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韓姓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9日

韓姓歷史名人

韓信:西漢初期官至大將軍,封為楚王,後貶為淮陰侯。著名軍事家。他智勇雙全,治軍嚴明,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屢建奇功,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之頌。與張良、蕭何並稱“興漢三傑”。著有《兵法》三篇。

韓愈:唐朝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開宋明理學之先河。他還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稱為“百代文宗”。

韓非: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創始人韓國公族(今河南禹州人),與李斯同師事荀卿。他縱觀天下形勢,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緣道理以從事”,實現“法、術、勢”合一,以收“道法萬全”之效果。

贊助廣告

韓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韓愈的侄孫子。生性放蕩不拘,不好讀書,只好飲酒,世傳其學道成仙,在二十歲時去洛下探親的時候,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訊全無。在唐元和年間,忽然回到長安,衣衫破舊,行為怪異,韓愈讓他入學校和學生們讀書,但韓湘子和學員討論時一言不發,只跟下人賭博,喝醉了就睡在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頭,韓愈擔心不已,問他“人各有所長,就算小販也有一技之長,你如此胡鬧,將來能做什麼呢?”韓湘子說:“我也有一問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韓愈問:“那你能做什麼?”當時正值初冬季節,令牡丹花開數色,又嘗令聚盆覆土,頃刻開花。韓湘子後傳說跟呂洞賓學道。位列仙班。

贊助廣告

韓復榘:河北省霸縣人,行伍出身,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後脫馮附蔣,任山東省主席八年,捕殺大批共產黨員、人民群眾,鎮壓共產黨領導的農民武裝暴動。同時截留地方稅收,擴充自己的軍隊,與蔣介石的中央保持半獨立關係。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山東軍事,承擔黃河防務。日軍進攻山東時,不戰而放棄山東。後又與劉湘等人密謀倒蔣。1938年1月11日被蔣介石邀至開封參加北方將領會議。後扣押至漢口,24日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處決。

韓 當:字義公,幽州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省遷安)人,與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國吳名將、都督。因為長於弓箭、騎術,膂力過人,武藝高強,英勇善戰,被孫堅賞識。參加過多次重要戰役,佐孫氏屢建戰功,熟悉水戰,勇猛過人。222年夷陵之役,與大都督鎮西將軍陸遜、昭武將軍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鄉攻擊並大破蜀軍。轉任為威烈將軍,封都亭侯。曹魏的上軍大將軍曹真攻擊南郡,韓當保守東南方,在邊境身為將帥,激厲將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孫權稱善。223年,封石城侯,升遷為昭武將軍,遙領荊州冠軍郡太守,後來又加都督的稱號。統帥敢死及解煩營兵萬人,討伐丹陽郡賊寇,擊破。旋即病逝。兒子韓綜承襲侯爵、統領兵馬。

韓 滉:唐代畫家。字太沖,長安(個陝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這樣一位高官顯貴,卻尤好畫田家風俗,人物水牛曲盡其妙。《宣和畫譜》記載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現農村生活與生產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畫,與張萱、周棠所表現的綺羅人物有所不同,兩者似不可比,把選材重點從宮廷、豪門生活擴大到當時的農村,這是我國風俗畫發展中的 大進步。韓滉描寫農家風俗的繪畫,至今傳世的只有這幅《五牛圖》。

韓 偓:唐代詩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歷任左拾遺、刑部員外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辭不受。後因忤朱溫,兩遭貶謫。又詔復為翰林學士,懼不赴任,入閩依王審知。他十歲能詩,李商隱贊為“雛鳳清於老鳳聲”(《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詩多感時傷亂之作,頗具風骨。而其《香奩集》則輕薄香豔,開“香奩體”詩風。著有《玉山樵人集》等......餘下全文>>

歷史上韓姓名人有哪些?

韓非子、韓信、韓愈

歷史上姓韓的女名人

翼敬皇后韓氏(?-?),後周義祖郭蘊妻。韓氏事蹟不詳,只知她嫁與後周義祖及生後周慶祖郭簡,後來贈封陳國夫人。廣順元年(951年)五月,後周太祖郭威即位,追尊韓氏諡號為翼敬皇后。

恭淑皇后韓氏(?-1200年),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南宋皇帝宋寧宗趙擴的皇后,為寧宗時期權臣韓侂冑的族人,父韓升揚州觀察使,母莊氏封安國夫人。淳熙十二年(1185年)八月嫁給趙擴,封新安郡夫人,晉崇國夫人。趙擴即位為寧宗後立為皇后,慶元六年(1200年)病逝,諡曰恭淑,葬永茂陵。、

這兩位應該算的上歷史上出名的韓姓女子了。古代能留下姓名的女人還真不多

東漢時韓姓名人有哪些?

韓焉漢武帝的男寵,韓頹當漢朝初年大將韓焉的爺爺

新百家姓排名

中國最新姓氏人口數目的排名,由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列出了前100名。

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柴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曹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001、李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佔比例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002、王姓:約佔漢族人口的7.41%,人口眾多。

003、張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7.07%。尤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為最多。004、劉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5.38%。北方地區的河北、內蒙古、遼寧、京津地區中劉姓比率較高,約佔該地區漢族人口的8%以上。

005、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4.53%,南方地區多陳姓。在臺灣、廣東二省,陳姓約佔本省人口10%以上,為省內第一大姓。

006、楊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3.08%,在全國分佈極廣,尤以長江流域的省份多楊姓。007、趙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29%。

008、黃姓: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2.23%。黃姓在要集中於江南地區,廣東省的黃姓人口最多,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19%。四川、湖南、廣西、江西等省黃姓人口也比較多,以上五省的黃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黃姓人口的56%。

009、周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2.12%。在長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佔比例相對其他地區要高。

010、吳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2.05%。江南各省吳姓均佔省人口總數的2%以上,尤以福建為高,約佔該省人口5%,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江南大姓。

011、徐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1.73%。尤以河南、山東、浙江最多!

012、孫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52%,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福建、廣東、湖南最多!

013、胡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31%,為中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個大姓之一。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約佔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約佔全國漢族胡姓13%。

014、朱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6%,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安徽、江蘇、山東最多。

015、高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21%,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為多。

016、林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8%,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尤以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多此姓,三省林姓約佔全國漢族林姓人口60%。

017、何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7%,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之一。以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多此姓。

018、郭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1.15%,為中國人口最多的超過1%的十九個姓氏......餘下全文>>

韓姓氏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韓(Hán 韓)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為唐叔虞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曲沃武公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韓厥7世孫建立韓國,公元前230年被秦所滅後,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韓姓,並大都聚居於穎川郡。

2、出自姬姓,為周代晉國的始祖唐叔虞的後代,以邑名為氏。據《風俗通義》、《元和姓纂》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兒子被稱為晉侯。晉侯的後代畢萬,曾被封在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畢萬的後代就用封邑為名“韓”作為姓氏。

3、出自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之後,以國名為氏。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是春秋時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虔。韓被秦滅後,韓國國君的後代,有的就以國名“韓”為姓。

4、出自少數民族的複姓改為韓姓。據《魏書·官氏志》載,後魏,鮮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時,以“汗”與“韓”音相近,改單姓韓,稱為韓氏。

5、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韓經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氏尋源》載,上古時黃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韓流,其後有韓經,堯時為仙人,韓經之後代有的遂為韓姓。

得姓始祖:韓虔。西周初年,周公滅唐後,把唐封給虞,其子燮更國號為晉。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後,滅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韓國,封其小叔叔姬萬於韓,稱為韓武子,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姓,稱為韓氏。韓氏一直在晉國為官,到戰國初期,韓厥的七世孫韓虔(韓侯)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到韓襄王倉於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滅,其宗室子孫遂以國為姓,稱為韓氏。韓虔即為韓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韓姓最早活動在春秋時的晉國,隨著韓虔建立韓國並建都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又兩次遷都,一陽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兩次遷都,從而使韓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韓姓在河南打下堅實基礎。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其後裔韓騫為避王莽之亂南遷南陽,這支韓姓在東漢得到很大發展。後周少保韓褒徙居昌黎(在今遼寧省義縣),其子韓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陝西省三原)。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有韓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肅省鎮原),不久又有人從安定安武回遷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韓耆徙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韓茂任後魏中書令,徵南大將軍、安定公。韓茂曾孫韓睿素為桂州長史,成為這一時期飛黃騰達的韓姓人。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人為避戰亂,大舉南遷,韓姓則有遷往西北、東北、西南、江南者,潁川和南陽的韓姓不少人遷居江南。唐代時有四位韓姓宰相,即韓瑗、韓弘出自南陽,韓休、韓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雖出生於河南孟州,卻是韓睿素之後,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輯為《昌黎先生集》。韓愈曾貶潮州刺史,為韓姓最早入廣東者。此時,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河東(今山西省太原)、廣陵(今江蘇省揚州)都有韓姓大族,都稱從潁川遷徙而來。南宋時,居於北方和中原的韓姓人遷往江、浙、粵、閩一帶,又據有關學者證實,江浙鄂皖各地的韓姓人多為韓世忠後裔。元明清時期,韓姓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江浙一帶的韓姓人較大規模的播遷於南方各省,有的遷居臺灣,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定居。?韓姓主要分佈於我國北方的河南、陝西、山西、甘肅、河北、遼寧等省,南方則以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為主。韓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八六。

三、歷史......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歷史上韓姓的名人?
歷史上肖姓的名人?
歷史上曹姓的名人?
歷史上汪姓的名人?
歷史上孫姓的名人?
歷史上何姓的名人?
歷史上周姓的名人?
歷史上楊姓的名人?
歷史上余姓的名人?
歷史上許姓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