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民風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中國四大民族的民風民俗是什麼?

首先要確定是哪四個民族

四大民族的標準是什麼呢?人數嗎?如果按人數多少算應該是

壯族 1617.88

滿族 1068.23

回族 981.68

苗族 894.01

維吾爾族 839.94

土家族 802.81

彝族 776.23

蒙古族 581.39

藏族 541.60

如果按你所寫的四個民族來說,共同的節日應該是

端午節

又名端陽節、天中節、五月節等,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流行於全國大多數地區。除漢族外,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等族也過此節。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

漢族在節日期間主要有賽龍舟、吃粽子、掛鍾馗像、掛香袋、飲雄黃酒、插菖蒲、採藥等活動。

贊助廣告

蒙古族

端午節這天日出之前,人們紛紛到河邊和井臺上用涼水洗臉,以除晦氣,然後成群結隊上山採集艾蒿。因為艾蒿有除蟲去汙的作用,所以人們把艾蒿插在門上以避瘟神。婦女們還把裝有艾蒿的荷包掛在孩童的身上、插在自己的髮髻之上。為之拒絕瘟神的降臨,人們還在戶牖插上避邪的桃枝和紙疊的小藥葫蘆,也叫紙印。相傳呂洞賓曾祕示世人,端午用葫蘆蓄藥可蠲五毒。這一天孩子們的手腕、腳腕上還要繫上五彩線繩,俗稱“系續命繩”,它的功能也是拔除病毒。到中午人們就將這些佩戴之物棄之路旁。滾雞蛋也是端午節重要的節俗。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雞蛋放在小孫子的肚皮上來回滾幾滾,嘴裡還叨唸著:“寶子吃蛋,災星滾蛋”。

贊助廣告

這些端午節的習俗,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還在民間流傳。近代,在錦州的天橋海口處,還有一個蒙古族的端午節習俗奇觀。從五月初五到五月十一,有很多來自承德、通遼等地的蒙古族古族牧民在海水中沐浴祈禱,有時竟達四五千人。祈禱後他們用瓶子盛滿海水帶回家去,撒在親鄰們的身上,讓他們也得到大海賜予的幸福、吉祥。

回族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伐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藏族(習慣不統一)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博峪鄉,每年農曆五月初四到初五,居住在這裡的白馬藏族人都要舉辦“採花節”來慶祝端午

其他地方青年男女到郊野遊樂,進行賽馬、歌舞、遊戲等活動。

四川小涼山彝族在端午節時,人們紛紛進山採集草藥,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過端午要抬著紙船到田間;由巫師巡船趕走害蟲,祝禱禾苗成長。貴州苗族端午節除了舉行賽龍舟外,還舉行踩鼓舞、唱歌、趕山、遊方等活動。

民風民俗民族的特點。

我國民族風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群眾性、②民族性、③區域性

各地的民風民俗簡介

各地民風民俗:(供參考)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幹,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譁。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髮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曆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曆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曆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裡裡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曆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曆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儲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餘下全文>>

西族的民風民俗是什麼?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 總人口達987萬人(2009年),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共計941.3796萬人(2006年),約佔新疆總人口的46%.根據史籍記載:維吾爾族原是公元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一帶的遊牧民族.由於受部落間戰爭的影響,各個部落的分支逐漸遷徙西域(今新疆),先後曾被譯為“韋紇”、“烏紇”、“袁紇”、“回紇”、“回鶻”、“畏兀兒”,以後才改為“維吾爾”,沿襲至今,是“團結”、“聯合”之意. 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中國最大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維吾爾族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哈薩克族:哈薩克族(哈薩克語:?аза? / Qazaq / ?)是哈薩克的主要民族和中國的少數民族,人口1600萬.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人口125萬(2000年).使用哈薩克語,本民族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哈薩克語,1959年設計了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這一方案廢為音標,並恢復原先的阿拉伯字母.在哈薩克,使用以西裡爾字母為基礎的文字,2010年,文字拉丁化也慢慢展開.

蒙古族

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位於俄羅斯西南方的一塊是卡爾梅克人.“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錫伯族

錫伯族,是中國境內的一支少數民族,與古代鮮卑和近代滿族有一定的關係.有一種說法說沙俄曾以此名稱創造北亞的新地名:西伯利亞.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新疆錫伯族人口為4萬餘人(其中查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為2萬餘人),遼寧瀋陽約5萬人,其餘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國各地.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型別.“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意即“王冠”.塔吉克族的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紀分佈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操伊朗語的諸部落.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伊朗語族帕米爾語支.分為色勒庫爾塔吉克語和瓦罕塔吉克語兩種方言.由於民族交往頻繁,新疆許多塔吉克族人兼通維吾爾語和柯爾克孜語,普遍使用維吾爾文.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突厥語,系本民族自稱,意為“四十個姑娘”,也有認為是“四十個部落”、“山裡遊牧人”、“赤紅色”等含義.但一般解釋為“四十個姑娘”.柯爾克孜族主要分佈於新疆西部地區,絕大部分在克孜勒蘇柯爾......餘下全文>>

中國各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

壩地區,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產稻穀、甘蔗、樟腦、咖啡等農作物,經濟作物,出產柚木、紫檀、鐵力木等珍貴木材,還有野象,犀牛、金絲猴、孔雀等珍禽異獸,被稱為“孔雀之鄉”。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著長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有紋身的習慣。婦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幹欄式建築,西雙版納、德巨集瑞麗一帶的竹樓別具風格。傣族信奉佛教,過去西雙版納未成年的男子幾乎都要過一段僧侶生活,識字唸經,才能還俗回家。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深受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愛。

黎族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黎族婦女精於紡織。宋末元初,著名紡織家黃道婆高超的紡織技術,就是在黎族地區居住了40多年學到的。黎族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薯等,還盛產橡膠。

黎族婦女在腦後梳髻,上插用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髮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胸無扣,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男人上穿無領對襟衣服,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幨。部分地區的黎族人保留著紋面、紋身風俗。黎族人喜歡吃水飯。肉食用火燒或生醃,醃肉摻加米粉、野菜等,酸漬後長期儲存。

蒙古族

“蒙古”最初只是眾多的蒙古地區部落中的一個,後來演變成民族的名稱。他們的生活方式獨具特色。他們冬季穿皮衣,外罩絲綢或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開叉,俗稱蒙古袍。他們居住的是圓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歡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紅茶。

蒙古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以及新疆、青海、甘肅、河北和東北三省等地區。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自稱“維吾爾”,有“聯合”、“協助”的意思。他們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多聚居於天山以南的各綠洲,也有少數分佈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維吾爾族很早就從遊牧畜牧業轉向定居農業了。南疆乾旱而溫暖,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邊緣和戈壁上開發綠洲,是維吾爾族農業的一大特色。維吾爾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對襟長袍稱“袷袢”,婦女在寬袖衣裙上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俗稱“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幾條髮辮,以長髮為美。飲食方面以面為主,喜歡喝奶茶,吃用玉米麵或白麵烤制的饢。抓飯是節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蘿蔔、葡萄乾、洋蔥、大米制成,用手抓食,別有風味。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木壘、巴里坤兩個自治縣,少數分佈在甘肅和青海等地。

哈薩克族在長期的遊牧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他們的服裝多用皮毛製成,長袖肥身,便於騎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繫皮帶,右側佩掛小刀。婦女穿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姑娘們的花帽上常用貓頭鷹羽翎做帽纓,十分美麗。婦女們所戴的白布披巾繡有各種圖案。哈薩克人以肉類和奶製品為主食。哈薩克牧民按季節轉換牧場,春、夏、秋住圓形氈房,俗稱“宇”,冬季住平頂土房。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進餐時,主人獻上羊頭,客人要將羊頭右面頰上的肉***下來放在盤中,再***一隻羊耳給座上的年幼的人,這是表示接受的禮節。

藏族

藏族分佈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他們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區,從事高原畜牧業。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過去,喇嘛教的上層人物與各地豪強結合,在西藏、青海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統治。15世紀以後,尊崇達賴和班禪兩位活佛。以前,藏族地區實行封建農奴制,占人口95%的農奴被剝奪......餘下全文>>

介紹土族的民風民俗400字作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要給你們講一講土家族過節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是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貴州。然而我很榮幸的當上這個家族中的一員。

土家族是跟著漢族一起過春節的,但是過年的風俗卻大不相同。比如說:⒈過年的時候要打餈粑,餈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當上家常便飯,而漢族卻是大魚大肉(這就是富與貧之間的差距啊!);⒉除夕之夜然大火。每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在吃完團圓飯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陰間的新的一年裡開開心心,而漢族卻只是簡簡單單的守歲;⒊大年初一的早晨不能把洗臉水倒掉。因為洗臉水相當去金銀財寶,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孫孫在這一年就會大不幸,而漢族卻要在大年初一徹徹底底的打掃一次;⒋在新的一年之前,必須把欠的債還清。俗話說得好嘛“新年有新氣象”(這條和漢族差不多)。

土家族過年的風俗還有很多,在這裡我先賣個關子。如果想知道的話,就來到貴州,來到這個多民族的地方! ... ..

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

目錄

【數字習俗】

【國家政策】

【分佈特點】

【地理位置】

【人口一覽】

【語言文字】

【宗教信仰】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慄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杆節”扣人心絃,據說上刀杆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裡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京族的民風民俗圖片?
京族的民風民俗?
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
水族的民風民俗?
白族的民風民俗?
佤族的民風民俗?
維吾爾族的民風民俗?
壯族的民風民俗?
高山族的民風民俗?
有關漢族的民風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