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百家姓中 ‘吳’姓怎麼由來的 ?

吳姓起源

關於“吳”字:

“吳”字,它的原始意義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寓意著原始狩豬者的召喚。吳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頭、高聲喊叫。“吳”是一個會意字,由“矢”和“口”兩個構件組成。大約到東漢以後,漢字規範化。“矢”部已開始改成“天”。東漢時期有一個學者叫吳平,他和袁康寫了一部著名的書叫《越絕書》,他在書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隱語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書中說:“文屬辭定,自於邦賢。邦賢以口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今天的吳姓人在向初見面的人介紹自己的姓時,往往也都說姓吳——“口天吳”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兩個構件結合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這種情形對於當代的我們應該並不陌生,在原始壁畫中甚至是一種世界性的主題,因為它描繪的其實就是一幅人類童年時代狩獵生活的圖畫。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一邊奔跑,一邊呼喊,一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這種人就叫吳人。原始人類狩獵時常身披虎皮,這從當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獵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滸》武松打虎那一回中我們也曾看到過這種身披虎皮的狩獵者。所以,古代“吳”字又常加“虍”首,作“虞”,吳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獻中常有虞人,是指專門掌管田獵的官吏。

贊助廣告

從讀音上看,吳字的讀音與“嗚”、“哇”、“喔”、“喂”等象聲詞相近,它極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獵時喊叫的聲音。“吳”字除了會意外,還是一個表聲的文字。“吳”字作為語言的符號,雖然可與“虞”、“(虎-幾+魚-攵)”、“(吾攵)”等字通假,但作為人們血緣出身標誌即姓氏的“吳”,卻從來不與“(虎-幾+魚-攵)”、“(虎-幾+魚-攵)”等混用;西周以上,“吳”“虞”不分。自秦漢以後,“吳”、“虞”二姓始已區分清楚,除極個別的如《隋書》中“吳卓”也寫作“虞綽”外,唐宋以來至今,“吳”、“虞”二字作為姓氏則更加涇渭分明。

贊助廣告

吳人

“天吳”這種人面虎身的怪獸作為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

《山海經》中的《海外東經》記載說:“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中也有近似的記載。據書中描繪,這是一個有八個頭、八隻腿、八條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龐然大怪獸。我們從上面轉錄自古本《山海經》的插圖可一睹其神祕、怪異的風采。

這個半人半獸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獵氏族——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吳”,就是偉大的吳。

“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獸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吳人便是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吳字解字中,我們曾指出,獵人常身披虎皮作為一種狩獵時偽裝和歡慶收穫獵物時的摸擬動物動作的舞蹈裝扮。所以,像吳常加“產”作“虞”一樣,“天吳”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稱在《南山經》和《大荒西經》中又稱作“天虞”。

“騶虞”的特點是跑得極快,這與“吳”字下從“矢”密切相關,也與吳人狩獵生活的善於奔跑的特點相同。但“天吳”又是人的面孔。

吳人屬於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陝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充套件,吳人也被迫大規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徙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一帶。原來保佑子孫狩獵時多有......餘下全文>>

姓氏吳的來歷?

一、出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後裔。

吳姓人物早在炎帝、黃帝時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吳權的,他的後代是我國樂曲的發明者。

那個因為勇敢剽悍,善於狩獵而以“吳”為稱號的原始氏族,在堯舜以前的活動,《尚書》、《春秋》、《國語》、《史記》等經典史書都記載闕如,只有以廣博、繁雜著稱的宋人羅泌《路史·國名紀》中,才以吳權的氏族為第一個吳氏族。《路史》說,吳權是炎帝之臣。可見吳人最初是從屬於炎帝、黃帝部族集團的。《山海經·海內經》記載了一個有趣、奇異的故事:吳權的妻子叫阿女緣婦,她與炎帝的孫子當時為黃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姦懷孕,三年後一胎生3子,分別叫鼓、延、殳。鼓和延傳說是鐘的發明者,也是樂曲的最早發明創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齊姓等族的始祖。

吳權屬於遠古的吳氏族,《路史》已說得明確,其實,吳權不但是人名,它還極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為這樣,有的書又說吳權是顓頊時的人,傳說各異,無須深究。陳明遠《中國姓氏人全》說:吳權的後裔以吳為氏,成為吳姓的一支。

中華民族以黃帝作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國名紀》的記載:黃帝的母親,是古代吳人的一位女姓成員,名叫吳樞。

到顓頊帝時,又有個叫吳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後擔任火官——祝融。吳回是遠古吳人中又一個傑出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他是顓頊高陽氏的曾孫,老童之子。到高辛氏 (帝嚳)時代,吳因遷居吳人之地而稱吳回。吳回之兄重黎擔任了高辛氏的火官,叫做祝融,後因辦事不力被高辛氏帝嚳消滅。這樣,吳回接替重黎擔任帝嚳高辛氏的管火之官,任祝融。祝融之官的職責,一是觀測天空的火星火宿,另外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的大火,這是矇昧時代和野蠻時代一件極神聖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吳回擔任祝融後,聲威遠振,死後被尊為祝融神,典籍把他列為中國遠古的三皇之一。祝融與火打交道,死後成為火神,也叫“朱天菩薩”,鄉間民俗,一遇火災,則口中大呼“朱天菩薩保佑平安”,雙膝跪地而拜。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火與南方相配,於是火神祝融又成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吳回成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領後,吳氏族不斷髮展壯大,並逐漸分離成八個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吳回生陸終,陸終娶西南鬼方氏妹一個名叫女媸的為妻,剖腹生產,一胎生出六個兒子: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這六個兒子,又各成為一個氏族的首領,擁有自己的姓和氏。昆吾氏是陸終的長子,本名叫做樊,他的氏族分離出去後,居住在昆吾,大約在今山西安邑一帶,氏族被賜姓為“己”,以地名氏,叫“昆吾氏”。後來昆吾氏東遷至河南許昌一帶。傳說昆吾氏是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說文解字》:“昆吾,圜器也,”昆吾本身就是壺的別稱。昆吾氏的後裔繁衍發達,產生出昆吾、樊、昆、吾等姓氏。“吾”字古音與“吳”通,所以,又有一部分吾氏改用“吳”而成為後世吳氏的一支。《路史·後紀》:“昆吾”下注:“氏書又有吳氏”。如果說吳回從吳氏族同化於重黎祝融氏並分化為祝融八姓是古代吳人的一次離異的話,那麼昆吾氏之後一支改從吳氏就是吳族的一次小小的迴歸。但這是《路史》的說法,至今尚未見到有吳姓自稱為昆吾之後者。

帝嚳時,犬戎部落有一個英勇善戰的首領吳將軍。吳人在高辛氏時,有一支加入西方犬戎部落,以狗為圖騰。吳族中的一位傑出者,以英勇善戰成為犬戎部落的首領,史稱為“吳將軍”。吳將軍能征善戰,與中原高辛氏領導的華夏部落集團為敵。帝嚳高辛氏克敵無方,只好以重賞求才:誰能砍下吳將軍的人頭來見,就許諾將自己兩位美麗傾城的公主嫁他為妻。詔令下達後,無人應徵,後來高辛氏身邊養的一條狗殺死了吳將軍,娶了公主。

夏代少康時有個人叫吳賀,他以善射著......餘下全文>>

吳這個姓氏的起源是從哪裡呢?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週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歷史名人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三桂 :明末清初人物,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大將軍 。

吳敬梓: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宗族特徵

1、歷代吳姓族人地位都比較顯赫,高官眾多,且名人輩出。

2、吳姓族人皇親較多 ,從而使得本族有一個良好發展環境,繁衍播遷到全國各地。

3、各支吳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縣吳姓一支字行派語為:“天地君親師,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陽吳姓一支字行為:“祥肇起文新世澤,先勳自古遠騰芳,傳家之道惟......餘下全文>>

吳姓起源

吳姓

尋根溯祖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揣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週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更多bk.baidu.com/view/45245.htm

參考資料:bk.baidu.com/view/45245.htm

姓氏吳的來源

吳姓歷來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吳姓是從上古周族生根發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領袖,即周太王,傳為后稷自發第博十二代孫,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傳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其子姬昌又自幼聰明過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讓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傳位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動讓賢,到東南海去。他們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在江蘇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仲雍相繼為君,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國君王闔閭任用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一度攻破楚國。他的兒子夫差打破越國,戰服齊軍,北上與晉爭霸,吳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來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誤戰機,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弄得國滅身亡。夫差的子孫流散四方,以國為姓,稱吳氏,這便是吳姓的由來。

我想知道"吳"這個姓的由來.

吳姓起源

關於“吳”字:

“吳”字,它的原始意義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寓意著原始狩豬者的召喚。吳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頭、高聲喊叫。“吳”是一個會意字,由“矢”和“口”兩個構件組成。大約到東漢以後,漢字規範化。“矢”部已開始改成“天”。東漢時期有一個學者叫吳平,他和袁康寫了一部著名的書叫《越絕書》,他在書的末篇中用拆字的方法,隱語式地道出了自己的姓名。書中說:“文屬辭定,自於邦賢。邦賢以口為姓,丞之以天;楚相屈原,與之同名。”今天的吳姓人在向初見面的人介紹自己的姓時,往往也都說姓吳——“口天吳”從吳字的兩個構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個人在奔跑時不時地回頭反顧。兩個構件結合組成“吳”,它的原始意義就是表示一個人在奔跑時一邊高聲喊叫,一邊回頭反顧。這種情形對於當代的我們應該並不陌生,在原始壁畫中甚至是一種世界性的主題,因為它描繪的其實就是一幅人類童年時代狩獵生活的圖畫。當狩獵者發現大野獸時,一邊奔跑,一邊呼喊,一邊不時回頭看。這種大喊大叫的動作就叫吳,這種人就叫吳人。原始人類狩獵時常身披虎皮,這從當代非洲原始部落的狩獵生活和原始舞蹈中仍能看到,在《水滸》武松打虎那一回中我們也曾看到過這種身披虎皮的狩獵者。所以,古代“吳”字又常加“虍”首,作“虞”,吳人又因此叫虞人。先秦文獻中常有虞人,是指專門掌管田獵的官吏。

從讀音上看,吳字的讀音與“嗚”、“哇”、“喔”、“喂”等象聲詞相近,它極可能就是原始人狩獵時喊叫的聲音。“吳”字除了會意外,還是一個表聲的文字。“吳”字作為語言的符號,雖然可與“虞”、“(虎-幾+魚-攵)”、“(吾攵)”等字通假,但作為人們血緣出身標誌即姓氏的“吳”,卻從來不與“(虎-幾+魚-攵)”、“(虎-幾+魚-攵)”等混用;西周以上,“吳”“虞”不分。自秦漢以後,“吳”、“虞”二姓始已區分清楚,除極個別的如《隋書》中“吳卓”也寫作“虞綽”外,唐宋以來至今,“吳”、“虞”二字作為姓氏則更加涇渭分明。

吳人

“天吳”這種人面虎身的怪獸作為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

《山海經》中的《海外東經》記載說:“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中也有近似的記載。據書中描繪,這是一個有八個頭、八隻腿、八條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龐然大怪獸。我們從上面轉錄自古本《山海經》的插圖可一睹其神祕、怪異的風采。

這個半人半獸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獵氏族——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吳”,就是偉大的吳。

“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獸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吳人便是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吳字解字中,我們曾指出,獵人常身披虎皮作為一種狩獵時偽裝和歡慶收穫獵物時的摸擬動物動作的舞蹈裝扮。所以,像吳常加“產”作“虞”一樣,“天吳”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稱在《南山經》和《大荒西經》中又稱作“天虞”。

“騶虞”的特點是跑得極快,這與“吳”字下從“矢”密切相關,也與吳人狩獵生活的善於奔跑的特點相同。但“天吳”又是人的面孔。

吳人屬於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陝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充套件,吳人也被迫大規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徙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一帶。原來保佑子孫狩獵時多有所獲的族神“天吳......餘下全文>>

吳姓的起源是

姓氏:吳 祖籍: 吳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淵源

吳姓源於姬姓,肇端於吳國,形成戰國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據《史記??周本紀》和《吳太伯世家》記載,姬姓周部落的首領古公亶(dǎn)父(即周大王)有三子:長太伯、次仲雍,三季歷。季歷賢而有才幹,娶賢惠的太任為妻,生子姬昌,深受古公寵愛。他把周部落的興旺發達寄託在姬昌身上,因此想傳位給季歷,以便將來再傳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親的心思,於是便自動讓賢。他們趁古公生病的時候,以給父親採藥為藉口,遠奔到東南沿海的吳、越地區。為了融入當地民族,他們從當地之俗,文身斷髮。因當時江南一帶還相對落後於中原,故太伯和仲雍帶去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頗受當地土著人的敬重,“歸之者千餘家”,被擁立為領袖,建立起姬姓吳國,稱為句吳(也作勾吳)。太伯無嗣,死後由弟弟仲雍繼位,世代相傳。武王滅商後,封仲雍的曾孫周章為吳子,追封太伯為吳伯,吳成為正式的侯國。

吳國建都於吳(今江蘇省蘇州),擁有今江蘇、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5年,仲雍十九世壽夢正式稱王,到春秋後期吳國開始強盛。傳到吳王闔閭(hé lǘ)時,曾一度攻破楚國;到吳王夫差時,又戰勝越國,俘虜了越王勾踐,迫使他屈服求和。後由於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沉迷酒色,貽誤戰機,吳國終被越國打敗,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於公元前473年滅亡,其王族子孫雖四散避難,卻不忘故國,便以國為氏。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吳氏不始於太伯。清人張澍在《姓氏尋源》以及《姓氏考略》中都說:據《山海經》記載,顓頊之時就有吳權;《史記索引》中舜後也有吳氏;《帝王世紀》中少康之時有吳賀。按這種說法,則最早的吳氏當是古帝顓頊時人吳權的後代。因顓頊建都王帝丘(今河南濮陽),所以這支吳姓的祖根在濮陽。不過多數姓氏典籍都把出自姬姓太伯、仲雍之後以國為氏的吳姓作為吳姓的主要來源;各地吳氏族譜也都把太伯作為他們的遠世始祖。

在吳氏發展、播遷史上,季札是一個主要人物。季札是吳王壽夢的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欲立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逃到延陵(今屬江蘇常州),隱居於鄉下種田。後來他的3個哥哥臨死前又要傳位給他,但他仍然不受。他的封邑在延陵,世稱“延陵季子”。季札的孫子啟蕃曾任魯國相國,在山東曲阜繁衍,其後代又支發山西、江西等地。

吳國滅亡後,吳王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婺(wù)源(古屬安徽,今屬江西),後繁衍成鄱陽、浮樑、餘干、樂平、進賢、安仁等多個吳氏支系。至隋唐時期,吳氏已有濮陽、渤海、陳留、吳興、汝南、長沙、武昌等郡望,以後又有延陵郡。永安吳姓郡望延陵。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吳姓氏的由來?
蔣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
蘭姓氏的由來?
賀姓氏的由來?
羅姓氏的由來?
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