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姓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歷史上姓戴的偉人名人有哪些?

戴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居第五十四位。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佔全國戴姓人口的53%。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贊助廣告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贊助廣告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樑(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表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等人。

戴氏名人 5分

安公三十八代孫戴子良

中國小提琴家---戴粹倫

中國詩人---戴望舒

中國法學家---戴修瓚

南宋詩人---戴復古

中國建築學家---戴念慈

唐詩人---戴叔倫

中國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戴鬆恩

元文學家---戴表元

革命烈士---戴克敏

中國真菌學家---戴芳瀾

中國國民黨愛國將領---戴安瀾

中國核物理學家---戴似曾

清初畫家--戴本孝

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

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德

清畫家---戴熙

清思想家---戴震

唐畫家---戴嵩

清代數學家---戴煦

東晉學者、雕塑家和畫家---戴逵

元詩人---戴良

明畫家---戴進

“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

中華人民共和國三級解放勳章獲得者—戴耀

全國先進工作者教育家—戴翼豐

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範一戴文偉

參考資料:www.worlddai.com/...page=2

戴姓的名人

戴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居第五十四位。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佔全國戴姓人口的53%。 歷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樑(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表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等人。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參考資料:bk.baidu.com/view/39390.htm

近代史上百姓級戴姓名人

戴熙(1801—1860):

清代畫家、官員。字醇士,號榆庵、鬆屏、鹿床居士、井東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進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後引疾致仕歸。曾在崇文書院任主講。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克杭州時,投水死,諡號文節。工詩書,善繪事。四王以後的山水畫大家,被譽為“四王后勁”,與清代畫家湯貽汾齊名。山水早年師法王翬,進而摹擬宋元諸大家,對於王蒙、吳鎮兩家筆意更有所得。晚年觀摩巨然真跡,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領會。道光時宮廷書畫多出於其手。又能畫花鳥、人物,以及梅竹石,筆墨皆雋妙。秦祖永的評論是:“臨古之作形神兼備,微嫌落墨稍板,無靈警渾脫之致,蓋限於資也。所寫竹石小品停勻妥帖,尚為蹊徑所縛,未能另立門庭也。”有《習苦齋集》、《習苦齋畫絮》等。

戴煦(1805—1860):

清代數學家。字鄂士,號鶴墅,又號仲乙。浙江錢塘(今杭州)人。與項名達同時研究三角函式的冪級數展開式和橢圓求周等問題,並代項氏續成遺著。他的代表作有《對數簡法》等四種九卷,合刊成《求表捷術》。得出了指數為任意實數的二項展開式、對數展開式及三角函式對數展開式,並用來計算對數表。還著有《四元玉鑑細草》等。戴煦在研究無窮級數時發現了“開方求對數”的簡便方法,並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定理級對數”和“自然對數級數術”兩項定理,比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演算法要簡單實用得多。

戴修瓚(1887—1957):

中國法學家。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日本中央大學畢業。著名法學教授。歷任國立北京法政大學法律系主任兼教務長,京師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河南省司法廳長,國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檢察官,上海法學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等。主要著作有《民法債編總論》、《票據法》、《刑事訴訟法釋義》等。

戴芳瀾(1893—1973):

中國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號觀亭。湖北江陵(今荊州)人。歷任廣東農業專科學校、東南大學、金陵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建國後,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科院應用真菌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生物學部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水稻、果樹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以後從事真菌的分類、形態、遺傳等方面的研究。在真菌分類學、真菌形態學、真菌遺傳學以及植物病理學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建立起以遺傳為中心的真菌分類體系,確立了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研系統;對近代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開創和奠基的作用。著有《真菌》、《中國經濟植物病原目錄》、《中國真菌總彙》等。

戴季陶(1890—1949):

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於四川廣漢。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早期幹部和理論家。早年留學日本,參加過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五四期間,思想激進。曾先後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考試院院長等職。有蔣介石的“國師”之稱。

戴笠(1897—1946):

字雨農,原名戴春風,浙江江山人,中華民國情報機關將領。曾就讀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黃埔軍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軍周鳳岐部當兵,後脫離部隊到上海,在交易所結識蔣介石、戴季陶等人。因得到蔣介石的信任,長期從事特務與間諜工作,負責國民政府情報機關,擔任軍統局負責人,號稱蔣介石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的希姆萊、中國最神祕的人。1946年因飛機失事而身亡,死後被追任為陸軍中將。時人有“雨農亡在雨中......餘下全文>>

戴氏名人有那些

抗日名將戴安瀾

歷史上戴姓名人有誰?

戴德 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的開創者戴名世 清代史學家

戴煦 清代數學家

戴笠 號稱“蔣介石的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最神祕人物”

戴立忍 知貳臺灣電影導演

戴姓的名人有多少

戴安瀾,戴笠,戴望舒

歷史上戴姓名人有誰?

戴姓有兩個來源,出自西周時今河南東部地區的兩個諸侯國,一支是以祖上諡號為姓,一支是以國為姓。

西周初,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被鎮壓下去後,周公把釘舊都周圍地區封給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以後世代相傳,至公元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一代宋過國君,死後諡號為“戴”,史稱宋戴公。宋戴公的孫輩中,有的以祖父的諡號為姓,就是戴氏。因商朝王族為子姓,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孫,以祖父諡為氏。”

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還有一個戴國,為姬姓。在今河南民權東。戴國於公元前713年為鄭國所滅。亡國後的戴國子孫,為紀念故國,就相繼以原國名為姓氏,又形成一支戴姓宗族。

代姓的名人

姓氏源流   戴(Dà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左傳》所載,春秋時有戴國,為姬姓諸侯國,在今河南民權縣東,一說在河南蘭考縣。隱公十年(公元前713年)亡於鄭國,一說亡於宋國。其族人遂以國名“戴”為氏。   3、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4、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諡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諡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歷史名人   戴 嵩:唐朝畫家,擅畫田家、山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 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戴 震:安徽省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 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 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省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 德、戴聖:戴德系戴公(子撝)的二十二世孫。戴聖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戴德、戴聖二人為西漢時樑(今河南省商丘)人,家族顯赫。戴德、戴聖是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由於二人在禮學上的重大貢獻,也被後人尊稱為儒宗。戴德、戴聖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金壇、句容戴氏為戴聖之後。戴德,字延君,曾任信都王(劉囂)太傅,宣帝時,立為博士,稱“大戴”,也叫“太傅《禮》”。戴聖{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時,立為博士,參加石渠閣議,世稱“小戴”。   戴 笠:浙江省江山人,黃埔軍校肄業,軍統特務頭子,1946年3月因飛機失事而亡,時人有“雨農(戴笠字)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說。   戴名世:安徽省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省)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餘下全文>>

為什麼說戴姓是中華第一美姓

戴姓有兩個來源,出自西周時今河南東部地區的兩個諸侯國,一支是以祖上諡號為姓,一支是以國為姓。

西周初,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叛亂被鎮壓下去後,周公把商舊都周圍地區封給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宋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以後世代相傳,至公元前799年至前766年在位的一代宋過國君,死後諡號為“戴”,史稱宋戴公。宋戴公的孫輩中,有的以祖父的諡號為姓,就是戴氏。因商朝王族為子姓,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說:“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孫,以祖父諡為氏。”

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還有一個戴國,為姬姓。在今河南民權東。戴國於公元前713年為鄭國所滅。亡國後的戴國子孫,為紀念故國,就相繼以原國名為姓氏,又形成一支戴姓宗族。

先秦時期,戴氏主要是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發展繁衍。漢代,戴氏有徙居豫南者,南遷江浙者,東遷山東者。魏晉南北朝時期,戴氏在江浙一帶分佈更為廣泛,還有的徙居於今安徽、湖北。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有戴君胃父子自河南固始隨從前往,後在福建落籍,是為戴氏入閩之始。後又有相繼遷入今陝西、湖南、江西的。

《元和姓纂》列出的戴氏聚居點有:濟北(今山東長清縣西南)、譙國(今安徽亳州)、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東桑泉(今山西臨晉)。又據廣東蕉嶺縣《戴氏族譜譙國堂世系源流》載,蕉嶺一世祖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蕃盛,傳至12世(約當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遷往臺灣屏東,13世、14世又有數十人遷往臺灣,後裔分佈於臺灣之高雄、美濃、內埔、桃園、新竹、苗栗等地。清代還有福建戴氏陸續遷往臺灣。此後,又有不少戴氏族人移居海外。

中國歷史上戴姓名人眾多,西漢時,樑(郡治今河南商丘)人戴德,與其侄子戴聖,同學禮於後蒼,宣帝時皆被立為博士,稱“大戴”、“小戴”。他們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等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是為西漢今文禮學“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平帝時有任侍御史,時稱“關東大豪”的慎陽(今河南正陽縣北)人戴遵。東漢初有以解經聞名京師的平輿(今屬河南)人戴憑,還有官至禮泉太守,“世稱儒宗,知名東夏”的剛(山東東陽縣東北)人戴巨集。東晉有學者、雕塑家和畫家譙郡饒縣(今安徽宿縣)人戴逸,其子戴勃、戴顒,均善畫和雕塑。還有著名隱士戴達。唐代,戴氏有兩人任宰相:戴胄,相太宗;戴至德,相高宗。還有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南宋有詩人戴復古。元代有文學家戴表元,詩人戴良。明代有畫家戴進。清代最傑出的戴姓人物是思想家、學者戴震。他曾為《四庫全書》纂修官,是一代考據大師;在哲學上首創對宋儒理學的革命;還有畫家戴本孝、戴熙,體仁閣大學士戴衡亨,文學家戴第元,史學家戴名世。近現代有真菌學家戴芳湖,詩人戴望舒等。戴氏人才濟濟,在文化方面的貢獻較為突出。

戴姓人家郡望在淮同、廣陵、清河。

漢、滿、瑤、回、蒙古、土家等民族中都有戴姓。戴姓人家常貼對聯有:

學禮刪文,業擅五經。

峻節山高,逸情霞舉。

一、 姓氏起源 代姓來源與戴姓相同,是戴姓的白字。來源有四:

1、 黃帝乃代姓之鼻祖。

2、 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以諡好為氏。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諡為戴公。戴公傳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孫遂以諡號“代”為氏,是為河南戴氏。

3、 出......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戴姓名人?
姓戴的名人?
姓戴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戴的名人?
藍姓名人?
歷史上張姓名人?
歷史上韓姓名人?
金姓名人?
季姓名人?
歷史上劉姓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