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的飲食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中國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據2001年5月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漢族人口為115 940萬人,佔總人口的 91.59 %;中國少數民族共有10 643萬人,佔總人口的8.41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雖為全國人口的8.41 %,但其聚居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64 %左右,大都分佈在邊疆和西部地區,並形成大分散、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狀況。

各少數民族由於居住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歷史程序、宗教信仰、 風俗習慣的差異,因此,其飲食來源、製作、器具、禮俗、飲食觀念和思想等也迥然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的飲食文化模式。即使同一民族,因居住地不同也存在明顯的差別。自古就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法。

贊助廣告

中國少數民族飲食史是中國飲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不僅多姿多彩,而且大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風格。在璀璨絢麗的中國飲食文化中,他們和漢族一樣有著自己輝煌燦爛的篇章,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繁榮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納西族的飲食習俗

納西族現有27.8萬多人,主要聚居雲南西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餘分佈在雲南的中甸、維西、寧蒗、永勝、德欽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及西藏的芒康等縣。納西族是一個善於接受先進文化的民族,但無論是它們的生活方式,還是它們的飲食習慣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納西族喜歡喝酒、喝茶、抽菸葉,愛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為乾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2~3個菜及湯。冬春時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忙期間,多數農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吃炒麵和酥油茶。城鎮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麥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菜農供應。麗江的醬菜有獨特的風味,豆豉、滷腐都是傳統的鹹菜,幾乎每個家庭主婦都會醃製;麗江白醋,酸中有甜;調涼粉加辣椒,酸辣可口,涼透肺腑。

贊助廣告

納西族的風味食品很多,尤以火腿粑粑馳名,另外還有納西火鍋、雞豆涼粉、雞燉豆腐、酥油茶等。“麗江粑粑"以麗江麥面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蘋果、糖、豬油、蔥花,用小蘇打發酵後雞成。其製法是:冬天以熱水,夏天以涼水和麵,然後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溫,把已經揉好的麵糰整平,擀得薄薄的,塗一層豬油,上鋪火腿肉丁和其他配料,烤熟以後,香脆爽口,油而不膩。因層薄如紙,故又稱“千層餅”。鑼鍋飯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煮飯用的鍋及蓋是用黃銅打製成的,有一個提把,煮時米飯飄香。麗江的銅鍋、銅火鍋聞名滇西。納西族的特色食品還有一種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條豬醃製的豬膘肉,與漢族的臘肉很相似,但醃製的方法有異。把豬宰殺以後,去毛剖腹,剔除內臟和豬骨,剜掉四蹄,然後,在豬肚內塞進鹽巴和配製好的香料,再以麻線把豬體縫合,縫成琵琶狀,平放於高處晾乾即可。在冬季醃製,肉味清香,能儲存數年不發黴。

納西族現代常飲的酒,有白酒、黃酒、窨酒,尤以窨酒出名,曾獲中國首屆黃酒節二等獎、全國旅遊飲品優質獎。窨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 20°、葡萄糖15 %及多種脂肪酸化合物、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有良好的滋補作用。窨酒用大麥、小麥、高粱等糧食和特殊的麗江酒麴、玉龍山下的泉水釀造,釀好後入窨一定時間才算珍品。

稗子是納西族人民的主要糧食,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稗子一般是煮飯吃。小麥多烤粑粑(餅)。也常將糧食磨成細糝,炒後煮成半稀半乾的飯,或者將糧食炒成炒麵 (糌粑)。炒麵是主要的食品,納西族習慣吃炒麵喝茶,經濟條件好的喝酥油茶,用餐前必須先喝茶。幾種糧食調劑著吃,例如早晚吃稗飯,中午吃其他雜糧。但也具有季節性,這與各種......餘下全文>>

滿族與漢族飲食文化的對比

簡單講,漢族的主食來源多是農業,即米飯和麵等。菜類中蔬菜也是農業生產出來的,肉食來自家庭飼養動物。而滿族自稱是金人後代(所以清朝前身叫後金),就是北方遊牧民族。他們的飲食文化中游牧的色彩就重得多,乳酪等奶製品和牛羊肉類居多。這是差異。

也有相同的地方,因為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具體形式是遷徙、通婚、貿易還有戰爭。比如茶葉的使用,一般認為茶葉是漢族的特產,但是少數民族因為氣候原因以及畜牧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人體所需的植物營養得不到滿足,所以他們對茶也十分喜愛,“奶茶”等等就喝得多了。

漢族的飲食文化

漢族的飲食文化基本體現為中國八大菜系:

川菜

粵菜

閩菜

湘菜

魯菜

京菜

蘇菜

浙菜

由於漢族分佈地域廣泛,因此各地飲食習慣差距很大。

朝鮮族飲食文化與漢族飲食文化的比較?

朝鮮以鮮鹹為主。愛吃拌菜和泡菜!跟中國的漢族沒法比,中國是世界三大飲食王國之一。川魯粵淮陽幾大菜系是中國最出耽的!做法多樣煎炒烹炸溜拌燉!

就漢族的民居,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一方面作簡要的介紹

漢族傳統服飾是漢服,清軍入關後,對漢人強制執行剃髮易服,就是讓漢人改穿滿人的旗裝馬褂,把髮型改成大辮子,漢人寧死不從,然後滿清屠殺了將近1億的漢人...再然後漢服逐漸消亡了...現在很多人在復興漢服。 漢族節日,比如春節,元宵,七夕什麼的本來只有漢人過,現在共和國56個族都過。飲食文化,就不知道了,因為漢人的幾乎所有習俗在清朝時期都被滿(和諧)族統治者給弄沒了,因為清朝專門打壓漢(和諧)族。不要問我為什麼在字的中間加和諧二字,因為不加怕被度娘和諧。

滿族統治後插手了中國漢族的建築音樂。使得產生了很大的風格變化。。那麼中國漢族的飲食文化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好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意思是說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唯有吃最實惠。所以有人總結:穿是威風、吃最受用、賭是對衝、嫖是全空。中國飲食文化礎大精深,值得我們去探討鑽研。

清朝的菜系,大略分十個,其中江蘇就有五個,即江寧(南京)、蘇州、鎮江、揚州、淮安,雖然相距都在百里之內,但各成一系,很有特點。清朝人主要的是官宦家庭對吃比較講究在《紅樓夢》記訴劉姥姥進大觀園,茄母請她吃飯。鳳姐夾了一道菜問劉姥姥是什麼,劉姥姥搖頭。鳳姐說是茄子。鳳姐說:把茄子刨了皮,切成丁,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胸脯子和香覃、新筍、蘑菇、五香豆腐乾、各色乾果切成丁,拿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抄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你吃的茄子。一道燒茄子能想到極致,做到極致,的確是烹飪的極致,粗菜細做,家常菜細做這是官府菜的一大特點。

清朝的李漁號笠翁和袁枚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美食家,他們分別著有《閒情偶記》《隨園食單》都是非常傑出的飲食著作。李漁酷愛吃蟹,他說:“蟹之為物至美,而其味壞於食之之人。以之為羹者,鮮則鮮矣,而蟹之美質何在?以之為膾者,膩則膩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厭者,斷為兩截,和油、鹽、豆粉而煎之,使蟹之香與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美觀,而多方蹂躪,使之洩氣而變形者也。李漁以為最好的做法是以全蟹放在籠屜裡蒸熟,貯以潔白如冰的大盤之中,而且必須親自剝著吃,讓別人代勞、味同嚼蠟,自己從蟹的腿、敖乃至軀殼一點一點剝著吃,仔細品嚐,其樂無窮。”袁枚自稱:好味、好色、好房、好遊、好友、好話草泉石、好名人字畫、好書。袁枚對燕窩有獨到的做法:“燕窩貴物,原不輕用。如用之,每碗必須二兩,先用天泉水泡之,將銀針挑去黑絲。用嫩雞湯、好火腿湯、新蘑菇三樣滾之,看燕窩變成玉色為度。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膩雜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今人用雞絲,肉絲,非吃燕窩也。卻徒務其名,往往以三前生燕窩蓋碗麵,如白髮數莖,使可一撩不見,空剩粗物滿碗。不得已則蘑菇絲,筍尖絲、鯽魚肚、野雞嫩片尚可用也。”他說燕窩還有一做法,即冬瓜燕窩,“以柔陪柔,以清入清,重用雞汁而已,燕窩皆作玉色,不燉白也”

清朝飲食集大成者非滿漢全席莫數,主要大菜有五十六種之多。

第一份:頭號五簋、碗十件

燕窩雞絲湯、海蔘燴豬筋、鮮蟶蘿蔔絲湯、海帶豬肚絲羹、鮑魚燴珍珠菜、淡菜蝦子湯、魚翅蚌蟹羹、麻姑煨雞,轆轆錘、鯊魚皮雞汁羹、血粉湯

第二份:二號五簋、碗十件

鯽魚舌燴熊掌、米糟猩脣、燴豬腦、假豹胎、蒸駝峰、梨片拌果子狸、蒸鹿尾、野雞片湯、風豬片子、風羊片子、兔脯奶房籤

第三份:細白羹碗十件

燉豬肚、假江瑤、鴨舌羹、雞筍粥、豬腦羹、芙蓉蛋、鵝肫掌羹、假斑魚肝、糟蒸鰣魚、西施乳、文思豆腐羹、甲魚肉片子湯、繭兒羹

第四份:毛血盤十件

獾炙、哈爾巴、小豬子、油炸豬羊肉、掛爐走油雞、掛爐走油鵝、掛爐鴿(月霍)、豬雜什、羊雜什、燎毛豬羊肉、白蒸豬羊肉、白蒸小豬子、白蒸小羊子、白蒸雞仔、白蒸鴨仔、白蒸鵝仔、白麵餑餑、梅花包子、什錦火燒。

第五份:洋碟二十件、熱吃勸酒二十份

小菜碟二十件、枯果、鮮果。

儘管已經如此奢侈,但對於宮內御膳房的菜譜來說,仍然是小巫見大巫。這是一張溥儀6歲時的一份早膳,雖然已是清末,國家動盪,宮內生活也沒有象乾隆那個時代那麼鋪張,但在今天看來,也足夠達到奢靡的地步:口蘑肥雞、五綹雞絲、燉白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悶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餘下全文>>

漢族人的習俗

漢族文化: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川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飲食習慣: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

婚姻

baike.baidu.com/view/2717.htm

同姓不婚:中國傳統婚俗,同姓不許結婚《左傳》雲:“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媒人的安排下,讓男女雙方相互偷看,如兩情相悅,便可定親。zhidao.baidu.com/question/1165871.html?si=1

朝鮮族與漢族的不同點:外表來看,朝鮮族女生的面板會比漢族女生好一點點,但是漢族女生的身材大大比朝族女生 棒多了,

人品來看呢,朝鮮族女生 溫柔一些,適合做一些 賢惠的好妻子,老公會很幸福, 漢族女生的性格 比較開朗,能說能笑,爽爽快快

傳統節日中的飲食文化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曆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曆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杆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裡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曆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準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曆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衝力,把鐵圈衝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穫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杆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杆,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杆。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杆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杆。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杆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餘下全文>>

56各民族的服飾特點、傳統節日、生活習俗、飲食文化(短一點的)

漢族 民族服裝漢服,又稱華夏衣冠,交領右衽,淡雅飄逸,款式多;傳統節日多,比較著名的有元旦(春節)上元(元宵) 花朝節 上巳節 中元節 乞巧節 端午節 重陽節 中秋節等等;席居與正坐是漢族的傳統坐姿,同時也坐椅子睡床,基本不盤腿;飲食文化豐富,注重分餐與養生,分為八大菜系; 擁有悠久的音樂傳統,有本土的琴 瑟 壎 篪 鍾 磬 笙 尺八 洞簫等和異邦漢化過的琵琶 胡琴 篳篥等

朝鮮族 受漢族影響深重;民族服裝朝鮮服,有明式襖裙發展而來;傳統節日多與漢族相同;受漢族影響 也有席居與正坐的習慣 同時也睡溫突盤腿坐等習慣;飲食文化與漢族類似,但燒烤食品豐富;傳統樂器有伽倻琴(朝鮮箏) 奚琴 篳篥等

藏族 民族服飾藏袍,多為交領右衽,地處高原,故穿著厚實;傳統節日多為藏傳佛教節日 黃藏曆元旦 雪頓節等;生活習俗與藏傳佛教息息相關 實行天葬;飲食多牛羊肉 另有酥油茶 青稞 酸奶等;樂器有根卡等

京族 同樣受漢族文化影響;民族服飾為越服 模仿漢服而來 女子多穿四身襖;傳統節日同漢族 但也有獨具特色的唱哈節;生活習俗多席居 漁業文化豐富;飲食受漢族影響 但地處熱帶又有自己的特色;樂器有越南箏 獨絃琴等

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 柯爾克孜族 烏孜別克族 塔塔爾族 等穆斯林民族風俗相近 信仰伊斯蘭教 吃清真食品 戴小花帽 但有些事農業民族 有些是遊牧民族 固有一些區別

回族 遵循伊斯蘭傳統 戴小白帽 吃清真食品

俄羅斯族 風俗和俄羅斯相同 穿歐式服裝 信仰基督教中的東正教

苗族 瑤族 壯族等民族服飾多交領 但沒有嚴格的左右衽區別 受漢文化影響

傣族 民族服裝為交領多左衽 信仰小乘佛教 傳統節日有潑水節以及一些佛教節日

蒙古族 民族服裝為蒙古袍(deel) 傳統的蒙古袍(多為禮服)為交領左衽或右衽 傳統節日有白鼎節及一些藏傳佛教節日 信仰藏傳佛教 飲食多為牛羊肉 牛奶等 實行合餐制;居住在蒙古包內,屬於遊牧民族,生活習慣不同於中原

滿族 民族服裝為旗裝 男穿馬褂女穿旗袍 對襟立領盤扣完全不同於漢族以及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此外女子帶旗頭;受蒙古影響 又有點受漢影響 也過春節等 此外還有頒金節 本為漁獵民族 飲食有薩其馬 酸湯子等 實行合餐制 多盤腿睡炕,和中原文化相差巨大;民族語言滿語幾近消亡

羌族 為牧羊民族 服飾以袍式為主 男女皆穿麻布長衫、羊皮坎肩,包頭帕,束腰帶,裹綁腿;傳統節日有羌歷新年;飲食有喝咂酒等

白族 白族人崇尚白色,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節日有三月街 火把節;飲食有生皮等

彝族 服裝多為黑色 包頭,婦女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傳統節日有火把節;有著名的傳說阿詩瑪;有姑娘房和跳菜的習俗

景頗族 常穿竹筒裙;傳統節日目瑙縱歌;信奉萬物有靈;喜食野味

黎族 服裝多為黑色 地處熱帶較為清涼;擅長織布,有跳竹竿的習俗;有食竹筒飯的傳統

高山族 嚴格來說 高山族並不是一個民族 而是對臺灣諸多民族的統稱 分為泰雅族 阿美族 魯凱族 卑南族 邵族 鄒族 太魯閣族 排灣族等等眾多族 地處熱帶 生活習俗較為原始 有斷髮文身的傳統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漢族的飲食文化?
壯族的飲食文化?
傣族的飲食文化?
高山族的飲食文化?
漢族的飲食特點?
中國漢族的民風民俗?
漢族的傳統文化?
蒙古的飲食文化?
中國傳統的生肖文化?
傣族的飲食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