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齋節是什麼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開齋節是什麼?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歷10 月1日。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為齋戒)。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礎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

開齋節有什麼習俗?

回曆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為齋月,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在新疆地區稱為“肉孜節”。開齋節也叫爾德節。“爾德”是阿拉伯語“爾德· 菲圖爾”的音譯,也是回族隆重的節日。回族有的稱其為“大爾德”,也有稱其為“小爾德”。 流行於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這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贊助廣告

爾德節是“萊麥丹月”的最後一天。由於希吉來歷是純陰曆,所以爾德節出現在每年的不同時期。

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月定為齋月。穆罕默德40歲那年(希吉來歷九月),真主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因此,視萊麥丹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九月封齋一個月。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在齋月裡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互明後至落日前的時間裡, 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裡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飢餓的痛苦心態。

初一的傍晚,太陽落山後,各地的回族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禮塔上,有的到牆頭上或房屋頂上,有的站到眼界開闊的地埂和渠壩上,盯著西方的天空,細心尋找月牙兒,見月牙兒就入齋。如果大多數人都沒有看見,有兩個以上的人確實看見了,大家也都公認“見新月了”,可以入齋了。如遇到霧氣茫茫、黑雲翻滾、黃沙彌天等特殊的氣候條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遲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現在,絕大多數回族都是按照這個習慣辦的。

贊助廣告

參加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天亮)前,要吃飽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來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天亮)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是在炎熱的暑夏,還是在嚴寒的冬季,不管是口乾舌燥,還是飢腸轆轆,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準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平時抽菸的人在齋月裡也要戒掉,做飯的人或搞飲食業買賣的人,可以品嚐,但不能嚥到肚子裡。

這樣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飢餓和乾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齋戒期滿,就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開齋節。到教歷10月1日即齋戒期滿, 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佈道。然後去墓地 “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節日當天,人們在居住區域內,挨門串戶地互致節日問候(俗稱“ 拜節”),家家戶戶炸制“油香”和“饊子”食品,宰殺牛羊用來招待賓客親朋,互相饋贈。

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乾渴,而不是飢餓。若在冬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以上這些,只是狹義的齋戒。廣義的齋戒是,不僅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慾,表裡一致,對耳、目、身、心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只禁飲食,挨飢餓,而兩面三刀,惡語中傷,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全面、不完美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節日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組織各種文娛活動。如遼寧鞍山市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裡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族在節日裡表演武術;保定一帶的表演摔跤或舉行比賽;西北一些青年在節日裡摔跤、扳手腕、擰指頭;城市裡一些回族喜歡遊公園等等。...餘下全文>>

開齋節是什麼民族的

是穆斯林的節日,也就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在中國穆斯林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柯爾耽孜族.烏孜別克族 塔塔爾族 塔吉克族 東鄉族 撒擔族.保安族。在漢族、藏族、蒙古族和雲南的傣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申也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但人數不多。

開齋節一般要幹什麼?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歷10 月1日。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為齋戒)。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聽伊瑪目宣講教義。教法還規定在節日進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為:①拂曉即吃食物,以示開齋;②刷牙;③沐浴;④點香;⑤穿潔美服裝;⑥會禮前交“菲土爾·賽德蓋”(開齋施捨);⑦低聲誦唸贊主詞。

開齋節始於伊斯蘭教紀元第2年。此後,每逢此節,世界各地穆斯林都以熱情和虔敬的心情參加節日活動。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慶祝形式不盡相同,有的炸油香制美食互贈或款待親友;有的請阿訇誦經祈禱;有的聚會聯歡等。償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費土爾”的意譯。新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稱它為“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思就是“齋戒”。寧夏部分地區的回族穆斯林稱它為“小爾德”,甘肅、青海等地的回族穆斯林稱它是“過年”,對開齋節在各地儘管稱謂不同,但實際上就是一個規模盛大、禮義隆重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群眾過春節,藏族人民過藏年。在開齋節前夕,外面工作的、做買賣的、出差的回族穆斯林都要提前趕回家中。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內院外、巷道廁所,給人一個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成年回族穆斯林個個都要洗大淨,沐浴淨身。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小孩子也都個個把臉洗得乾乾淨淨,頭髮梳得光光亮亮的。回族群眾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前該維修的維修,節日裡也都打掃得千乾淨淨,有的地方還專門佈置一番,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彩燈,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後(有的地方以敲響會禮鐘聲為準)、回族群眾個個腋下夾一個小毯子或小拜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彙集到清真寺。有的地方因參加會禮的回族穆斯林達萬人之多,清真寺容納不下,就另選擇一個地勢平坦、寬敞乾淨的場地。當阿訇宣佈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 ’

回族的開齋節(希吉來歷九月),被視為一年中最尊貴的吉慶之月、和平之月,據傳安拉在這個月頒降了將人們引向正道的《古蘭經》。凡是在這個月裡做一件善事,就可獲得安拉成倍的報答。因此,凡符合條件的穆斯林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面定,見月牙兒就入齋,通常以兩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見為準,然後本坊的阿訇宣佈人齋。在人齋的當晚四點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師傅,要到邦克樓(宣禮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辭辛苦,挨門逐戶地敲打。人們聽到後,趕忙起來,洗臉、洗手、瀨口,做飯封齋。

狹義的齋戒要求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吃飽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能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在齋戒期間,平時抽菸的人必須戒掉。這樣,封齋使回族逐步養成了堅韌、剛強、廉潔的美德。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感到白天不吃不喝對身體健康和生產勞動都不利,不少人已自覺地放棄了白天封齋的習慣。

廣義的齋戒要求人們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慾、表裡一致,對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飲食,挨飢餓,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完美的。

在齋月期內,回族群眾......餘下全文>>

開齋節的資料

開齋節是回教徒最盛大的日子,也等於馬來人的新年,這個節日也象徵著齋戒月的結束。回教徒們在經過一個月冥想、禁食、淨靈與齋戒活動求取更虔誠的意志信仰後,皆懷著歡欣的心情迎接開齋節的到來。

而我國回教徒是以觀看新月來決定開齋節的正確日期。事前,回教家庭婦女則忙於浮備迎接節日的到來。在開齋節當天早上,男士與男孩經過仔細的浣洗後,便前往回教堂參加禱告儀式,以求取寬恕過去之過錯。

之後全家前往過世親人的填墓祭拜以示悼念與追思。而當親朋好友互訪時,如同新加坡其他慶典一樣,主人會以傳統馬來食物如ketuput(一種椰菜包米的食物)、牛肉撕片等食物款待客人。

2015開齋節是什麼時候,2015年開齋節是幾月幾日

開齋節:7月18日(星期六)為開齋節,7月18日至22日放假調休,共5天。7月25日(星期六)上班。

開齋節(阿拉伯語:عيد الفطر),也叫肉孜節(維吾爾語:Roza héyt),是全球穆斯林慶祝齋月結束的節日,是伊斯蘭曆閃瓦魯月(十月)的第一天。開齋節這天,穆斯林一般很早起床,早祈禱後就可以吃一些東西,象徵齋月結束。然後出去團拜,互相擁抱問候,恢復朋友和親友之間的聯絡。穆斯林在這一天都穿節日衣服,喜氣洋洋。開齋節不僅是齋月結束,而且是感謝安拉(真神阿拉)使他們信仰更加堅定。是和平歡樂的節日。從有伊斯蘭曆就有開齋節,第一次肉孜節是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家人朋友親自慶祝的。

什麼是齋月節

齋月,伊斯蘭教五功之一。伊斯蘭齋月(英語:Ramadan,阿拉伯語:????????????),又譯萊麥丹月,是伊斯蘭曆第九個月,該月名字意為“禁月”,是穆斯林封齋的一個月,是真主安拉Allah將古蘭經Quran下降給穆罕默德聖人的月份。

齋月過程 齋月即指穆斯林在日出後到日落前齋戒(fasting)。齋戒是伊斯蘭教念(shahada:affirmation)、拜(salat:prayer)、課(zakat:almsgiving)、齋(siyam:fasting)、朝(hajj:pilgrimage)五項基本功課之一,是穆斯林的一種修煉心性的宗教活動。

穆斯林的齋戒源於早期的基督教(Christianity)和猶太教(Judaism)信徒的一種儀式。當年居住在麥加的先知穆罕默德(Muhammad)為了加強早期的追隨者對真主安拉(Allah)的信心,將齋戒轉化為伊斯蘭教的儀式,後來演變成齋月。齋戒為穆斯林必須遵行的儀式之一,為期一個月,除病人、老年人、年幼者及工作在外者之外,一律要遵行“齋月”禁食。

齋月意義 齋月

在穆斯林看來,齋月是一年中最吉祥、最高貴的月份。伊斯蘭教認為該月是頒降《古蘭經》(the Holy Quran)經文之月。伊斯蘭教認為,齋戒能淨化人的心靈,使人情操高尚,心地善良,還能使富人體驗窮人忍飢挨餓的滋味。

根據伊斯蘭教教義,齋月期間,所有穆斯林從每天的日出到日落期間禁止一切飲食、吸菸和房事等活動。通常,人們在天曉前吃“封齋飯”(suhoor),在日落時以食物或飲料開齋,即“開齋小吃”(iftar)。

齋月期間,穆斯林會到清真寺(Mosque)作禱告,學習《古蘭經》。

開齋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www.yifannet.com/...6.html

回族-開齋節

回族的開齋節(希吉來歷九月),被視為一年中最尊貴的吉慶之月、和平之月,據傳安拉在這個月頒降了將人們引向正道的《古蘭經》。凡是在這個月裡做一件善事,就可獲得安拉成倍的報答。因此,凡符合條件的穆斯林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面定,見月牙兒就入齋,通常以兩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見為準,然後本坊的阿訇宣佈人齋。在人齋的當晚四點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師傅,要到邦克樓(宣禮塔)上打梆子,有的埂辭辛苦,挨門逐戶地敲打。人們聽到後,趕忙起來,洗臉、洗手、瀨口,做飯封齋。

狹義的齋戒要求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吃飽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能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在齋戒期間,平時抽菸的人必須戒掉。這樣,封齋使回族逐步養成了堅韌、剛強、廉潔的美德。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感到白天不吃不喝對身體健康和生產勞動都不利,不少人已自覺地放棄了白天封齋的習慣。

廣義的齋戒要求人們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慾、表裡一致,對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飲食,挨飢餓,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完美的。

在齋月期內,回族群眾很重視“蓋午爾夜”,也有的叫“坐夜”。關於此夜的確切日期,《古蘭經》中無明文可考,回族群眾通常從最後三個單日內選取居中之日。即第二十七夜。“蓋德爾”原為“前定”、“高貴”之意,回主旋律群眾認為在這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認為這“高貴的夜間,勝過一個月”。《聖訓》也說:“誰使蓋德爾夜充實功修,誰都能獲得七十二年善功的回賜。”因此這一夜,回族群眾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開齋飯,請人吃飯,或齊聚清真寺或住宅中禮拜、圓經、祈禱,贊主懷聖,徹夜不眠。

經過一個月的封齋,月終望見了新月,意味著齋期結束,回族群眾自然歡欣鼓舞,都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開齋節的到來。在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履行交納課稅的義務,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菲土爾”錢。回族群眾一般都自己願意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就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早早起來打掃清潔,成年回族人個個都要洗大淨,

沐浴淨身,男女老少都要把臉洗乾淨,頭梳整齊,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早上八點以後,回族群眾腋下夾一個小毯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彙集到清真寺。當何訇宣佈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和拜毛,脫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這種會禮規模之龐大,形式之莊嚴,氣氛之隆重重,令人驚歎不已。哪怕颳風下雨,他們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

禮拜後,回族群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訇帶領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有的回族青年男女還特地選定這個佳節辦婚事。

隨著社會的發......餘下全文>>

什麼叫開齋節?

回族的開齋節(希吉來歷九月),被視為一年中最尊貴的吉慶之月、和平之月,據傳安拉在這個月頒降了將人們引向正道的《古蘭經》。凡是在這個月裡做一件善事,就可獲得安拉成倍的報答。因此,凡符合條件的穆斯林必須奉行一個月的齋戒,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面定,見月牙兒就入齋,通常以兩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見為準,然後本坊的阿訇宣佈人齋。在人齋的當晚四點左右,各清真寺的寺師傅,要到邦克樓(宣禮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辭辛苦,挨門逐戶地敲打。人們聽到後,趕忙起來,洗臉、洗手、瀨口,做飯封齋。

狹義的齋戒要求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吃飽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斷絕一切飲食,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不能吃一點東西,也不許喝一口水。在齋戒期間,平時抽菸的人必須戒掉。這樣,封齋使回族逐步養成了堅韌、剛強、廉潔的美德。隨著生產的發展,人們感到白天不吃不喝對身體健康和生產勞動都不利,不少人已自覺地放棄了白天封齋的習慣。

廣義的齋戒要求人們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慾、表裡一致,對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節制,要做到耳不聽邪,目不視邪,口不道邪,腦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飲食,挨飢餓,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齋戒真諦的,也是不完美的。

在齋月期內,回族群眾很重視“蓋午爾夜”,也有的叫“坐夜”。關於此夜的確切日期,《古蘭經》中無明文可考,回族群眾通常從最後三個單日內選取居中之日。即第二十七夜。“蓋德爾”原為“前定”、“高貴”之意,回主旋律群眾認為在這夜,安拉把全部《古蘭經》通過哲卜利勒天使下降給穆罕默德,認為這“高貴的夜間,勝過一個月”。《聖訓》也說:“誰使蓋德爾夜充實功修,誰都能獲得七十二年善功的回賜。”因此這一夜,回族群眾一般都要做一些可口的開齋飯,請人吃飯,或齊聚清真寺或住宅中禮拜、圓經、祈禱,贊主懷聖,徹夜不眠。

經過一個月的封齋,月終望見了新月,意味著齋期結束,回族群眾自然歡欣鼓舞,都以無比喜悅的心情迎接開齋節的到來。在節日會禮前,回族群眾都履行交納課稅的義務,通常按各家人口多少計算,舍散“菲土爾”錢。回族群眾一般都自己願意履行這種義務,否則就失去了齋戒的完美性。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早早起來打掃清潔,成年回族人個個都要洗大淨,

沐浴淨身,男女老少都要把臉洗乾淨,頭梳整齊,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早上八點以後,回族群眾腋下夾一個小毯氈,從東南西北,四面八方,彙集到清真寺。當何訇宣佈會禮開始,回族群眾鋪下毯子和拜毛,脫下鞋子,立即面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叩拜。這種會禮規模之龐大,形式之莊嚴,氣氛之隆重重,令人驚歎不已。哪怕颳風下雨,他們也無所畏懼,情緒仍很高漲。

禮拜後,回族群眾齊向阿訇道安,接著全體互說“色倆目”問候。整個會禮結束後。由阿訇帶領祖墳念鎖兒(《古蘭經》選讀),追悼亡人,然後恭賀節日,串親訪友。

節日中,家家戶戶炸油香、饊子、花花等,同時,還宰雞、兔、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有的回族青年男女還特地選定這個佳節辦婚事。

隨著社會的發展,回族的開齋節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內容。全國回族聚居的一些地方,除參加聚禮等活動外,還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如遼寧鞍山的回族青年在節日裡要耍獅子舞、踩高蹺;河北滄州地區的回民在節日裡喜歡錶演武術;西北一些青年節日裡喜歡摔跤、扳手腕,擰指頭等;城市裡一些回民喜歡遊公園等等。

----------------------------------------------------......餘下全文>>

開齋節是什麼族的節日

開齋節是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是一次規模盛大、禮義隆重的宗教文化節日,其隆重程度猶如漢族群眾的春節,回族是中國穆斯林的主體民族。開齋節當以記念真主和學習先知為主題,一般為期三天。

相關問題答案
開齋節是什麼節日?
火把節是什麼節日?
復活節是什麼節日?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
教師節是什麼節日?
中秋節是什麼節日?
青年節是什麼節日?
春節是什麼節日?
臘八節是什麼節日?
元宵節是什麼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