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的飲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鄂倫春族的習俗

鄂倫春人的禮儀是以敬老為中心的。主要禮節有屈膝請安和磕頭兩種。晚輩人見到長輩要用請安禮,平輩人見面也要互致請安禮問候。磕頭禮在祈神祭祖、婚喪、節慶等莊重場合施行。鄂倫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長輩。晚輩人在長輩面前要畢恭畢敬,長幼有序,行為得體。出遠門前和回來後都要向長輩請安。出門或狩獵中遇到長輩,在相距很遠的地方下馬,步行迎上去請安,待長輩人過去後才能騎馬行路。鄂倫春人熱情好客,以誠待人,招待必盡誠意。天晚則留客人住宿。鄂倫春族男女有別,男客人不能坐兒媳婦和姑娘的鋪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鋪位。鄂倫春人各個家庭間有互相拜訪的禮節 。鄂倫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產禁忌、婦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動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獵前不能說能打到多少獵物,否則什麼都打不到;女人不許坐在“瑪路”上;婦女不許鋪熊皮;對熊不能稱熊,而稱“太貼”;不能用刀或鐵器搗火,否則衝犯火神;年輕人不能叫長輩人的名字等 。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近現代,鄂倫春人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倫春人的思維,“莫昆”大會和“奧米納仁”已被篝火節所取代。鄂倫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過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節日。春節對於鄂倫春人來說是慶祝狩獵豐收、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因此鄂倫春人對春節十分重視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 過去,鄂倫春人的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麵。鄂倫春人喜歡食用狍子、鹿、犴、野豬、熊肉,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燒肉、燉肉湯、晒肉乾、雜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麵食主要有面片、油麵片、烙麵餅、燒面、麵湯、油炒麵、肉粥、稠李子粥、黏飯等。鄂倫春語稱油麵片為“圖胡烈”,將擀好的面一片片揪進滾開的白水裡,撈出後拌熟肉片、食鹽、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熱的野豬油或熊油,拌勻後食用。稠李子粥是鄂倫春族一種特殊的吃法,將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開呈粉紅色即可食用,色豔味美 。鄂倫春族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樺樹根部砍一個小口,樺樹汁便會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倫春人還喝一種稱作“弟爾古色”的樺樹漿,將樺樹的外皮剝掉,用獵刀在樹幹上輕輕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狀樹液,其味甘甜清爽 。 鄂倫春人的葬式主要有風葬(也稱樹葬)、土葬和火葬,也實行過先樹葬后土葬的二次葬。患急病的青年人和孕婦用火葬。人死後,穿好衣服頭北腳南置於原來居住的“斜仁柱”內,用紙(過去還曾用樺樹皮、獸皮等)蒙臉,其意是靈魂貼著紙儘快到閻羅王處。舉行一系列的弔喪儀式後才能出殯。出殯前選一個有山有水的山坡下為墓地。出殯時由親屬和好友抬著棺材護送。如果死者的子女較多,出殯時請薩滿送魂,以阻止死者靈魂危及子女。由死者家人扎一個草人,在草人上系很多線,子女各牽一條線,由薩滿祈禱,最後薩滿用神棒把線打斷,將草人扔出,就認為死者的靈魂遠去了。鄂倫春人有用死者坐騎殉葬的習俗,也可以將死者的衣物、馬具馱於馬上,繞葬地幾圈以示殉馬。鄂倫春人還要舉行隆重的週年祭 。

贊助廣告

鄂倫春族有那些風土人情

禮儀

鄂倫春人的禮儀是以敬老為中心的。主要禮節有屈膝請安和磕頭兩種。晚輩人見到長輩要用請安禮,平輩人見面也要互致請安禮問候。磕頭禮在祈神祭祖、婚喪、節慶等莊重場合施行。鄂倫春人非常尊敬老人和長輩。晚輩人在長輩面前要畢恭畢敬,長幼有序,行為得體。出遠門前和回來後都要向長輩請安。出門或狩獵中遇到長輩,在相距很遠的地方下馬,步行迎上去請安,待長輩人過去後才能騎馬行路。鄂倫春人熱情好客,以誠待人,招待必盡誠意。天晚則留客人住宿。鄂倫春族男女有別,男客人不能坐兒媳婦和姑娘的鋪位,女客人也不能坐男人的鋪位。鄂倫春人各個家庭間有互相拜訪的禮節[1] 。

贊助廣告

鄂倫春族的禁忌主要有生產禁忌、婦女禁忌、生活禁忌、自然禁忌、動物禁忌等等。比如,狩獵前不能說能打到多少獵物,否則什麼都打不到;女人不許坐在“瑪路”上;婦女不許鋪熊皮;對熊不能稱熊,而稱“太貼”;不能用刀或鐵器搗火,否則衝犯火神;年輕人不能叫長輩人的名字等[1] 。

婚俗

鄂倫春人傳統的婚姻由父母包辦,實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還實行間接的交錯從表婚,經過求婚、認親、過彩禮和結婚等過程,彩禮以馬匹為主。嚴禁氏族內婚或性行為。男女婚姻多由男方託媒人求婚,一般求三次才成,第三次尤為關鍵。求成後,商定認親、過彩禮的日期。在認親的日子,男方要留在女方家,時間20天至1個月不等。女方要給未來的新郎換上用黑皮子鑲邊的新衣服和紅布坎肩(背面和肩頭繡有云紋),未來的新娘要把頭髮梳成兩個辮子纏在頭上,這是訂婚的標誌。在結婚那天,新郎和夥伴們以賽馬的形式進入女方住地,經過一系列的儀式後,新郎當晚住在新娘家。第二天新娘被接到新郎住地。新郎的帽子上帶貂尾和4個繡花飄帶,新娘頭上戴著飾品,男女都佩帶獵刀,新娘在拜天地時頭上蒙著花布。現在的婚姻形式與漢族基本相同[1] 。

節日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6] 。

近現代,鄂倫春人的社會組織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信仰也淡出了鄂倫春人的思維,“莫昆”大會和“奧米納仁”已被篝火節所取代。鄂倫春族受其他民族的影響,也過中秋節、端午節、新年等節日。春節對於鄂倫春人來說是慶祝狩獵豐收、辭舊迎新的喜慶日子,因此鄂倫春人對春節十分重視[6] 。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6] 。

飲食

過去,鄂倫春人的飲食以獸肉為主,魚、野菜為輔,後來傳入了米麵。鄂倫春人喜歡食用狍子、鹿、犴、野豬、熊肉,同時也食用小動物和飛禽肉。做法主要有煮手把肉、烤肉、燒肉、燉肉湯、晒肉乾、雜花菜、灌血清、骨髓油、生狍肝和腰子等。米麵食主要有面片、油麵片、烙麵餅、燒面、麵湯、油炒麵、肉粥、稠李子粥、黏飯等。鄂倫春語稱油麵片為“圖胡烈”,將擀好的面一片片揪進滾開的白水裡,撈出後拌熟肉片、食鹽、野韭菜花等佐料,倒入加熱的野豬油或熊油,拌勻後食用。稠李子粥是鄂倫春族一種特殊的吃法,將稠李子放入粥中煮,爆開呈粉紅色即可食用,色豔味美[1] 。

鄂倫春族喜喝五味子湯和樺樹汁。每年春季的五六月份,在樺樹根部砍一個小口,樺樹汁便會湧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鄂倫春人還喝一種稱作“弟爾古色”的樺樹漿,將樺樹的外皮剝掉,用獵刀在樹幹上輕輕刮下乳白色的粘稠狀樹液,其味甘甜清爽[1] 。

葬俗

鄂倫春人的葬式主要有風葬(也稱樹葬)、土葬和火葬,也實行過先樹葬后土葬的二次葬。患急病的青年人和孕婦用火葬。人死後,穿好衣服頭北腳南置於原來居住的“斜仁柱”內,用紙(過去還曾用樺......餘下全文>>

鄂倫春族生活習慣的大概內容

朋友你好!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仙人柱”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仙人柱”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仙人柱”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後面的樹杆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鄂倫春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實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員之間,大多親上加親。家庭中男女地位不過分懸殊,唯財產繼承權一般屬於男子。一個家庭兩代人共居的較多,如果人口過多,常常是長子結婚後在父母居處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婦女生育不得在原來的“仙人柱”內,須到遠處設立產房,男人也不得入內接近,滿月後才回家。以往,人死後一般行天葬(即風葬)。下山定居後,一般行土葬。

鄂倫春族婦女絕活是給獵手製作“密塔哈”(狍頭帽子)。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誘惑獵物。鄂倫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來自大森林的賜予。

鄂倫春族遷到黑龍江南岸以來,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00年鄂倫春馬隊曾給入侵的沙俄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夏天,河流裡以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現在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已通了火車、汽車,交通更加方便了。

鄂倫春族的歷史

1640年,清政府將“索倫部”分編為八牛錄(佐領),鄂倫春人為索倫部中的一部分。康熙八年(1669年),在寧古塔將軍之下設布特哈(打牲部落)八旗,管理分佈在黑龍江上、中游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從原來統轄吉林、黑龍江的寧古塔將軍析出黑龍江將軍。黑龍江將軍之下設八城,分設副都統、總管等官員管轄。對於鄂倫春族的管理,將其分為“摩凌阿鄂倫春”(騎馬的鄂倫春人)和“雅發罕鄂倫春”(步行的鄂倫春人)兩部分。被編入布特哈(打牲)八旗“充官兵者”,稱作“摩凌阿鄂倫春”,沒有編入布特哈八旗,“戈獵山藪僅供納貂役者”,稱作“雅發罕鄂倫春”。後者分設五路八佐,每佐設鄂倫春族佐領一人,每年派名為“諳達”的人到當地去徵收貂皮 。17世紀中葉,沙俄侵犯中國黑龍江流域。1665年(康熙四年),沙俄侵佔了黑龍江上游北岸的雅克薩城,燒殺搶掠當地居民。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在清軍第二次收復雅克薩城的戰役中,有565名鄂倫春族士兵參戰,對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做出了貢獻。1732年(雍正十年),清政府抽調鄂倫春族兵259名,連同達斡爾等族兵共3000人編為八旗,在呼倫貝爾的濟拉嘛泰河口設城駐防,巡邏邊境,保衛邊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沙俄入侵,將我江東64屯各族人民趕至江邊射殺。庫瑪爾路協領壽廉帶領鄂倫春族馬隊官兵500人痛擊了入侵者 。 1951年4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成立鄂倫春旗,鄂倫春族獲得了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自主地管理區域內本民族內部事務。1952年5月31日“鄂倫春旗”改為鄂倫春自治旗 。1957年,黑龍江省成立了呼瑪縣十八站、愛輝縣新生、遜克縣新鄂3個民族鄉,1958年由新鄂鄉劃出新興村成立新興鄂倫春族鄉。1958年,4個民族鄉改為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民族鄉建制,新成立白銀納民族鄉 。

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的區別

baike.baidu.com/view/593769.htm

http:/...24.htm

我沒有生活接觸,自己不敢亂說

不同民族的飲食特色

各民族有哪些特色小吃 少數民族特色飲食 少數民族的特色菜

■白族 大理生皮

大理生皮是一道獨特的美味。生皮,白語又叫“黑格”,即生的豬皮和豬肉。逢年過節或者日常小聚,白族人總會以涼拌生皮作為自己的招牌菜和特色菜。

■布依族 涼皮

布依人閒時每日兩餐,忙時三餐。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小麥、高粱、薯芋和豆類為輔。多以木罐、鼎罐炊飯,有燜飯、二合飯(大米摻玉米)、苞谷粑、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花色品種。其中,糯米制的湯圓、花飯和芝麻油團粑最為知名,多用於祭祖或宴客。

各民族有哪些特色小吃 少數民族特色飲食 少數民族的特色菜

■藏族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種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此種飲料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製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覆搗拌,使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與藏族毗鄰的一些民族,亦有飲用酥油茶的習慣。

■朝鮮族 泡菜

朝鮮泡菜(Kimchi )是自古朝鮮人喜歡吃的民族固有的副食品,獨具特色的素菜。 它是以白菜、蘿蔔等蔬菜為主原料,以辣椒、蔥、蒜、姜、水果、鹽等為作料經乳酸發酵而成的蔬菜加工品。

■傣族 竹筒飯

竹筒飯是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多於山區野外製作或在家裡用木炭烤制。用米配肉類為原料,放進新鮮的竹筒中,加適量水再用香蕉葉將竹筒口堵嚴,炭火中綠竹烤焦即可。

■侗族 油茶

侗族人喝的茶專指油茶,它是用茶葉、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飯、肉、豬下水、鹽、蔥花、茶油等混合製成的稠濃湯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飢。與飯、茶配套的,還有蔬菜、魚鮮、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飲料,食源廣博而異雜。

■鄂倫春族 手把羊肉

手把羊肉,就是挑選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扒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操作簡單明快,只加一小把鹽(也有的不加鹽,吃時蘸鹽),火候恰如其份,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來又鮮又嫩,十分可口。因為淨手後吃肉時一手把著肉,一手拿著刀,割、挖、剔、片,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乾乾淨淨,所以得名“手把羊肉”。

■鄂溫克族 馬奶酒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製馬奶酒的季節。

■赫哲族 生魚

捕魚和狩獵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來源。赫哲族人喜愛吃魚,尤其喜愛吃生魚。這一習俗沿襲至今,顯示了這個民族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赫哲族人一向以殺生魚為敬。

■回族 臊子面

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打滷麵、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

■滿族 扒肘子

滿族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以及與漢族頻繁交流,飲食習慣一方面與漢族有相似之處,如吃大米、小米、麵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點,如喜吃甜食、過節時吃“艾吉格餑”(即餃子)等。還保留了餑餑、酸湯子、薩其瑪、火鍋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蒙古族 烤羊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備奶製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傳統宴客菜,祭祀活動時也常用;熟烤羊,內蒙鄂爾多斯地區風味菜餚;白菜羊肉卷;新蘇餅,蒙古族民間傳統糕點;烘乾大米飯,蒙古族風味小吃。

■苗族 酸湯魚

酸湯魚,苗族獨有的食品,入口酸味鮮美,辣勁十足,令人胃口大開。一般是先加入特產糟辣椒和本地許多有......餘下全文>>

民族特色飲食有……

回族食清真食品,因伊斯蘭教在我國曆史亦稱清真教,故名。通常除清真菜系外,主要指清真蛋糕,月餅,餅乾,芝麻酥餅,夾心麵包,清真牛、羊、雞、兔、魚肉罐頭,肉乾以及豆製品,奶製品,糖果及麵食等。傳統麵點如油香、麻花、乾糧饃、糖酥饃、鍋盔、餛饃、千層餅等,以炸、烙、烤、蒸見長,具有鹹甜酥脆軟、色澤分明等特點。據不完全統計,寧夏各種清真食品已達200餘種。

凡回族飲食攤點、飯館、茶館等店鋪門口都掛清真牌。有木製和玻璃的兩種。長約0.5米,寬約0.3米,四角寫有“清真回回”,正中繪有湯瓶壺和蓋碗盅子,牌子上或下端書有阿拉伯短文,其意為:這裡是穆斯林的食品。有的在店前屋簷下掛著藍色橫幅,書寫阿漢兩種文字,以表示清真。

穀粉食品

最普遍的是面類,其種類很多(如冷麵、湯麵、炒麵、澆汁面、肉末面、細面、豆澱粉面)。此外,還有餃子、餛飩饅頭、羊肉包子等。在米食方面,新疆的回民同維吾爾族一樣製作抓飯,而內地的回民沒有這樣的飲食習慣他們一般是同漢族一樣吃米飯,或是把米煮成粥。在肉的烹調方法上,據說回族一般是把羊肉與各種蔬菜搭配在一起,製作成各種副食的炒菜。這些炒菜除不使用豬肉以外,在其它方面與漢族的菜餚幾乎沒在差別。在魚類方面,回教的教義中規定禁食無鱗的魚,而內陸河和湖中捕獲的鯉魚、鯽魚、草魚等淡水魚類則是回民餐桌上常見的菜餚。

蓋碗茶

蓋碗茶--是回族傳統飲茶風俗。因盛水的蓋碗由托盤,喇叭口茶碗和碗蓋三部分組成,故稱蓋碗或三炮臺,相傳始於唐朝貞觀年間。此茶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一般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乾、杏幹),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乾、白糖、茶葉)等。回族講究沏茶,認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若待客泡茶時,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用開水燙一下碗,放入糖、茶及其他原料,然後注入開水加蓋,雙手捧遞,一則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二則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剩的剩茶。除待客外,還用於自己保健。一般根據不同的季節和自己的身體狀況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綠茶、冬天多飲陝青茶。驅寒和胃飲紅糖磚茶,消積化食飲白糖清茶,清熱洩火飲冰糖窩窩茶,提神補氣、明目益思、強身健胃、延年益壽飲八寶茶。喝蓋碗茶時,用托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幾下,使之濃釅。然後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著喝。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去吹飄在上面的茶葉,不能接連吞飲。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喝完一盅還想喝時,碗底要留一點水,不能喝乾。

油香

油香--是節日和冠婚葬祭時製作的特殊食品。這種食品是用開水和麵,並加鹽,然後把面做成餅狀放入油鍋炸制而成的。回族的飲食文化,除其宗教教義中規定的禁食豬、馬、驢、騾子的肉之外,與漢族無大差異。回族的祖先是土耳其、阿拉伯和波斯系統的民族。

各民族飲食習慣

維吾爾族以麵食為主,喜食羊、牛肉,飲花茶、 磚茶,尤喜喝奶茶。主食常見的有饢(面 烤餅)、抓飯、包子(有蒸有烤)、麵條等。蔬菜類最喜吃的有胡蘿蔔、洋蔥(維 語稱皮牙子)。名菜有烤全羊、烤羊肉串、 清燉羊肉。一般人家每日三餐,早餐吃饢、喝茶,午餐是各類主食、炒菜,晚餐仍為 饢茶或湯麵。新疆城鎮的清真飯館,多供 應維吾爾族的飯菜,絕對禁忌肉油。

柯爾克孜族 亦以肉食、奶食、麵食、奶茶為主。 肉食常見者有燉馬肉、燉牛肉、燉羊肉、“庫爾達克”(鍋烤羊肉塊)和烤羊肉片。 麵食有饢、鍋貼、烤酥油餅、麵條、包子 等。奶製品有酸牛奶、酸馬奶、鮮馬奶等。 禁忌食驢、狗肉。

哈薩克族 以肉食、奶食、麵食為主,飲料以奶 茶為主。肉食為羊、牛、馬肉,禁忌 驢、狗肉。麵食有小圓饢、麵條,也喜吃抓飯。平時很少吃蔬果。名菜有手抓羊肉 (清燉)、馬腸子(以馬肉灌製)、"納仁"(以清燉羊肉、麵條、洋蔥拌和) 等。上好飲料為馬奶子。

塔吉克族 以奶製品、麵食和牛羊肉為主。常見 的飲食種類有奶茶、奶粥、奶面片、奶面 糊、烤饢、酥油泡饢、湯麵、抓肉等。除驢、狗之外,還不吃馬肉,不飲 馬奶,這與本民族信奉伊斯蘭教的伊斯瑪 依勒派有關。

蒙古族 牧區蒙古族人主要吃奶製品、牛羊肉 和麵食,農區蒙古族人主要吃米麵、蔬菜、羊肉。不論牧區農區,蒙古族人日常都 愛喝奶茶,飲用馬奶或駱駝奶釀製的奶酒。

採集的鄂倫春人

鄂倫春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鄂倫春族還保留著原始公社的殘餘。過去鄂倫春人也大量採集野菜和野果。採集最多的野菜是“昆畢”(柳蒿菜),採來晒乾,以備冬季食用。可以用柳蒿菜烤野獸肉,缺乏食物時也可熬柳蒿菜充飢。還大量採集野果,其中採集較多的有稠李子,可以用它和米放在一起熬粥。採集的榛子和鬆籽很多,以備缺乏食物時食用。清中葉以後,鄂倫春族和周圍農業民族接觸多起來,他們用獵品換取一部分糧食。用糧食做粥、乾飯,也用麵粉做面片、炒麵。還把和好的面做成圈或餅在火上燒烤。鄂倫春族的飲料種類不多,夏天喝泉水,冬天化雪水喝;茶葉輸入前,有些人泡小黃芩葉當茶喝,後來磚茶輸入進來,主要是喝磚茶。夏天也用樺樹汁解渴。還用馬奶制酒飲用。白酒輸入後,主要飲用白酒。鄂倫春人主要吸旱菸葉,男女均有吸菸者。紙菸是較後輸入的,一直不普遍。解放以後,鄂倫春族的食物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由獵業轉向發展多種經營,糧食類食物已成為主要食品,獸肉成為副食了。就是獲得了狍肉之類,除傳統吃法外,還能用它進行炒、熘、烤等。製做得比過去精細多了。

中華各個民族的飲食習俗是什麼? 10分

漢族飲食

漢族以農業為本。其傳統飲食習俗的基本特點是以糧食為主食,輔以各種蔬菜和豆製品,烹飪成菜餚佐餐。豬肉、雞肉和魚是民間家宴、待客的上菜,茶和酒是傳統飲料。

主食

以大米為主食,把大米煮(或蒸)成飯,或熬成粥,以豆豉、腐乳、酸菜、辣椒佐餐,或烹飪一二盤蔬菜佐餐。過節時,依節日習慣把大米加工成粉條、粉皮、涼粉、米糕,糯米則加工成粽子、湯圓(元霄)、年糕(餈粑)等花樣食品。節日佳餚用豬、雞、魚肉分別配以蔬菜,烹飪成八盤或十盤大菜。

以麵粉為主食,把麵粉蒸成饅頭或煮成麵條、麵糊糊,以大蔥、甜醬、大蒜、鹹菜即可佐餐,或烹飪一二盤蔬菜佐餐。麵粉製作的花樣食品有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鍋貼、春捲、炸糕、燒餅、燒賣、大餅、煎餅、酥餅、月餅等。節日菜餚烹飪也同稻作文化區一樣講究。

以雜糧為主食,用蒸煮等方式把雜糧加工成窩窩頭、發糕、小米飯(粥)、高粱飯、蕎麥粑、莜麥面等熟食,再做一碗湯菜佐餐。節日飲食也同其它地區一樣講究。普遍的飲食習慣是一日三餐。

漢族發明了炒(爆、熘)、燒(燜、煨、燴、滷)、煎(溻、貼)、炸(烹)、煮(氽、燉、煲)、蒸、烤(醃、薰、風乾)、涼拌、淋等烹飪方式,又向其他民族學習了扒、涮等方式,用來製作各種菜餚,形成了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各具地方風味特色的八大菜系,每一菜系都可烹飪200至300個品種的菜餚。

飲茶

漢族普遍嗜好飲茶。取其止渴提神、強心明目、解膩消食、祛痰固齒之利,故每日必備,不可或缺。

除了茶之外,漢族喜飲酒。婚、喪、祭奠、節日喜慶,都要用酒。

漢族最早發明了釀製白乾酒(燒酒)的技術。先用糧食加工成酒麴,把煮熟的糧食攪拌後,按比例加水發酵出酒,再經過蒸餾、窯藏,製成不同型別的酒。

漢族向別的民族學會釀製葡萄酒,以北京、遼寧、山東等地所產葡萄酒為最佳。

白族飲食

白族以稻米和小麥作主食,山區則以玉米、蕎麥為主食。附以薯類、豆類、肉類及各種蔬菜、水果等。洱海的鯉魚、弓魚、鯽魚是人們喜食的菜餚,“砂鍋魚”是大理著名佳餚。白族人喜食酸辣,愛吃冷盤,善於醃製火腿、臘肉、香腸、油雞土從、螺螄醬等。愛飲糯米釀造的甜酒。用大米制作的餌絲、餌飠夫味道獨特。吃飯時,長輩坐首位,晚輩依次坐在兩旁或對面,隨時為長輩添飯加湯,熱情伺候。喜飲烤茶,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上品。

三道茶:顧名思義,茶分三道:第一道是用沱茶沖泡的苦茶;第二道是加紅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蜜、米花的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昧”的“三道茶”不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佳茗,它還寓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牛奶煮弓魚:是白族的一道甜菜。將牛奶、弓魚,煮15分鐘,下大棗、桂圓、冰糖、白糖煮至糖溶化,盛入湯,外加油炸麵條泡入牛奶中食。它是在吃原味加鹹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此萊奶質與魚的膠質融為一體,味鮮滋補,是白族獨有的甜菜。

乳扇:白族獨創的乳製品,色澤呈淡黃,狀如扇,薄如紙,味道鮮美。

保安族飲食

日常飲食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於面製品,經常食用饅頭、花捲、煎餅、包子、湯麵條、臊子面、饊子、涼麵、漿水面、炒肉面、捏麵筋、攪團等。其中最有特色的食品有四種:一是炕鍋饃饃。系在發酵麵糰中加乾麵、鹼水、菜油、食鹽或白糖,反覆搓揉,捏出牡丹、月季等花式,在炕鍋內烤熟。小者250克,大者5千克,薄者5釐米,厚者15釐米,別有風味。二是青麥包子。系將剛灌漿的麥穗捆成小把兒,煮熟,碾碎,晒乾,在羊肉湯中泡脹,拌以羊肉茸泥和調料作為餡心,製成包子。三是河州包子,秋冬用紅蘿蔔、羊肉、香蔥作餡,春夏用韭菜、韭花、羊肉作餡,可蒸可烤......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鄂倫春族的飲食?
鄂倫春族的節日有哪些?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
鄂倫春族的風俗?
鄂倫春族的節日?
鄂倫春族住所的名稱?
傣族的飲食風俗?
阿昌族的飲食圖片?
苗族的飲食?
藏族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