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名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古代人名字中的字是什麼意思

根據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叫‘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 岳飛字鵬舉。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雲:“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入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干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贊助廣告

古代的人名字都有“字”,“字”是什麼意思?

姓,就是李,名,就是白,我想吧這個字是也許是他的小名。直呼其名並不禮貌,就用這個字來稱呼。

古人表字與名字在什麼場合用?

(表)字 字,又稱表字,起源於商朝,盛行於周朝,後來形成了一種制度,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名字之外,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現在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根據記載,古時男子20歲時取字,女子許嫁時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馬遷字子長,李白字太白。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後,已經是成年人了,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只呼其名顯得不恭,於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後,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錶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 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的。 字一般有一言字、兩言字和三言字。最多的是兩言字。 字的構成的一些形式: 1、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稱“子”字:如公孫僑字子產,杜甫字子美 2、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隻以排行作為字的。 3、在周朝,女子也有字。但是其構成方式和男子不太一樣。一般是在姓氏上冠以排行字作為字。 另外在古文中,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 名字 根據《禮記˙內則》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差,出生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正式取「名」。「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稱呼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齊桓公名小白…… 「名」與「字」,通常「字」由「名」衍生而來,意義上,有其密不可分的關聯。《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大體上,我們粗分為以下七大類∶ 一、同義互訓。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 二、反義相對。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如:連戰,字永平 三、使典用事。有些名、字援引經史載記,使用典故。如:陸羽,字鴻漸(《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 四、景仰前賢。如:牛僧孺,字師黯(汲黯,字長孺,漢武帝贊之為社稷之臣) 五、崇奉宗教。如: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六、原名變化。把名做些簡單變化,便成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記實志盛。有些人名、字間,根本無法望文生義。如:張耒,字文潛;若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任誰也猜不透其名字意義上之關聯 名與字除了表稱呼外,還能顯現親屬關係。最常見的形式是:兄弟姊妹在名字中共用一字,以表示同輩關係;萬一是單名的話,就共用同一偏旁,例如蘇軾、蘇轍兄弟。此外,名字也可以表現長幼排行,先秦時多在名前加上孟(伯、長)、仲、叔、季來表示。例如:孟姜女;孔丘,字仲尼;伯夷、叔齊兩昆仲。唐代則以數字來表示,稱為行第(大排行)。例如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中的「杜二」是指杜甫,白居易《與元九書》的「元九」指元稹,韓愈《祭十二郎文》等,都是以名字來表示長幼秩序。 另:如果,你對這方面感興趣的話,再介紹你一本書《姓氏-名字-稱謂》,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叢書。找來看看吧!那裡面有詳細得講解!!

贊助廣告

古代人的名字

:“名字”一詞,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效能和作用,是三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儘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絡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絡,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鬆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鬆’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弗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號,也有3字、4字號,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個字,真可謂古今一大奇觀。

因......餘下全文>>

古代人名字後面字是什麼意思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成人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舉行筓”禮時取字。

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絡。有的名和字是同義詞。像諸葛亮中的“亮”和孔明中的“明'.例如屈原,名平,字原。《爾雅》:“廣平曰原”。又如顏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有的名和字是反義詞。例如曾點,字皙。《說文》:點,小黑也。但有的時候,我們看不出字和名的聯絡,這主要是因為語義變遷的緣故。

周代貴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別,構成男子的全稱。周代貴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母“或”女“表示性別,構成女子的全稱。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譁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

參考資料:王力《古代漢語》通論

古人為什麼有了名字還要有字?那有什麼意義?

你看過京劇諸葛亮出場時的自報姓名嗎?他是這樣報的:

山人複姓諸葛 名亮 字孔明 道號臥龍。(你可能會吃驚的說 啊 這麼長!其實不長,按說他還沒有報完,沒有報他的小名)

古人的名字為什麼這麼長?聽我一一道來:

小時候我曾經問過爺爺,為什麼爺爺和父親都有名,也有字。爺爺回答說:“名是祖輩給取的(留的)也是祖輩叫的,你長大成人以後(用現在的話來說,等於說我們參加工作以後)一般人那能亂呼你自己的名諱。所以說人就得有個字”。當時我看到爺爺和父親的名片正中三個大字就是姓和字。名只是用小點的字後贅在下邊所在地名的前邊。(據我所知“字”都是自己長大成人以後自己給自己取的)

名和小名是兩碼事(不是一回事)名是按家譜取的,非常鄭重其事的。而小名是孩子剛出生後隨意給取的。為了表示親切,小名可以用“貓娃”“狗娃”……這些很俗的字眼。名就絕對不能這樣亂取亂叫了。

因而一個人的名字有下列幾種情況:

(一)小名(也可叫乳名)。可以隨意取個親切的、順口的名字;有的按屬象取叫“虎娃”“龍兒”……等;有的人講迷信、覺得小名越難聽,孩子的生命就越旺盛,還有取“瘸子”“尿罐”的……等。

(二)名,是要登入家譜的,是最尊貴的,是長輩和老師取的,也是長輩和老師(包括以後的上級)叫的。為了顯示其尊貴,在一般公眾場合是不能使用的。

(三)字,是成人以後自己給自己取的。(也有請名人或博學的人給取的)字是在公眾場合用的,也是成人後用途最廣的。字不只是古人有,近代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包括許多普通人都是有名有字的。蔣介石稱呼他部下的高階將領時一般就不稱字,而是直呼其名來顯示他的父輩的身份。(電影上經常能看到)你看過《三國演義》上的那些人物都是“字”。如劉備(名玄德)關雲長(名羽)張飛(名翼德)趙雲(名子龍)……等。

(四)號,是外界(或皇帝)依其才能、智慧、成就等加給的封號,如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就號稱其為“臥龍”先生。《水滸》上的“智多星”吳用,“拼命三郎”石秀。這智多星、拼命三郎都是號。

(五)筆名。如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仁。魯迅就是他的筆名。

(六)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當代人的名字又有所變化:封建社會姓劉的姑娘嫁給了姓趙的人家,出嫁後。她的姓名就成了“趙劉氏”。現代人也有用這種辦法取名的,所不同的只是把那個“氏”字換成了她自己的名字,如“張鳳英”嫁給了一個姓陳的丈夫後名字就改成了“陳張鳳英”了。(香港婦女結婚後這樣取名的人很多)

為什麼古代人除了姓名還有字什麼?

“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①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顏回字子淵,諸葛亮字孔明,陶淵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屬此類。

②反義相對。晉大夫趙衰(減少意)字子餘(增多)。曾點(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績字無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趙孟頫(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

③連義推想。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晁補之,字無咎;蘇軾,字子瞻(《左傳僖28年》:“君馮軾而觀之”);岳飛字鵬舉。

從以上三類可以看出,字與名有密切關係,字往往是名的補充或解釋,這叫“名字相應”,互為表裡,故字又稱作“表字”。這三種是主要的,另外還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後加父(甫)的情況一般也歸入字的範圍。

命字方面與命名同樣,有著時代氣息,一個總的趨向是美詞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顯。

唐宋以後,由於理學加強,一些繁文褥節越來越多,讀書人之間在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稱字,是為了表尊敬,但時間長了之後,漸感稱字還不夠恭敬,於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號。

為什麼古代人取名字時,還有有個字什麼?

從周代開始,人們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禮記·檀弓》稱:“幼名,冠字。”這句話的解釋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為父之道” 時加“字”,當然是說男子;對於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之時(15歲)加“字”。人一出 生就要起名,是為了分別彼此,否則便無法以獨立身份進入既有的社會秩序系統之中。對小孩直呼其名,不會 有什麼顧忌,但同樣對已經成年者,便顯得不夠尊重,取字,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所以,古人的名,主要 用於自稱;古人的字,主要用於他稱。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情況下都必須對人稱字不稱名,這要依對話雙方 的相互地位而定。彼此地位相當者,尊稱別人用字不用名,謙稱自己用名不用字;而長輩對晚輩、老師對學生 、上級對下級,也可以稱名而不稱字,這樣顯得更親切。如果說起名是為了分彼此,那麼取字就是為了明尊卑 。這是名與字功能的基本區別。 字獨立於名之外,但又與名保持有密切的聯絡。根據古文字學,“字”有滋生之義。因此,我們也可以理 解為古人的字,系由名滋生而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的名與字之間,一般均有特殊的意義關聯。清代訓詁學 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歸納、揭示了當時的人名與字之間的五類關聯,全面而準確。現補充例項,列舉 如下: 同義互訓。孔子的學生樊須,字子遲。須與遲,都有等待的意思。閔損,字子騫。損與騫,都有虧折的意 思。顏回,字子淵。據《說文解字》解釋:“淵,回水也。回,淵水也。” 反義相對。衛人端木賜,字子貢。上賞給下叫“賜”,下獻給上叫“貢”,意義恰好相對。楚將唐昧,字 子明。昧,昏暗的意思,與光明正相反。 連類推論。孔子的弟子南宮括,字子容。“括”,包括;推論到“容”,受容。楚臣仲歸,字子家。由歸 而家,順理成章。 據義指實。齊公子固,字子城。由堅固之義,引指高大實在的城牆。魯人冉耕,字伯牛。由農墾之義,引 指具體的耕牛。 辨物統類。衛人邃瑗,字伯玉;齊人陳灌,字子玉。瑗、灌均為玉類之一種。孔子的兒子孔鯉,字伯魚; 楚公子魴,字子魚。鯉、魴均為魚類之一種。 上面列舉的諸人之“字”,均由兩個字組成,但第一字並無實義。如子遲、子貢之“子”,是古代男子的 美稱。而伯牛、伯魚之“伯”,系排行用字伯、仲、叔、季的第一位。所以,此類二字“字”,其實是一字“ 字”。這也是早期命字的特點之一。 秦漢以後,二字“字”逐漸增多,成為主流。而且,字與名並用時的排列順序也發生變化。先秦時是先稱 字,後稱名,如楚將百里孟明視,百里是姓,孟明是字,視是名。漢代以後,改為先稱名,後稱字,如曹丕在 《典論·論文》中論及“建安七子”時稱孔融文舉、陳琳孔璋、王粲仲宣……這裡的孔融、陳琳、王粲是姓名 ,文舉、孔璋、仲宣則分別是他們的字。此外,在取字的方式上,既繼承了先秦時代同義互訓、反義相對、連 類推論、辨物統類以及以排行入字、以美稱入字等傳統做法,又有了一些新的發展。 先說在繼承傳統方面,例如: 蜀相諸葛亮,字孔明;東晉詩人陶淵明,字元亮;唐“大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字文明。(同義互訓 ) 唐代詩人羅隱,字昭諫;“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字退之;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清代音韻訓詁學家 王念孫,字懷祖;桐城派作家管同,字異之。(反義相對) 北宋文學家晃補之,字無咎;南宋詩人尤袤,字延之;南宋詞人劉過,字改之;清代史家章學誠,字實齋 。(連類推論) 東吳將領周瑜,字公瑾;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字子瑜。(辨物統類) 東漢文學家蔡邕,字伯喈;唐代詩人錢起,字仲文;北宋詞人晏幾道,字叔原;明代文學家......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人用名字?
古代人物名字?
古代人取名字的意思?
古代人的名字號?
好聽的古代人物名字?
古代人取名字的學問?
王者榮耀古代人物名字?
古代人的名字大全?
自編古代人物名字?
古代人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