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風俗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採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23]

忽必烈出獵圖[23]

內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抓膘。[23]

贊助廣告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23]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讚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說、民歌、音樂、美術、雕塑、數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的節日,如:賽馬節、馬駒節、馬奶節、神馬節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乾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23]

贊助廣告

近現代時期,中國的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都逐漸失去了生產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量也在迅速減少。蒙古人意識到蒙古馬已越來越少,社會上有識之士也開始建立各種有關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23]

駱駝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飢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蒙古西部地區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可騎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於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的貨運主力。在內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裡負重遠行。勘探隊考查沙漠,治沙隊綠化沙漠,旅遊隊遨遊沙漠,只有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夥伴。

勒勒車

勒勒車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樺木或榆木製成,不用鐵件,結構簡單,易於製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製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餘斤。

傳統節日

春節

中國蒙古族和漢族一樣,以春節為上節。他們過春節,非常隆重。年前殺豬宰羊,買糖打酒,做各種奶食品。新年要打掃房屋,貼年畫,放鞭炮,燒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獻哈達,送禮品,也集體組織文娛體育活動。有的農區在元宵節還要表演玩燈、打鞦韆、踩高蹺等節目。[24]

敖包節

額爾敦十三敖包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它來源於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頭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過往行人朝這裡扔石塊,或堆成石臺,漸漸高大起來,上面插上......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節日風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祭敖包也算是一個。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杆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祭把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唸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動,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儲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敬意,常把奶壺、酒壺託在哈達上端出來,有時還唱一些表示歡迎和友好的歌曲來勸酒,客人接杯暢飲,主人就格外高興。遇到宴會請特別尊貴的客人或祭典,常擺整羊席。蒙古族叫它“烏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當客人告別的時候,常常是舉家相送,指明去路,並一再說“白乙日太!”白乙日太烏查熱亞(希望我們愉快地再見),“阿木日、賽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獻哈達:哈達是藏語音譯。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遊記》中所寫, 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遞鼻菸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裡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菸的鼻菸壺。遞鼻菸壺也有一定的規矩。如果是同輩相見,要用右手遞壺,互相交換,或雙手略舉,鞠躬互換,然後各自倒出一點鼻菸,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聞煙味,品完再互換。如果是長輩和晚輩相見,要微欠身,用右手遞壺,下輩脆足,用兩手接過,各舉起聞嗅,然後再互換。

在蒙古民族的習慣中,騎馬、坐車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時,就要輕騎慢行的,以免驚動畜群,在進蒙古包以前馬鞭和馬棒要放在門外,如帶入包內,則被看作對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後,不要立即上車、上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車上馬。在包裡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應欠身雙手去接。包內西北角為供佛的地方,睡覺時腳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菸袋或手指人頭。鍋灶不許用腳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腳,否則等於侮辱灶神。蒙古包內,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門的左側縛一條繩子,把繩子的頭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來訪者就不應進門。

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準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餘下全文>>

蒙古族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一、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第一項一般是摔跤比賽,摔跤手腳登高筒馬靴,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仿古代騎士跨著大步,繞場一週。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豔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讚譽的健兒。射箭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薰乾製品、乳酪、奶幹、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二、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三、燃/燈/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四、過年 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 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於蒙古族春節的 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 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為蒙歷歲 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曆12月16日到1月15 日,這與農曆前後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 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 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演算法,因 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 由來。 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 煮好的大塊羊肉擺在祭壇上,供上乳製品和麵制果品......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國慶節-那達慕],蒙古農曆7月11日。那達慕,蒙語意為“遊戲”或者“娛樂”,原指蒙古民族歷史悠久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

白月節,蒙古農曆1月1日,相當於是蒙古族的春節。

四季節,蒙古農曆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馬奶祭天。

特斯瑪節,蒙古農曆11月3日,加工皮條。

火節,蒙古農曆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蘇力德節,12年輪迴一次。

蒙古族的獨特節日是什麼

蒙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等。

一、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遊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大會召開前,男女老少乘車騎馬,穿著節日的盛裝,不顧路途遙遠,都來參加比賽和參觀。大會第一項一般是摔跤比賽,摔跤手腳登高筒馬靴,下身穿寬大的綢緞摔跤褲,上身穿“昭/得/格”(一種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頸上圍有五彩繽紛的飾物“江/戈”,仿古代騎士跨著大步,繞場一週。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豔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先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讚譽的健兒。射箭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技藝高超者可百發百中,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那達慕”大會又是農牧物資交易會。除了工業和農副產品外,還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如牛羊肉及其薰乾製品、乳酪、奶幹、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二、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扒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三、燃/燈/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四、過年

古代蒙古人把農曆春節"希/恩/吉/爾",即新年。也有稱"白 節"或"白月"的,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於蒙古族春節的 來歷說法不一,一是據五/世/達/賴《黑白算答問》一書所說:"成吉 思汗於公元1227年,取西夏國都,盛筵慶功,並以此為蒙歷歲 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見稱"。星宿月是農曆12月16日到1月15 日,這與農曆前後相差一個月。而鄂爾多斯地區延續下來的蒙古 歷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數記月。以此看,蒙古歷歲首當是農 歷四月。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演算法,因 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 由來。 接近年底,無論農區還是牧區,家家戶戶都要立起燈籠竿。 到年三十,要清掃庭院,搞好室內衛生。佛前要設一小小祭壇,把 煮好的大塊......餘下全文>>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草原上勇敢者的遊戲:打鬃節等。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節”,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

魯班節

是雲南省通海縣西城的一帶蒙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初二舉行,為期一天。

燃燈節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

蒙古族節日習俗 5分

蒙古族節日很多。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時節,草原要舉行那達幕大會,具體時間自定,這種節日性活動,規模可大可小,甚至一個家庭就可以舉辦。屆時方圓幾十裡、上百里內的牧民都會舉家騎馬趕車前去參加。其他節日還有由生產活動、宗教祭祀儀式演變成的祭敖包、馬奶節、剪羊毛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節一致,並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處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區自然沒問題,就是農區蒙古族,宰頭豬,也要吃一頓“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曆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準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手把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活動、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等。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蒙古族的服飾,習俗和主要節日以及歌謠和民間故事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繫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俱,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俱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長期與漢族雜居,所以其服飾與漢族比較接近,只有少數老年人穿蒙古族傳統服裝,包藍色頭巾、穿藍色大襟長袍,腰繫絲帶,腳蹬皮靴。但在重大節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傳統的民族盛裝,鑲花邊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絲綢腰帶,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颯爽,俊秀威武。

過去蒙古族以遊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現在除了遊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巴里坤蒙古族的傳統飲食主要是麵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蔥和蘑菇等。後因長期雜居在漢族中,從事半農半牧生活,現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熱情豪爽,誠懇待客。宴請客人時必敬酒並唱“敬酒歌”助興,營造熱烈氣氛,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歡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別倡導尊敬長者,愛護晚輩,如果家裡來了年歲大的長輩,必須要迎上去把馬接過來拴好,長輩要走的時候,也要牽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節日主要是春節和敖包節,除此還有點燈節(祖魯節)、麥爾節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節稱:“查幹薩日”。蒙古族過春節有自己獨特的慶賀方式。農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節,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種祭祀活動。敖包是草原上常見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頂上要插柳枝為叢,立竿為柱。“壘石成山”、“視之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遊牧民族保護神的化身,是薩滿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這天,人們歡天喜地雲集在敖包前進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誦經,人們則獻了供品後,自左向右圍著敖包掌心向上,邊走邊叩首需繞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後,還要進行賽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娛樂活動。因此祭敖包不僅是一次宗教活動,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藉此施展才藝、技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機會。

賽馬、摔跤、射箭被稱作“好漢三藝”是草原馬背民族的拿手好戲。蒙古族無論男女,自幼學習騎馬,到十來歲就縱馬如飛,並能在馬奔跑時彎下腰拾起擺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愛的競技活動,摔跤場面龍騰虎躍,扣人心絃。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強項,也是流傳至今的熟練自如的運動專案。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蒙古族的節日很多,有春節(白月)、那達慕、馬奶節、祭敖包節、祭成吉思汗陵等。其中的春節和那達慕大會最為隆重。

蒙古族的節日和時間日期 還有就是習俗

我就是蒙古族的,其實蒙古族的節日大多都已經漢化了,我就簡單的說幾個重要的哈。

蒙古族民間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與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抓肉,也要包餃子、烙油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壓歲錢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達慕大會:每年夏秋季牧閒時舉行,每個地區舉辦的時間和場所都不一樣。

點燈節,也可以說是祖拉節,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在大城市的釘古族同胞以舉辦各種文藝匯演取而代之,在這天,人們虛歲會長一歲。

其實最重要的也就是春節了,沒什麼的。

參考資料:自己的經歷

相關問題答案
蒙古族的風俗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風俗和節日?
苗族的風俗節日?
回族的風俗節日的由來?
蒙古族的重要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是?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時間?
蒙古族的風俗有哪些?
藏族的風俗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