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重要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土家族有那些傳統節日

一、過年

過年,過年是土家族最大的節日,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到正月十四、十五結束。過大年的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

『土人度歲,逢月在以二十九為歲,月小則以二十八日』,『相傳土司出兵,正值除日,全民間先期度歲,後遂以為常。』過年的方式很特別:『是日土民供已故土司某神位於堂上,陳以酒醴魚肉,而置亡祖先木主於門後。祭時將牛馬雞太藏諸洞中,老幼男女各屏息以待,謂某神在堂,不敢驚也。』土家人殺年豬後,把豬放在門角後,用蓑衣蓋上,一人持刀守候。若有人從門前經過,即拿刀追趕。趕上了就拉到家裡吃一頓肉。過年時,肉不細節,吃大塊肉,菜不分炒,吃『合菜』,吃大碗酒,年飯用大蒸籠蒸好,吃數日,團年時,關上門,抓緊吃喝,不許說話。大年三十要吃團圓飯,並徹夜守歲。正月初一還要四處拜年。

贊助廣告

正月間最熱鬧的是跳擺手舞。『每歲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鳴鑼擊鼓,男女聚齊,搖擺吶喊,名曰擺手』。擺手時間:『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但大多在正月進行。由於地區家支姓氏不同,有跳三夜、五夜、七夜,也有跳十幾夜的,有的白天黑夜都跳。每個自然村有一個專供跳擺手舞的擺手堂,擺手堂裡設有土王廟,廟前是空曠的坪場,坪場中栽有杉樹,樹上掛有彩燈。擺手人圍著古杉樹轉圈跳舞,其基本動作是單擺、雙擺、迴旋擺三種,其特點是手腳順擺,擺左手出左腳,擺右手出右腳,俗稱『同邊手』。擺手幅度不大,腰膝微曲,擺手的人『男女相攜,蹁躚進退』踩著鼓點跳舞。鑼鼓掛在中央的古樹上,由一人敲打。擺手舞分為大小兩種,大擺手以地區為單位進行,時間長,規模大,內容多,套數全;小擺手則以自然村為單位進行,時間、規模均不如大擺手。大擺手不單是進行擺手活動,還有文武大表演和物資大交流,活動多種多樣,其內容之豐富、規模之巨集大在其他民族中是少見的。

贊助廣告

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過,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稱小年。除夕夜,農村人家,戶戶都要在火壟裡架起大火,烤的人面紅耳赤。火壟裡燃燒的大樹兜子叫『火主』,是事先在前幾個月都準備好了的。城鎮人家則多燒白炭。『紅火』預示興旺。這個風俗大約是遠古時的火崇拜的遺風。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

一年之中最鮮亮最激動人心的活動,是從子時交庚時的『除夕』緊接新正開門的『出天行』祈福開始的。接財神、迎喜神、祭祖先、逐癘疫都在這一時刻進行。頓時,鞭炮聲起,山鳴谷應。節日期間,土家人要吃象徵吉祥如意,富富有餘(魚)的『紅曲魚』和大鍋燴菜(或稱合菜)。正月初舉行古老的『擺手舞』會。『擺手舞』又稱『舍日巴』,土家族男女青年身著絢麗多彩的『西蘭卡普』(錦被),打著繡龍鳳的吉祥彩旗,抬上木鼓、在二胡、嗩吶、牛角等樂器的伴秦下起舞,常伴有詩歌,舞姿古樸,曲雅,優美,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七十多個動作,形象鮮明,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參加者達萬人之多,場面盛大。此外,耍龍燈,耍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為歡樂的土家人帶來無限情趣。

長陽土家人特別重親緣,重友誼,春節時期正是聯絡感情的大好時期。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長輩,長輩對晚輩特別是幼輩分別給『打發』,俗稱『壓歲錢』,故俗諺有『大人愛種田,伢們愛過年』之說。趁時,人們走親訪友,相互拜賀,俗話又有『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之說。

在眾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餘下全文>>

土家族有哪些屬於他們自己的特別的節日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有:趕年,哭嫁節

土家族的節日

土家族很注重節日活動,全年幾乎每月都有特定的節日,並伴隨許多饒有風趣的民俗活動。

(1)趕年:土家有過趕年的習俗,即比漢族提前一天,月小臘月二十八,月大臘月二十九,吃團年飯,到臘月三十同樣除夕守歲,因此有土家過兩個年的說法。

(2)二月初二:土地菩薩生日,這天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戶戶住屋的當頭,都有一座土地廟,也叫當坊土地,有“不怕客人來得遠,也服當坊土地管”的說法。這一天,人們對天氣晴雨十分關注,農諺有云:“土地公公晒出汗,一碗蕎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了傘,一斗蕎子打一碗”。

(3)清明節:上墳掛青,節日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豬腦殼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

(4)牛王節:四月十八日這天,傳說是牛王菩薩生日,耕牛要放假休息一日,並給牛喂好料,如黃豆等,打掃牛欄,人們還要殺雞、宰豬,祭祖先。

(5)端午節:有頭、二、三端陽之分。即初五、十五、二十五,以頭端午最為隆重,這天一般都要推豆腐包粽子,接出嫁的女兒女婿回家“過端午”。所謂“有心拜年,端午不遲”,說明這個節日的重要。過端午節,各家都要採集艾蒿、菖蒲、風藤等懸於門首,用這些草藤燒水洗澡,可以去風溼,治皰瘡。因而有“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納千祥”的聯語。喝雄黃酒,給小孩身上抹雄黃,以及繞井宅撒雄黃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民俗事項,因為雄黃有防蚊蟲蛇蠍的功能。

(6)六月六:晒龍袍,也叫吃新節或嘗新節。土家人在這天將家裡的被子衣服拿出來晒。另外,這天也叫嘗新節,瓜果穀物有的開始成熟,可以吃了,叫做嘗新,要用包穀酒敬神。

(7)月半節:節日時要燒紙錢,所謂月半紙,祭祖先,據說月半前後,死了的祖宗都回來,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為鬼節,所謂年小月半大。

鶴峰土家族又把月半節當作女兒節,到了農曆七月十二、十三這兩天,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兒回家團聚,參加祭祀祖先的活動。也因為這天出門的女子多,到聚居區鄉鎮“趕場”,觀看遊藝活動的姑娘和年輕媳婦多,故又被稱叫作“女兒會”。一般在這天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談情說愛,為青年人的盛會,而且已不僅僅限於某一個少數民族的男女參加。

(8)重陽節:有大重陽小重陽之分。大重陽十九,小重陽初九,上山拾菌子,即所謂撿重陽菌。

(9)洗神:舊時土家族除信奉白 虎神外,還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冬月初一殺豬宰羊,男女老少著本民族服裝參加“洗神”,擺三牲祭品,由老師(即男巫)手執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驅邪。然後由一班男女耍火棍(用三尺長的一根竹竿,畫上紅綠顏色,打通竹節,灌上桐油,塞上布條點燃)左右盤旋,跳民族舞蹈。

土家族的節日,風俗習慣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有:吃新節,舍巴日,趕年,牛王節,花朝節,洗神節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餈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餈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餈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飲食習慣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

包穀飯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餚,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節慶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樑拋粑粑。節日裡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穀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

石耳燉雞鴨

鹽、花椒、五香粉醃製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燻而成。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餘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後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麵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分老少,上菜先後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餈粑)臘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穀燒酒一起上桌;團饊,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後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粉(米粉),用大米綠豆等原料製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婚姻禮......餘下全文>>

土家族有什麼特別的節日

元宵節什麼的,不懂就別亂說。

土家族特色節日,有吃新節,牛王節,洗神節,花朝節等等。

土家族的節日風俗

土家族節日習俗:過年、趕年、過月半

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 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馬、蔡、田六大姓為三月三;酉水鄉龍頭村田姓為四月八;可大、沙灘、酉水等鄉李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裡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裡,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後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 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 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遊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

關於“過年”的來歷,說法甚多。主要的有三種:一說祖先從湖南遷來時,有的坐杉木船,有的坐柏木船,有的坐青鋼木船。因船速不一,到達有先有後,人們將到達的日子定為“過年”。於是,就有的為四月八,有的為五月初五,有的為五月十五了;一說祖先出徵打仗,有的將出發的時間作為“過年”,有的則將歸來的時間作為“過年”,以致時間不一。如李姓說:“天”字輩三位祖先七月初一出征時,全族團聚,以後年年七月初一紀念;一說八部大王於國有功,皇帝見他武藝高強,害怕皇位失落,便將他毒死在歸途中,人們將他的殉難日作為“過年”日, 以紀念他。這些,都與古代戰爭和民族的歷史有關。

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蔔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餵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

關於“趕年”的來歷,傳說不一。有的說明朝時,朝廷調士兵赴沿海抗倭。時值春節前夕,便提前過年,團年後,將士好出徵。有的說,客王派兵徵打土家,年關已近,土家人便提前過春節,上山躲避。等客兵進寨住下後歡度春節時,土王令土兵雞鳴時殺回,大獲全勝。因雞報曉有功,故過年不能殺雞;而財物被掠走,沒有食品,春節後便上山圍獵野豬。有的說,貧窮的土家人負債累累,財主年關要來討債,他們便提前過年,上山躲債。這些說法,都與古代的戰爭和土家族的遭遇有著密切的關係。

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曆七月十二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孃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二,均為過月半。 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並楊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民國時期,地方士紳還於月半節作盂蘭盆會,流放蓮燈於清江,並以香、燭遍插小徑,謂之路燭,化錢於野外,施給孤魂遊鬼。建國後此類迷信活動逐漸消失,但農村群眾依然重視過月半,屆時接回出嫁姑娘團聚一日,已相沿成習。...餘下全文>>

土家族的習俗

土家族採取倚山建房,一般為吊腳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間,居中的一間要設祖先神位。正側左右兩房住人,多為兩小間,叫住“小二間”。小二間前設火鋪,火鋪中間置火炕,火炕用於取暖的煮飯,火炕上放著鐵製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別是春節之前,用以烘炕臘肉和香腸等物。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開親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稱為“骨種”,“接親路”,視為親上加親。土家族的婚禮,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練《哭嫁歌》。要哭眾親友,還要提前1~2天不飲食,叫做“不吃茶飯”。姑娘婚後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報喜。由女婿提壺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龕上,壺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壺嘴朝內,表示生女孩。後由女家親戚送糧食、雞、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禮物。

服飾 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褲腳,在褲腳上刺繡花、鳥一類,褲子要接腰,男女頭上喜包白帕子,腳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觀。婦女頭綴銀飾,胸前配有銀刀、響鈴、牙籤等。男女小孩帽上有各種各樣的頭飾,帽後配有銀飾響鈴,叮噹作響。

喪葬 土家族的喪葬,老人去世,大都要舉行隆重的葬禮。要請土老師主持選擇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發喪時,路上要丟“引路紙錢”,墳內禁放有鐵的東西。因此,要自己的親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後,才能離開。埋葬的過程中,要功土老師開棺、清棺、“拋米”。拋米時,親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後衣服接米,有的當場將米嚼細吞下,也有的將米帶回煮食,表示後代要團結和睦,衣食不愁,繼承老人的遺風。

節日 土家族有過“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過年,現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這一習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蟲的節日,要自念諺語,祈望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認為祖先是最大的神,處處保佑子孫。普遍信奉“土王”,傳說“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節日都要燒化錢紙,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還信奉土地神,過年期間,凡是走親訪友經過土地廟時,都要燒香化紙,也還在不少土家族供奉“三王廟”的,廟內供有冉、楊、田三神位,祈禱三王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興旺。

土家族有什麼具有代表性的節日(包括節日名稱來源、時間及主要活動內容) 5分

恩施土家族女兒會,簡稱恩施女兒會,發端於恩施市的石灰窯和大山頂。兩地分別為恩施市東、西兩個1800米的高寒山區,兩地因分別出產名貴中藥材(當歸、黨蔘)而成為享譽中外的藥王之鄉,同時兩地也分別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兒會”,而成為女兒會的故鄉。此俗一直承傳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窯和大山頂均屬恩施市轄地,且全市多為土家族,故將人們習慣稱呼的女兒會稱為“恩施土家族女兒會”。

“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一種獨特而新奇的節俗文化,它因在華夏大地上獨顯女性文化光輝,而尤為顯得光彩奪目。一般每年的農曆7月7日至12日這些天,是傳統的“女兒會”吉日,最初流行於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土家“女兒會”,儲存著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屆時,以年輕姑娘為主,也有已婚婦女前往參加,通過對歌的形式尋找意中人或與舊情人約會,暢訴衷情。

參加女兒會時,青年女子身著節日盛裝,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習慣把長的穿在裡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層層都能被人看見,謂之“亮摺子”或俗稱“三滴水”,並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銀首飾。

女兒會這天,姑娘們把用揹簍背來的土產山貨擺在街道兩旁,自己則穩穩當當地坐在倒放的揹簍上,等待意中人來買東西。小夥子則在肩上斜挎一隻揹簍,形如漫不經心的遊子,在姑娘面前搭訕,雙方話語融洽,機緣相投時,就到街外的叢林中去趕“女兒會”,通過女問男答的對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終身。

相傳,土家“女兒會”源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清雍正13年(1735年),實行“改土歸流”,“女兒會”被禁止。辛亥革命後,“女兒會”又盛行起來。20世紀80年代後,恩施州年年都要舉辦展示民族風情的盛大女兒會,使其成為了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徵和令山外人心動目眩的藝術奇葩。通過喜慶繁華而又樸素典雅的“女兒會”,能讓人感受遠古巴人真、善、美的脈搏與靈魂,看到土家人追求幸福、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

唱個歌就能娶媳婦,紫玲啊。哈哈。。。。

回答者: 開開心心128 - 試用期 一級 8-17 12:07

恩施土家族女兒會,簡稱恩施女兒會,發端於恩施市的石灰窯和大山頂。兩地分別為恩施市東、西兩個1800米的高寒山區,兩地因分別出產名貴中藥材(當歸、黨蔘)而成為享譽中外的藥王之鄉,同時兩地也分別孕育了奇特婚俗“女兒會”,而成為女兒會的故鄉。此俗一直承傳不嬗,迄今已近300年。石灰窯和大山頂均屬恩施市轄地,且全市多為土家族,故將人們習慣稱呼的女兒會稱為“恩施土家族女兒會”。

“女兒會”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是一種獨特而新奇的節俗文化,它因在華夏大地上獨顯女性文化光輝,而尤為顯得光彩奪目。一般每年的農曆7月7日至12日這些天,是傳統的“女兒會”吉日,最初流行於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被譽為“東方情人節”的土家“女兒會”,儲存著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與封建包辦婚姻相對立的一種戀愛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以集體擇偶為主要目的的節日盛會。其主要特徵是以歌為媒,自主擇偶。屆時,以年輕姑娘為主,也有已婚婦女前往參加,通過對歌的形式尋找意中人或與舊情人約會,暢訴衷情。

參加女兒會時,青年女子身著節日盛裝,把......餘下全文>>

中國重要節日有哪些?

元旦三天假,一年新始,永珍更新,中華崛起,以後每個元旦都有GDP的驚喜,中國人啊,狂吧!

元宵賞燈節團圓節

春節認可不賺錢,大雪阻檔,也要歸家的節日啊

清明祭奠先人教育後人的節日。

端午龍舟吃粽子,紀念屈原投江的愛國節日。 中秋賞月,團圓、祝福、豐收的節日啊。

五一長假變成三天,那也是很爽、很期盼的踏青看花遊園的好節日啊。

十一長假七天國慶,做人當家的感覺,不再看外國人臉色行事的大節日啊。

三八婦女解放揚眉吐氣節日,大丈夫給洗腳多和諧啊。

一年中有哪些重要節日?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春節(農曆新年);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記者節(11月8日)。還有些少數民族的節日: 壯族節日--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 .仡佬族節日--祭山、吃新、過年 .彝族節日--彝族年、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 --盤王(即盤瓠王)節、達努節、耍歌堂節(耍望節)、晒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 .錫伯族節日--抹黑節和西遷節 .烏孜別克族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我國少數民族的“婦女節”_Our_country_national_minority_"Women's_Day"_少數民族節日 .維吾爾族節日--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佤族節日--春節、插種節、新米節 .土族節日--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 .土家族節日--趕年、小年、土牛毛大王節 .塔塔爾族 .塔吉克族節日--迄脫乞迪爾節、巴羅提節(亦稱燈節) .水族節日--端節 .畲族節日--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撒拉族節日--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羌族節日--日羌節、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 供巖洞、轉山會、嘗新節 .納西族節日--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仫佬族節日--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 .苗族--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毛南族節日--端午節、南瓜節、重陽節 .滿族節日 .珞巴族節日--昂德林節 .僳僳族節日--澡塘會 .黎族節日--春節和三月三 .拉祜族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 .柯爾克孜人節日 .京族節日--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 .基諾族節日--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 .回族三大節日--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哈薩克族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 .哈尼族節日--扎勒特(十月年)、好收、好收色、黃飯節、矻扎扎、耶苦扎 .鄂溫克族--“米闊魯”節、“祭敖包”、烏日貢節 .鄂倫春族節日 .俄羅斯族節日 .獨龍族節日--卡雀哇”或“德里哇” .侗族節日--侗年、花炮節、吃新米、吃新節 .東鄉族節日 .德昂族--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傣族的重大節日 .達斡爾族節日 .朝鮮族的傳統 .藏族節日--藏曆新年、沐浴節、雪頓節、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 .布依族節日--查白歌節、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 .布朗族節日 .保安族--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阿昌族節日--耍白

相關問題答案
土家族的重要節日?
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
土家族的代表節日?
白族的重要節日?
蒙古族的重要節日?
白族的重要節日是什麼?
壯族的重要節日有哪些?
高山族的重要節日?
瑤族的重要節日?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