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夏是什麼時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2017立夏是什麼時候

2017立夏是什麼時候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丁酉年(雞年)四月初十

距離2017年立夏還有35天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時間點在每年公曆5月5日-7日之間,是干支歷巳月的起始,太陽到達黃經45°時。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日期是多少? 10分

立春 每年公曆2月3日~5日之間,今年是2月5日

立夏 每年公曆5月5日~7日之間,今年是5月5日

立秋 每年公曆8月7日~9日之間,今年是8月7日

立冬 每年公曆11月7日或8日,今年是11月7日

望採納哦?

贊助廣告

今年幾月幾號立夏?

2012年立夏時間是05月05日。

祝身體健康, 請採納,謝謝

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分別是什麼?這些節氣又是怎麼按照順序排列的?

春季 立春 2月3~5日 正月

雨水 2月18~20日 正月

驚蟄 3月5~7日 二月

春分 3月20~22日 二月

清明 4月4~6日 三月

穀雨 4月19~21日 三月

夏季 立夏 5月5~7日 四月

小滿 5月20~22日 四月

芒種 6月5~7日 五月

夏至 6月21~22日 五月

小暑 7月6~8日 六月

大暑 7月22~24日 六月

秋季 立秋 8月7~9日 七月

處暑 8月22~24日 七月

贊助廣告

白露 9月7~9駭 八月

秋分 9月22~24日 八月

寒露 10月8~9日 九月

霜降 10月23~24日 九月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 十月

小雪 11月22~23日 十月

大雪 12月6~8日 十一月

冬至 12月21~23日 十一月

小寒 1月5~7日 十二月

大寒 1月20~21日 十二月

去年春天栽的蔥苗到今年立夏才拔著吃,還能吃嗎?

沒問題的,謝謝

2013年立夏是5月5日16:18,說明今年夏天不是很熱嗎? 天津河北一帶今年夏天雨水多嗎? 10分

雨水還可以,歷史平均值,沒有大的波動,但是氣溫反常,氣溫回升比較猛。

請問今年豫東地區冬小麥何時是黃金播種期 每畝播種多少斤種子為佳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週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雞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係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黃河中下游土壤解凍日期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一致,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誌,失之過早。

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餘下全文>>

立秋有什麼風俗?當天應該吃什麼

立秋表明秋天在抬頭,盛夏在走下坡路啦,這個時候再熱好像到晚上都要退涼了。還有就是凶神惡煞的秋老虎要耀武揚威了……

我記得立秋這天吃西瓜是一個習俗,叫做“咬秋”,算是對酷暑的一個告別啦。

過了立秋的這天,再吃西瓜可就沒有那麼好啦,這不僅指西瓜品質也指的吃瓜對人的身體的影響。所以過了今天西瓜販子們也該識相點,西瓜降價吧,現在這裡西瓜要兩塊多一斤呢~~~

好像有地方還有吃黃瓜的說法,誰知道咋說法的捏?

農曆七月間(陽曆8月7日)的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日晨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後,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飲食方面,立秋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飲,或是飲燒酒,都廣泛流傳由來已久的食俗。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一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時,人們立秋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紅小豆,而且必須面朝西站著,也是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瀉等症。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時分,許多老皇曆中都標出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南通風俗,以立秋節氣的時間在朝或夜,來預卜立秋以後天氣的炎涼。諺語“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吼吼”即是此意。從日曆上看來,今年是8月8日早上6 時24分立秋,想來應該是天涼好個秋吧!南通民俗還認為立秋這一天的天氣變化,與秋季農田收成關係極大。如立秋這天聽到雷聲,田裡的莊稼就“秀”(吐穗開花)不好,穀子長不飽滿,癟谷多,將大大減產。又認為:稻秀時節,若濃霧大作並有白虹貫天,這種沙地人叫作“白鱟”的天象,收穫時秕穀必多,俗呼為“天收”。可見民間對立秋日雷鳴和出現虹這類自然現象,甚為忌諱。

南通和江南一帶一樣,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南通及江南地區西瓜旺市......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今年立夏是什麼時候?
今年立春是什麼時間?
每年立春是什麼時候?
立夏是什麼時候?
今年穀雨是什麼時候?
每年的立春是什麼時候?
申年三月是什麼時候?
立春是什麼時候?
立秋是什麼時候?
閏年閏月是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