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寒衣節是什麼意思

寒衣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同時,這一天也標誌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鬼節"的來歷?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贊助廣告

每年農曆七月十四/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準備一償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農曆7月14/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淨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贊助廣告

鬼節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巨集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連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連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連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連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連於農曆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連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上說古時候的這一天,人們會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凱泰曾有詩曰:“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描寫的便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鬼節的習俗。

由此可見,“鬼節”是因傳統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國北方的人們仍然在這一天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雖然祭祀方式簡單,但基本上儲存了鬼節淳樸的意義。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燒去的禮物也不同了,但永遠捎不完活著的人對遠去親人無盡的綿綿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著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想念過去人的時候,其實也在思考著自己今天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網際網路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餘下全文>>

鬼節來歷,傳說

鬼節-------鬼有千千結

一。鬼節溯源------人與鬼的糾結

中國三大鬼節: 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寒衣節(十月初一)。

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中國鬼節──正名“盂蘭節”就是指道教的中元節,

這一天也是佛教舉行盂蘭盆會的日子。據說在這一天,地藏王菩薩要大開地獄之門,地獄裡的鬼都會出來接受超度和享受祭祀。這一天,每家

每戶都要祭祀死去的親人。

道家說法:「中元」是道教的說法: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道經以正月十五是「上元」,為天

官賜福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是「中元」,為地官赦罪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

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是「下元」,為水官解厄日。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是

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

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

大帝及祖先。盂蘭節的起源是博愛的表現。

佛教典故: 盂蘭節原意是敬賀和感恩的意思,最早起源是公元前五世紀的印度。據佛經《枷藍經》《盂蘭盆經》《目蓮救母》所載,相

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大目犍蓮(目連或者說木蓮)的修行者,是佛祖座下神通力最強的弟子。是個很了不起的大孝子,他在修證佛法的過程中開發出了智慧和身體的潛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稱(即有了特異功能),能夠用“天眼”觀察世界。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皮骨相連,日夜苦悶相續,境況堪憐。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心痛,於是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佛祖教訓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阿鼻無間地獄,受無間苦,在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印度雨季期間,僧眾結夏安居三個月,此日是安居結束的日子),以百味飲食置於盂蘭盆中以供養三寶,就是佛法僧,以這樣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現生父母在厄難中者,脫離餓鬼道,到人世或天界享樂。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宴請十方僧侶齋食,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等十方僧侶為母親誦經超度,也為騷擾木蓮母親的冤魂超度,讓母親可以得到安寧。

“盂蘭盆”三個字都是梵語譯音,意為救倒懸。盂蘭盆會是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宗親的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

ULLAMBANA)也就是盂蘭會」因為七月十五接近收穫的季節,重要也是一年中既不熱也不冷的時候,所以最適合超度遊離的冤魂。 後世便跟相

仿效,統統在七月十五這一天齋宴十方僧侶,希望自己的先祖死後得到超度安寧。這個故事和習俗自達摩先師傳到中國。中國人卻出奇地想到

,與其請僧侶齋食,倒不如把供品供奉那些纏繞先祖的冤魂。慢慢地,七月十五的盂蘭節經中國人改變為七月十四的鬼節。在這一天,每家每

戶都擺開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附近的冤魂,希望家宅和順,先祖安寧。

在中國,“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

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餘下全文>>

鬼節的由來、

由來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各為三官大帝的誕辰。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雞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則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因為懼厲的心理,民眾於日常生活中複合儒、佛、道三教,成為農曆7月15日的中元節,民間則稱農曆7月為"鬼月"。

佛教傳入後,佛教徒根據印度一種佛教儀式追薦祖先,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節日是怎麼由來的 40分

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中國節日由來,大體地節日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

曆法節氣

中國自古以 農為本,以農立國。早在7000多年以前,原始農業已經出現了南北分野,北方以粟作為主,南方以稻作為主。農業生產有很強的季節性特點: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曆法反映了農業生產規律,對指導農業生產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歲時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有些節日如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等,則是由節氣直接發展而來的。 歲時節日與歷日節氣關係十分密切,但歷日節氣本身並非節日,除上述少數者外,只是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提,節日的形成還必須有一定的風俗為其內容。

原始崇拜

中國原始先民常常把某些動物奉為神明加以崇拜,最典型的要算龍圖騰崇拜。

禁忌迷信

在生產不發達的上古時代,當人們無法解釋大自然的奧祕,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便產生了許多禁忌和迷信觀念。春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放爆竹習俗原意是避山魈惡鬼,後來增加了祭祖、供神、團圓、娛樂等內容。這類禁忌迷信是一種消極防範手段,反映了人們趨吉避禍的願望。

祭祀

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原是以祭祖為源,以祭祖事鬼為主要節俗活動,所以又叫三“鬼節”。清明掃墓包含有懷念祖先,勉勵後人之意。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

宗教

中國民俗節日深受宗教影響,許多節日都來源於宗教。宗教節日流傳到民間,逐漸形成了廟會等一系列節俗活動。

多神信仰

中國是個多神信仰的國家,有些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被奉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而產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節日。節日是一個能動的文化因子,節日雖有固定的時間,但它的內容卻處於不斷髮展和變化之中。 日常衍生近現代出現的節日,大多與環境和人文出現,適應人們日常生活衍生出來的節日,從一小部分人倡導,到後來廣為流傳。例如世界水日,時間眼日,315消費者保護節日。

中國各個節日的由來

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春節農曆新年、新春、年節、大年一年之始,最重大的節日之一。

正月初四接神日迎神日灶君與民間諸神回到人間的日子,故家家戶戶虔誠祭拜,迎接諸神。

農曆正月初七人日眾人生日,傳說女媧創造蒼生,於第七天造出人來,故此初七為人的生日。

農曆正月初八穀日傳說女媧創造蒼生,於第八天造出穀子來,故此初八為谷的生日。

農曆正月初八順星節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祭拜順星祈福。

農曆正月初九天日節玉帝誕、玉皇誕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

農曆正月初九地日節傳說這是石頭的生日。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天官誕、小正月、元夕、燈節新年第一個望日,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有賞花燈、吃湯圓的習俗。由於是古代少有能讓未婚男女外出賞燈相見的日子,也被視為“中國情人節”之一。

農曆正月二十天穿節流行於客家民系,源於古代女媧補天傳說,為客家人感念女媧補天相助的特殊節日。

農曆正月廿五填倉節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

農曆正月三十正月晦晦節此日無月,正月的晦日受到漢族格外的重視,被當做一個節日來過。

農曆二月初一中和節太陽生日。

農曆二月初二春社土地誕、福德正神誕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春龍節、龍頭節流行於中國北方,為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之日,也意謂著在此之後雨水會漸多。也有人認為“龍抬頭”指的是百蟲開始於初春甦醒。

農曆二月初二或十二、十五花朝節花神節、花神會流行於中國北方,百花之神生日。

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三月三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春遊踏青的節日,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被視為“中國情人節”之一。

農曆三月初三黃帝誕軒轅黃帝誕華夏民族祖先黃帝的誕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熟食節、禁菸節、冷節這天不生火,只吃冷食。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五月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夏季驅瘟散疫和祭龍的節日,後來加入紀念屈原。

農曆五月二十分龍節流行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相傳這天小龍會離開老龍,至廿五會聚。

農曆五月廿五會龍節流行於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分龍節時小龍離開老龍,至廿五會聚。

農曆六月初六天貺節六月六、晒蟲節、蟲王節、回孃家節、姑姑節

農曆六月廿四觀蓮節蓮花生日。

農曆六月廿五五穀母節稻穀收成之時,是慶祝豐收之時,農戶會大拜穀神。

農曆七月初七七夕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傳說牛郎織女於鵲橋相會之日,是亦乞巧許願之日。

農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元節與盂蘭盆節中元節、盂蘭盆節、盂蘭節、地官誕、七月半、鬼節地官誕和祭祀靈魂的日子。

農曆七月廿二財神節玄壇真君與增福真君得道日玄壇真君、增福真君成道日,兩真君皆為財神。

農曆七月廿九地葬節

農曆八月初一天灸日天醫節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秋夕、八月節、月節、團圓節賞月、吃月餅、玩燈籠等。

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重九節、菊花節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習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授衣節、冥陰節祭祀祖先的日子。

農曆十月初十前後十成節重十節、雙十節、豐收節慶祝豐收的日子。

農曆十月十五下元節消災日、水官誕、水官節、下元水官節水官大帝禹的生日。

農曆十二月初七驅儺日

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相傳是釋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的日子,故又被稱為“佛成道節”。

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牙東南沿海地區......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寒衣節的由來?
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由來?
寒衣節的來歷?
女兒節的由來?
下元節的由來?
植樹節的由來和意義?
藏族的雪頓節的由來?
韓國端午節的由來?
國慶節的由來和意義?
母親節和父親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