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易經講是什麼呢?

易經講的是什麼。為什麼只講八卦圖。

易經,就是講八卦圖。原易經中,前象後辭。可以認為,易經就只八卦圖的註解。

易經,是用哲學來解釋天地四方,古往今來。你也可以把他說的物件看成是人本身。

易經,經過陰陽結合,一共推演出64種大的狀態,又經過各卦象結合,沒個打的卦象有6個小卦象。所以一共是384種卦象。者384種卦象,對應一切事物的執行狀態。

所以,易經就是八卦圖,是一本從哲學方面記錄事物執行狀態的書。具有很高的價值。

易經與算命。

八卦,是伏羲發明的。流傳幾百年後,夏朝,商超都對其有改動。當時的周西伯傾其畢生所學,一為避難,一為講自己的所學傳於後人,一為提醒朝廷,一為造反,便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內容。後至孔子作象辭。而成為完整的著作。這也是易經書中有很多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說的原因,是因為周西場位於虎穴,不敢直言。一共經歷了2500年左右,為我們今天看見的易經最終形態。又流經了2200多年才到今天。

贊助廣告

其中,無數高明人士對其註解,增加新的血液。在漢朝時,易經,分為術數合易理兩部分研究。術數,即是算命之類的。

因為易經中記錄的是各個狀態,只要能夠定位你現在的狀態當然能夠指導你的行為,所以它能夠算命,是正確的。

易經是寫的是什麼

孔子對於《易》及其卜筮態度。

其一,孔子起初只把《易》看作卜筮之書,卻並不主張卜筮,認為缺乏智謀的人才頻繁卜筮。他以前也是這樣教授弟子的。易經講的是什麼所以,當看到老師“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賀”時,作為學生的子贛(即子貢)覺得老師前後矛盾,因而才迷惑不解地詢問。孔子不僅指出他理解上的錯誤,而且耐心地開導他,指出《易》一書產生於“紂乃無道,文王作”的年代,是周文王“諱而避咎”之作,反映了文王的仁義思想(“文王仁”)和憂國憂民意識(“其慮”)。孔子是“樂其知(智)”,賞識蘊藏在《易》一書裡的文王之智才“好《易》”的。

贊助廣告

其二,孔子“晚而好《易》”,並一度熱衷於占筮。這從“吾百佔而七十當”一語可以看得出。

年輕時不主張占卜的孔子,為什麼老了卻又熱衷於佔笟了呢?這大概與孔子50歲後,尤其是在周遊列國時所經歷的人生坎坷和挫折有關。在到處碰壁、壯志難酬的境況下,孔子一度感到力不從心、吉凶難料,因而不得已利用《易》來占卜,看看運氣如何。這其實與他以前所教導學生的“知謀遠者,卜筮之繁”也正相吻合。表明即使聖賢,在遭遇坎坷、陷人窮途末路之際,也會一時陷人迷茫而求助於占卜。

其三,一度頻繁地佔筮使孔子對《易》不時翻閱、詳加研究、反覆玩味,以至於“韋編三絕”,最終琿解了《易》的本質,從而“不安其用而樂其辭”,即不滿足於卜筮而喜歡其文辭了。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孔子形成了對《易》的全新認識。發現《易》有“古之遺言”,即文王遺教。在孔子看來,“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紂乃無道,文王作。諱而闢咎,然後《易》始興也”。這與《論語•八佾》所記載的孔子關於“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之感嘆,正相吻合。正是在“古之遺言”裡,孔子發現了《易》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即“故《易》剛者使知瞿,柔者使之剛;愚人為而不忘,x人為而去詐”。這也就是孔子所認可的《周易》之“德義”所在。

其四,孔子發現《易》所蘊含的“德義”後,就把“德義”認作《易》之本質,因而放在首要的位置。易經講的是什麼這從他一再強調“《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徳義耳也”,就可以看出來。儘管如此,孔子也並不否定卜筮,只是把卜筮放在次要的地位,即“我後其祝卜矣”。孔子將《易》的內容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即“贊”、“數”、“德”,並認為:“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X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可見,“德”在三者中域於最高的層次,是《易》的本質之體現。沒有達到這個層次均為“史巫之筮”,均未洞悉《易》之思想真髓。

其五,孔子在洞悉《易》的德義本質後,雖然並不否定卜筮,但強調以德行仁義來求福求吉,而把卜筮視為最後的選擇:“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祝巫卜筮其後乎。”這與其以前對於弟子關於“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者,卜筮之繁”的教誨,是完全一致的。可見,在這一點上,孔子學《易》之前與學《易》之後的認識,是一以貫之的。在孔子看來,沒有德行的人,神靈也不會去幫助他,所以這種人也不必占筮,誠如《論語•子路》所說:“‘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由於孔子晚年特別喜好《易》,以至達到著迷的程度,所以他留下了大量關於《易》的言論,其中的一部分一直儲存到現在。它們和其他西漢以前古書中連續記載的有關孔子的文獻一樣,並非假託,當為《論語》一類的文獻。鮮為人知的是,孔子晚年(很可能在68歲返魯之後),曾對成於他之前的幾種《易》文獻進行過系統整理和研究,併為之作序。

馬王堆......餘下全文>>

什麼叫易經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簡易、變易、不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

《易經》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

《易》原有三種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1],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於是一般所稱《易經》即指《周易》。

《周易》相傳為周文王主編,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可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於隨時代演變,《周易》的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不便讀懂,為了註解《周易》,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史記記載為孔子)[2]撰寫了〈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大象)、〈象下傳〉(小象)、〈繫辭上傳〉、〈繫辭下傳〉、〈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著作,統稱《十翼》,後世又稱為《易傳》。廣義的《易經》包括《易傳》在內。

《易經》或「周易」,在幾種較早期的文獻(例如《論語》、《莊子》、《左傳》等)稱為《易》。

「易」有幾種解釋:

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制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儲存了西周鐘鼓“交響樂”的框架規制,鐘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

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取自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

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乾」的本義。

易是占卜之名。

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的,思維反映存在,所以思維也應當是不斷變化的,與時俱進的,即天人合一。

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

『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

《繫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

《易經》的「經」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如同前文所說,「經」是後來為了尊稱這些書,而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易經的內容以「卦」組成,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層組成,每一層稱為「爻」(yao2)。每一爻以一條長的橫線「—」代表陽,稱為「陽爻」;或以兩條斷開的橫線「--」代表陰,稱為「陰爻」。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而六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

六爻可以分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而每一部分的三個「爻」以不同的陰、陽配搭,形成多種不同的組合,稱為卦。六爻由下而上解最下為:《初、二、三、四、五及上》,由三爻所生的卦「由上而下」為之(上卦)或「外卦」、在下方為之「下卦」或「內卦」。

每一卦代表一種狀態或過程。

亦有一個說法為伏羲氏所創先劃出三畫的爻出來再推出(乾)、(坤)、(震)、(離)、(巽)、(坎)、(艮)、(兌)的卦。

後人以「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來解釋的卦的構成。太極(☯)代表一,傳統的太極圖代表了陰陽互補;一分為二,分開了陰和陽,即是兩儀;二分為四,即是四象: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四分為八,即是八卦;兩個八卦相疊,即成八八六十四卦。但亦有學者指出歷史資料顯示,占筮......餘下全文>>

易經是什麼意思

直到現在,人們對【易】中最重要的一個字,缺少認識。這個字就是“易”。易的意思是“換”。古代“易子而教”。現在說的“貿易”。易的意思就是換。易經就是“交換法”。一些人把易的意思當作”變化”。把易經當作卜卦的書,應是研究方向的錯誤。如果易經是卜卦用的,那麼就不應該叫做易經,而叫做卜經或算經。在上古時代,交換比較簡單,以物易物。也用不著交換法或商業法。所以我們必須研究“易”的是什麼東西。當時最重要的交換,就是孩子——也就是婚姻。因為交換孩子是部落結盟的最主要的手段。我們知道古代結盟需要“易質”。也交換人質。我把兒子給你,你把兒子給我。咱們的關係就密切了。古代各部落之間必須有一個重要的“易”,就是婚姻,就是交換孩子。A部落的孩子給B部落當女婿。B部落的孩子給C部落當女婿。如果這樣看,八卦就很容易解釋。八卦就是各部落互相之間換孩子的規則。也就是8個部落,結成一個聯盟,互相換孩子(婚配)。但是換要有一個規則,以使保持適當的親屬關係,不能造成近親婚配。八卦的特點就是正好在8個部落之間婚配,不會產生共祖(外祖)現象。這也正好符合現在的婚姻法。這裡說的上古時代的婚配,據目前對原始婚配的研究,應該是同輩混合婚。也就是A部落的所有同一輩的男孩子,都送到B部落,和B部落的同一輩的女孩婚配。這一輩分內部自願混交。近代發現的原始部落中,一般都有“長屋”,也就是年輕一輩住的地方。他們男女住在一起,實行自願混交。當然他們的孩子算是下一輩。不能和他們住在一個長屋裡。這個下一輩不知道父親是誰,他們都有一種父母標誌,比如AB。只有按八卦的辦法,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沒有共祖(外祖)的可能。也就是符合現在的婚姻法。這是數學規律。四家和六家都不行。至少需要8家。當然,如果部落聯盟增加到更多的部落,就可以把八卦圖擴大,就是現在的六十四卦。八卦和陰陽魚的畫法,也說明了這一用途。陰陽就是兩性,互相交和的形狀就是交配,圓形就是聯盟,各自中間有一魚眼,就是我孩子給你,你的孩子給我。八卦代表八個部落。按卦相把孩子送給卦相相對的一方。上古母系時代,對婚配的規則,極為重視。比後來的父系社會要重視的的多。因為父系時代實際上是一夫多妻時代。主婦,也就是大老婆,不是主要生育者。孩子大多是小老婆生的。小老婆可以從各種地方找來,主要靠戰爭中搶來或買來。不用交換。易經也就沒用了。易經也有占卜之用。所謂卜,就是小棍子,一端有一個記號,放在筒子裡,大家抽籤。這是部落聯盟分配任務的辦法。艱苦或危險任務,必須抽籤。大家知道青紅幫都實行這種規則。那個部落抽到了死籤,就當敢死隊。卜和前仆後繼的僕,也就是僕告的僕,有關聯。僕的意思是拿著拼命籤的人。僕告也就是讓大家知道什麼人要拼命了。但是有時候可能成功地完成任務而不死,於是人們就把事情記下來,看看有什麼因素讓人死,或讓人不死。就有點算命、看相,看風水的意思了。這也就是最古老的歷史紀錄。所謂算命,也不是憑空想象,一定有先例——歷史紀錄。所以歷史記載,也正是算命的依據。我們看看古代小說,比如紅樓夢,說的是清朝的事情,比較晚近,但是仍然留著這種部落家族聯盟的影子。比如賈王薛史四大家族,就是聯盟。他們的聯盟就是用互相婚嫁來維持。這種聯盟關係可以非常緊密。據歷史學家說,賈家(曹家)虧空,欠朝廷銀兩很多,本該治罪,靠其他幾家湊錢補交,才逃脫被治大罪。但是他們是四家而非八家,所以必然造成共祖(外祖)現象。比如寶玉和寶釵結婚,他們共外祖。寶玉和黛玉結婚,他的祖是她的外祖。八卦制度可能在母系時代盛行。那時候各部落交往最主要的,就是基因和文化的交流。所謂基因交流,就......餘下全文>>

易經是什麼東西

在中國所有的經典當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叫做《易經》,通過學習這部經典,培養了無數的人成為優秀的傑出的人才,這本書的起源非常的不簡單,有兩句話,叫做“人更三聖,世歷三古”。每古三千年,所以易經將近有九千年的歷史;而這個“三聖”事實上遠遠不止三聖,最早寫《易經》的人是伏羲氏,伏羲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氏死了以後呢?神農氏作;神農氏死了以後呢?黃帝作;黃帝死了以後,堯帝接著作;堯帝死了以後,舜帝接著作;舜帝死了以後大禹接著作;大禹死了以後周文王接著完成;周文王死了,他的兒子周公接著往下作,這個過程大家可以數一數,八九位聖人,周公死了以後孔子接著往下作。

孔子在編訂經典方面做出非常了不起的偉大的貢獻,孔子見到《詩經》的時候,《詩經》有三千多首,所以他說我們的後人想把三千首詩經學完,那個難度太大了,所以他大筆一揮,現在《詩經》還有多少首?對,三百零五首。他看到《春秋》,他覺得,哎呦,這個《春秋》不行,我必須重新寫一部《春秋》。他看到《尚書》,看到《禮記》,他都覺得有問題,進行修改。唯獨當他看到《易經》,他有沒有進行修改呢?大家知不知道?他一個字都沒改,而且寫了十篇文章去讚美她去解釋她,這叫十翼。“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要不是孔子,我們到現在可能就真的完全讀不懂《易經》了。

《易經》的重要,可以用四句話來註釋,第一句叫做“群經之首”。首,是指其重要性,要超過所有其他的經典;也指其源頭的作用,中國所有的經典,可以說,起源都是《易經》;第二句,是“文化之源”,中國文化,儒釋道醫,每一個文化派別,它的源頭都在《易經》。比如說中醫,大家知道中醫講陰陽,講辯證施治,陰陽的概念就來自於《易經》,七日來複也出自《易經》,中醫開藥一般都是開七副;第三句,是“智慧之海”,裡面充滿智慧,通過學習,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第四句,是“生命寶藏”。我們會給大家講講這個智慧的方面。

《易經》的起源非常不簡單,在中國所有的經典中,有一個現象,一部經典,凡是由聖人寫的,其能量都非常大,而且必須是由聖人寫的才能叫做經。我們知道《道德經》很好,對不對,是老子寫的,老子就是聖人,所以《道德經》非常有能量,由一個聖人寫的能量就非常大了,那麼由很多位聖人共同寫的經典會會怎麼樣呢?我們有一句話,“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這個真經指的就是《易經》,讀《易經》要比讀其他一萬本雜書都強。

歷史上有很多人對《易經》給了很高的評價,比如說藥聖孫思邈說過“不知易,無以言太醫”,一個醫生沒有學過《易經》,不能說是一個真正的好醫生。“不知易,不可為將帥”,這是唐代名相虞世南說的話,一個人不懂《易經》不能當宰相,不能當統帥,這些話可以換個角度,“不知易不可言軍事”、“不知易不可言教育”,這些話都是成立的。那麼我們回過頭看一下,我們的醫生有幾個讀過《易經》、讀過《黃帝內經》的?很少。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有幾個讀過《易經》的,學過“蒙卦”的?很少,同樣也很少。所以我們的教育,醫療,房地產,是壓在我們身上的,新的三座大山,我們怎樣才能推翻這三座大山?所以聽到今天的課一定會有很多收穫,一會我們會告訴大家如何輕鬆地解決這三座大山的問題。這是從很多方面,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易經》不知成就了多少優秀的、傑出的人才。

現在我們來看看《易經》到底有什麼作用。

《易經》的思維方法,我們可以簡單地給大家講一些,讓大家體會《易經》的應用之妙。《易經》最簡單的思維叫做陰陽思維,《易......餘下全文>>

易經的主旨是什麼?

《易經》以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它通過占筮來啟示天道、人道、地道的變化規律,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處世之本,以趨吉避凶。所以,《易經》的哲理為後世崇仰深究,後人再以義理闡釋,使《易經》成為占筮、義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易經》說的是陰與陽的思想,產物。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別,是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它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說明宇宙萬物中一切變化的現象。 陽是以一來代表,而以––來代表陰,這兩個奇與偶的簡單符號,象徵並說明了宇宙萬物的一切變化。陽剛陰柔,陽動陰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時因地的以陰與陽,也就是剛柔動靜的性質來變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晝、尊、貴、福等都屬於陽、剛、動;而把地、女、義、下、後、暗、來、夜、卑、賤、禍等都屬於陰、柔、靜。陽剛陰柔相反相成但並非不變,而是動極則靜,靜極則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陽剛中孕育著陰柔,陰柔也包含了陽剛,相輔相成表裡兩面。如:男對女為剛,女對男是柔;前對後是陽剛,前對更前則成為陰柔。 “繫辭上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間一切事物的變化無不因時因地或成陽剛,或成為陰柔,而這一陽剛陰柔的變化法則,正是宇宙的法則,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說卦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易經》在這裡所要闡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變化作用法則是一到的;這就是,宇宙萬物遵循陽剛陰柔無窮變化作用的法則。所以稱作“天人合一”。這樣看來,“易”含有變易、簡易、不易的意思,宇宙萬物因時因地的陰陽、柔剛、靜動,變易而不易,複雜而簡單,矛盾又統一,對立又和諧;這陰陽論就在闡明這一現象;所以說,它是《易經》的中心思想。 《易經》思想中的這一陰一陽,相對相反,並不對立相剋;而是相互錯綜變化不已,並在變化中生成發展,和諧與統一。 我國古代傳統思想中的,不主張鬥爭,和為貴,正淵源於此。 “繫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生”在這裡不是產生而演變。就是說,八卦由四象演變而來;四象由兩儀演變而來;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兩儀,陰陽即太極。 太極是什麼?從《易經》的本義去探索,唐代孔穎達《正義》中說:“太極是天地未分前,混而為一的元氣。”這一混沌不分的元氣,或者成為陽剛、或者成為陰柔,變化無窮;並且以陽統御陰,以陰追隨陽。這就是《易經》所要闡明的主旨。這一宇宙根源的元氣我們稱作“太陽”也就是太極,也以━來表示,其推演如“附圖”。儒家崇尚剛健正大其根本就在於此。 而老子主張“無”;這並非一無所有,而是存在的某種物質無聲無臭。老子以“無”為道;“有”生於“無”,有形的物體產自無形的本體,“有”與“無”異位而同體。 莊子更將這一“無”的思想,提升為“無無”,“無無無”。“齊物論”中說:“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無也?”莊子“無”的思想,不是由科學實驗中所得,而是哲人睿智的直接判斷,但又符合科學思想。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自然以地球為本體,然而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一顆星,太陽系又不過是銀河宇宙中一個系,銀河宇宙又不過是大宇宙蒼海中之一粟也。追溯下去無窮盡,而莊子“無無無”的思想,正象徵大宇宙的無窮無盡。 地球、太陽,或在億萬年後會消滅;但大宇宙中必會有新的星球、星系誕生成長。大宇宙本身無始無終,永恆的生生不息,這正是《易經》所闡明的中心思想。以人來看,形體之小微不足道,但渺小人的心志......餘下全文>>

易經到底說的是什麼?

《易經》廣大精微,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呂氏春秋》),這兩句話大家非常熟悉。大到沒有外面,夠大的吧!小到沒有裡面,夠小了吧!這樣廣大精微的一本書,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難讀,難記,難懂,難應用。其實,整部《易經》,只講到3個字而已。

一、第一個是上,上下的這個“上”,跟上樑的上是同一個字。

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記,要不停地求上進。這個上進,就是往上樑的方向去邁進。所有中國人沒有一個不從小就求上進,全世界找不到像我們一樣,不管到哪裡都是求上進的。請問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命苦,一定要求上進?就是中國人太勢力。今天你是總經理,有權有勢,誰看見你都恭恭敬敬的。哪一天你離開了,沒錢沒勢,大家只做一件事,就是看見你也裝作沒看見。這就叫做“總不理”,就差一個字而已。所以你還說勢力不好,勢力有什麼不好呢?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

其實,只要我們牢牢記住,凡事都有兩面性,有一利必有一弊,同樣有一弊必有一利。所以,遇到“好事”別得意,遇到“壞事”別沮喪。如果真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和問題,那我們的人生,將會少一些苦惱,多一些快樂。

二、“上”,經常要加一個豎,叫做“止”,適可而止。

任何事情在求上進的過程中,都要適可而止。這個止非常重要,因為止不住衝過頭,那就完了。人的壽命是有限的,一路求上進,有足夠的時間嗎?有足夠的精力嗎?

什麼叫做止?

其實很簡單,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今天你是最高的領導,你要掌握那個仁字。你看就連義都不是你首先要做得事情,仁與義是不一樣的,仁就是憑良心,義就是合理,怎麼合理?那是下面人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我當總經理,我只知道我們的產品是要面對大眾,我們是要維護全民健康的,我們的企業,不管什麼行業,只有一個企業文化,就是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在掌握。至於產品的質量如何,價格怎麼定,跟我無關,各部門要盡責任。但是每個人各有所止,各守其分,各盡其責,這個才是合理的。什麼東西總經理都懂,那一定有疏漏。凡是什麼都管的,最後都是搞得一塌糊塗,這個我們已經看的太多了。所以我只要在電視上一看到某個企業的經理在發表一大堆言論的時候,我心裡就有數了——他公司快完了——這個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

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這個孝字是兩個字合起來的,上面這個叫做老,下面這個叫做子,就是處理好老少父子兩代的關係就叫孝。其實我們今天用人不管要用什麼指標考核,最重要的還是要看這個人的人品,我建議直接到被考核的人家裡面去看一看,看他跟老人的關係處得怎麼樣,這才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專案。因為自古以來我們都知道,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在家對二老都不孝,還能夠對長官好嗎?那是很多問號。但是我們受西方的影響,做人這個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不重視不管。因為西方是公私分開的,我只管你的公事,私事我不管。其實公私是永遠分不開的。

三、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後終結就是一個“正”字。

這個正就叫做道。我們說一個人很上道,就是從上到道。但是這當中經常會出差錯,會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時調整,不斷拉回來,這就叫人生。

上、止、正,這三個字,都只差一點點而已,一個上加一豎就變止,止上面再加一橫就叫正。凡是中國字,有上面一橫下面一橫的,都告訴我們,上面那一橫叫做頂天,下面這一橫叫做立地。做人就要頂天立地,堂堂正正。

起名字,找葉東;看風水,找葉東;有危機,找葉東;有困惑,找葉東;要佔卦,找葉東;看八字,找葉東。...餘下全文>>

《易經》講的到底是什麼?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據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生了易經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於“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麻煩採納,謝謝!

易經是什麼

籠統的說:易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

很多東西,都能找穿易經思想的影子

易經又是一本《天書》

當你 搞明白了 就什麼都明白了

相關問題答案
易經是什麼?
山海經是什麼生肖?
學易經有什麼用?
酉天取經是什麼生肖?
周易易經講什麼?
出陳易新是什麼生肖?
易經有什麼用?
夢見李易峰是什麼意思?
唐三藏取經是什麼生肖?
做夢來月經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