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民族特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4日

白族的民族歷史,風俗,文化,特色

▲白族歷史

僰:

①中國西南古代民族。“僰人”之稱最早見於《呂氏春秋》,為“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群。秦以前有僰侯國,在今四川宜賓地區。秦略通“五尺道”,買賣僰人為奴隸,史稱“僰僮”。漢初設僰道(縣),那裡已很少有僰人。漢武帝通西南夷,滇(今雲南滇池地區)和邛都(今四川西昌地區)兩部落也居住有大量僰人,史稱“滇僰”和“邛僰”,他們都梳椎髻的髮型,種田,有聚居的村落。據1955年晉寧縣石寨山滇王墓葬出土文物考察,僰已進入早期奴隸制。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滇池地區僰人首領若豆、孟遷起義,反抗王莽暴政。漢末以後,“僰”的名稱不見於記載。漢晉間出現了“叟”,為僰中比較漢化者的族稱,故史書也稱為“氐僰”、“氐叟”、“爨氐”。唐代稱“西爨白蠻”或“白蠻”,為南詔文化的中堅。宋代大理國是僰人(白人)建立的。元、明繼續稱為僰人或白人。明、清以後稱“民家”。他們都是白族的先民。

贊助廣告

②元以後也稱傣族先民“白夷”為“僰夷”,最早見於《元史·泰定帝紀》。一般稱“白人”為“僰人”,稱“白夷”為“僰夷”,有所區別。

③有些記載也有襲用“僰人”舊名稱四川南部古道地區各族,如稱“懸棺葬”墓為“僰人墓”、“僰棺崖”等。而元李京《雲南志略·諸夷風俗》認為,這是川南、滇東北“土僚”族的墓葬,僰人(白人)未發現有這種習俗。

白族的“白”系本民族自稱,亦作“僰”。一說歷史上把接受漢文化較多的雲南少數民族稱為“白蠻”,一說其俗尚白而稱為白人。大多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省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四川省涼山族自治州及湖南省桑植縣。人口為1131124人(1982)。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絕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語言,通用漢語文。元明時曾使用過“僰文”(白文),即所謂“漢字白讀”。

贊助廣告

族源及其歷史發展 白族的先民,史稱“滇僰”、“叟”、“爨氐”、“西爨”、“白蠻”、“白人”、“僰人”、“阿僰”、“白爨”、“爨”、“民家”等。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僳僳族稱之為“勒墨”。本族自稱“僰子”、“僰兒子”、“白尼”、“白夥”,意為僰人或白人。西漢初,夜郎以西分佈著“以十數”名稱不同而族屬相同的各有“君長”的“同姓”部落,其中以“滇”部落為最大,史稱“滇僰”,是最早居住在雲南境內的“僰人”。“僰人”之稱始見於《呂氏春秋·恃君覽》。是先秦時分佈於中國西方的氐羌群的一支,稱為“西僰”,“氐僰”、“羌僰”。相傳春秋時蜀國保子帝曾統治過青衣(四川雅安)的僰人。秦以前有“僰侯國”,秦通五尺道,買賣僰人為奴隸。公元前182年,西漢設“僰道”縣,屬犍為郡(四川宜賓地區和雲南昭通地區),故稱僰人為“犍為蠻夷”;並在通往“南夷”的僰道和通往“西夷”的青衣開放關禁。當時道的僰人已逐漸遷徙;到公元前97年,青衣縣也全是漢人,兩地的僰人向滇東北和滇西北遷徙,與原住於雲南的僰人匯合。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滇王降漢,以其地置益州郡。1956年在晉寧石寨山滇王墓葬中出土“滇王之印”金印一枚,與《史記》“元封二年賜滇王王印”的記載符合。石寨山青銅器影象表明,白族先民居住的滇池地區於西漢時已進入奴隸社會,奴隸來源主要是戰俘。在益州郡西部洱海地區,1931年在祥雲縣大波那發現銅棺墓,出土青銅器特徵與石寨山相同,而早於西漢,同屬於滇池地區“椎髻,耕田,有邑聚”的農業文化,而不是西漢時洱海地區另一種還處於“編髮、隨畜遷徙,無常處,無君長”的“雟、昆明”人的遊牧文化。

公元1世紀初,益州郡(治滇池縣)人首領若豆、孟遷起義,殺了益州大尹程隆,反抗新莽暴政。王莽將......餘下全文>>

白族的特點

這個要分幾方面來說:

概況:白族,主要居住於雲南西北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現約有150.56萬人,屬典型的農耕民族。

公元937年,白族首領段恩平在洱海地區建立了"大理國"政權。自那時以來,白族便形成一個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經濟水平較接近、居住地較固定的民族。

服飾:白族崇尚白色,服飾以白色為基調。總特點:用色大膽,淺色為主,深色相襯,對比強烈,明快而又協調;挑繡精美,一般都有鑲邊花飾,裝飾繁而不雜。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及黑領褂。女子多穿白色上衣,外套絲絨領褂,以繡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女帽代表風花雪月哦!

飲食:喜愛粑粑、餌塊、湯圓、米線、稀粥、糖飯(糯米與幹麥芽粉製成)等。三餐都配新鮮蔬菜,也製成鹹菜、醃菜、豆瓣醬。用洱海特產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菜炒火腿、海菜豆腐湯等。肉食以豬為主,兼有牛、羊、雞、鴨、飛禽和魚鮮,善於醃製火腿、臘肉、香腸、弓魚、油雞棕、吹肝和飯腸等食品,醃年豬和乳扇(羊乳點酸水而成)是當地“一絕”。烹調方法多樣,口味偏好酸辣,大理白族創造出大理砂鍋魚、柳蒸豬頭、乳扇涼雞、油炸仙人花(仙人掌花)、鹽燉罐子肉、魚茸乳扇卷、生皮、汽鍋飯、大理洱絲等一批名食。

三道茶: 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頭道苦茶又稱“烤茶”或“百鬥茶”,先苦後甘,能提神補氣,使人神輕氣爽;三道回味茶,放有花辣等佐料,喝了能滿口清香,回味無窮。

"三道茶"--講究的白族禮儀:白族習慣喝烤茶。烤茶講究茶具,俗語說:"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獻客的茶盅以潔白精巧的瓷杯為上品。白族茶禮分三道,俗稱"三道茶",即"頭苦、二甜、三回味"。一道為純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燒乳扇和紅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幾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貴客人的飲品。

節日:在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白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數量繁多、形式獨特的民俗活動和鄉土節曰,除"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及漢族年節外,白族還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護神--"本主",各地還有迎神賽會等等,難怪人們把白族文化稱為一部存在於曰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書"

"三月街"--白族的集市:三月街是白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在大理古城舉行,會期5-10天。三月銜原是佛教的講經廟會、後來,由於大理是西南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就逐漸演變而成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貿易集市和節日盛會。

民居:白族住房以土木結構的瓦房為主。村落多建於平壩或依山傍水的山腳地帶。白族民居通常以東西軸線安排房屋,重院則按橫向的南北軸線深入。大門設在東北角上,主房坐西朝東,和廂房、對斤(照壁)圍成一封閉式院落。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築,其組合形式有"一坊一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井"等。所謂"坊",指的是三間兩層的一個建築單元。"一坊一廊"是由一坊帶兩瓦房組成的小院;"三坊一照壁"是由主房和兩坊廂房,加上主房對面的照壁所圍成的封閉式院落;"四合五天井"則是由主房、對......餘下全文>>

白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婚姻一般由父母包辦,要門當戶對。有女無兒的可以招贅,無兒無女的也可以抱養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子。贅婿和養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繼承權。

白族在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元代以後,因受漢族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醃製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服飾,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大理一帶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褂,下著藍色寬褲,腰繫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鞋”,臂環扭絲銀鐲,指帶琺琅銀戒指,耳墜銀飾上衣右衽佩著銀質的“三須”、“五須”;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白族有什麼習俗?

白族生活習俗

一、服飾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大襟長衫、大擺檔褲。頭戴瓜皮小帽。腳穿布制圓口虎頭鞋或荷葉繡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藍白對襟衣,套銀鈕黑褂,黑藍色擺檔褲,頭戴瓜皮帽或包頭、氈帽。繫腰帶。腳穿布制連絆鞋或繡花叫底皮衲。到民國初,年青婦女穿著改變,衣著各色大姊妹裝和紅、紫、黑褂,自繡各種花案,配上各色寬窄花邊。銀光片訂在衣袖衣襟上。褲子為黑藍、水紅。中老年婦女也有褲腳鑲花邊的。姑娘們繫有黑藍布繫腰或繡花圍腰。腳穿各種布制的繡花鞋。喜戴銀、玉耳邊環、柳葉耳環。手鐲有滑標、扭絲、平扁銀、玉鐲、還多戴金銀戒指。

已婚婦女束後髮髻,髻上有紅頭繩別上銀簪、玉簪,有的套上網兜。也有用4寸寬、1寸長的黑衣布條圍住髮髻和頂部的。五十多歲後,衣服花紋逐漸減少,多穿短而寬、袖口大、長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滿鑲滿滾的黑褂,系黑藍色系腰,穿普通褲,腳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過節和做客,才戴耳環鄲鐲。

二、 婚姻

1、說親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後,託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經男方請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這門親事已定。

2、訂婚:在合婚後,男方擇定吉日“喝訂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為吉。

3、結婚:日期多在十冬臘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殺豬)、正婚(正客)、回門(謝彩)三天。

4、迎親:俗稱討媳婦。過去是騎馬或坐轎,吹嗩吶接親。

5、認親:第三天回門認親,就是娶親後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滿月酒:這是婚後生頭胎嬰兒請客,屆時男女雙方的伯母、嬸嬸:姑媽、舅母、娘娘,每人送20個雞蛋,紅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賀恭喜。

2、報喜:這是婦女生育後第三天,丈夫要帶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報喜。

3、戴百家鎖:小孩滿週歲,要到本主廟祭祠。並請夫妻雙全、子女多的二老給小孩戴一把長命百歲鎖,祝小孩健康成長,興家立業。

4、建新房:地基選擇、動土挖基必須請地師擇定,立木樑這天稱造大吉,要貼新對聯,親朋好友送禮鳴爆竹祝賀,主人殺豬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魯班,請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請客做生日祝壽。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殺只雞,擺上點糕點。

四、節日活動

1、春節: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2、過小年:即元宵節。

3、清明和冬至這兩個節日,要到墳山墓祭祀祖宗。

4、端陽節: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線,喝菖蒲雄黃酒,以消患難。

5、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殺雞祭祖。晚飯後天黑,點火把,把全家端午節戴的五色線剪下塞入火把燒掉。

6、中元節: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節”。

7、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門子,忌口吹火。婦女忌洗衣梳頭。建房辦喜事,忌家長屬相年月日。喪葬忌重喪、重佛,立秋之日,忌做農活,忌用刀、鋸、斧、鐮、鋤。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進家,只能在村外收殮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墳。“安財門”後一週內忌外人進入。婦女生育不滿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氣未安埋前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門。

3、忌諱:婦女忌披頭散髮和赤腳哭鬧而上別人家門。在別人家中忌哭泣流淚。出人家門忌踩門檻,手排門枋。飼養牲畜不得進別人家門。

4、忌食:除夕晚殺的公雞肉外人不能吃。

六、喪葬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唸經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後,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餘下全文>>

”白族“這個民族的穿衣、生活特點是什麼?

白族服飾也許與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關,不論男女服飾,在壩區或山區,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並且能根據不同性別、年齡、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製作出精美、鮮豔的外裝。一眼望去便給人們美觀大方、色彩分明、線條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工藝考究又實用的繡花挎包。而在山區或與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對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繫藍色土布腰帶。男子服飾現多已改變成漢族服裝,只有在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

白族婦女服飾,雖各地有所差異,但都盛行以白色為尊貴,因此白族婦女不論老少,都愛穿白襯衣,著加工製作精細、鮮美的豔紅色、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繡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繡花鞋,腰繫加工精緻,上面鑲邊處繡有花、鳥等圖案的繡花短圍裙。白族婦女一身的服飾,不論老少,不僅顯得十分協調,而且還給人以美觀、大方的感覺。

白族的民族風俗

傳統節日

火把節搶升斗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曆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曆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

蝴蝶會

火把節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覺的地方常連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裡,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禮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辱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後襬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並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揹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婚禮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已不多見。

日常禮儀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餘下全文>>

白族的特色食品

平壩地區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於醃製火腿、弓魚、油雞棕、豬肝酢等菜餚,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禮

婦女產後,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結婚的時候可以吃到

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大理白族地區的日常飲食,隨當地物產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食。平常食用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蘿蔔、茄子、瓜類、豆類及辣椒等。

生皮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海水煮海魚

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下關砂鍋魚

這是下關的地方特色菜餚。將洱海的肥美鯉魚,剖腹洗淨,抹上少許精鹽,醃上十來分鐘,與火腿片、嫩雞塊、鮮肉片、豬肝片、冬菇、蛋卷、肉丸、海蔘、豆腐、玉蘭片等各種適量配料,同置砂鍋內,再撒入適量的胡椒、精鹽、味精等調料,置炭火爐上文火k煮而成。食時,將砂鍋以盤襯墊上席,即熱氣騰騰,又鮮美可口。

燉梅

大理地區產梅,尤以洱海東岸,綿延百里的半山半壩地區到處是梅樹林。梅有苦梅、鹽梅兩種。用苦梅製作的燉梅,是白族人民喜歡的調味品。燉梅是將苦梅放入沙罐,加上鹽和花椒,蓋嚴後,置於火塘正中,周圍堆上稻殼,點燃後,用微火連著燉上一至兩天。這時,黑色的燉梅味道酸香異常,老百姓常用作吃生皮的調料,或加上紅糖做成燉梅湯。燉梅耐貯,能放上一二年而不壞。

雕梅

產於洱源縣的雕梅,製作時先用石灰水將鹽梅浸泡。取出晾乾後,用小刀在梅向上雕刻連續曲折的花紋,並小心擠出梅核,使其中空若縷,壓扁後其狀似一朵朵盛開的菊花。這時,放入酒中浸泡,再用紅糖浸漬。幾個月後開瓶取出,雕梅色澤金黃,清香四溢,是洱源縣出產的上乘果品。

洱源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併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因為當地婚俗中,姑娘出嫁前,須依俗給婆家送上一盤姑娘製作的雕梅作為見面禮。新婚之夜,新娘要為親友賓客擺設點心甜席,此謂“擺果酒”,案十上陳列著新娘帶來的蜜錢、乾果、雕梅款待客人,並讓大夥品評。於是,洱源姑娘皆精心雕刻,她們製出的雕梅,不但是上乘的果品,還稱得上是一種工藝美術品。

餌塊

餌塊又稱粑粑,是廣泛流行於雲南的傳統小吃。但是,大理餌塊別具特色:將蒸熟的米團,放在大理石墊板上,用工搓揉。包入糖和核桃鹽、滷腐等,置炭火爐*烘烤。這種現揉現燒的餌塊,軟香可口。

乳扇

洱源鄧川壩,土地肥沃,水草豐美,這裡的農家素有飼養乳牛的傳統。當地出產的乳扇,為遠近馳名的特產。制乳扇時,先將鮮牛奶發酵成酸奶水,再放入鍋內加熱至60C一70℃,隨即傾入鮮牛奶,並用竹筷輕輕攪動,使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等漸漸凝結成絮狀,再用竹筷攤成薄片,晾在竹架上風乾而成。

黃中帶白、純潔光亮、薄似紙張的乳扇,富含蛋白質、脂肪等,營養豐富。它可以生吃,也可煎、蒸、烤吃。但最好是用香油煎成淡黃色,取出置涼,又脆又香,尤為可口。孔詞是白族宴客的美味佳餚,是祭祀的必備供......餘下全文>>

白族的文化有哪些?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遠近聞名。?

年節

居住在雲南碧江的白族,有自己的獨特的年曆。他們根據樹木的生長來確定時令。當桃花發苞時就是他們的三月,漆樹葉發到五寸時,就是五月……這樣,他們視一年不是十二個月,而是十三個月。

在一年中,三月和十三月是他們的休息月。三月為三月節,十三月為過年月。但是,過年月只有一天為新年,這一天又不固定,它是由寨中各宗族的老人在每年來商定的。新年確定後,這天清晨,全寨成員在有威望的老人的率領下,帶著自釀的米酒和糯米粑,一齊到寨頭的大樹下舉行祭樹儀式,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穀豐登。祭奠完備,人們將帶來的年禮,先贈給老人一份,然後互敬年酒、粑粑……

祭奠活動結束後,大家回去殺年豬。如果商定這天要合夥煮肉吃,殺豬人家就要拿出十分之一的肉來大家煮吃;如果不合夥吃,殺豬人家也要向沒有養豬的人家贈送豬肉,以示團結友愛。

三月街

三月街:古代亦稱觀音市或觀音會,據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每年夏曆三月舉行,地點在大理城西蒼山中和峰腳下。節日內容原是佛教廟會,舉辦隆重的講經拜佛活動。是白族人民的傳統佳節,每年在大理古城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曠地上舉行。每到“三月街”期間,遠至千里,近到鄰縣的商人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交易。市場商品,從藥材到食品、傢俱、牲畜,應有盡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暴君,奢望長生不老,聽信一個侍從的話,每天吃一對人的眼球,這給當地白族人帶來深重的災難。當時有個充滿神奇威力的勇士,為了給白族人民除魔滅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計,把暴君騙到蒼山的中和峰麓,喚來神狗咬斷了暴君的咽喉,喝乾了他的血液,消滅了這個魔王,為白族人民除了禍害。為了紀念這個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們每年在農曆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蒼山腳下,歡歌樂舞。年復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現在“三月街”期間,除了交流物資,還表演民族歌舞、體育等活動。特別是參加賽馬會的各族騎手,雲集蒼山腳下,揚鞭策馬,騰雲駕霧似的向洱海邊奔去,其情景煞是壯觀。

火把節

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舉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這天,每個村寨都要豎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夜幕降臨,大小火把一齊點燃,猶如千萬條火龍在 漫山遍野奔釘,人們遊行田間,捕蟲滅害。剛生嬰兒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請鄉親們喝“喜酒”,祝賀母子平安。

繞三靈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舉行。屆時白族群眾朝拜金龜寺、聖源寺、崇聖寺,同時在寺廟前的草地上通宵盡情歌舞。

搶頭水

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搶頭水”的佳節。夜幕降臨的時候,姑娘小夥子個個忙著梳妝打扮。他們穿上豔麗的民族服裝,手上拎著一串鞭炮,肩上挑著一擔水桶,笑逐顏開地行進在村頭巷尾,來到水井邊。到了午夜零時,只聽鞭炮齊鳴,只見大家爭先恐後的“搶頭水”。每家每戶把“搶”來的“頭水”挑回家去後,便用它趕做湯丸、麵條等食物,煮好後裝在碗裡或盤裡,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戶送到老年人手裡,祝賀老人新年快樂,幸福健康。老人收下禮物後,在還碗盤時,在碗盤中放幾分錢,以示壓歲。祝年輕的一代健康成長,美好幸福……“搶頭水”活動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敬老愛幼的民族傳統。

耍海會

雲南洱海沿岸的白族人民,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都要舉辦一次傳統的耍海盛會。相傳過去洱海里有條凶殘的大黑龍,年年興風作浪,塗炭人民。聰明智慧的白族......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白族的民族特色?
苗族的民族特色?
維吾爾族的民族特色?
水族的民族節日特色?
藏族的民族特色?
白族的民族風俗?
蒙古族的民俗特點?
白族的民族服飾?
傣族的民俗特點?
回族的服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