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樂器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內蒙古有哪些樂器

主要演奏樂器有:馬頭琴、大小蒙古四胡、蒙古箏、火不思、胡琴、胡笳、口弦。

四胡,拉絃樂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地區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漢族地區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紅木、紫檀木製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絃軸和軸孔無錐度,利用弦的張力緊壓軸孔以固定,有的還在琴桿、琴筒上鑲嵌螺鈿花紋為飾,細竹系以馬尾為琴弓,弓杆中部包以長10釐米 銅皮或鑲鋼片、象牙,根部裝骨或木製旋鈕,張絲絃或鋼絲絃。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種。

蒙古箏一般指雅託噶

雅託噶,蒙古族彈撥絃鳴樂器。又稱箏。漢族稱其為蒙古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以及遼寧省、吉林省蒙古族聚居區。

贊助廣告

蒙古族各階層使用雅託噶是有區別的,軍隊多使用十四弦雅託噶,用於出征、戰鬥和凱旋等 軍事活動中;宮廷和王府常用十三絃雅託噶,用於迎賓、宴請和送往等禮儀活動中;喇嘛寺院和民間則使用十二絃雅託噶,用於祭祀、誦經和民間盛大集會(那達慕)等宗教和喜慶活動中。據傳,十三絃雅託噶代表著古代十三個蒙古部落和十三個官位的團結。今天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的雅託噶仍弦數各異,伊克昭盟有十弦、十二絃、十三絃(在十二絃上加一低音弦)的雅託噶,烏蘭察布盟有十三絃、十四弦雅託噶,錫林郭勒盟有十二絃、十三絃和近代十六絃雅託噶,昭烏達盟有十二絃和十三絃雅託噶等。

贊助廣告

火不思 :

蒙古族彈撥樂器,見於元代,盛行於明代,清朝列入國樂,清後失傳,建國後重新研製成功。流傳於中國新疆、內蒙古、甘肅北部及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等地。火不思一詞為突厥語“qobuz”的音譯,約於唐代從中亞傳入中國,又名渾不似,“和必斯”、“虎撥思”、“琥珀詞”、“吳撥思”、“胡不思”和“胡撥四”等(均為蒙語音譯,即琴的意思)。民間稱其為胡不兒或渾不似。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和甘肅省北部等地。四弦、長柄、無品、音箱梨形,明代時民間相當盛行。

口弦又稱口絃琴、響篾、吹篾或彈篾。

歷史悠久、形制多樣,在我國的大部份地區都很流行,可以獨奏、齊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在人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胡笳 Hú Jiā 蒙古族邊稜氣鳴樂器。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

木製三孔胡笳,流傳於蒙古族民間,深受普通牧民的喜愛。

1985年,有關學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罕達嗄圖蒙古族自治鄉發現了這種胡笳,將其定名為“阿勒泰胡笳”。管身木製,管長58.5釐米、管徑1.8釐米,下部開有三個圓形按音孔,上端管口不設簧片。

演奏時,管身豎置,雙手持管,兩手食指、中指分別按放三個音孔。上端管口貼近下脣,吹氣發音。可發出十二度的五聲音階。多運用喉音吹奏,常用喉音與管音結合同時發出聲音,或用喉音引出管音。發音柔和、渾厚,音色圓潤、深沉。演奏技巧獨特,擅長吹奏蒙古族長調樂曲。

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樂隊伴奏,是富有濃郁民族色彩的吹奏樂器。

胡琴, 琴類一種,因為來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古代漢人稱謂北方少數民族為“胡”,從北方傳過來的琴,因此而得名。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蒙古族俗稱西納幹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後有同名人物,在該領域有一定貢獻的有南京醫科大學教授胡琴等。

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絃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馬頭琴(mǎ tóu qín),是蒙古民間拉絃樂器。蒙......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樂器是什麼?

雅托克:即蒙古箏。蒙古箏與中原流傳的古箏在構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於內蒙古的古箏所奏的樂曲均為蒙古族民歌和器樂曲。

火不思:在明朝文人筆下,火不思有各種譯寫方法,諸如琥珀槌、胡博詞、虎撥思兒之類。元、明時代的蒙古人,上至可汗大臣,下至普通武士,均能自彈火不思唱歌舞蹈。正統十四年,“也先每宰馬設宴,必先奉上皇(明英宗)酒,自彈虎撥思兒,唱曲,命達區別子齊聲合之。”火不思不僅在蒙古草原上流傳,明代的中原地區也很盛行。不僅北人善彈火不思,內地漢族人民也對此喜聞樂見。

口琴:口琴,亦稱口弦、口簧,鐵製撥奏體鳴樂器。蒙古語稱之為“特木爾·胡爾”。蒙古人素有彈奏口弦的習俗,尤以婦女為甚。明代以來,口弦在蒙古音樂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納入了宮廷樂隊。除了以上所列幾件樂器之外,蒙古族原有許多種民間樂器,諸如胡琴、抄兀兒、箏之類,依舊在草原上流傳。

馬頭琴:蒙古民族樂器之一。馬頭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時代,時稱朝爾。最初的馬頭琴琴箱是用一塊整木刳制而成。後經過加工發展,始將其音箱以四塊木板拼成梯形,面蒙馬皮、羊皮(現改為蟒皮、桐木板等),用白馬尾或尼龍絲作琴絃和弓毛。琴頭、音箱鑲有骨雕裝飾品,並將琴頭雕刻成馬頭狀。該樂器適用於獨奏、合奏及蒙古族曲藝烏力嘎爾的伴奏等。常用的弓法技巧有分弓、連弓、頓弓、快弓、抖弓、跳弓等;指法技巧有顫指、滑音、柔弦、撥絃、彈弦等。馬頭琴的演奏風格因為地區的不同而各異,如目前流行的科爾沁派、土爾古特(地名)派等。著名馬頭琴演奏家色拉西曾與周思來總理合影留念,齊.寶力高組建的馬頭琴樂團演奏的《萬馬奔騰》曾為第十一屆亞運會演出。

四胡: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日。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其四根弦發音是成雙的,兩匹弓毛分別夾在一二、三四弦之間,張絲絃或金屬弦。四胡不僅能演奏單旋律,同時也能演奏較簡單的和聲音程與復調旋律。有高音、中音、低音之分。按弦法,有指肚按弦與指甲頂弦兩種,前者多用於高音四胡,後者多用於中、低音四胡。弓法技巧有全弓、分弓、快弓、抖弓、頓弓、擊弓等;指法技巧有抿音、抹音、連滑、墊指音、打音等。藝術家孫良、鐵鋼等人的四胡演奏技巧和理論研究具有一定水平。

哈薩克族--樂器

哈薩克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樂很有特色,樂器種類和樂曲形式也相當豐富。“冬不拉”為彈奏樂器,是哈薩克族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分為高、中、低等十幾種。冬不拉易學易帶,深受哈薩克族喜愛。拉奏樂器以“庫布孜”為代表,演奏起來聲音類似小提琴,但形狀比小提琴複雜,上端向裡彎,琴腹如勺,腹面張開,背面蒙有羊皮,琴絃用馬尾或牛筋製成。吹奏樂器主要有“思布孜可”,民間藝人最善使用此物,被譽為“心笛”。這種樂器形似豎簫,吹奏起來音色悠揚柔和。哈薩克族的打擊樂器也有很多,極有特色的是“阿迪託亞克”。這種擊奏樂器由兩個組成一對,演奏時互供擊打,外形類似馬蹄,加之所奏出的效果,哈薩克族稱之為“馬蹄音”。

蒙古族民族樂器有哪些?

,故名。由音箱、琴桿、琴絃、絃軸和拉弓組成。音箱木製,呈梯形或長方形,用馬皮或羊皮蒙面。琴絃礌精選兩縷馬尾為之。琴弓用拇指粗細柳條製作,呈半月形。其演奏方法頗為獨特,用指甲或手指關節由內側向外頂弦,高把位時則用指尖觸弦左側,難度較大。 雅託噶

蒙古的特色樂器是什麼

馬頭琴

蒙古族的傳統樂器是什麼?

馬頭琴、胡琴、四胡、胡畢斯、雅托克、太平鼓、蒙古角、笳八種樂器

我國蒙古樂器有哪些? 20分

蒙古民族樂器有:馬頭琴、雅託噶(蒙古箏)、蒙古四絃琴、口琴(口弦)、蒙古族大鼓 、四弦胡等等

內蒙古有哪些樂器?

丹.馬頭琴。馬頭琴是中國蒙古族民間拉絃樂器。蒙古語稱“綽爾”。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聲音圓潤,低迴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絃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2.胡琴。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古稱胡爾。蒙古族俗稱西納幹胡爾,意為勺子琴,簡稱西胡。元代文獻稱其為胡琴。漢語直譯為勺形胡琴,也稱馬尾胡琴。歷史悠久,形制獨特,音色柔和渾厚,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各地,尤以東部科爾沁、昭烏達盟一帶最為盛行。

3.四胡。四胡,拉絃樂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於古代奚琴。宋代陳暘《樂書》:“奚琴四胡本胡樂也。”清代用於宮廷樂隊,稱提琴。清代《律呂正義後編》:“提琴,四弦,與阮咸相似,其實亦奚琴之類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4.胡畢斯。有四根弦,初為絲絃,現用成套的中阮弦代替。從裡向外分別為纏弦、三絃、二絃、子弦。按音以品為準,有一個山口,二十四或二十五個品位,適於演奏多聲部,因而在樂隊中常作中聲部樂器。由青格勒研製的胡畢斯現已普遍被沿用。

5.雅托克。即蒙古箏。蒙古箏與中原流傳的古箏在構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只是流行於內蒙古的古箏所奏的樂曲均為蒙古族民歌和器樂曲。

6.太平鼓。蒙古族和滿族打擊樂器。其鼓框為鐵製,圓形,以一面蒙牛、馬、羊皮,鼓面上畫有民族圖案。柄上有三到八隻小銅鑔或鐵環。以藤條擊鼓,技巧有敲、打、搖、抖、顫等。無一定音高。鼓鍵與鼓柄上均縛有裝飾用的紅櫻穗。常作為一種舞具使用,如雙人舞、集體舞等。

7.蒙古角。這是清代蒙古喇嘛誦經時用的號角,相傳元代時為蒙古軍隊征戰時使用的古樂之一。據《清稗類鈔》載:“蒙古角,亦名蒙古號,木質空心,上下二節,末加鍍金銅口雄雌各一。雄者內徑微大而聲濁,雌者內徑微小而聲清,其長短皆相等。”清代這種樂器曾在巴爾虎蒙古人中流傳。

8.火不思。這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相傳是王昭君帶來的,她的琵琶壞了,只好令人改小,於是就成了“火不思”。火不思似琵琶而略狹小,頸細,四弦,柄下腹背如蘆葦節。通體用桐木製作。音色渾厚,近似蒙古角。

9.笳。胡笳十八拍就是說的這種樂器。

還有其他的,我就不太瞭解了。這些是相對來說在蒙古族中比較流行的一些樂器,有些雖然不是蒙古族的原創樂器,但是蒙古族中被廣泛應用,有事也被列為蒙古樂器。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百度網頁,批發網

蒙古族的樂器是什麼?

馬頭琴 託布秀兒 火不思 口弦 多了

蒙古族的獨特的樂器是什麼

韃子除了會燒殺搶掠還會什麼~鬼子都沒叫囂要把中國人殺光,當年韃子可是叫囂著要把中國人都殺光然後把華夏之地都變成長野草的牧場呢。還玩樂器~

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是什麼呢?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不但在中國和世界樂器在家族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間藝人,牧民家中所喜歡的樂器,馬頭琴所演奏的樂曲,具有深沉粗獷,激昂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產、生活和草原風格。 馬頭琴的產生及其發展,很難查閱史料。但是,它卻有一個美麗、感人的故事,那是一個很遙遠的傳說,年輕的牧人巴特爾家世代為王爺牧馬。在一個寒冷的初春,巴特爾跑到百里之外,找回失散的馬群后,在一個淖爾邊發現了一匹悲鳴的白色小馬駒,面對著尚未開化的淖爾上的一個冰窟窿。看著小馬駒雙眸流淚,聽著那令人傷感的嘶鳴,巴特爾明白了一切,於是巴特爾將它帶回家,相依為命。以後,無論巴特爾走到哪裡,它就跟到哪裡;晚間巴特爾睡覺,它就站在氈房外巴特爾睡覺的那一面守候。幾年過去了,凶馬十分通人性,矯健的四蹄,飄飛的長鬃,勻稱的骨架成了一匹難得的好馬。 在一次大型那達慕大會上,巴特爾騎著它第一次出現在賽馬場。它遙遙領先王爺所有精心飼養的賽馬。當巴特爾領到第一名的獎品時,心中充滿了喜悅。然而,他卻不知災難也同時降臨。 原來,王爺見到這匹馬後,滿心歡喜,便派人強行搶走了巴特爾的白馬,但白馬卻難以制服。於時,王爺派四名壯漢用大繩牽牢白馬,備鞍,自己強行上馬,白馬揚蹄奮鬃,撞倒壯漢,衝出馬場,將王爺扔下馬背,王爺氣急敗壞,派出大批人手圍圈白馬,並下令用強弓射殺。白馬終於被強弓射中,但仍然奮力突圍而去。這天深夜,悲痛的巴特爾思念白馬難以入睡,突然聽到急促的馬蹄聲伴著悽楚的嘶鳴,由遠而近。聽到了這熟悉的蹄聲,巴特爾一躍而起奔出氈房。只見白馬飛奔到氈房前,卻突然栽倒,微昂起頭,雙眸流淚,親切的望著巴特爾,抬了抬後腿,甩了甩尾巴,流露出期望的目光。巴特爾若有所思,彷彿懂了白馬的意思。白馬終於在巴特爾懷中,閉上了眼睛。 不知過了多久,太陽從遙遠的地平線上升起來。巴特爾守候了白馬三天三夜。這天,他將白馬的後腿骨馬尾取下,掛在氈房中,然後安葬了白馬。面對白馬的後腿骨和馬尾,巴特爾沉思了99天,白馬的形象始終浮現在腦海中。一個新奇的設想,終於成型了。於是,他將後腿製成琴身,雕刻出白馬的頭部放在頂部,用馬尾製成琴絃和琴弓,馬頭琴終於誕生了。大概巴特爾思念白馬過於深切,也許白馬也有靈性。因而,馬頭琴的旋律,表現了蒙古民族的勤勞、勇敢,也再現了深沉、粗獷、激昂,猶有萬馬奔騰。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的樂器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的風俗有哪些?
傣族的樂器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日有?
壯族樂器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日有什麼?
苗族的節日有哪些?
鄂倫春族的節日有哪些?
漢族的節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