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5年08月02日

向姓來源

姓氏起源1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神農氏有裔孫名向,被封為諸侯,其後代子孫以向為姓,遂成向姓。

姓氏起源2

譁 出自祁姓,為帝堯的後裔,以國為姓。周代有向國,故址在今山東莒縣南部。後來國滅,向國國君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向姓的一支。

姓氏起源3

出自子姓,為湯王的後代。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有子名肸(音b),字向夫,世代為宋國卿士,其後亦姓向,成為向氏。

姓氏起源4

出自司馬複姓。起因:因諸葛亮借地不還(現為湘西地區),囤兵趕跑當地的土家族。其首領將軍姓司馬,諸葛亮賜其向姓(向:意思為向著太陽的窗戶),並長期居住。此首領後生九子,分別行成現在的九支向姓。湘西地區現存住要為其中的四支,四川重慶現在其中的一支。還有一支在貴州。其他幾支現存已很少,無法考證。

贊助廣告

姓氏起源5

出自相。湘西土家向姓,相傳改自相姓,有相單程,有土家首領人物。

姓氏起源6

相傳這土家三神之一的巴務相後代,現今湘西還有眾多的向王天子廟,正是供奉的巴務相(向王天子,向佬官人)。

請問你的《向姓真正起源 》向姓真正起源 有歷史依據嗎?我苦求中,謝謝告知!!!

向氏淵源

1、源於子姓,出自商湯王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桓公子御說有五個兒子,他的第四個子名叫子肸,字向父,其後世代為宋國卿士。到了子肸的孫子子戎時期(一說曾孫),出任宋國左師,並主掌國政。子戌就是以祖父向父之字為姓氏的第一人,因此又稱向戎、向子戌,其後裔子孫沿續相傳,皆稱處父氏、向氏,後向父氏亦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向氏正宗。向氏族人大多尊奉向父為得姓始祖。

贊助廣告

2、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後裔,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西周時期有個向國,為小諸侯國,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諸侯時,在追封先帝后裔時,封炎帝的一個裔孫在向地(今山東莒縣南部),建有向國,國君稱向伯。在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向國被強大的鄰國莒國所吞併。向國滅亡之後,向伯的王族後代子孫以及國民遂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向氏,世代相傳至今。

3、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上卿羊舌肸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羊舌肸,亦稱叔肸、楊肹,字叔向,具體生卒年代還有待進一步考證後再予刊載。他是春秋時期的晉國貴族,晉軍名將羊舌鬥克之後,是春秋歷史上著名的先賢之一。在羊舌肸的其他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叔向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於西南夷,出自漢朝時期巴郡“南郡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中記載,古巴郡(今川東、鄂西地區)的“南郡蠻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五個大的氏族群體,其中的巴氏之子務相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為廩君,曾聚居在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一帶)。在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年),在廩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人改為漢姓向氏。一直到清朝時期的湖廣施南地區,該向氏家族世為巴地土司,其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土家族,出自五代時期贛西地區原漢族,屬於漢姓夷化為氏。

土家族向氏,源出漢族。唐朝時期,今江西吉安地區先後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漢族人組成較大的準軍事力量佔據。唐末五代時期,湖南和今鄂西、黔東部分地區被楚王馬殷父子割據,馬殷委任彭瑊為溪州刺史,轄永順、龍山、保靖等縣地。此後,那些本以征戰為目的西遷的五大姓漢族人就駐留於該地區。此後,因朝代更迭、戰亂等原因,這五大姓漢族人逐漸與當地著民通婚,逐漸被現代人視為“土家族”。該支向氏,就是這樣的土家族人,世代相傳至今。

6、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侗族、彝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向氏族人分佈。

向姓的起源

姬姓的一支

關於向姓跟項姓

向姓源出:

1、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史記》的記載,神農氏有裔孫名向,被封為諸侯,其後代子孫以向為姓,遂成向姓。

2、出自祁姓,為帝堯的後裔,以國名為姓。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周代有向國,故址在今山東莒縣南部。後來國滅,向國國君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向姓的一支。

3、出自子姓,為湯王的後代,以祖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有子名肸(Bì 音必),字向父,世代為宋國卿士,其後以祖字姓向,成為向氏。

4、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所載,巴郡南郡蠻五姓有向,出於武落鍾離山(今湖北省長陽)。

5、 清滿洲人有向姓,世居匣塔子。

6、 清時湖廣施南,古時巴地之土司為向姓。

7、 今滿、侗、彝、土家、苗、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向姓。

得姓始祖:向父。宋桓公之子,名 。其孫(一說曾孫)名子戌,任宋國左師,執掌國政。公元前五四六年,他師華元故智,約合晉卿趙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結盟,再次弭兵,談判修和。此次弭兵大會共邀二十餘國參加,使晉、楚藉以平分霸權。此會以後,中原各諸侯國未再發生較大戰爭,得以安寧十多年,這在春秋史上是少見的。子戌也因此名揚列國。他以祖父向父的首字為姓,其後子孫沿續相傳,稱向姓。尊向父為向姓得姓始祖。

據史料記載,項姓源於羋姓。春秋時楚國的公子燕,他本是王族的後裔,因功被封於項地,並以封地的名為國名,建立了項國。公元前647年,這個小國被齊桓公所滅,從此以後,居住在項國的人就以國為氏而姓了項。另據史籍《廣韻》記載,項姓雖然源於羋姓,但羋姓的先祖本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揣所以追本溯源,項姓的起源還是源於姬姓後人。

歷史上的向姓名人

【歷史名人】

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臨沮長。表卒,歸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軍民事。蜀既平,以朗為巴西太守,頃之轉任牂牁,又徒房陵。後主踐阼,為步兵校尉,代王連領丞相長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統後事。五年,隨亮漢中。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數年,為光祿勳,亮卒後徒左將軍,追論舊功,封顯明亭侯,位特進。初,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以吏能稱。自去長史,優遊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於時最多。開門接賓,誘納後進,但講論古義,不幹時事,以是見稱。上自執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子條嗣,景耀中為御史中丞。

向寵(?-240),向朗兄之子。劉備時,任牙門將(保護牙城的武官)。在秭歸之戰中,他的營寨尤其完好。後主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任中部都,典宿衛兵。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讚揚向寵“性行淑均,暢曉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升為中領軍。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南征漢嘉(今四川雅安北)蠻夷時,遇害。

向秀(?—約275年),字子期,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隱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氏害死後,他只好到洛陽任散騎侍郎、黃門散騎常侍、散騎常侍。向秀喜談老莊之學,當時《莊子》一書雖有流傳,但過去的舊注“莫能究其旨統”,曾注《莊子》一書,沒注完就過世了,郭象則承其《莊子》餘緒,成書《莊子注》三十三篇。著有《思舊賦》、《難養生論》。

向海明(?-613):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原為扶風(今陝西鳳翔)僧人,自稱"彌勒"出世。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追隨者數萬。後轉戰於扶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之間,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後為隋將楊義臣所敗。

向子韶:宋朝開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間進士。建炎初年任淮寧知府。金人犯境,子韶親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後,子韶不屈而死,諡號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將,字君玉,常州(今江蘇常州)人,紹定進士,官至大理卿直龍圖閣。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數立戰功,升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元兵圍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戰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轉運使,後因奸相賈似道妒忌其功,被誣告殺害。

向侃:字希顏,明朝巢縣人,永樂年間中舉,宣德中任靖寧州判官,後升任監察御史,一度又出為知府。他潔己愛民,不避艱苦,辦事公正,清約如寒士,名節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愛。

向 榮:四川省大寧(今巫溪)人,清代將領。行伍出身,因鎮壓白蓮教、李沅發起義有功,調升廣西提督。太平軍起,因據守桂林、長沙得力,擢為欽差大臣,後建江南大營,威脅天京。大營被擊潰後,自縊而死(一說病死)。

向警予:(1895-1928)中共早期著名的婦女運動領導人之一。原名向俊賢,筆名振宇,土家族,1895年生於湖南湘西漵浦縣商會會長之家。她排行老九,有幾個兄長曾留學日本,自幼受其影響追求新知識。因與蔡和森之妹蔡暢的同學關係而結識蔡和森、毛澤東。1918年加入新民學會,1922年她在上海入黨,隨後參加中共“二大”,當選中央委員並擔任中央婦女部長。此後,她在黨的“三大”、“四大”上繼續當選為中央委員,並領導過上海十四家絲廠1.5萬名女工大罷工和南洋菸廠7000名工人罷工,還......餘下全文>>

向氏來源 及歷史

姓氏起源——向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神農氏有裔孫名向,被封為諸侯,其後代子孫以向為姓,遂成向姓。 出自祁姓,為帝堯的後裔,以國為姓。周代有向國,故址在今山東莒縣南部。後來國滅,向國國君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向姓的一支。 出自子姓,為湯王的後代。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有子名肸(音b),字向夫,世代為宋國卿士,其後亦姓向,成為向氏。 出自司馬複姓。起因:因諸葛亮借地不還(現為湘西地區),囤兵趕跑當地的土家族。其首領將軍姓司馬,諸葛亮賜其向姓(向:意思為向著太陽的窗戶),並長期居住。此首領後生九子,分別行成現在的九支向姓。湘西地區現存住要為其中的四支,四川重慶現在其中的一支。其他幾支現存已很少,無法考證。 堂號 "中和堂":後漢向長,隱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經》。自己窮得吃不飽,穿不暖,別人送給他的東西,他留夠自己用的,別的仍退還給人家。他常常說"富不如貧,貴不如賤"。在兒娶女嫁之後,他出遊五嶽名山,不知所終。 "淑均堂":蜀漢將軍向寵,為中都督。諸葛亮對後主誇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歷史名人 向海明(?-613):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原為扶風(今陝西鳳翔)僧人,自稱"彌勒"出世。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追隨者數萬。後轉戰於扶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之間,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後為隋將楊義臣所敗。 向子韶:宋朝開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間進士。建炎初年任淮寧知府。金人犯境,子韶親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後,子韶不屈而死,諡號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將,字君玉,常州(今江蘇常州)人,紹定進士,官至大理卿直龍圖閣。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數立戰功,升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元兵圍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戰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轉運使,後因奸相賈似道妒忌其功,被誣告殺害。 向侃:字希顏,明朝巢縣人,永樂年間中舉,宣德中任靖寧州判官,後升任監察御史,一度又出為知府。他潔己愛民,不避艱苦,辦事公正,清約如寒士,名節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愛。 向巖(1870——1958)民國官員,原名壽蔭,字少蒨,漢川人。1905年留學日本,肄業東斌學校;次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回國,在武漢從事祕密活動;事洩後赴四川,任陸軍速成學堂教官兼督練公所一等科員。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川南釋出《諭巴蜀檄文》,推動四川人民起義。不久返鄂,1912年任鄂軍第八師參謀長(季雨霖為師長)。1913年在南京參加討袁軍,任第一師參謀長,在雨花臺大敗敵軍。“二次革命”失敗後,亡命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4年至1915年,在襄河流域組織農民入伍,繼續進行反袁。護法戰爭期間,任靖國軍第八軍參謀長兼旅長,與軍長葉荃,轉戰湘、鄂、豫、陝、甘、川、雲、貴等省。1922年,在廣東韶關任孫中山領導的大本營將校團副團長,不久任北伐軍第五路司令。1923年隨許崇智入福建,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指揮部參謀長。1925年至河南,在馮玉祥的國民軍第三軍任左翼督戰官。1926年返鄂,組織北伐別動隊,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1928年後,歷任宜昌徵收局局長、襄河視察專員、漢川縣長等職。晚年信佛。建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人委參事。著有《新中華民國》(1913年)、《憂危論》(1931年後)等 向海潛 辛亥革命參加者、會黨領袖,字鬆坡。大冶人。清末入湖北新軍等三十二標當......餘下全文>>

向氏的來源

姓氏起源——向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之後。神農氏有裔孫名向,被封為諸侯,其後代子孫以向為姓,遂成向姓。 出自祁姓,為帝堯的後裔,以國為姓。周代有向國,故址在今山東莒縣南部。後來國滅,向國國君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為姓,成為向姓的一支。 出自子姓,為湯王的後代。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有子名肸(音b),字向夫,世代為宋國卿士,其後亦姓向,成為向氏。 出自司馬複姓。起因:因諸葛亮借地不還(現為湘西地區),囤兵趕跑當地的土家族。其首領將軍姓司馬,諸葛亮賜其向姓(向:意思為向著太陽的窗戶),並長期居住。此首領後生九子,分別行成現在的九支向姓。湘西地區現存住要為其中的四支,四川重慶現在其中的一支。其他幾支現存已很少,無法考證。 堂號 "中和堂":後漢向長,隱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經》。自己窮得吃不飽,穿不暖,別人送給他的東西,他留夠自己用的,別的仍退還給人家。他常常說"富不如貧,貴不如賤"。在兒娶女嫁之後,他出遊五嶽名山,不知所終。 "淑均堂":蜀漢將軍向寵,為中都督。諸葛亮對後主誇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歷史名人 向海明(?-613):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原為扶風(今陝西鳳翔)僧人,自稱"彌勒"出世。大業九年(613年)率眾起義,追隨者數萬。後轉戰於扶風、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之間,自稱皇帝,年號白烏。後為隋將楊義臣所敗。 向子韶:宋朝開封人,字和卿,元符年間進士。建炎初年任淮寧知府。金人犯境,子韶親率兵丁和家族子弟守城。城陷落後,子韶不屈而死,諡號忠毅。 向士壁(?-1261):南宋名將,字君玉,常州(今江蘇常州)人,紹定進士,官至大理卿直龍圖閣。元兵南下,合州告急,制置使馬光祖命士壁率兵赴援。士壁數立戰功,升任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元兵圍城,士壁聚力固守,力戰退之。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兼轉運使,後因奸相賈似道妒忌其功,被誣告殺害。 向侃:字希顏,明朝巢縣人,永樂年間中舉,宣德中任靖寧州判官,後升任監察御史,一度又出為知府。他潔己愛民,不避艱苦,辦事公正,清約如寒士,名節很好。他和兄弟五人到老也住在一起,十分友愛。 向巖(1870——1958)民國官員,原名壽蔭,字少蒨,漢川人。1905年留學日本,肄業東斌學校;次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回國,在武漢從事祕密活動;事洩後赴四川,任陸軍速成學堂教官兼督練公所一等科員。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川南釋出《諭巴蜀檄文》,推動四川人民起義。不久返鄂,1912年任鄂軍第八師參謀長(季雨霖為師長)。1913年在南京參加討袁軍,任第一師參謀長,在雨花臺大敗敵軍。“二次革命”失敗後,亡命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4年至1915年,在襄河流域組織農民入伍,繼續進行反袁。護法戰爭期間,任靖國軍第八軍參謀長兼旅長,與軍長葉荃,轉戰湘、鄂、豫、陝、甘、川、雲、貴等省。1922年,在廣東韶關任孫中山領導的大本營將校團副團長,不久任北伐軍第五路司令。1923年隨許崇智入福建,任東路討賊軍第二軍指揮部參謀長。1925年至河南,在馮玉祥的國民軍第三軍任左翼督戰官。1926年返鄂,組織北伐別動隊,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1928年後,歷任宜昌徵收局局長、襄河視察專員、漢川縣長等職。晚年信佛。建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人委參事。著有《新中華民國》(1913年)、《憂危論》(1931年後)等 向海潛 辛亥革命參加者、會黨領袖,字鬆坡。大冶人。清末入湖北新軍等三十二標當兵。常與會......餘下全文>>

姓向的原來是姓司馬嗎

向姓真正起源

向姓,原姓為複姓:司馬。起因:因諸葛亮借地不還(現為湘西地區),囤兵趕跑當地的土家族。其首領將軍姓司馬,諸葛亮賜其向姓(向:意思為向著太陽的窗戶),並長期居住。此首領後生九子,分別行成現在的九支向姓。湘西地區現存住要為其中的四支,四川重慶現在其中的一支。其他幾支現存已很少,無法考證。(因諸葛亮之後,不再有歷史學家對姓作過真正的考證,均為沿襲以往歷史書,所以此一向姓真正起源並沒有出現在現在的歷史書中)

歷史書載:向姓起源與山東向國和“炎帝神農氏,其後有向氏,姜姓。”確有此事,但此向姓族早已斷流。

所以現存向姓起源並非為歷史書中所稱向姓。

宜賓向姓祖籍從何來?

向姓是中文的姓氏之一,向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是炎帝生的二十四兒子之一起為向姓,現在在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按人口計算排名第99位(2007年資料)。在夏朝向垚就在陝西建向國,這是真正的向姓始祖。

相關問題答案
向姓起源?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冀姓起源?
秦姓起源?
臧姓起源?
榮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