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的時間和來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火把節的來歷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讚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贊助廣告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俯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贊助廣告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編輯本段]火把節民族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三天。

[編輯本段]火把節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體拉巴比武,即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由來於什麼地方?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大姚縣趙家店紅山腳下彝族寨子有個聰明美麗、賢惠善良的姑娘諾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夥子阿查傾心相愛著。這一年,陰險狠毒的山官頭人魔哈選女作怒妃,妄想霸佔山茶般秀美的諾娜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勝強,以精湛的技藝戰勝了險惡的魔哈老爺,魔哈惱羞成怒,用巫術轟裂了土豬樑子,阿查不幸墮落深淵。後經眾鄉親搭救才脫險。

在阿查遇難的時候,諾娜姑娘險遭魔哈魔掌。魔哈帶領兵丁把諾娜的家團團圍住,要搶諾娜成親。為了免遭賤踏,諾娜越懸崖絕壁,離家逃走,尋找阿查,在紅山懸崖,她終因氣力耗盡累死在懸崖之下,諾娜的身影永遠顯映在懸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稱。

阿查被眾鄉親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計直奔諾娜家;只見諾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殺。阿查懷著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叢山峻嶺,最後才發同諾娜留在紅崖上的白色身影。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與諾娜同歸。眾鄉親前往勸阻,從崖邊拉回了阿查,並和他一起商量復仇的辦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鄉親們高舉著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燒了魔哈宮殿,燒死了罪惡的魔哈。為諾娜報了仇,為眾鄉親解了恨。

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們都要點燃起松明火把,用這熊熊燃燒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燒死蚊蟲;驅邪除惡,以示吉祥幸福;同輩人互敬火把,燒掉“祝崇”,以示清潔平安。然後舉著火把把田間地頭,揮舞引蛾,撲滅害蟲。巡遊之後,將火把插在田頭地角,村前開闊地帶,男女青年就圍著火把跳起歡快的“左腳 ”,老人們圍著坐火塘,開啟醇香的火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

人們還早早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節日這天殺豬宰羊,同吃同住以示親人團聚。這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雖與其它傳說大同小異,但卻體現了當地彝族百姓的習俗。按理“火把節”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可這裡卻過“六月二十五”。因為它是為了紀念這一天英勇的阿查和四山八寨的鄉親們報仇血恨的日子。

火把節這天,周邊元謀、永仁、龍街等地的山民都挑著自己的山貨、土貨,趕著騾馬,跋山涉水來到趙家店,他們搭起帳篷,支起鍋灶,一串串山貨和一碗碗香氣撲鼻的牛羊湯鍋讓過往的人們流連忘返。中午,在山上坡上,彝家人民支起磨秋,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在磨秋兩頭你上我下,人群中傳出一陣陣喝彩聲、歡笑聲。夜晚,在稍有平坦的山坡上,一堆堆篝火燃了起來,彝家小夥撥弄著三絃月琴,姑娘們手牽手圍著火堆隨一陣陣絃聲跳了起來,烈烈的火焰竄得老高老高,映紅了年青人的面孔。尊敬的客人,如果你在場的話,你一定會不顧一切地擠進人群,牽起彝家姑娘的手,圍著篝火,跳到天亮。

火把節

我國南方彝、白、納西、僳僳、拉枯、哈尼等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大都在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一至三天。各民族、各地區活動內容不完全相同,但都少不了要在節日夜晚點燃松木扎制的火把,或插於村中,或舉之來往于田間,並伴隨各種歌舞活動。

彝族過火把節時,一到夜晚,各村寨即點燃火把,炬火散佈遊動于田野山鄉,頗為壯觀。彝民用火炬照田,佔歲豐收。民間傳說,過火把節是要引穀穗出來看火把,耍火把是為了撲滅秧苗的病蟲害。節日期間,有的地方要殺豬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戶要抱一隻雞到田裡去祭“田公地母”。民間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故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走,邊走邊往火把上撒松香,謂此為“送祟”。火把節期間還有各種社交文化娛樂活動,各村寨舉行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射箭、拔河、打鞦韆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帶的鬥牛、摔跤比賽尤為聞名。鬥牛前,各村寨要選出代表參加,並將經挑選的膘......餘下全文>>

彝族的火把節來歷???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大姚縣趙家店紅山腳下彝族寨子有個聰明美麗、賢惠善良的姑娘諾娜和打苴基地方英俊勇敢的小夥子阿查傾心相愛著。這一年,陰險狠毒的山官頭人魔哈選女作怒妃,妄想霸佔山茶般秀美的諾娜為妾。在魔哈的淫威下,英勇的阿查,以弱勝強,以精湛的技藝戰勝了險惡的魔哈老爺,魔哈惱羞成怒,用巫術轟裂了土豬樑子,阿查不幸墮落深淵。後經眾鄉親搭救才脫險。

在阿查遇難的時候,諾娜姑娘險遭魔哈魔掌。魔哈帶領兵丁把諾娜的家團團圍住,要搶諾娜成親。為了免遭賤踏,諾娜越懸崖絕壁,離家逃走,尋找阿查,在紅山懸崖,她終因氣力耗盡累死在懸崖之下,諾娜的身影永遠顯映在懸崖上,故有“白人崖”之稱。

阿查被眾鄉親救出了裂山,情知中計直奔諾娜家;只見諾娜的父母被魔哈所殺。阿查懷著悲痛埋葬了岳父岳母,找遍了叢山峻嶺,最後才發同諾娜留在紅崖上的白色身影。阿查痛不欲生,想跳崖與諾娜同歸。眾鄉親前往勸阻,從崖邊拉回了阿查,並和他一起商量復仇的辦法。次日(六月二十五日),阿查和四山八里,三村五寨的鄉親們高舉著上千火把直奔魔哈家,焚燒了魔哈宮殿,燒死了罪惡的魔哈。為諾娜報了仇,為眾鄉親解了恨。

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每年六月二十五日這天下午,彝族村寨的人們都要點燃起松明火把,用這熊熊燃燒的火把去照耀四壁,燒死蚊蟲;驅邪除惡,以示吉弗幸福;同輩人互敬火把,燒掉“祝崇”,以示清潔平安。然後舉著火把把田間地頭,揮舞引蛾,撲滅害蟲。巡遊之後,將火把插在田頭地角,村前開闊地帶,男女青年就圍著火把跳起歡快的“左腳 ”,老人們圍著坐火塘,開啟醇香的火酒,互相敬酒,互祝吉祥。

人們還早早將出嫁的女兒接回家來。節日這天殺豬宰羊,同吃同住以示親人團聚。這古老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雖與其它傳說大同小異,但卻體現了當地彝族百姓的習俗。按理“火把節”是農曆的六月二十四,可這裡卻過“六月二十五”。因為它是為了紀念這一天英勇的阿查和四山八寨的鄉親們報仇血恨的日子。

火把節這天,周邊元謀、永仁、龍街等地的山民都挑著自己的山貨、土貨,趕著騾馬,跋山涉水來到趙家店,他們搭起帳篷,支起鍋灶,一串串山貨和一碗碗香氣撲鼻的牛羊湯鍋讓過往的人們流連忘返。中午,在山上坡上,彝家人民支起磨秋,只見一對對青年男女在磨秋兩頭你上我下,人群中傳出一陣陣喝彩聲、歡笑聲。夜晚,在稍有平坦的山坡上,一堆堆篝火燃了起來,彝家小夥撥弄著三絃月琴,姑娘們手牽手圍著火堆隨一陣陣絃聲跳了起來,烈烈的火焰竄得老高老高,映紅了年青人的面孔。尊敬的客人,如果你在場的話,你一定會不顧一切地擠進人群,牽起彝家姑娘的手,圍著篝火,跳到天亮。

火把節

我國南方彝、白、納西、僳僳、拉枯、哈尼等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大都在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一至三天。各民族、各地區活動內容不完全相同,但都少不了要在節日夜晚點燃松木扎制的火把,或插於村中,或舉之來往于田間,並伴隨各種歌舞活動。

彝族過火把節時,一到夜晚,各村寨即點燃火把,炬火散佈遊動于田野山鄉,頗為壯觀。彝民用火炬照田,佔歲豐收。民間傳說,過火把節是要引穀穗出來看火把,耍火把是為了撲滅秧苗的病蟲害。節日期間,有的地方要殺豬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戶要抱一隻雞到田裡去祭“田公地母”。民間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故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走,邊走邊往火把上撒松香,謂此為“送祟”。火把節期間還有各種社交文化娛樂活動,各村寨舉行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射箭、拔河、打鞦韆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帶的鬥牛、摔跤比賽尤為聞名。鬥牛前,各村寨要選出代表參加,並將經挑選的膘肥體壯的牛牽到會場,群......餘下全文>>

火把節的由來,傳說,習俗20字

來歷:

有關傳說

1、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涼山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2、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3、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節》

習俗:

火把節是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火把節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騷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鬥羊、鬥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節的故事

一、慈善夫人殉節的傳說

這一傳說源於南詔王火燒松明樓的故事,見諸《南詔野史》等史籍。大意為:南詔王皮羅閣為吞併其它五詔,在徵得唐朝中央政府同意後,以祭會祭祀為名,通知五詔於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樓聚會。鄧賧詔之妻慈善夫人感到此舉有詐,勸丈夫不要前往,但詔主迫於皮羅閣的勢力不得不行,慈善料到丈夫此行必凶多吉少,便以鐵鐲套在丈夫臂上送行。六詔會集祭祀完畢後,皮羅閣設宴於松明樓,至暮,皮羅閣佯醉下樓;伏兵即舉火燒樓,各詔除越西詔因路遠未至外其餘均被害,屍骨難辨,只有鄧賧因臂上有鐵鐲得以認領回家厚葬。南詔慕慈善才智,欲娶為妃,慈善堅執不從,據城自守,南詔發兵攻城,慈善自盡。此後,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們均點火把以紀念慈善夫人,相沿成習,遂為火把節。

二、惹底毫星燒官蟲

相傳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處,經常相互往來。有一年夏天,天神思梯古慈派了一個名叫耿丁有惹的天差下凡催債。耿丁有惹來到人間後,遇到人間的英雄惹底毫星(一說火體拉巴),惹底毫星說:“你們住在天上,我們住在地上,我們互不相干,為什麼我們天天給你們交租還債?今天,我們兩個來比賽摔跤,如果你贏了,我們就交,你輸了我們就不交。”於是兩人就比賽摔跤,結果耿丁有惹被摔死。天神思梯古慈大怒,放出很多煌蟲到地上,把人間的莊稼吃掉。惹底毫星帶領人們砍來很多竹校和富杆,紮成火把,舉火燒蟲,保護了莊稼。為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這天都要舉行火把節,相沿成習至今。

三、阿南殉夫的傳說

故事大意是:漢元封年間,雲南葉榆酋長曼阿奴之妻阿南夫人,聰慧美麗,被漢將郭世忠看中。郭為霸佔阿......餘下全文>>

誰知道雲南火把節的來歷

“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一般是在農曆6月24日前後舉行。這項活動非常隆重,每逢節日,各地的彝族人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活動內容和娛樂方式。但節日之夜人們手持火把在田間繞行,這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之一。 在“火把節”上,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參加各項活動。男子主要是摔跤、賽馬、鬥牛、鬥羊等;婦女的活動內容大多是唱歌、跳舞,有的彈口弦,有的想小夥子敬酒。“火把節”的高潮是在節日之夜。夜幕中人們舉著火把邊唱邊跳,口裡不時發出各種吼聲。在村寨和田野裡迂迴。由於舉火把的人很多,於是形成了一條長長的火龍,火龍翻騰,時隱時現。霎時間,村寨都被熊熊火炬映得通紅,閃動的火光不時組成各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十分壯觀。

雲南的一些彝族聚居區,在“火把節”的夜晚,村裡村外要燃起熊熊篝火。人們手持火把互致節日的問候,並圍著篝火翩翩起舞,縱情歌唱。有的地方還在村寨的平壩中心設定大火把,人們圍繞著大夥把載歌載舞歡度節日。還有的姑娘用一種長形的火把,不停的撲打火頭,使之形成一道道火網。這時騎著馬舉起火把的小夥子們從火網中穿越而過。火把節的狂歡之夜是青年男女結識、戀愛的好時機。

關於“火把節”的來歷,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傳說。其中一個是這樣,相傳在很早的時候,有一個貪婪、殘酷的奴隸主,他到處掠奪、壓榨和迫害奴隸。奴隸們對他恨之入骨,他們無法忍受奴隸主的殘酷統治,終於紛紛起來反抗。在經過一番謀劃之後,奴隸們拿起棍棒鐮鋤和石頭,攻打奴隸主設在山上的城堡。但那裡防守很嚴,攻不進去。奴隸們便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一天晚上,人們趕來一大群山羊,在每隻山羊的角上綁一束火把,讓羊群走在前面,眾人手持火把跟在後頭。奴隸主眼看見一片火海,驚慌失措,奴隸們乘機攻下城堡,殺死了奴隸主。那一天正是農曆6月24日。為了紀念這一勝利,從此以後,人們每年6月24日都要點起火把,以示慶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火把節”。

另一個傳說故事是說,在很古的時候,天上的一位大力神,奉天王之命來到人間破壞人們的幸福生活。他的惡劣行為惹怒了地上的一位大力士。一個要破壞,一個要制止,雙方相持不下,決定以摔跤來分勝負。他們整整摔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這時,人們彈著三絃、吹著短笛,拍手跺腳為地上的大力士吶喊助威,最後把天上的大力神打敗。保衛了人們的幸福生活。但這卻激怒了天王,天王放出各種害蟲去糟踏人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莊稼。然而,聰明的人們並不懼怕,他們砍來松枝,點燃起一束束火把去驅趕害蟲,結果天王放出的害蟲都被大火燒死了。這一天也是6月24日。後人為了紀念保衛幸福生活的這一勝利,每年的這一天,都要身穿節日盛裝,殺雞宰羊,舉行慶祝活動。晚上要拿著松明火把在村寨、田間巡遊。同時還要舉行摔跤、鬥牛及歌舞等活動

火把節的來歷10字

火把節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鬥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範《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併吞另五詔,將會五詔首領集會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對丈夫執著的愛戀,找到丈夫的屍體並順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視火把節為紀念民眾與惡魔鬥爭勝利的節日;武定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求火把節的來歷,50字,急死了

火把節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體拉巴比武,即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簡單來說, 總體意思是:傳說中為了驅趕和殺死蝗蟲、螟蟲,保護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但是不止彝族過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不是其他民族的火把節來歷都是這樣,不太清楚。

huo火把節的來歷

雲南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彝

火把節

火把節

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遊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資訊,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納西族關於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資訊,與《玉溪編事》、《祿勸縣誌》、《峒溪縣誌》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大理和昆明一帶關於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迴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2-3]

民族傳說

納西族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漢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揹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漢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於他們,便將天神燒燬人間的訊息告訴給那漢子,要他告訴人們於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於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後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後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並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裡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

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後,由於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後,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後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並尋找他的英靈。

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節》:

善神阿番偷開天門,撒下五穀,使人間的幸福生活超過天上。天神見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來出氣。阿潘恨大力士霸道,與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壓出一個坑來,後來天雨把那個坑變成湛藍的長湖(路南淡水湖)。人們為紀念這位人間英雄,於農歷六月二十四進行鬥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動,以示悼念之情。

阿細支系的《阿細人的火把節》:

奴隸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窮弟兄關在牢獄中,窮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綁上火把,衝向那迢迢的府第,燒死奴隸主,同時也燒掉了窮人手上的繩索。為紀念這次勝利,人們舉火把遊行,相沿成俗。[4]

羅婺支系的《喜鵲姑娘》:

羅婺彝家有個漂亮能幹的姑娘,與彝家小夥阿龍早就相愛了。但附近十二個......餘下全文>>

火把節的來歷70字左右

傳說在南詔時期,蒙舍詔皮邏閣想吞併其他五詔而密設松明樓於大理城西,然後以祭祀知名邀請五詔詔主赴宴。鄧賧詔皮邏登的妻子白潔夫人聰明絕頂,早就猜到皮邏閣的陰謀而勸阻丈夫不要赴宴。結果皮邏登執意不聽,被燒死在松明樓,白潔夫人根據她給丈夫帶的鐵鐲而辨認出皮邏登的屍體。後來皮邏閣想霸佔白潔夫人為妻,白潔夫人在為丈夫守孝一百天之後,跳入洱海自盡。當地民眾為了紀念白潔夫人,把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定為火把節,流傳至今。

涼山火把節的節日由來

關於涼山火把節的由來,有三個傳說:

第一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向地上撒下數不勝數的蝗蟲。它們啃咬著莊稼。但是,勇敢的彝家人並沒有屈服於天神。他們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領下,想出了用火來消滅蝗蟲的辦法。人們點起了火把,日夜不停地到田間地頭捕燒害蟲。經過幾天的艱苦奮戰,人們終於消滅掉了"天蟲",為了紀念這次用火把消滅"天蟲"的勝利,慶祝五穀豐收,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人們就點起火把遊行,並舉行各種各樣的紀念活動。

第二傳說:

書倫撰修《西昌縣誌》載:……唐開元間,第四屆中國涼山彝族火把節盛況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南詔欲並五詔,因星迴節召五詔令飲於松明樓。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於櫻城自守。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鬆焉。燎長丈餘,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正如《西昌縣誌.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餘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盃隱自哀。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第三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巴便在舊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簡介涼山彝族火把節

涼山彝族火把節是彝族太陽曆的第二個星迴節,在農曆六月最熱的時候過。明代詩人楊慎曾寫有"年年六月星迴節"的詩句。據歷史文獻記載,火把節有"以火色佔農"、"持火照田以祈年"、"攜照田塍,雲可避蟲"等含意。火把節,是彝族眾多傳統節日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民族特色最為濃郁的盛大節日。

慶祝方式: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涼山彝族火把節一年一屆,2013年4月決定,每五年舉辦一次。其主會場一般設在普格縣或布拖縣,涼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設分會場,其選美活動中評選出的美女一般來自於美姑縣。

"火把節"慶祝共三天:

火把節第一天:祭火。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讚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火把節的時間和來歷?
元宵節的風俗和來歷?
端午節的名稱和來歷?
火把節的由來和傳說?
火把節的來歷?
火把節的由來?
哈尼族火把節的來歷?
彝族火把節的來歷?
父親節母親節的時間?
彝族火把節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