相反生存環境越容易、越暢順,生活著的人越平庸、越保守。西方文化賦予歐美資本主義的文化內涵是自由、民主、個人主義;東方文化賦予“四小龍”為代表的東方資本主義的文化內涵是集權、集體主義,然而在不同文化環境下產生的兩種經濟發展模式都是成功的。

文化營銷作為一種新的營銷觀念是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同質化為前提,以文化分析為基礎,以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為目的,為實現組織的目標而營造、實施、保持的文化滲透過程。文化營銷從戰略意義上講是企業為滿足差異文化下產生的消費者差異需求而制定的實施強有力文化滲透的戰略性營銷,

文化營銷觀倡導企業以實現社會價值為組織目標,以此來保持持續的企業源於文化需求的核心競爭力,並使之與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相一致。

3、 文化營銷是如何對環境因素產生影響的

文化內部多元化形成了的社會中具有共同情感、認知、反應(情感反應、信仰、價值觀和生活目標)行為(風俗習慣、儀式、行為規範等)和環境特徵(居住環境、地理位置、重要建築)的有特色的不同群體。

由於社會階層的差異,產生了消費者感知差異。收入的差異改變著人們的好惡、習慣,地理上的差異,產生了消費者的需求差異等等,環境的變化改變著人們的行為。

通過對環境的影響會間接影響消費者的行為,但這種影響必須是在沒有絕對的文化衝突的基礎上,如果有人帶你去荒蕪人煙且猛獸經常出沒的原始森林去旅遊,你會去嗎?即使去的話也只能是探險,不能算是旅遊吧!其原因是兩種環境有著絕對化的衝突,那種新文化環境是陌生且不能引起消費者的興趣,也就是說這種文化吸引力不能影響消費者行為。

所以說運用文化營銷觀念必須以一種非絕對化衝突的影響文化來影響和改變消費者所處的文化環境因素,才能有效改變消費者行為。

同物質的發展規律相同,文化的差異的變化是唯一不變的。因此文化營銷的影響文化與影響消費者的行為的文化存在著相互作用併發生著變化,變化的原因來至於文化間相互滲透。

對溝通風格的影響

不同國家或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規範和溝通風格,瞭解不同市場的文化規範和溝通風格,以便與這些市場的消費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國際營銷的基礎。對於不同國家,溝通風格和方式的差異很大。例如,在語言溝通中,中國、日本人一般比較含蓄,善於推理;美國人習慣從字面上表達和理解傳遞的資訊,不太拘方式;芬蘭人內向自率、說話守信用,口頭上達成的協議如同正式合同一樣有效;拉丁美洲人愛玩文字遊戲;阿拉伯人和南美人則愛用富有詩意的比喻。營銷人員在面對面的語言溝通中,要注意仔細傾聽並不要輕易打斷對方講話,以表示尊敬和友好;講話時要儘量使用簡潔易懂的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發音要準確,並根據對方的理解程度調節語速。開玩笑時要注意,因為對一種文化感到有趣的東西,對另一種文化來說可能沒趣,甚至是粗魯,另外通過翻譯,也會失去一些幽默感。另外要儘量避免使用俚語,因為俚語變化太快,背景性較強,不容易翻譯,也不容易對被對方理解。

溝通風格的差異不只限於語言,還包括非語言溝通、信仰、風俗等。在溝通過程中,不同文化的人們對情景的依賴程度有很大不同,情景既包括有聲的資訊,也包括無聲方面的資訊,如面目表情、眼神、對話空間、時間觀念、手勢、著裝等。對於各種文化,情景部分在溝通中的比例越大,人們互相接受和傳遞資訊的困難程度就越大。在北歐、德國、美國等低情景文化國家,人們認為情景不容易被理解,大多數資訊通過完整、清晰、準確的符號如語言、文字等傳遞,否則就無法準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並使對方做出反應。在......餘下全文>>

古人忌諱的原因

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這是我們常說的一句話,以示我們對父親對老師的尊重。這種避諱,在我國古代,要比今天嚴格得多。

在古代,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對君王對尊者也要避諱。大家都知道的,為避秦始皇贏政的諱,把農曆正月改為“端月”,或改正字的讀音為平聲。還有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講的故事,有一個州官叫田登,為避他的“登”字,正月十五放燈夜,通告上一律寫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這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來歷。為避諱,司馬遷寫的《史記》,像是錯別字連篇,因其父名曰“談”,所以凡是“談”字,一律改成了“同”,“趙談”

成了“趙同”,“李談”成了“李同”。凡此種種,不勝列舉。這些也為我們後人研究考證古籍的寫作或出版時,提供了一些依據。

對於帝王的諱,那更是高壓線,能找字避掉的一律找字避掉,不能找字避掉的,寫成缺胳膊少腿的錯字,也要避掉。不然就是大逆不道,輕者免職流放,重則禍滅九族。清代呂留良觸犯諱禁,死49年後,又被開棺戮屍,並且其子孫、親戚、弟子廣受牽連,無一倖免。

《禮記·內則》雲:“凡名字,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這是避諱的理論根據。所以,我國曆朝歷代,特別是對於長輩名字的避諱,還是得到老百姓認知認可的。大家都熟悉的《打金枝》,唐朝駙馬爺郭曖打妻子昇平公主的原因,就是昇平公主在吵架時直呼了郭曖父親郭子儀的名諱,不尊重郭子儀。這不但在那時是大逆不道的,在當今社會也是沒禮貌沒教養的,所以郭曖才冒著殺頭甚至滅族的危險教訓了昇平公主。如果我們當今沒大沒小,對長輩對尊者直呼其名,那將成何體統啊。

哈尼族文化習俗對農業生態起重要作用的是

1、 傳統生活方式

(1)飲食

哈尼族常年以大米為主食,兼食少量包穀、蕎麥。蔬菜以青菜、白菜、豆類、瓜果類為主;也食蕨菜、樹頭菜、甜菜、羊奶菜、水芹菜、棠梨花等野菜。逢年過節,喜歡吃糯米飯或粑粑,喜吃酸辣,嗜菸酒茶。

從古至今,酒是哈尼族人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食品。哈尼族人民不僅嗜好酒,而且能釀酒,其釀酒方法較獨特,所釀成的酒純潔馨香,十分誘人。哈尼族對酒的嗜好有著許多口碑傳說和酒歌,譬如“燜鍋酒”的傳說:

相傳很古的時候,莫咪帶著美貌如花的仙姑娘來到哀牢山上,她們邊走邊看,遠看山巒起伏,逶迤跌宕,蒼松翠柏,鬱鬱蔥蔥;近看百花爭豔,溪水潺潺,怪石嶙峋,秀麗怡人,實為風水寶地。

她們正盡興欣賞景色時,忽聽“天泉”邊傳來動聽的歌聲:

……

轉來轉去唱,

唱它幾千回,

歌表情和意,

來把美女求。

仙姑娘聽了,情心萌動,但在莫咪面前,不敢向小夥子表露真情。莫咪走近“天泉”,見小夥子生得眉清目秀,又能唱動聽迷人的山歌,心裡十分喜歡,但仙女與凡人不能結為夫妻。莫咪向掌心吹了口氣,掌心上現出了一個金光閃閃的金碗。她叫仙姑娘去“天泉”中舀了一碗水,又向水吹了口氣:“小夥子,凡間美女千千萬,馬上就會現眼前。你喝下這碗水,世間的理不講你就懂;世間的事樣樣你會做。”小夥子接過水,慢慢將水喝下,揉眼一看,莫咪和仙姑娘不見了,只見“天泉”邊站滿了很多哈尼族姑娘,個個身姿苗條,美貌如花,都向他微笑點頭。小夥子向姑娘們表示歉意後,轉身去尋找莫咪和仙姑娘。說也奇怪,自此以後,經常有七隻天鵝飛到“天泉”,脫下羽翎,變成七個美女跳入“天泉”中洗澡和嬉戲,笑語歡聲,使“天泉”變得更加美,更加充滿生機。

一天,小夥子躲在叢林中,見仙女們跳入水中,就象七朵美麗的荷花開在泉中。小夥子如痴如醉,呆呆望著泉中美女,但最使他心動的是最小的仙女。他看到仙女們快上岸了,便偷偷去把小仙女的羽翎偷了藏起來,六個姐姐穿上羽翎飛走了,只有小七妹找不到羽翎,急得團團轉。小夥子突然從叢林中衝出,緊緊抱住小七妹,要她做自己的妻子。小七妹向小夥子講了很多仙人不能與凡人成親的道理,但小夥子聽不進去,小七妹深受感動,只好冒犯天規,在痴情郎的面前屈服了。

莫咪知道此事後,便將七仙女和小夥子召回天宮,擺下宴席,殷勤款待小夥子,讓他喝了三碗仙酒,小夥子醉眼朦朧,只聽莫咪道:“年青人,回凡間去吧,多釀一些好酒,思念七仙女時就多喝一些酒,一醉解千愁呵!”

小夥子醒來,見自己躺在家中的床上。神智清醒後,他揹著一袋蕎子來到“天泉”,只見“天泉”邊已擺好釀酒的蒸鍋和酒罐。他用“天泉”中的水和自己帶來的上等蕎子釀出了酒。酒香傳十里,到山上砍柴、挖地的人們聞到酒香味,都跑來嚐鮮,個個都喝得眉開眼笑,忘掉了一天的勞累和煩惱。他們把酒當作消除疲勞和解愁的“仙藥”。從此,釀酒和喝酒習俗代代盛傳。若有親朋好友和異族兄弟來訪,他們就用哈尼燜鍋酒來款待客人。席間,他們就會唱起動聽的“酒歌”:

人人誇哈尼燜鍋酒好喝,

人人贊哈尼燜鍋酒味美,

釀酒的水是天然的清泉,

釀酒的料是上等的蕎麥,

你想想,

這酒怎麼不香;

你想想,

這酒怎麼不美。

喝下一杯燜鍋酒,

酒香撲鼻味甘美;

喝下二杯燜鍋酒,

心裡全是美滋味;

喝下三杯燜鍋酒,

眉開眼笑贊酒美。

在哈尼族飲食中,酒已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在本民族習俗活動中,發展成為敬客酒、賀婚酒、祭鼓酒、新谷酒、祭山神酒、喪葬酒、訂姻酒、長街宴酒等......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哈尼族的禁忌?
哈尼族的節日?
回族的禁忌?
苗族的禁忌?
哈尼族的風俗是什麼?
哈尼族的風俗習慣?
獨龍族的禁忌?
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圖片?
維吾爾族的禁忌?
哈尼族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