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吳姓的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3日

吳姓的歷史發展

與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吳姓的起源稍稍有點複雜,涉及炎帝、黃帝,還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大致有5個起源。 起源一 第一個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黃帝之前,有一個屬於姜姓的部落,這個部落以騶虞為圖騰。上古時,虞和吳同音,後來轉為諧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戰國時期,虞、吳才開始區別。所以這支部落把圖騰解釋為吳,把吳作為部落的名字。夏朝時,吳部落遷徙到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夏王少康時期,吳部落有個人叫吳賀,以善射著稱,曾和當時的神箭手后羿比射。這個姜姓吳部落的人,後來就以吳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 起源二 第二個起源,是出自黃帝姬姓。這個起源的吳姓,在歷史上最有名氣、對後世的影響最深遠、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數吳姓人公認的吳姓起源。  商朝末期,黃帝后裔古公亶父帶領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一帶)定居下來。他有3個兒子:太伯(又稱泰伯)、仲雍和季歷,季歷兒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讓季歷做他的繼承人,那樣就可傳給昌。太伯為了讓位,與仲雍帶著家眷遠走南方的吳越一帶,建立了吳國。春秋後期,吳國崛起,後來被越國所滅,吳國的遺民就以國為姓。這支吳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歷史。太伯沒有兒子,他去世後,弟弟仲雍繼立為吳君。仲雍接任國君後,繼續開拓太伯奠定的基業。在吳姓的發展史上,仲雍的地位僅次於太伯。仲雍下傳3代到周章。周章因不忘自己是周人後裔,故名為周章。周章繼位時,周武王已滅掉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大封天下諸侯,派人尋找太伯、仲雍的後裔。由於周章已當上吳君,就因地正式封周章為句吳國君,周章的弟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今山西平陸境內),建立虞國,仲被稱為虞仲。周武王又追封太伯為吳伯。太伯,被後世吳姓人稱為開氏始祖。仲雍,被稱為吳姓傳代血緣始祖。 起源三 第三個起源,源自祝融氏吳回氏族。顓頊的孫子老童,有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吳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吳部落的故地。當時正處於舜的時代,舜把掌管火種的光榮使命交給重黎。後來,重黎因罪被舜殺了,讓吳回繼任祝融氏。夏朝時,吳回的氏族遷到山西平陸的吳山。商朝時,這支氏族遷到山東臨朐,史稱王吳。商朝末期,有個叫吳伯的人,就是吳回氏族的後裔。算下來,這支吳姓的歷史有4000多年。 起源四 第四個起源,出自姚姓。舜是地處偏遠地區的東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領,接替堯的位置後,把部落遷到古吳之地(今陝西平陸吳山旁邊的歷山),史稱有虞氏。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後,封舜的兒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為方國虞國。虞國的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還幫少康復興夏朝。商朝建立後,虞國衰落滅亡,虞國的遺民以吳為氏。秦末農民起義的首領之一吳廣,就是姚姓吳姓的後裔。這支吳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 起源五 第五個起源,就是改姓了。清朝時,滿族的多個氏族集體改姓吳,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吳。如今,吳仍然是苗族中的一個大姓。 秦漢以前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周初,是泰伯的封地。至十九世孫壽夢的時候開始稱王,國勢也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首先向北臨近的齊、魯之間迅速遷徙繁衍。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子季札之後。其後遷入河南、安徽等省境。 公元前537年,吳楚交戰後,厥由被帶回楚國。此後,他流亡楚國,娶妻生子。後代以名為姓,形成吳姓的分支:厥由氏。夫差的兒子吳姑蔑,在與越人作戰中被俘,吳亡前數年,夫差的太子吳友和王孫彌庸也一同被俘,流落到越國。 秦漢時期吳芮屬吳徵生這一支,父親自楚遷居廬山。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吳姓歷史

一、尋根溯祖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贊助廣告

二、遷徙分佈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佈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臺灣始於1291年,入臺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鬥,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臺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臺灣國民黨中央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臺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世孫吳權於939年稱王,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豔即吳權之後。現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吳姓為第六大姓。東漢時有吳風進入朝鮮,發展至今,吳姓稱為朝鮮143個姓氏中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後,吳姓還有人移民南洋,遷至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國、緬甸等國,近代,又有人旅居歐美。

三、郡望堂號

【堂號】

"延陵堂":季扎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後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縣:西晉時分曲阿縣置縣。

濮陽郡:晉代時改東郡置國,西晉末改為郡。此支吳氏,其開基始祖為廣平侯吳漢的裔孫吳遵。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吳氏是季扎的後裔,為東漢吳恢之族所在。

長沙郡:秦時置郡。此支吳氏系季扎之後,其開基始祖為西漢長沙王吳芮。...餘下全文>>

關於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歷史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骸,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吳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NCIIS),吳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歷史上吳姓的名人

吳襄,清代大臣,著作家,安徽青陽人,字七雲,號懸水,1661年生。康熙52年(1713年)中進士,由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對詩文尤其喜愛,無書不讀。晚年因患有眼疾,目難久視,常常令後人或者侍人為他朗誦。他曾任《明.史》.《八.旗通志》等書的編修總裁,並著有《錫老堂詩抄》15卷(安徽省圖書館藏通志館抄本),《錫老堂文集》5卷,《畿輔河渠考略》2卷,1735年去.世。

六十一 .吳曙東,當.代林學家,教育家,安徽桐城人,1902年生,家庭十分貧.窮,在宗.族的資助下在桐城中學畢業。1921年去日.本.鹿.兒.島高階農林學校攻讀林業學,1925年回.國,先後任.浙江省林場技術員,浙江大學農學院,安徽學院皖南分院教員,教授,安徽東流高階農林學校校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安徽大學,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林學系教授。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主要著作有:《森林苗圃學》(上海永祥印書館,1952年),《造林學本論》,《森林經營學》,《農田防護林》,《城市公.害防治》等。1982年逝.世。

六十.吳德修,當代農學家,安徽宣城人,1926年生,1949年畢業於安徽大學農學專業,1953年後從事農業技術工作,歷任安徽省肖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高階農藝師。主持“淮北小麥大面積增產途徑及栽培技術”課題研究,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獎。主要著作有:《小麥栽培》(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治鹼改地造良田》(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董建議談養豬》(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另有《鄭州一號高產栽培技術探討》等數十篇論文發表。

五十九.伍蔚曾,現代外國語文學家,安徽定遠人,1906年生,193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英文系。建.國.後,曾任四川大學外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現代英語簡單陳述句的常用句型》.《英漢語法詞典》.《英漢科技常用短語詞典》等。

五十八.吳瑾光,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安徽歙縣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後在該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歷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教師,化學系教授,從事溶液絡合物及萃取機理的研究,近年來,用傅立葉交換紅光譜方法研究稀土絡合物化學.萃取化學和生物無機絡合物,開展稀土複合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的《萃取機理與稀土絡合物的紅外光譜研究》(此論文獲得國.家科.委.科技成果獎)等論文100多篇。

五十七.吳震生,清代戲曲家,安徽歙縣人,號可堂,寄寓浙江杭州,1692年生。曾任刑.部主事,與歷鶚交情很深。雖然為官刑.部,但是對戲曲獨有情鍾,創作了大量的戲曲作品。其主要著作有:傳奇《換身榮》.《天福降》.《世外歡》.《秦洲樂》.《成雙譜》.《樂安春》.《生平足》.《萬年稀》.《鬧華州》.《臨濠喜》.《人難賽》.《三多全》.《地行仙》等,合稱《玉屋書屋十三種傳奇》,又名《太平樂府》,清代乾隆年間刻本刊印,現多家圖書館有收藏,1752年病.逝。

五十六.吳澄,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著名醫學家,安徽歙縣人,字鑑泉,號師郎。少年時期勤奮好學,熟讀經書,特別喜愛《易經》。後因多次應試不中,隨棄文學醫。他關門閉戶,攻讀醫書達十年之久,並拜師學習,能博採眾長,結合臨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醫療技術,治好的病人不可記數,一時名聲大振。後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彙集各家學說,於乾隆四年(1739年)著成了五十卷的醫書《不居集》,並刊行於世。這是一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直至今日,仍然是中醫學不可不讀的著作,並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作用。另外,他還留下《傷寒症治明條》,《推拿神書》,《易醫會參》,《師......餘下全文>>

關於吳姓的調查報告作文200字

關於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姓氏,光我們班就有好多種。大家常在一起開玩笑地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因此,我對姓氏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心,決定在這一方面下一番功夫。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上網瀏覽,瞭解吳姓的來源和吳姓的歷史名人。

2、瞭解吳姓人口的分佈情況和人口數量。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傳說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中國人口現在有16億,其中吳氏人口約3000萬,3000萬/16億=1。875%

3、歷史上的名人:吳道子、吳承恩、吳勉、吳起、吳廣、吳三桂、吳敬梓、吳沃堯、吳昌碩、吳其浚、吳懋。

四、結論

1、漢人吳姓歷來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大姓氏之一。追根溯源,吳姓是從上古周族生根發派的。古公亶父是上古周族的領袖,即周太王,傳為后稷自發第博十二代孫,也就是周文王之祖父。相傳古公亶父有3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其子姬昌又自幼聰明過人,因此古公亶父打算讓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傳位給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意,就自動讓賢,到東南海去。他們帶去先進的中原文化,在江蘇一帶建立了吳國。太伯、仲雍相繼為君,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強大起來,吳國君王闔閭任用子胥為相,孫武為將,一度攻破楚國。他的兒子夫差打破越國,戰服齊軍,北上與晉爭霸,吳成為當時的強國。後來夫差驕傲自大,不聽伍子胥的勸諫,貽戰機,結果被越王勾踐打敗,弄得國滅身亡。夫差的子孫流散四方,以國為姓,稱吳氏。

2、在歷史長河中吳姓人才輩出。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明朝小說家吳承恩,貴州黎平侗族英雄吳勉,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吳起,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吳廣,大將軍吳三桂,傑出諷刺作家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沃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吳昌碩,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吳其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社會主義先鋒黨吳懋。

3、中國人口現在有16億,其中吳氏人口約3000萬。

吳姓的歷史和名人故事

吳泰伯

生於公元前12世紀,壽九十一歲。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歷。季歷子昌有聖瑞,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泰伯、仲雍為遂父志,而奔荊蠻,斷髮文身,建勾吳古國,從者千餘家。築泰伯城,鑿伯瀆港,傳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吳姓後裔奉為始祖,卒後葬鐵山(在鴻山鎮),為江南第一古墓。

吳 起

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 芮

秦朝時,吳芮以才能出眾,當上了番陽(今江西鄱陽東)縣令。他為政深得民心,百姓尊為“番君”。秦末農民起義。吳芮縱觀天下大勢,知秦必亡,遂率領當地越人起兵響應。後轉戰西北,與項羽等入關破秦,立下汗馬功勞,項羽封他做衡山王。漢朝一統天下,分封功臣,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食邑3千戶。

吳道子

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 玠

南宋抗金名將。字晉卿,年未二十參德順軍,後移居水洛(今甘肅莊浪)。 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後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因功官至四川宣撫使。

吳 璘

南宋將領。字唐卿。吳玠之弟。他智勇雙工,與他兄長一起成為著名的抗金大將軍。

吳承恩

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敬梓

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

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濬

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吳本傲

近代人文學家、詩人、作家

吳姓現代人物

吳邦國、吳伯雄、吳官正、吳儀、吳學謙、吳基傳、吳勝利、吳健雄、吳昌碩、吳運鐸.

歷史上姓吳的名人

吳 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促進了楚國的發展,後被殺。

吳 廣: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被害。

吳 芮:西漢初諸侯王,秦時任番陽(今江西省波陽東)縣令,秦末率兵起義,因助漢高祖稱帝有功,被封長沙王。

吳 漢: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人,東漢大司馬,為南陽吳氏代表人物,因助漢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為廣平侯,使其家族成為東漢初吳姓中最為顯赫的家族。

吳 均:吳興故鄣(今浙江省安吉)人,南朝梁時文學家,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辭清拔,時稱“吳均體”。

吳 兢:汴州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唐代史學家,官至衛尉少卿兼修文館學士,著有《武后實錄》、《貞觀政要》等書。

吳 炳:毗陵武陽(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4)畫院待詔。光宗皇后李氏愛其畫,恩賚甚厚,賜金帶。工畫花鳥,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鑑》謂其畫“寫生折枝,可奪造化,彩繪精緻富麗”。所作謹守院體畫風格。畫跡有《春池睡鴨圖》《山茶鵓鴿圖》《鴛鴦瑞蓮圖》《寶珠玉蝶圖》《折枝絳桃圖》《折枝芍藥圖》《雞冠花圖》《玫瑰圖》《長春圖》《水仙圖》等43件,著錄於《南宋院畫錄》,均“簡易有生趣”,“精彩如生”。傳世作品有《出水芙蓉圖》及《嘉禾草蟲圖》,現藏故宮博物院;《竹雀圖》冊頁,絹本,設色,縱25釐米,橫25釐米,畫下側署款“吳炳畫”3字,是吳炳之代表作,藏上海博物館。

吳 鎮:嘉興(今屬浙江省)人,元代傑出畫家,以山水、墨竹而著稱,為“元四家”之一。

吳道子:唐代著名畫家,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他所作人物、鬼神、鳥獸、臺閣都冠絕於世,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遊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昌齡:元代著名戲曲作家,山西大同人。 雞 吳承恩:明朝著名小說家,山陽(今江蘇省淮安縣)人。以著有中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而流芳於世。

吳三桂:江蘇省高郵人,清代平西王,明末任總兵駐防山海關,因引清兵入關被封為平西王,後在康熙年間因叛亂被殺。

吳敬梓:清代著名小說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於世的傑出諷刺作家,其書從多方面揭露當時社會醜惡,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傑出作品。。

吳沃堯:清代著名小說家,廣東省南海(今廣州市)人。著有小說影響最大的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浙江省安吉人。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雄渾蒼老,獨當一派 。

吳有訓:江西省高安人,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參與了近代量子物理學誕生和發展,歷任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副院長、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常季等職。

關於吳姓歷史和現狀研究報告

一、歷史

1、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扎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扎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吳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資訊系統”(NCIIS),吳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誌》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吳姓的起源?

baike.baidu.com/view/45245.html?wtp=tt

尋根溯祖

[編輯本段]

1、以吳國號為姓,出自姬姓,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商朝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幹,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時,有聖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泰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後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泰伯死後,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後,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並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蘇蘇州。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後吳王壽夢的後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後裔獨立發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後,其子孫便以國為姓,稱吳姓。

2、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後代有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舜後有吳姓。一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亦有吳氏。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後有吳姓。

3、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據有關資料所載,相傳為上古顓頊帝(高陽氏)時吳權的後代。

4、夏代國王少康時有吳賀,其後為吳氏。

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週族部落,首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編輯本段]

吳國滅亡後,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後還繁衍於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佈於大江南北。唐高宗時有吳姓將佐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唐僖宗時,有吳姓將佐隨王審知入閩,皆在福建安家落戶。宋明以後,吳氏稱雄於東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孫吳宣是後蜀駙馬,家族顯赫一時。吳宣的5世孫吳吉甫是吳氏入粵始祖。

吳氏遷居臺灣始於1291年,入臺第一人是元朝禮部員外郎吳光鬥,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臺灣)。明朝末年以後,福建、廣東沿海吳氏有許多人前往澎湖、臺北、高雄等地謀生創業。發展至今,其中最為顯赫的一支是吳伯雄家族。吳伯雄現任臺灣國民黨中央常委、臺北市市長等要職,其家族號稱吳氏"全臺第一家"。

吳氏遷居香港,大約始於元代。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吳氏在東渡日本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進入今越南地區。其中季扎的50......餘下全文>>

吳姓是什麼時候才開始繁榮的

吳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

尋根溯源自姬姓,以國為氏,為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後裔。

2、據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古帝顓頊時期吳權之後裔。

3、據有關資料所載,出自遠古時代部落有虞氏的後裔。

4、出自夏代少康時著名弓箭手吳賀的後代。5、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產生吳姓。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陝西岐山一帶,有一週族部落,首 領被稱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 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 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 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其王族支庶 子孫不忘亡國之恨,便以國名“吳”為姓,泰伯也就成為了吳姓的得姓始祖。

相關問題答案
關於吳姓的歷史?
關於伍姓的歷史名人?
關於唐姓的歷史名人?
關於鄭姓的歷史人物?
關於徐姓的歷史和現狀?
關於張姓的歷史名人?
關於鄧姓的歷史名人?
關於宋姓的歷史名人?
關於虞姓的歷史名人?
關於劉姓的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