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的風俗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納西族有哪些節日習俗?

春節:

春節,除夕宰雞,以飯和肉喂狗,用豬頭拜灶君,然後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門,全家帶著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墳上拜年。初二洗頭洗腳。初三祭天,這是整個村寨的共同活動,有的地方祭天時只許男子參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初一到十五均不勞動,在家玩樂,青年們則隨各地習慣舉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娛活動。

棒棒會:

納西農事節日,後演變為交流竹木農具的節日,又稱老會。每當農曆正月十五,納西族人便聚集在各集鎮,交流生產資料,以備春耕。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小年:

贊助廣告

小年是雲南省寧獲彝族自治縣永寧納西族人民的節又、也叫做牛馬年,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日舉行,用來酬謝牧童一年來的辛勞。屆時。孩子們可得到家長縫製的新衣褲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隻豬前腳、兩根豬肋骨以及雞蛋、麵餅、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別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樣可在寄宿戶中得到同樣禮機一歹節日裡,歌舞和賽馬活動為大家帶來歡樂。一賽馬,也稱"跑罐子",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能有幸喝到頭一罐美酒。目前,組織兒童看電影,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為古老的節日又增添了新內容。

火把節:

納西族的火把節定於舊曆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三天,是納西族人民僅次於春節的一次隆重節日。火把節的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紮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收。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贊助廣告

農具會:

正月十五麗江農具會,正月二十日白沙農具會,都是納西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高潮,也是這個節慶的結束和新的一年備耕生產的開始。白沙農具會在明清時叫"白沙廟會",納西語叫"白沙堂美空棒",意即"白沙大寶積宮開門"。是明代建築"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寺廟一年一次的開門日。主要是讓人們進香拜佛。近半個世紀來,成了交流農具為主的節日,故人們名副其實地稱為"白沙農具會"。屆時,鄰近各縣農民紛紛來此買賣農具和馬匹,趕會期間熱鬧非凡。

北嶽廟會:

二月初八的北嶽廟會,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保護神或戰神"三多"的盛大節慶。北嶽廟,因南詔時曾封玉龍山為北嶽,三多廟建在玉龍山麓而得名。納西人認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權威的神,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祀。三多的信眾頗多,香火之旺,當居麗江所有寺廟的首位。

龍王廟會:

三月十五的龍王廟會,也叫黑龍潭會,既是納西族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人民的物資交流會。會期三至五天。參加廟會的人,除麗江及鄰縣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等地的商旅及一些外省客商。屆時,黑龍潭附近臨時闢出的廣場中,商棚林立,商品琳琅滿目,人來人往,熱鬧異常。當地人民爭先購買內地來的日用百貨,外商則收購當地的土特產品。這種互通有無的關係,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會期中還伴有唱滇戲、賽馬及唱納西族民歌等文化娛樂活動。

騾馬會:

七日騾馬會,是納西族人民的又一重要節日。於七月中旬在麗江縣城西獅子山後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牲口交易為主。屆時,滇西北各縣及大理等地農民,攜帶土特產品到麗江出售,買回著名的麗江騾馬、銅器等。一個會期中上市或成交的牲畜達一、兩......餘下全文>>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不是火神節。火神節是漢族民俗。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如下:  1、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  2、新年,農曆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3、棒棒會,農曆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納西族節日“棒棒會”標誌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  4、三朵節,“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每年農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戰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納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從1987年起,每年農曆2月8日的“三朵節”成為法定的納西族民族節日。  5、火把節,農曆6月24至26日,是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最初起源於藉助火抵制各種天災。納西語稱此節為“川美生恩”。  6、七月騾馬會,是麗江納西族的節慶活動,在農曆七月中下旬舉,為期一至二週,以騾馬、牛等大牲畜為主,因此又叫“七月騾馬會”。  7、“燒包”節,農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過“燒包”節(即中元節),納西語稱這節日為“三美波計”  8、納西族還有諸多節慶習俗,諸如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白水臺會”;永寧納人(摩梭)的祭幹木女神山等。  簡介火神節:  農曆正月初七日為火神節。火神是漢族傳說中的司火之神,名祝融、回祿,又稱火德星君。魯西、魯南菏澤、濟寧等地一帶有在火神節送火神的習俗。是日,家家都綁紮柴把,柴把內夾帶鞭炮,上插火神牌位。入夜,後生輩齊集村頭,高舉柴把排成長列,點燃後奔跑著朝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到原野或山上。火光輝映,鞭炮聲聲,遠遠望去宛若游龍,景像頗為壯觀。據說送火神可保全年不發生火災。

納西族的節日有哪些?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火把節、東巴會、棒棒會、三朵節、三月會、七月會。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民俗習慣   一、居住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榦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一個高出地面的灶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製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灶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佈局。納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佈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闢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採用石頭砌成,牆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牆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簷,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二、服飾   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各地婦女服飾則有差異。中甸縣白地一帶婦女,身穿對襟長衫,再系百褶長裙,腰束毛織綵帶,腳穿雲頭黑靴,背披白毛山養皮,編髮盤辮,保有古風,寧蒗縣永寧一帶摩梭婦女,頭戴布料大包頭,身穿大襟小褂,系長可及地百褶裙,腰繫綵帶,美觀大方。麗江縣大研一帶納西族婦女,從清初改土歸流以膈衣著便有很大改變,上空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著長褲,腰繫用黑、白、藍色棉布縫製的圍裙,上打百褶,下鑲天蘭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既可保暖,又可墊揹負重。近年,一種既保持納西古裝特色,又有現代服飾特點的新型青年婦女服飾問世,其產要特點是改大襟的坎肩為對開或半邊開收腰坎肩,改圍腰為長裙,在禮儀活動中頗受歡迎。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樗。它一般是整塊純黑色羊皮製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疑著6釐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一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斗七星,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一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晴”,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三、飲食   納西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和大米為主,加工製作成窩頭、饅頭、粑粑、米飯等花樣,山區雜以洋芋、蕎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雜鍋菜、火鍋和大塊肉。城鎮、壩區的烹調技術較高,待客時,飯前多設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大碗”、“六碗六盤”等花色品種很有特色。宴請貴客多用“三疊水”,一般用三種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個層次,菜譜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   四、禁忌   禁忌是虛構的危險,恐怖的心理,自我限制和消極防衛。納西族的禁忌有:   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進家門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孃家。正月初一晨忌婦女早起床   忌跨豎在門口的陸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鍋石,忌水潑火塘中的火。   客人進屋忌諱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邊的座位。   忌戴頭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   晚上點火回家,忌火把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 忌先入臥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時,屬相剋者忌在現場。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

東巴會

每年農曆3月5日,納西族聚居地的東巴雲集中部東巴聖地--麗江玉水寨,在這裡舉行一年一度的東巴會,場面盛大。 這天,東巴們早早來到玉水寨東巴什羅廟。點燃香爐,燒大香,祭拜神靈和祖先,祭拜東巴始祖東巴什羅,並且誦經,做法事。東巴會也是各地東巴"比武",展示各自才華、技藝的機會。各地的東巴一個接一個按自已的風格誦東巴經,跳東巴舞。爾後,相互交流經驗,切磋學習。他們都熱愛自已的民族,熱愛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責任感使他們走到一起,為傳承古老的納西文化,併發揚廣大而共同努力。

棒棒會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後,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並逐步發展成為準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近年又增加了果樹苗術、花卉盆景交易內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移到新城區。除了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明代以來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易為主的傳統節日。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了雞魯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三朵節

“三朵”為玉龍雪山之神靈,是傳說中能征善戰、濟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納西族千百年來崇奉為保護神。據東巴古籍記載,三朵屬羊,所以在過去,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納西族都要到麗江白沙"玉龍祠'(即北嶽店)隆重祭拜三朵神,有的還在自己家中舉行"祭三朵"儀式。除祭拜活動外,還要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由於二月初八正值"萬朵山茶"盛開,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納西人民的踏青遊春節日。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八屆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將農曆二月八時儼三朵節"定為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這天全縣放假一我並由縣政府具體安排各種節日活動,如舉辦各種展覽群眾遊園賞花、召開有關學術討論會等。屆時,遊人如潮,滿城歡騰,晝夜歡歌,熱鬧非凡。如今納西三朵節,業已成了麗江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盛會。

三月會

麗江三月會於每年農曆三月舉行,會期一般七天。原為祭龍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麗江城北黑龍潭修建了玉泉龍神祠,始在這裡舉辦三至五天的三月"龍王廟會"。辛亥革命後,麗江商業勸工會借祀龍王之機,進行百貨交流,並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間闢出以驟馬為主的牲口、交易市場。遠近客商不斷牽驟驅馬而來,玉泉逐漸變成驟馬集市中心,三月會始而演變為驟馬物資交流會,一直延續至今。三月會期間,除了交流山貨藥材、土特產品、日用百貨及驟馬牲畜外,還組織體育比賽、民歌播唱、古樂演奏等活動。麗江城內人山人海,充滿節日的歡樂氣氛。

七月會

麗江七月會,於農歷七月中旬舉行,是納西人的又一重要節日。會期十天左右。因以驟馬、牛等大牲畜交易為主,又稱"七月驟馬會"。七月會,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傳說納西族創世祖先崇忍利恩,經歷洪水劫後餘生,與天神的公主襯紅褒白邂逅相愛,衝破重重阻撓,終於成婚,在從天上返回人間創世時,把天宮的馬匹交易會也傳回故鄉,於......餘下全文>>

納西族民族的節日都有那些?

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最具特色的要數棒棒會。

春節:春節,除夕宰雞,以飯和肉喂狗,用豬頭拜灶君,然後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門,全家帶著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墳上拜年。初二洗頭洗腳。初三祭天,這是整個村寨的共同活動,有的地方祭天時只許男子參加。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初一到十五均不勞動,在家玩樂,青年們則隨各地習慣舉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娛活動。

棒棒會:又稱“米拉會”,是雲南麗江納西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農曆正月十五。納西農事節日,後演變為交流竹木農具的節日,又稱老會。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是火神節嗎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不是火神節。火神節是漢族民俗。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如下:

1、祭天,是納西族東巴教最大的儀式之一,也是納西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在正月間舉行。

2、新年,農曆正月的過年在納西語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庫市”,意為“新年”。過節期間,納西民間要舉行一系列傳統的辭舊迎新活動。

3、棒棒會, 農曆正月十五,是納西族傳統節日,民間稱之為“棒棒會”。納西族節日“棒棒會”標誌著春節節慶的結束,春耕生產的開始。

4、三朵節,“三朵”是納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護神,又稱為“阿普三朵”,意為“祖先(或爺爺)三朵”。相傳他屬羊,是個戰神。每年農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鄉民眾到三朵閣來燒香拜神;納西人凡出遠門都要到三朵閣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戰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納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從1987年起,每年農曆2月8日的“三朵節”成為法定的納西族民族節日。

5、火把節,農曆6月24至26日,是納西族傳統的火把節。最初起源於藉助火抵制各種天災。納西語稱此節為“川美生恩”。

6、七月騾馬會,是麗江納西族的節慶活動,在農曆七月中下旬舉辦,為期一至二週,以騾馬、牛等大牲畜為主,因此又叫“七月騾馬會”。

7、“燒包”節,農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過“燒包”節(即中元節),納西語稱這節日為“三美波計”

8、納西族還有諸多節慶習俗,諸如香格里拉三壩鄉的“白水臺會”;永寧納人(摩梭)的祭幹木女神山等。

簡介火神節:

農曆正月初七日為火神節。火神是漢族傳說中的司火之神,名祝融、回祿,又稱火德星君。魯西、魯南菏澤、濟寧等地一帶有在火神節送火神的習俗。是日,家家都綁紮柴把,柴把內夾帶鞭炮,上插火神牌位。入夜,後生輩齊集村頭,高舉柴把排成長列,點燃後奔跑著朝西南方向把"火神"送到原野或山上。火光輝映,鞭炮聲聲,遠遠望去宛若游龍,景像頗為壯觀。據說送火神可保全年不發生火災。

什麼是雲南等地白族佤族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百度,,,

我國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

白族

三月街 農曆三月十五日 侗年 農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鬥牛節 農曆二月

漁潭會 農曆八月十五日 吃新節 農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獨龍族

卡崔哇 農曆十月中下旬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駭十日 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曆三、四月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鄂倫春族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

相關問題答案
納西族的風俗傳統節日?
納西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納西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納西族的風俗?
壯族的主要傳統節日?
水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漢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回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布依族有什麼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