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星象學?

General 更新 2025年07月16日

中國古代的星象學誰知道

中國古代的星象學不叫星象學, 有時看到什麼"夜觀天象"的,就是中國古代研究天象的人們乾的事了.

秦、漢至南朝,太常所屬有太史令掌天時星曆。隋祕書省所屬有太史曹,煬帝改曹為監。唐初,改太史監為太史局,嗣曾數度改稱祕書閣、渾天監察院、渾儀監,或屬祕書省。開元十四年(726),復為太史局,屬祕書省。乾元元年(758),改稱司天臺。五代與宋初稱司天監,元豐改制後改太史局。遼南面官有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屬祕書監。元有太史院,與司天監,回回司天監並置。明初沿置司天監、回回司天監,旋改稱欽天監,有監正、監副等官,末年有西洋傳教士參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監事王大臣為長官,監工、監副等官滿、漢並用,並有西洋傳教士參加。乾隆初曾定監副以滿、漢、西洋分用。後在華西人或歸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贊助廣告

古迦勒底人創造了星區劃分法,這就是星座。我國古代也創造了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人們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範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史記·天官書》中記載91個。《漢書·天文志》中記載說:“經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 張衡所著《靈憲》中雲:“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兩千五百,而海人之佔未存焉。”

贊助廣告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該星表、星圖早已散佚),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每垣都是一個比較大的天區,內含若干(小)星官(或稱為星座),據《清會典》所載,甘氏、石氏、巫氏的劃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左右環列,其形如牆垣,故曰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於北天中央,所以又稱中宮,或紫微宮。紫微宮即皇宮的意思,各星多數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十五顆星。兩弓相合,環抱成垣。整個紫微垣據宋皇佑年間的觀測記錄,共合37個星座,附座 2個,正星163顆,增星181顆。它的天區大致相當於現今國際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龍、獵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於紫微垣之下的東北方,北斗之南。約佔天區63度範圍,以五帝座為中樞,共含20個星座,正星78顆,增星100顆。它包含室女、後發、獅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政府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執法即廷尉,右執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東南方向,約佔天空的57度範圍,大致相當於武仙、巨蛇、蛇夫等國際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個星官(座),正星87顆,增星173顆。它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天市即集貿市場,《晉書·天文志》中雲:“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貨物、星具,經營內容的市場命名,如,《晉書·天文志》雲:帝座“立伺陰陽也”,斛和鬥“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體,鬥則用以量液體,列肆“立寶玉之貨”,是專營寶玉的市場,車肆“主眾貨之區”,是商品市場,市樓“市府也,主市價、律度、金錢、珠玉”等。

關於三垣的創始年代,尚無肯定的結論,從典籍來看,紫微垣和天市垣作為星官,首見於輯錄石申所著《石氏星經》的《開元佔經》一書中,而太微垣的名稱始見於唐初的《......餘下全文>>

求一些中國古代關於星象學的書籍~~~

開元佔經

這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天文學明著。本書的全名是《大唐開元佔經》,作者是瞿曇悉達,成書時間約在718~726年之間。唐朝以後,《開元佔經》一度失傳,所幸在明末又被人發現,才得以流傳。本書共120卷,儲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天文、曆法資料和緯書,還介紹了16種曆法有關紀年、章率等基本資料。在書中,各種物異和天文星象等方面的術語很多。本書在天文史上很有研究價值。

《開元佔經》,一名《大唐開元佔經》,清人又或名《唐開元佔經》,是唐代瞿曇悉達主編的一部天文學著作。

瞿曇悉達祖籍印度,其先世由印度遷居中國。關於他本人的生平史料傳世很少。在《開元佔經》卷一中記載,唐睿宗景雲二年(711),瞿曇悉達奉敕作為主持人,參加修復北魏晁崇所造鐵渾儀的工作,並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完成。在《舊唐書·天文志》中又記載有,瞿曇悉達於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奉敕翻譯印度曆法《九執歷》。這部曆法後來被錄入了《開元佔經》,至於瞿曇悉達何時編撰《開元佔經》,史無明文。但據今人薄樹人考證,瞿曇悉達大概在開元二年二月之後奉敕編撰《開元佔經》的,至於編成時間,則不會早晚於開元十二年。

《開元佔經》全書共一二?卷,其中前二卷是集錄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關於宇宙理論的論述;卷三至卷九集錄了古代名家有關天體的狀況、運動、各種天文現象等等方面的論述,以及有關的星佔術文獻;卷九十一至卷一?二集錄了有關各種氣象的星佔術文獻;卷一?三主要抄錄了唐代李淳風撰的《麟德歷經》;卷一?四講演算法,《九執歷》就錄在這一卷內;卷一?五集錄了從先秦古六歷到唐代神龍歷為止共二十九種曆法的一些最基本的資料,卷一?六至卷一一?則是講星圖,不過書中並沒有圖象,而是用文字介紹今測恆星位置與舊星圖所載之不同;卷一一一至卷一二?是集錄古代各種有關草木鳥獸、人鬼器物等等的星佔術文獻。

那麼,《開元佔經》究竟有多少內容值得我們珍視呢?簡而言之,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一)《開元佔經》儲存了中國最古老的關於恆星位置觀測的記錄。在卷六十至卷六十三有關二十八宿星佔和卷六十五至卷六十八有關石氏中、外官星中總共給出了一百二十一顆恆星的赤道座標位置(其中有六顆星的資料在今傳各本中已佚失)。這種赤道座標和現代天文學上所使用的赤道座標雖然形式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這一百二十一顆星的座標構成了一份我國最古老的星表,研究者名之為“石氏星表”。

(二)《開元佔經》中儲存了可能是世界最早木星衛星的肉眼觀測記錄。在卷二十三有關歲星(木星的古代名稱)佔中有一段甘氏的論述:“單于之歲,歲星在子。與虛、危晨出夕入。其狀甚大,有光,若有小赤星附於其側,是謂同盟。”意思是說,在單于歲那年,木星運動到了這一天區,早、晚和虛、危二宿共升共落。這時的木星看上去又大又亮,而在它的邊上彷彿有一顆小的紅色的星,這個現象稱之為“同盟”。甘氏的這個發現是在公元前364年,這比伽利略在1609年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之後,才發現木星衛星早了近兩千年。

(三)《開元佔經》儲存了石氏、甘氏和王鹹三家星官的原來面目。星官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恆星命名形式。一個星官是一個恆星組合,其中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顆,多到數十顆。一組星起一個名字,如北斗(七顆星)、牽牛(六顆星)、天官(一顆星)、羽林軍(四十五顆星)等等。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有許多流派,大部分流派都有自己的星官體系,彼此略有差異。三國時代時有吳國的一位太史令陳單曾把古代主要的三家官體系——石氏、甘氏和王鹹的,並同存異,組成一個二八三個星官包含一四**顆星的完整體系。這個體系被後世接受,成為中國傳統的恆星命名系統。由於陳單綜......餘下全文>>

古代的星象學

中國占星術的論命與推運皆以二十八宿為準。《果老星宗》卷三張果與李之問答有如下一例:“先生因取王勃命示之。勃命坐翼。水退朝陽於軫,木作援。又滋培奎壁之次。故其人秀而善屬文。以名立身,以名敗身。金曜鬥。行井木,對照受傷。孛羅一鋒一雙,互爭勝負,惡死無疑,子其待之。

這些恆星二十八宿,大多是暗星,只有角宿是一等亮星。根據近年來占星家的研究,發現對命盤作用最大的是那些亮度最大又接近黃道的恆星。每顆閃亮的恆星就像太陽一樣能自行發光。我們將肉眼能夠看到最亮的十幾顆星叫做一等星。這些亮星發出的光芒,對人的出生命盤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除了黃道以外,在北天極附近的三垣也有許多恆星。在紫微垣內的勾陳就是現代的北極星。值得一提的是坊間流行的“紫微斗數”,有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和破軍星。概括根據《中國天文學史》一書考證,這些都是梵文譯音,出自唐僧一行(張遂)譯述的《梵天火羅》。它們其實就是大熊座的天樞、天璇、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北斗七星。根據翻譯的佛典,印度以北斗為鎮將之象,它們的名稱,順次為貪狼星(欲)、巨門星(家)、祿存星(祿)、文典星(文)、廉貞星(正)、武曲星(武)和破軍星(軍)。這些北斗七星與黃道近乎垂直,離黃道十二宮甚遠,因此在占星術中沒有作用。

恆星的作用,大體來說,是增強命盤上行星。舉例來說,命盤上木星若與軒轅十四同度,則益增其輝。土星若搐陵五,一生凶災連連。恆星同命盤,人運會暴起暴跌,可使人轉成鉅富,亦可使人妻離子散。公卿王侯、販夫走卒之別,就在於命盤的恆星。

中國占星術由於歷代戰亂紛紜,測候失傳,行星的觀測欠準,因此連推運也仰賴二十八宿的度,再摻雜一些神煞的迷信成分,如今幾近失傳。反之,西洋占星術掌握了行星的運動規律,以行星推運,既精準又靈驗。

有懂中國古代的星象學的麼

什麼是星象學?中國古代星象學經過長期的發展,到唐代發生了一次重要的質變 ,星象學,亦稱占星學,是"天文學之母",是探討天體對生物與無生物的作用,以及它們對天體影響力的反映。星象學在人類最早期的史料中即有記載,一般認為星象學是起源於古代兩河流域的閃米特人、印度、歐洲或中國的河洛民族。星象學首先在巴比倫盛行,接著向東傳到波斯、印度、中國;向西由希臘傳到埃及、羅馬和西班牙等地。占星是人們對天文學最早的感知,曾經有一段長久的時日,它們是一體的,星象學星象學是最精深的天文學。

中國古代占星學和星相書籍有哪些

【乙巳佔】唐李淳風傳世的占星學代表作

古代星相學

“箕”是星座嗎

箕:為東方七宿之第七宿,有四星,屬於人馬座,鬥在北,箕在南,又名「南箕」,

現存古代占星書主要有唐代李淳風《乙巳佔》、瞿曇悉達《開元佔經》、北宋王安石禮重修的《靈臺祕苑》以及明代的《觀象玩古》。

星相學與星象學的關係與區別

星相學,或稱占星術(ASTROLOGY),是星相學家觀測天體,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各種變化後,作出解釋,來預測人世間的各種事物的一種方術。

星象學引,亦稱占星學,是探討天體對生物與無生物的作用,以及它們對天體影響力的反映。星象學在人類最早期的史料中即有記載,一般人認為星象學是起源於古代兩河流域的閃米特人、印度、歐洲或中國的河洛民族;星象學首先在巴比倫盛行,接著向東傳到波斯、印度、中國;向西由希臘傳到埃及、羅馬和西班牙等地。占星是人們對天文學最早的感知,曾經有一段長久的時日,它們是一體的。星象學是最精深的天文學。前者是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方術,後者則是有著系統理論的學說

夜觀天象,有流星出紫微垣,古代占星學怎麼講,

在中國古代占星術中,紫微垣是代表皇宮的,有流星出紫微垣,這流星表示是皇宮派出的使者。流星大的帶來大的使命,小的帶來的使命小。流星發出隆隆響聲,是天使的憤怒的象徵。流星跑得快的,災禍到來就快,跑得慢的,災禍到來就慢。流星大而沒有光芒,預示的是眾人(百姓)的事;小而有光,預示的是貴人(當官權貴)之事。大而有光芒,預示的既是貴人,而且人也多。流星閃閃爍爍,時隱時現,是傷害破敗成事的象徵;前大後小,是憂恐的象徵;前小後大,是喜事的象徵;象蛇一樣曲折前行,是象徵有奸邪之事;去得很快,預示亊情一去不可復返;流星劃破天空的時間長,預示著事變的時間也長,時間短,則事變發生很快。大流星隕落下去的地方,那地方可能會起兵。在無風無雲的天氣,如有流星出現,很久才消失在天空,那就是大風吹翻房子,吹折樹木的預兆。如果有小流星上百數,向四面飛行,那就是百姓外流遷移的象徵。總之,流星的情狀不同,所預示的吉凶也不同。

流星的尾部長二三丈,光耀滿天,顏色光芒的,那是君主的使者,是天子命令他出去各地辦事的,如果從紫微垣出來的那顆大流星是青色的,表示國家有憂患,流星色彩青中暴紅,名叫“地雁”,所落之處會起兵。流星有光青紅,長二三丈,名叫“天雁”,這是軍隊的精英,所落之國會起兵,將軍應跟隨星所墜落的方向作戰。流星若是土黃色的,墜落之地會有地震等地質災害,或是那地方會大興土工,或修造陵墓。流星顏色發白枯骨的表示死喪,死喪出自皇宮,據流星大小定是誰;但流星白得燦爛有光,長得劃破整個天空,這是君主之星,君主將派遣將相隨軍向流星飛去的方向出征,那地方就會有殺戮死喪。流星顏色若是黑暗的,叫“樑星”天樑星主水災,它所墜落的方向有水患,君主將因水患而失去土地。一般流星從紫微宮直下墜落的,是應朝庭本宮之事;流星從紫微宮斜飛遠去的,應邊關之事。流星大指大事,小主小事。

中國古代占星學, 還有氣象學的書籍都有哪些,越多越好

周易、乙巳佔,追問:還有嗎補充:步天歌、大唐開元佔經

求詳細講中國古代占星學的書,古代現代當代的都可以 5分

人的命運是不可預測的 會因著 你做的 不同的事 有 不同的結果

相關問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