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姓田的名人?
歷史上姓田的名人有哪些?
【田姓得姓始祖】 田完。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聖王后人——舜的後裔媯滿為陳侯,史稱胡公滿。傳到胡公滿十世孫媯完時,陳國宜公殺太子禦寇,媯完與禦寇私交相厚,媯完恐禍及己,便逃於齊國。媯完為人謙遜有禮,一向很有賢名,齊桓公很賞識他,就任命其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並封他于田地。其後子孫就以采地為氏,稱為田姓。他們尊田完為田姓的得姓始祖。 【田姓其他歷史名人】 田單:臨淄(今屬山東淄博)人,戰國名將。樂毅伐齊,齊國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單用火牛陣大敗樂毅而復國。 田光:燕國著名的俠士,他結識燕太子丹後,曾把荊軻推薦給太子丹以謀刺秦王政,太子丹要田光保證不洩密,田光便抽刀自盡,讓太子放心,又激勵了荊軻。 田文:山東省滕縣人,戰國時齊國名臣,他輕財下士,門客三千,號孟嘗君,為戰國四大公子之一。 田駢: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他治學黃老,借道明法,講學稷下,善於雄辯,與慎到齊名。 田橫:狄縣(今山東高青東南)人,是齊王田榮的弟弟,秦末從兄起兵,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自立為齊王,兵敗奔彭越。漢建立,率徒五百人逃亡海島,因不願稱臣於漢,全部自殺。此島後稱“田橫島”。 田何:臨淄人,西漢著名學者、今文易學的開創者,號杜田生,專治《周易》。 田漢:字壽昌,筆名陳瑜。1898年3月12日生。湖南省長沙人。中國 現代劇作家、詩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回國後,與郭沫若等組織創造社。後與歐陽予倩等創辦、南國劇社、南國藝術學院、南國電影劇社,此間發表《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等話劇。1927年任上海藝術大學校長。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第四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第一、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田因齊:戰國時齊國開明國君,史稱威王。他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招納學者,百家爭鳴,便齊國極一時之盛。 田承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省)人,唐末時軍閥,為河北割據勢力,也曾兩度叛亂,死後由其侄田悅繼位,曾一度自稱魏王。 田九成:明初農民起義軍首領,他在陝西勉縣,以白蓮教組織農民起義。 田汝成: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文學家。他博學、工文、尤善敘述,撰寫有《炎徼紀聞》、《西湖遊覽者》、《遼記》、《田叔禾集》。 田應揚:河北省雞澤人,明代廉吏。萬曆間任廣昌令,存心愛民,自奉儉約,時稱“廉吏第一”。 田錫田:襄城(今屬河南省)人,清代書法家,好收藏金石文字,著有《書學偶錄》。 田文鏡:漢軍正黃旗人,清代大臣,為雍正之心腹。雍正即位後,歷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撫、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後又兼領山東,稱河東總督。 田興恕:今湖南省鳳凰人,清代將領。行伍出身,因鎮壓太平軍、貴州苗民起義,而歷任青州鎮總兵、貴州提督、貴州巡撫、欽差大臣等職。後因恃功驕橫及斬殺洋人傳教士而被罷職。 【中國人民解放軍田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田維揚中將 田維揚(1908-1977),原名田文揚。湖北省棗陽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五軍第五縱隊班長、排長,紅八軍第七師二團連長,紅三軍團第7軍5師13團營長,紅15軍團騎兵團團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軍事二隊隊長,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一大隊政治委員、支隊參謀長、一團政治委員,八路軍115師教導第一旅副旅長,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副旅長兼蘇北軍區第一軍分割槽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北軍區第一軍分割槽司令......餘下全文>>
田姓 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田單:臨淄(今屬山東淄博)人,戰國名將。樂毅伐齊,齊國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琺田單用火牛陣大敗樂毅而復國。
田因齊:戰國時齊國開明國君,史稱威王。他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招納學者,百家爭鳴,便齊國極一時之盛。
田文:山東滕縣人,戰國時齊國名臣,他輕財下士,門客三千,號孟嘗君,為戰國四大公子之一。
田駢: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他治學黃老,借道明法,講學稷下,善於雄辯,與慎到齊名。
田橫:狄縣(今山東高青東南)人,是齊王田榮的弟弟,秦末從兄起兵,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自立為齊王,兵敗奔彭越。漢建立,率徒五百人逃亡海島,因不願稱臣於漢,全部自殺。
田何:臨淄人,西漢著名學者、今文易學的開創者,號杜田生,專治《周易》。田承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人,唐末時軍閥,為河北割據勢力,也曾兩度叛亂,死後由其侄田悅繼位,曾一度自稱魏王。田汝成: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文學家。他博學、工文、尤善敘述,撰寫有《炎徼紀聞》、《西湖遊覽者》、《遼記》、《田叔禾集》。
田應揚:河北雞澤人,明代廉吏。萬曆間任廣昌令,存心愛民,自奉儉約,時稱“廉吏第一”。
田錫田:襄城(今屬河南)人,清代書法家,好收藏金石文字,著有《書學偶錄》。
田文鏡:漢軍正黃旗人,清代大臣,為雍正之心腹。雍正即位後,歷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撫、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後又兼領山東,稱河東總督。
田興恕:今湖南鳳凰人,清代將領。行伍出身,因鎮壓太平軍、貴州苗民起義,而歷任青州鎮總兵、貴州提督、貴州巡撫、欽差大臣等職。後因恃功驕橫及斬殺洋人傳教士而被罷職。
田漢:湖南長沙人,著名戲劇家。
歷史上和當今姓田的都有哪些名人
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是田完(陳完)的後代,齊田氏家族的支庶。
田穰苴是繼姜尚之後一位承上啟下的著名軍事家,曾率齊軍擊退晉、燕入侵之軍,因功被封為大司馬,子孫後世稱司馬氏。後因齊景公聽信讒言,田穰苴被罷黜,未幾抑鬱發病而死。由於年代久遠,其事蹟流傳不多,但其軍事思想卻影響巨大。
唐肅宗時將田穰苴等歷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廟十哲。宋徽宗時追尊田穰苴為橫山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4]
田單,戰國時期臨淄(今屬山東淄博)人,戰國名將。樂毅伐齊,齊國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單用火牛陣大敗樂毅而復國。
田因齊,戰國時齊國開明國君,史稱威王。他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招納學者,百家爭鳴,便齊國極一時之盛。
田贊,戰國時期齊國大夫,他因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去拜見楚王而被記載於《呂氏春秋》。因譏諷楚王楚王窮兵默武而出名。
田文,戰國時齊國名臣,他輕財下士,門客三千,號孟嘗君,為“戰國四君子”之一。
田駢,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他治學黃老,借道明法,講學稷下,善於雄辯,與慎到齊名。
田忌,戰國時期齊國人,因以“下對上、上對中、中對下”的完美戰術賽過齊王,因而被人讚不絕口,名亦留青史。
田橫,秦末狄縣(今山東高青東南)人,是齊王田榮的弟弟,秦末從兄起兵,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繼兄位,自立為齊王,兵敗奔彭越。漢建立,率徒五百人逃亡海島,因不願稱臣於漢,全部自殺。此島後稱“田橫島”。
田何,西漢臨淄人,西漢著名學者、今文易學的開創者,號杜田生,專治《周易》。
田豐(?-200年),字元皓,鉅鹿(今河北鉅鹿一帶)人,東漢末年袁紹部下謀臣,官至冀州別駕。其為人剛直,天姿朅傑,權略多奇。能夠審時度勢,很有戰略眼光。其在袁紹陣營與荀彧在曹營的地位相似。但多次進言都不被袁紹採納,無法發揮才能。後因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而被監禁。官渡之戰後,因逢紀謊言中傷,田豐被袁紹殺害。
田承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人,唐末時軍閥,為河北割據勢力,也曾兩度叛亂,死後由其侄田悅繼位,曾一度自稱魏王。
田汝成,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文學家。他博學、工文、尤善敘述,撰寫有《炎徼紀聞》、《西湖遊覽者》、《遼記》、《田叔禾集》。
田應揚,河北雞澤人,明代廉吏。萬曆間任廣昌令,存心愛民,自奉儉約,時稱“廉吏第一”。
田光,燕國著名的俠士,他結識燕太子丹後,曾把荊軻推薦給 太子丹以謀刺秦王政,太子丹要田光保證不洩密,田光便抽刀自盡,讓太子放心,又激勵了荊軻。
田九成,明初農民起義軍首領,他在陝西勉縣,以白蓮教組織農民起義。
田文鏡,漢軍正黃旗人,清代大臣,為雍正之心腹。雍正即位後,歷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撫、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後又兼領山東,稱河東總督。
田昭武,福建人,男,廈門大學前校長[5] 。
田亮
田曉菲,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天津會員(女)。
田漢,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導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
田亮,1979年8月27日出生於重慶,運動員,演員。
田樸珺出生於上海,製片人、專欄作家、演員,北京當代藝術基金獨立理事。
田馥甄,臺灣著名歌唱 SHE 中的Hebe,歌手(女)。
田茂泉,萊蕪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棋山傳說》作者。
田原,硬筆書法家。
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於天津,書法研究生,國家人事部幹部。先後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國手級書法家。
田蘊章,田蔭亭之長子,字存文,蟠逸齋主人。原籍河北省河間......餘下全文>>
古代的哪些大偉人姓田
【田姓得姓始祖】
田完。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聖王后人——舜的後裔媯滿為陳侯,史稱胡公滿。傳到胡公滿十世孫媯完時,陳國宜公殺太子弗寇,媯完與禦寇私交相厚,媯完恐禍及己,便逃於齊國。媯完為人謙遜有禮,一向很有賢名,齊桓公很賞識他,就任命其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並封他于田地。其後子孫就以采地為氏,稱為田姓。他們尊田完為田姓的得姓始祖。
【田姓其他歷史名人】
田 單:臨淄(今屬山東淄博)人,戰國名將。樂毅伐齊,齊國岌岌可危,只存二城,田單用火牛陣大敗樂毅而復國。
田 光:燕國著名的俠士,他結識燕太子丹後,曾把荊軻推薦給太子丹以謀刺秦王政,太子丹要田光保證不洩密,田光便抽刀自盡,讓太子放心,又激勵了荊軻。
田 文:山東省滕縣人,戰國時齊國名臣,他輕財下士,門客三千,號孟嘗君,為戰國四大公子之一。
田 駢:戰國時思想家,齊國人,他治學黃老,借道明法,講學稷下,善於雄辯,與慎到齊名。
田 橫:狄縣(今山東高青東南)人,是齊王田榮的弟弟,秦末從兄起兵,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自立為齊王,兵敗奔彭越。漢建立,率徒五百人逃亡海島,因不願稱臣於漢,全部自殺。此島後稱“田橫島”。
田 何:臨淄人,西漢著名學者、今文易學的開創者,號杜田生,專治《周易》。
田 漢:字壽昌,筆名陳瑜。1898年3月12日生。湖南省長沙人。中國 現代劇作家、詩人。早年留學日本。1921年回國後,與郭沫若等組織創造社。後與歐陽予倩等創辦、南國劇社、南國藝術學院、南國電影劇社,此間發表《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等話劇。1927年任上海藝術大學校長。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第四屆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第一、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田因齊:戰國時齊國開明國君,史稱威王。他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招納學者,百家爭鳴,便齊國極一時之盛。
田承嗣:平州盧龍(今屬河北省)人,唐末時軍閥,為河北割據勢力,也曾兩度叛亂,死後由其侄田悅繼位,曾一度自稱魏王。
田九成:明初農民起義軍首領,他在陝西勉縣,以白蓮教組織農民起義。
田汝成: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明代文學家。他博學、工文、尤善敘述,撰寫有《炎徼紀聞》、《西湖遊覽者》、《遼記》、《田叔禾集》。
田應揚:河北省雞澤人,明代廉吏。萬曆間任廣昌令,存心愛民,自奉儉約,時稱“廉吏第一”。
田錫田:襄城(今屬河南省)人,清代書法家,好收藏金石文字,著有《書學偶錄》。
田文鏡:漢軍正黃旗人,清代大臣,為雍正之心腹。雍正即位後,歷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撫、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後又兼領山東,稱河東總督。
田興恕:今湖南省鳳凰人,清代將領。行伍出身,因鎮壓太平軍、貴州苗民起義,而歷任青州鎮總兵、貴州提督、貴州巡撫、欽差大臣等職。後因恃功驕橫及斬殺洋人傳教士而被罷職。
【中國人民解放軍田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田維揚中將
田維揚(1908-1977),原名田文揚。湖北省棗陽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五軍第五縱隊班長、排長,紅八軍第七師二團連長,紅三軍團第7軍5師13團營長,紅15軍團騎兵團團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軍事二隊隊長,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一大隊政治委員、支隊參謀長、一團政治委員,八路軍115師教導第一旅副旅長......餘下全文>>
湖南湘鄉牢田王氏有什麼歷史名人
出自周朝太子晉,晉之後為太原王氏祖。太原王氏再南遷績該公。該公是廬陵王氏祖又名湘贛王氏祖。我祖是元未遷入湘鄉今雙峰青樹坪牢田。與雙江王氏,泉塘王氏,衡湘王,等同祖出自江西我祖季十郎父為崇伯。與雙江王始祖大能高四輩。秦王剪,王賁,漢王允,唐王維。宋王安石,元不詳,明後多得去,清有王仁興,本人曾祖清末五品武將
滕州歷史名人
滕州歷史名人
滕州是一塊古老的土地,根據考古發現,早在73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時南部為鄫國,北和西北為滕國和薛國。後幾經變稱,明時,北置滕縣,南置嶧州,後降嶧州為縣。清循明制。
在這塊土地上,幾千年來湧現出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戰國時,齊貴族田文,號孟嘗群,受封於薛,門下有食客3000,先後出任齊相、秦相和魏相,是當時名揚四海的顯赫人物。薛人毛遂,為趙國平原群門下,自薦出使楚國,說服楚王聯合抗秦,“毛遂自薦”被歷代傳為佳話。漢初薛人叔孫通才智過人,被漢高祖劉邦拜為博士,後為太子太傅,為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起了重要作用。西漢曾縣人匡衡,自幼勤奮好學,曾流傳“鑿壁偷肖”的故事,在朝遷中官至太子太傅、丞相等職,被歷代推為名人。明隆慶進士賈三近學識淵博,曾兩次出任現南京光祿寺卿,據考證《金瓶梅》作者即為此人。另外,墨子、滕文公、疏廣、疏受等都是享有千古盛名的歷史人物。
墨子
名翟,戰國時期魯之小邾國(今山東省滕州市木石一帶)人,約生於公元前480年,卒於公元前390年。墨子工匠出身,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出生於勞動人民併為勞動人民呼喊奔波的思想家。墨子博學多才,創立了墨家學派。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宗旨,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等主張,其主要思想、業績體現在《墨子》一書。墨子是一位學貫文理、注重實踐、百科全書式的平民聖人。墨子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在力學、數學、光學等方面的某些創見與近代科學原理幾乎完全相同,後人尊稱墨子為“科聖”。當代著名學者楊向奎先生說:“墨子在自然學上的成就,決不低於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於他們。他個人的成就,就等於整個希臘。”毛澤東主席曾高度評價墨子是古代辯證唯物主義大家。
魯班
魯班,姓公輸,名般。因是魯國人(今滕州人),“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蔘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創造的如曲尺(也叫矩或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名師巨匠,把他尊為我國土木工匠的始祖。家和萬事興,魯班符咒記載:伏以,自然山水,鎮宅地板,抵抗一切災難,家宅吉祥如意廠家庭興旺發達安康。
奚仲
任姓,古薛國(今滕州市)人。據傳為黃帝之後,夏禹之臣,因善造車,受封於薛,為異姓諸侯。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薰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決心把車造成,為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夏王大禹封奚仲為“車正”。後來奚仲告老回家,大禹就封他為薛國的國君,奚仲遂成為薛國的始祖。今滕州市與薛城區的交界處奚公山西南的小南山上,就是奚仲造車的地方。
滕文公
戰國中期滕國(今滕州市)國君,滕定......餘下全文>>
廣州有哪些革命遺蹟或者歷史名勝
沿地鐵走戶比較方便
地鐵二號線
三元里(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紀念館)-越秀公園(鎮海樓.南粵王墓)-紀念堂(孫中山紀念堂)-公元前(廣州起義舊址紀念館)-海珠廣場(紀念碑)
中山紀念堂/東風中路
黃埔軍校舊址/黃埔長洲島
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山四路
三元里抗英紀念碑/三元里
廣州解放紀念像/海珠廣場
英雄廣場/中山三路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中山三路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越秀南路
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起義路
沙基慘案烈士紀念碑/六二三路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先烈中路
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沙河頂
東征烈士墓/黃埔長洲島
葉劍英元帥紀念碑/中山三路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古代人的名字有姓、氏、名、字、號五個部分組成。
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麼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於古代氏族部落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的,所以,純正的遠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後人據《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者又從《說文》、《山海經》、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裡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姓的數字。 ①北宋以後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複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當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聖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製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樑,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遊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⑦據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查及有關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代百家姓》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認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時人口數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樑宋鄭謝韓唐馮於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餘潘杜戴夏鍾汪田任姜,範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餘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