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姓名人?
有哪些姓黑的名人
求姓 本姓仇,因避難改姓求氏。一云為裘氏所改。另,相傳為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後代。 歷史名人 求仲, 求古山, 求敦銀
姓黑的名人
黑人 陳建州
姓黑的女名人又哪些
歷史上姓黑的名人:
黑的兒:(生卒年待考),回族,全名黑的兒火者。著名明朝時期西域東察合臺汗國汗,黑氏得姓鼻祖之一。
黑的兒火者,東察合臺汗國汗,禿黑魯帖木兒汗幼子。
公元1363年其父病卒,都格拉特部異密怯馬魯丁起兵叛亂,掠殺皇室成員,奪汗位。他於危難中為異密忽歹達母子相救,藏匿於天山南部群山中。
公元1379年前後,黑的兒火者隨著異密怯馬魯丁叛亂的失敗,被部眾擁立為汗。在位期間,西與帖木爾王朝聯姻,東征哈喇火州、吐魯番,強使兩地居民皈依伊斯蘭教。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始遣使至明朝貢。明永元元年(公元1403年),明朝遣官賚璽書,彩幣使其他。不久,黑的兒火者死於東征“聖戰中”。
黑鳴鳳:(生卒年待考),回族,字羽輝,號朝陽;臨清州人(今山東臨清)。著名清朝將領,黑氏得姓鼻祖之一。
黑鳴鳳是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武進士,授侍衛。
其父黑嵩早死,黑鳴鳳事母甚孝。乾隆大帝賜食,黑鳴鳳多揣在懷裡。帝潔問其故,黑鳴鳳說:“臣有老母,敢珍此以獻。”因此乾隆大帝特賜他母親食品二盤,黑鳴鳳馳遣奉母。
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乾隆大帝南巡至德州,黑鳴鳳隨從扈駕。黑鳴鳳扈駕至杭州西湖,除浙江提標右營遊擊,任象山協副將。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僧人一念聚眾大嵐山作亂。總督委寧臺道處理,被困。黑鳴鳳奉命前去解圍。一念和尚乘舟從海上逃跑。黑鳴鳳曾沿海巡邏,獲巨舟並擒盜賊數百人。其中有被劫商民,黑鳴鳳查明情況,盡予釋放。
黑鳴鳳不僅能武而且善屬文,工書法,對伊斯蘭教義信仰甚虔,嘗以“吾教言性,本乎實有,歸於一真。理有一定,言確可徵,與佛氏之虛無,大不相同。苟有卓犖傑出之士,會通翻譯,發明精義,與世共證,稗益斯道,當非淺鮮”。
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春,劉智《天方性理》既成,南遊至杭,黑鳴鳳亟請相見,誦讀《性理》,亟為推崇,說:“三複斯傳,精言妙義,堅卓不磨。大慰予懷。”後他以研讀所得,附志於《性理》各篇之後,還寫了序跋,分別置於全書的首尾。黑鳴鳳把他所序跋和加有附志的本子刻了版,公開問世,這就是漢文伊斯蘭教義書籍有了私人刊本之始。
黑鳴鳳又為《天方性理·本經》五章作註釋五卷,旨在以淺顯的文字解說深奧的道理。這書甚為歷代學者所推崇,認為其功不在劉智原書之下。黑鳴鳳在《自序》中說:“並負笈親聆一齋之指示,庶茅塞少開。遵從有自。”可見黑鳴鳳鳴鳳的解說,是曾經親自受到劉智的指點的。這裡的“一齋”,就是指劉智。
黑永德:(生卒年待考),回族,清朝時期山西大同守備。 黑世康:(公元1924~今),土家族;湖北來風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中學高階教師。1950年參加革命工作,1952年進修於湖北省教師進修學院數學系;19561965年通過函授學習,先後取得華中師範學院專科、本科文憑。
五十年代在來鳳一中任教,擔任數學教學工作,兼任數學科教研組長;六十年代在來風二中擔任教導主任,兼任數學教研組長,並任兩個班的數學課程。七十年代在來風二中擔任數學教學工作,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任來風二中副校長,兼管教學工作,並任兩個班的數學課程;1984年調人來風一中任教。
工作中曾先後被評為積極工作者,先進工作者,並數次獲得國家民委、國家勞動人事部、國家科普協會、自治州等榮譽證書。七十年代末在縣教委主持的高中一年級教師培訓班任教,給與會學員講授高一數學課,並與其它任課教師一起編寫高一課本習題......餘下全文>>
姓黑的全國有多少人家
源於突厥族,出自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黑氏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源於回族,出自回族黑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源於回族,出自明朝親軍指揮黑資哩,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瓦剌部黑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黑氏在今西南地區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廣有分佈。
☆滿☆意☆請☆採☆納☆,☆有☆問☆題☆請☆追☆問☆,謝謝(*^__^*) 嘻嘻
有姓黑的嗎
黑[黑,讀音作hè(ㄏㄜˋ),不可讀作hēi(ㄏㄟ)]
回族中的黑姓,據金吉堂《回教民族說》稱:“也黑迭兒(修建元的領監宮殿)之後裔姓裔姓黑。”又據重錄於明崇偵五年(1632年)的瀋陽《黑氏家譜》載:“吾族之源,乃唐貞觀時西征吾國,至西域,未及攻鬥,乃兩國議和,互相各換士卒三千為質。吾(祖)原系西域一頭目,及至面君(明太祖),蒙授職親軍指揮。祖原名黑資哩,故賜黑為姓。”譁代任丹陽縣達香花赤的黑的兒,清代任象山協副將的黑鳴鳳,任山西大同守備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姓。另外,還有一些黑姓是由明朝皇帝賜給的朱姓轉化而來的。黑姓回族主要分佈在山東和西北地區。
黑姓的姓氏淵源
系出羋姓。春秋時楚大夫黑肱(即公子黑肱)之後。(見《偃師姓氏源流》)。因為楚國公族出自黃帝之後,所以此支黑姓也是黃帝后裔。此支黑氏也是漢族。主要分佈於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以上兩支為漢族黑氏,均出於軒轅黃帝之裔。 源於突厥族,出自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黑氏氏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漢唐之際,突厥族突騎施部創立汗國,創立者是出身於黃姓突厥部的鳥質勒、娑葛父子。鳥質勒是歐洲人種,他們在接受唐朝冊封后,獨力擊敗東突厥,光復了碎葉。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娑葛殉難,突騎施汗國曾一度出現極大混亂。突厥的另外兩個部,車鼻師部和處木昆部,都是黑氏氏族,蒙古人種,其中的黠戛斯部落中再分為赤、黑兩氏,赤氏(赤發藍瞳)為正統嫡傳,黑氏(黑髮黑瞳)則多被認為是前漢朝大將李陵的後裔。到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出身於黑氏突厥部的蘇祿自立可汗,唐朝政府加速了結好蘇祿可汗的各項政治步驟,包括招收以黑氏突厥部為核心的蘇祿汗國學子入唐學習,加強兩國商品交換與貿易等。在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唐玄宗李隆基詔見了在唐學習的蘇祿汗國學子,予以嘉勉,並按其部族原稱謂,賜其為漢姓黑氏。該批學子中留居中原者,遂以唐皇賜姓為姓氏,稱黑氏,是較早形成的黑氏一族。後該支黑氏在南北朝時期曾出一達官貴人,因為人處世剛直不阿而得罪了權貴,獲罪滅九族。有正直友人見憐,從中幫忙,其二幼子得以逃脫,為避難遂改姓為“默氏”。這二子為保留血脈,一留北方,一去南方。留北方者即在今河北省新樂縣生息,去南方者據稱在湖南地區繁衍。該支黑氏分支默氏,其姓氏讀音作mèi(ㄇㄟˋ),不可讀作mò(ㄇㄛˋ)。 源於回族,出自回族黑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黑氏,據著名民族史學者金吉堂所著的《伊斯蘭教民族說》一書中稱:“也黑迭兒(修建元的領監宮殿)之後裔姓黑。”實際上,在元朝時期,出任丹陽縣達香花赤的黑的兒,清朝時期任象山協副將的黑鳴鳳、任山西大同守備的黑永德,都是不同祖源的黑氏回民,他們都不是也黑迭兒的後裔。另外,據重修於明朝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的《瀋陽黑氏家譜》記載:“吾族之源,乃唐貞觀時西征吾國,至西域,未及攻鬥,乃兩國議和,互相各換士卒三千為質。吾祖原系西域一頭目,及至面君(明太祖朱元璋),蒙授職親軍指揮。祖原名黑資哩,故賜黑為姓。”還有,據對今安徽、山東、寧夏、北京、河南等地區朱氏回民家世考證,其先人姓氏為明朝皇帝朱元璋所賜朱氏。因回族讀“朱”音避諱,遂改為“黑”,因此朱氏回民皆稱作黑氏,實際上就是朱氏,亦稱“國姓回回爺”。該些支回族黑氏,皆屬於以先祖名字首音的漢化諧音字為姓氏,稱黑氏,世代相傳至今。回族黑氏的姓氏讀音皆作hè(ㄏㄜˋ)。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晉國黑壤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黑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省沁水縣西北與翼城縣接界處的烏嶺腳下。在史籍《左傳·宣公六年》(公元前603年)中記載:“冬,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於黑壤。”在黑壤的住民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黑壤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黑氏、壤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讀音作hēi(ㄏㄟ)。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瓦刺部黑氏部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瓦刺部中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其中不少人歸附中原後而逐漸變為回族人。有學者在陝西省西安市蘭田縣發現的一部《黑氏回族家譜》,按其記載,蘭田黑氏的祖先原為蒙古族人,後來改奉伊斯蘭教而融入回族,稱黑氏。清朝後期的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陝西回民大起義爆發,後在滿清政府的殘酷鎮壓下,黑氏回族的一支隨白彥虎進人中亞地區,成為如今東歐獨聯體中的回族主流,而未......餘下全文>>
黑姓的基本介紹
姓氏讀音: hēi(漢族姓氏及黑肱氏後裔姓氏)、hè(回姓漢化後姓氏及回姓“朱”姓的改姓)、mèi(突厥族黑氏分支,默氏後裔的姓氏)、mò(墨肱氏後裔姓氏)(黑肱氏、墨肱氏同源於“姬”姓,其簡改為“黑”)另外,在《說文解字》寫到,當作姓氏時,讀hè。
百家姓裡面有姓黑的麼
在姓氏中“黑”就是“朱”,由於“朱”與“豬”諧音,回教為了避諱將“朱”姓改為“黑”。 有證可查:據對今安徽、山東、寧夏、北京、河南等地區朱氏世考證,其先人姓氏為明朝皇帝朱元璋所賜朱氏。因回族讀“朱”音避諱,遂改為“黑”,因此朱氏回民稱作為黑氏,實際上就是朱氏,亦稱“國姓回回爺”。 據重修於明朝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的《瀋陽黑氏家譜》記載:“吾族之源,乃唐貞觀時西征吾國,至西域,未及攻鬥,乃兩國議和,互相各換士卒三千為質。吾祖原系西域一頭目,及至面君(明太祖朱元璋),蒙授職親軍指揮。祖原名黑資哩,故賜黑為姓。”
黑姓的得姓始祖
姬黑肱、曹黑肱、娑葛、黑齒·常之、也黑迭兒、黑的兒、黑鳴鳳、黑永德、黑資哩。
為什麼有人姓黑
好像是因為避免與漢民的姓重複,所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