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褚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5年07月13日

歷史上姓褚的名人都有誰?

褚少孫,西漢史學家。潁川(今河南禹縣》人。元帝、成帝時博士,曾補寫過司馬遷《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褚少孫開創魯詩學之先聲。明人輯有《褚先生集》。

褚裒(303-349),東晉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字季野,女為康帝皇后。闢西陽王掾,歷吳王文學。蘇峻之亂,車騎將軍郗鑑引為參軍。峻平,封都鄉亭侯,遷司徒從事中郎,除給事黃門侍郎,出為豫章太守。康帝即位,以後父徵拜侍中,遷尚書,出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鎮平州,遷左將軍兗州刺史,假節鎮金城,領琅邪內史。穆帝即位,授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永和初,進號徵北大將軍儀同三司,尋除征討大都督青、揚、徐、兗、豫五州諸軍事,為石遵將李菟所敗。憂卒,贈侍中太傅,諡曰元穆。

贊助廣告

褚淵(435-482),南朝宋、齊兩朝大臣。字彥回。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父褚湛之,官尚書左僕射。宋文帝婿。文帝時歷官著作佐郎、祕書丞、吏部郎。為明帝所信任,遷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並受遺詔為中書令、護軍將軍,與尚書令袁粲共輔蒼梧王(後廢帝)。元徽五年(477),雍州刺史蕭道成殺後廢帝,另立順帝。他推舉蕭道成錄尚書事,後又助蕭道成代宋建齊。受齊高帝寵幸,參與機要,進位司徒,封南康郡公。高帝北代,欲遣發王公以下無官者從軍,他勸阻高帝。武帝時,奉遺詔領尚書事。旋病卒。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書法家。祖籍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晉末南遷為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西)人。遂良博通文史,精於書法,以善書由魏徵推薦給太宗,受到賞識,後任諫議大夫。他曾勸諫太宗暫停封禪,並對朝政提出過許多積極建議。貞觀十七年(643)太子承乾以謀害魏王泰罪被廢,遂良與長孫無忌說服太宗立第9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即唐高宗)。次年遂良被任為黃門侍郎,參預朝政。太宗策劃東征高句麗時,他持不同意見,尤其反對太宗親征。二十二年為中書令,二十三年,太宗臨終時他與無忌同被召為顧命大臣。高宗欲廢王皇后,立武昭儀(即武則天)為皇后。他竭力反對廢立,由此被貶為潭州都督,後又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顯慶三年(658)死於任所。褚遂良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他傳世的書法作品,碑刻有《大唐三藏聖教序》、《伊闕佛龕記》、《孟法師碑》、《房玄齡碑》、《雁塔聖教序》等,墨跡相傳有《倪寬贊》。

贊助廣告

褚姓名人還有晉代任安東將軍的褚契;唐代散騎常侍褚亮;清代學者褚廷璋等。近現代名人有電機制造專家褚應璜等。

褚姓歷史名人有哪些

褚少孫:(生卒年待考),號先生,潁川人(今河南禹縣),寓居沛縣(今江蘇沛縣)。著名西漢經學家、史學家。漢元帝、漢成帝執政時期的兩朝博士,曾補寫過司馬遷的《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褚少孫早年與山陽縣的張長安,東平縣的唐長賓之人求教漢朝大儒王式。王式要他凡事不能光靠朗講,而要回之多加潤色。褚少孫課頌老師教誨,遵此認真研究學問,融會貫通,自成一家,所撰文章果然不同凡響。漢成帝執政時期,褚少孫與張長安,唐長賓等三人同應博士殿試選,即有提問,對答如流,三人均升博士,故《魯詩》中有唐、褚、張之說。褚少孫甚愛《史記》,尤其愛讀史書列傳。美中不足的是司馬遷在逝世死時,《史記》尚缺十篇未寫完。褚少孫就拜訪學識淵博的名流、談古論今的學士,費盡周折,得到前朝《封冊書》,之後歷盡艱辛補綴了《史記》之缺。褚少孫撰寫的有《史記》、《武記》、《禮書》、《兵書》、《將擁罕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黽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滑稽列傳》計十篇。褚少孫一生著書甚多,他苦愛學習的勁頭及淵博的學識對後人影響極大,並弗創了“魯詩學”之先聲。

褚陶:(生卒年待考),字季雅;吳郡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西晉文學家。少聰惠,年十三,即作《鷗鳥》、《水磑》二賦,時人謂“褚先生復出”。清淡閒默,讀書自娛,謂人曰:“聖賢盡在黃卷中,舍此何求?”州郡闢,不就。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平。後入洛為尚書郎。張華比之於二陸、顧榮。遷九真太守,轉中尉。詩文均不存。

褚翜:(公元275~341年),字謀遠;陽翟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晉朝將領。初仕為冠軍參軍,避亂渡江,為散騎郎。出為淮南內史、奮威將軍,出兵征討王敦。晉成帝初,入宮侍衛,平討蘇峻之亂,以功封縣伯,遷丹陽尹。後代庾亮為中護軍,鎮石頭。累遷至尚書僕射,加散騎常侍、護軍將軍。晉鹹康七年逝世,諡“穆”。

褚契:(生卒年待考),字武良;丹陽人。著名晉朝大臣、將領。晉朝時期出任安東將軍,後徙居曲阿(裡莊西褚村),成為今江蘇丹陽褚氏一脈的始祖。

褚爽:(生卒年待考),字茂弘,小字期生;河南陽翟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晉辭賦家。晉恭帝皇后之父。少時有美名,深得謝安稱賞。好老、莊之言,不屑時榮,唯與殷仲堪友善。曾任中書郎、義興太守,早卒,贈金紫光祿大夫。今存有《禊賦》,以寫景見長,載入《藝文類聚》。

褚裒:(公元303~349年),字季野;河南陽翟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晉朝大臣。褚裒的女兒就是東晉康帝司馬嶽的皇后。史稱褚裒“闢西陽王掾,歷吳王文學。”蘇峻之亂,車騎將軍郗鑑引褚裒為參軍。蘇峻之亂被平定後,封褚裒為都鄉亭侯,遷司徒從事中郎,除給事黃門侍郎,出為豫章太守。晉建元元年(公元343年),晉康帝即位後,褚裒以後父徵拜侍中,遷尚書,出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鎮平州,遷左將軍兗州刺史,假節鎮金城,領琅邪內史。穆帝即位,授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晉永和初年(公元345年),褚裒進號徵北大將軍儀同三司,尋除征討大都督青、揚、徐、兗、豫五州諸軍事,為石遵將李菟所敗。憂卒,贈侍中太傅,諡曰“元穆”。

褚秀之:(公元378~424年),字長倩,褚裕之兄。著名東晉大臣。初為大司馬琅邪王從事中郎,後為劉裕鎮西長史。有意思的是,其妹雖為晉恭帝皇后,而他卻盡心於劉裕,至南朝宋時,官至太常。

褚淡之:(380-425),字仲源,褚裕之兄。著名東晉大臣。初為劉裕車騎從事中郎,妹雖為晉恭帝皇后,而盡忠於劉裕,晉恭帝每生男,則乘便害之,又助劉裕殺恭帝。南朝宋時,出任會稽太守,在郡鎮壓孫法......餘下全文>>

褚姓的名人錄

褚少孫:(生卒年待考),號先生,潁川人(今河南禹縣),寓居沛縣(今江蘇沛縣)。著名西漢經學家、史學家。漢元帝、漢成帝執政時期的兩朝博士,曾補寫過司馬遷的《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褚少孫早年與山陽縣的張長安,東平縣的唐長賓之人求教漢朝大儒王式。王式要他凡事不能光靠朗講,而要回之多加潤色。褚少孫課頌老師教誨,遵此認真研究學問,融會貫通,自成一家,所撰文章果然不同凡響。漢成帝執政時期,褚少孫與張長安,唐長賓等三人同應博士殿試選,即有提問,對答如流,三人均升博士,故《魯詩》中有唐、褚、張之說。褚少孫甚愛《史記》,尤其愛讀史書列傳。美中不足的是司馬遷在逝世死時,《史記》尚缺十篇未寫完。褚少孫就拜訪學識淵博的名流、談古論今的學士,費盡周折,得到前朝《封冊書》,之後歷盡艱辛補綴了《史記》之缺。褚少孫撰寫的有《史記》、《武記》、《禮書》、《兵書》、《將擁罕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黽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滑稽列傳》計十篇。褚少孫一生著書甚多,他苦愛學習的勁頭及淵博的學識對後人影響極大,並開創了“魯詩學”之先聲。   褚陶:(生卒年待考),字季雅;吳郡錢塘人(今浙江杭州)。著名西晉文學家。少聰惠,年十三,即作《鷗鳥》、《水磑》二賦,時人謂“褚先生復出”。清淡閒默,讀書自娛,謂人曰:“聖賢盡在黃卷中,舍此何求?”州郡闢,不就。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平。後入洛為尚書郎。張華比之於二陸、顧榮。遷九真太守,轉中尉。詩文均不存。   褚翜:(公元275~341年),字謀遠;陽翟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晉朝將領。初仕為冠軍參軍,避亂渡江,為散騎郎。出為淮南內史、奮威將軍,出兵征討王敦。晉成帝初,入宮侍衛,平討蘇峻之亂,以功封縣伯,遷丹陽尹。後代庾亮為中護軍,鎮石頭。累遷至尚書僕射,加散騎常侍、護軍將軍。晉鹹康七年逝世,諡“穆”。   褚契:(生卒年待考),字武良;丹陽人。著名晉朝大臣、將領。晉朝時期出任安東將軍,後徙居曲阿(裡莊西褚村),成為今江蘇丹陽褚氏一脈的始祖。   褚爽:(生卒年待考),字茂弘,小字期生;河南陽翟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晉辭賦家。晉恭帝皇后之父。少時有美名,深得謝安稱賞。好老、莊之言,不屑時榮,唯與殷仲堪友善。曾任中書郎、義興太守,早卒,贈金紫光祿大夫。今存有《禊賦》,以寫景見長,載入《藝文類聚》。   褚裒:(公元303~349年),字季野;河南陽翟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晉朝大臣。褚裒的女兒就是東晉康帝司馬嶽的皇后。史稱褚裒“闢西陽王掾,歷吳王文學。”蘇峻之亂,車騎將軍郗鑑引褚裒為參軍。蘇峻之亂被平定後,封褚裒為都鄉亭侯,遷司徒從事中郎,除給事黃門侍郎,出為豫章太守。晉建元元年(公元343年),晉康帝即位後,褚裒以後父徵拜侍中,遷尚書,出為建威將軍江州刺史,鎮平州,遷左將軍兗州刺史,假節鎮金城,領琅邪內史。穆帝即位,授衛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鎮京口。晉永和初年(公元345年),褚裒進號徵北大將軍儀同三司,尋除征討大都督青、揚、徐、兗、豫五州諸軍事,為石遵將李菟所敗。憂卒,贈侍中太傅,諡曰“元穆”。   褚秀之:(公元378~424年),字長倩,褚裕之兄。著名東晉大臣。初為大司馬琅邪王從事中郎,後為劉裕鎮西長史。有意思的是,其妹雖為晉恭帝皇后,而他卻盡心於劉裕,至南朝宋時,官至太常。   褚淡之:(380-425),字仲源,褚裕之兄。著名東晉大臣。初為劉裕車騎從事中郎,妹雖為晉恭帝皇后,而盡忠於劉裕,晉恭帝每生男,則乘便害之,又助劉裕殺恭帝。南朝宋時,出任會稽太守,在郡鎮壓孫法......餘下全文>>

現今褚姓有多少人我想知道姓褚的有多少人現今的名人

【褚氏】

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三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7%左右。褚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全世界有多少姓褚的人

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三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27%左右。褚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褚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1席,褚姓的來源有兩種說法。其一說是出自河南。春秋時宋國恭公的兒子子石由於德行可嘉,被恭公任命為“褚師”,相當於現在的市長的職位,其子孫就以此作為自己的姓氏。關於褚姓之源的另一種說法是,在《左傳》中曾提到洛陽的南方有褚氏亭;《後漢書·郡國志》裡又記載有褚氏渠,褚姓是因地名而得姓的。不過,不管是哪種說法正確,總之,褚姓的發源地在河南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褚被賜姓、、冒姓的文字記載,褚姓的中國人在血統上是很單純的。褚姓的中國人,還有最值得自誇耀,就是血緣上的單純。別的大姓,也許由於樹高影長的緣故,發展到後來都無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統,或被賜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孫的混淆不清,甚至無法確實追溯到自己的真正來處。而褚姓的後代就不會有這種困擾,因為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現過褚姓被冒用的記錄。褚姓雖然人不多族不繁,顯得有點單薄,但至少有這一點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純粹的漢族。另外一個值得褚姓中國人自傲的,就是他們的族人雖然不多,在歷史上有名氣的人卻著實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鎮四長史褚秀之,“十八學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國民間家喻戶曉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諫議大夫,博學多才,直言敢諫,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臨死時,並與長孫無忌同受顧命。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時也是一位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書法家,他的隸書和楷書,1300多年來享譽不衰。褚姓的起源是在河南,因此,褚姓郡望河南郡(漢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姓褚的名人有誰5個

褚玉璞,褚民誼,褚耀泉,褚葆仁,褚鳳儀

歷史上的褚姓名人及故事

褚遂良: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陽翟(今河南禹州)人。褚遂良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跟隨薛舉為通事舍人,後在唐朝任諫議大夫,中書令等職,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與長孫無忌同受太宗遺詔輔政;後堅決反對武則天為後,遭貶潭州(長沙)都督,後轉桂州(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卒;褚遂良工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褚時健的褚在姓氏裡面讀音是什麼?

”褚“在姓氏裡面讀chǔ。

一、zhǔ

1. 用絲綿裝衣服。

2. 囊袋。

3. 古同“儲”,貯藏。

4. 古代覆蓋棺材的紅布:~幕。

二、chǔ

姓。

人名姓褚讀什麼

褚chǔ姓。

褚zhǔ 1.用綿裝衣服。亦指綿衣。 2.指所裝的綿絮。 3.囊袋。 4.儲藏。 5.古代棺飾名。大夫以上所用的形如宮室緊貼棺身的棺罩。

褚zhě 1.古代稱兵卒。

中央領導人有姓褚的麼

王盡美(1898-1925)  原名瑞俊。  籍貫:山東莒縣人。  履歷:1919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組織進步團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半月刊。1920年與鄧恩銘、魯伯峻等建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山東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任中 共山東區支部書記,中 共山東地方委員會書記。是中 共一、二、四大代表。  結局:1925年8月19曰,在青島病逝。

相關問題答案
歷史上姓褚的名人?
姓褚的名人?
姓圖的名人?
歷史上姓喬的名人?
姓秦的名人?
姓童的名人?
姓全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尤的名人?
搜尋姓常的名人有哪些?
古代姓盛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