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風土人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回族的風土人情

人口:8602978,主要分佈於寧夏回族自治區。

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回族民間歌曲“花兒”在甘、寧 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其中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蓮花鄉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兒”盛會規模最大。

習俗: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麵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贊助廣告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贊助廣告

喪葬食俗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地方辦喪事三天不動煙火,由附近的親戚鄰居送食,禁止請客,三天後方進行紀念活動。婚俗結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象徵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甘肅地區的新婚夫婦生頭胎,男方要攜帶禮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親家報信,10天內岳母要攜紅糖、米等營養品和小孩穿的衣物來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設宴款待來客。食俗:

回族分佈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滷麵、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髮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醃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汙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滷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瀋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諡美之詞。

服裝: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回......餘下全文>>

回民有哪些習俗

飲食習俗

回民飲食禁忌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殺而死的動物都被看作自死物。禁食動物血液,宰殺動物要放盡血。禁食豬肉,農戶亦不養豬。禁食凶禽猛獸,禁食無鰭水產品等。牛、羊、雞、鵝、鴨、鴿以及魚、蝦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回民禁食非經阿訇宰殺的動物,所食畜禽要請阿訇宰殺。阿訇口唸“太思米”下刀,放盡血。這些禁忌根據主要出自《古蘭經》:“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育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觸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古蘭經》還說:“凡為勢所迫,非出自願,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因為真主確是至善的,確是至慈的。”

衛生習俗

回民非常講究清潔衛生,這是伊斯蘭文化所倡導的。回民禁食自死動物、凶禽猛獸、動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衛生上的原因。回民十分注意個人衛生,同時,為使空氣潔淨清香,家家都有香爐,常燃芭蘭香。穆斯林在禮拜前要行淨禮,包括沐浴、淨衣、潔處等,主要指淨身。清真寺耳房內掛有淨禮圖,讓青少年穆斯林學習淨禮的程式。寺內設有水房,供穆斯林禮拜前沐浴。淨禮分大淨和小淨,既是禮拜前的沐浴儀式,同時也是指一種身體潔淨狀況。小淨指用水洗身體的部分,大淨指用水清洗全身。以潔身的形式達到清除邪念疑慮,進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婚姻習俗

歷史上曾有“回女不嫁漢男,回男不娶漢女”的現象,如今回漢團結進步,回漢通婚已不鮮見。但原則上要求雙方信仰一致,婚前漢人要敬(真)主信(伊斯蘭)教,由阿訇起經名(回名),生活習慣隨回。婚俗方面保留了一些伊斯蘭的特色,如婚前一日要請阿訇講經、炸油香待客。正日迎親不請樂班吹打。婚禮由阿訇主持,並由阿訇作證婚人。在阿訇主持下,男女雙方交換“口喚”,即用阿文寫的結婚證書,隨之由阿訇領一對新人讀“伊扎布”即證婚詞。婚宴豐盛,但不以菸酒待客。

喪葬習俗

回族提倡厚養薄葬,對老人生前孝敬厚養,歸真後一律簡易土葬。同時還提倡“速葬”,葬期一般不超過三天。出殯之日,首先為亡人沐浴淨身,裹以白布,然後將其移至經盒內,在阿訇的主持下眾親友為亡人作殯禮,再送遺體去墓地入土埋葬。回族主張節儉辦喪事,不用任何陪葬品,葬制平等,無富貴貧賤之分。也不為死者設靈堂,不掛遺像,不燒錢化紙,唯在屋內晝夜點燃芭蘭香。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01018.html?fr=qrl3

回族的特別風俗習慣

不吃肉,不抽菸,長的像新疆人,這是主要部分。

回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民俗習慣

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 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為伊斯蘭,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講究衛生,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 回族服飾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有千餘年曆史,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六大民族醫藥體系之一。文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最具有影響力的是他們的民族舞曲,歌曲調節奏靈活優美抒情。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來源於孔雀優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於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傣族,是中國的較少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縣、景谷傣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此外,在景東、普洱、思茅、騰衝、龍陵、雙江、西盟、元陽、河口等30多個縣市境內,也有傣族小塊聚居或零散分部。散居於雲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和熱帶地區。大多是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流域的河谷壩地區傍水而居。西雙版納境內有景洪壩、勐海壩、勐遮壩、勐籠壩、勐罕壩等,德巨集境內有勐煥壩(芒市)、勐那壩(盈江)、勐卯壩(瑞麗)、勐底壩(梁河)勐婉壩(隴川)等。 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普查,中國傣族人口有126萬。傣族歷史悠久,與屬壯洞語族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立足、毛南族、仡佬族等有這密切的淵源關係,都是“百越”民族的後裔。具有共同的分部區域、經濟生活、文化習俗和民族特點,語言方面至今仍保留著大量的同源詞和相同的語法結構。 傣族是一個跨境民族,與緬甸的撣(傣)族、寮國的主體民族佬族,泰國的主體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薩姆邦的阿洪傣都有著淵源關係。全球傣(泰、撣)總人口6000萬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稱為“傣”、“泰”,他稱為“撣”、“阿薩”。 語言文字 傣語屬漢藏語系中的壯侗語族,壯泰語支,與壯語、侗語、水語、布依語、立足、毛南語、仡佬語之間的基本詞彙相同,語法相同,屬於同一個祖先的語言發展分支。 宗教信仰 傣族幾乎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幾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參加每年三個月的入夏安居,誦經賧佛。傣語稱佛教為“灑散納”,稱釋迦牟尼佛祖喬答摩·悉達多為“貢達瑪”。 在西雙版納、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為僧一段時間,在佛寺內學習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識。人們認為只有入寺做過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當過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睞。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歲入佛寺,三、五年後還俗。當他們穿戴一新由親人護送,吹吹打打,在眾人歡笑聲中進入佛寺,便自豪地認為已經開始得到了佛的庇護,能長大成材了。然後他們剃去頭髮,披上袈裟,開始平靜地誦讀經書,學習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現在,因為9年義務教育,小男孩們便白天上學校學習漢語等科學知識,晚上在佛寺學習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讀完中學,大學畢業之後參加工作,然後再請一週或一個月的假,入寺學習。回家後仍然算是“康朗”,即還俗的僧人。 德巨集及周邊地區的傣族沒有入寺為僧後又還俗的普遍情況。 民族歷史 中華民族系列郵票——傣族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 建國後,據考......餘下全文>>

回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想知道回族民風民俗,很簡單的,我平時都是用一個微信服務號去查詢,叫一號查詢,關注就可以用了,查詢民風民俗,車次,旅遊都有,非常實用的查詢平臺,功能非常多。

回族人有哪些風俗習慣?

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明代回族人的衣著已逐漸與漢人相同,使用了漢族的姓和名。明代晚期,回族人已經“士農工商通與漢人相同”,但是,在共同心理狀態、經濟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回族仍表現出自己的特點,被認為“同類則相遇親厚”、“自守其國俗,終不肯變”。

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回族人,形成了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邊疆,回族與當地民族雜居;在內地,回民多分佈在沿水路和陸路交通線上;在農村,回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鎮,則多聚居關廂或若干條街巷。在室內正屋中,喜貼山水花卉畫。但因為伊斯蘭教反對任何偶像崇拜,故不掛人物像和動物圖片,凡有眼睛的影象不能張貼。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禁忌不那麼嚴格了。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明末清初則統稱丁真寺,多圍寺而居。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曆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曆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

回族的生活習俗

回族飲食生活習俗

一、主要習俗 回族的生活習俗與"清真"融為一體。"清真"的宗教意義是"潔淨無染"、"真而獨一"和 "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習俗,十分講求身心的清潔乾淨,質純品正。 從用水來說,回族對生活用水十分講究。在城鎮自來水系統產生以前和現在的農村,家家都有磚砌加蓋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時懸空垂掛,汲水前必須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為上,平時洗滌均用湯瓶、吊罐或勺澆沖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雞、鴨、駱駝、魚、兔等動物肉,忌食豬肉,不食猛禽猛獸及爬蟲類動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義宰殺的動物肉,不食動物的血。 二、飲食 回族群眾主食為麵食,其種類繁多,如饃類就有花捲、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花樣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麵條類有幹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條子、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麵、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麵、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麵、麵條、面旗子、臊子面、拌湯;此外還有攪團、涼粉、粉湯、涼皮子、面精、餃子、粉湯餃、包子、油塔子、肉龍、油炸糕、火燒、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臘牛羊肉、醬牛羊肉、煮牛羊肉、羊雜碎、涼拌牛舌、全牛湯等。逢年過節或嫁娶喜慶待客人,大部分人家仍然做傳統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年代以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也興一道道上菜,一般上10道菜。 舊社會,回族家中的飯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裡不過問做飯問題,只等妻子端飯上桌,吃飽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年代,丈夫也只有個別人乾點輔助工作。70年代 後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不少丈夫能主動下廚與妻子共同做 飯,有些雙職工家庭,誰早回家誰做飯。1990年調查86人,其中妻子做飯的佔21.24%,父 母做的佔1.74%,丈夫做的佔1.24%;74.78%的人回答誰有時間誰做飯,其中30歲以下 佔60%多。 三、飲料 回民喜喝茶,一般用獲磚茶,有的老年人用薰茶,還新增糖、紅棗、沙棗、葡萄乾、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乾、杏幹、枸杞、桂圓等輔料。一般老人在晨禮之後先喝茶。各家各戶都有 蓋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盤、蓋子配套。給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紅糖磚茶、白糖清 茶、冰糖窩窩茶,尊貴的客人要放八寶茶或三香茶。沏茶講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當著客 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喝茶時,邊刮邊喝邊添水。除喝 清茶外,還飲用一種不用茶葉的茶,叫"油條",即將牛、羊油炒熟,加麵粉炒至微黃,加蔥 花、鹽末等,三者拌均,飲用時用沸水沖泡或煮沸用,這是回族人外出時食飲兼用的一種方 便飲食。

藏族的生活習俗

藏族的見面禮

藏族人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的敬老習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許多節日裡,都有向老人祝拜的習慣。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糧食、蔬菜等九種食物做的九寶飯)辭舊迎新的時候,總是先請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婦總是搶先揹回第一桶水,調製成酥油茶敬獻給老人,以此表......餘下全文>>

回民風俗習慣

伊斯蘭教規定,雜食動物和食肉動物的肉是不乾淨的,所以不能吃。所以不能吃的肉有很多種,豬肉、蛇、驢、狗,都不能吃. 豬肉不過是我們禁食食物中的一個。回族能吃的肉只能是食草動物(兔子),具有反芻現象的動物(牛羊駱駝鹿),海鮮(魚蝦等),鳥類(雞鴨鵝鳥)。中國56個民族裡,回族、撒拉族、維吾爾族、東鄉族,哈薩克族等,就連雲南的傣族裡都有部分是“回傣”,最少有10個民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也就是說有10個民族都不吃豬肉、蛇肉、驢、狗。但是由於漢族人以豬肉為主,所以大部分漢族人就以為回族不吃的只有豬肉,其實完全是誤解。回族不吃的肉好多的!!!!!!!!並且,如果是可以吃的肉,必須要回民自己宰殺掉才可以食用,這洋的食品才能叫清真食品。所以回民能吃的只有清真的肉類。

還有,在中國第一大少數民族是壯族,回民人數排在壯族後邊,但是分佈較廣,有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回族飲食禁忌:

禁食血液: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動物傾流出來的血液為汙穢不潔之物,並在《古蘭經》中明載禁食。故回民屠宰行可做血腸出售,但不自食。

禁食豬肉:回回等信仰伊斯蘭教諸民族的飲食禁忌之一。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傳佈伊斯蘭教時,把禁食豬肉作為教規,視豬肉為汙穢不潔之物。《古蘭經》中,有禁食豬肉的經文,稱為哈拉目(阿拉伯語,意為禁忌)。伊斯蘭教傳人中國後,這一禁食習俗同時傳人。

禁食自死物: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自死物為不潔之物,故禁食。

禁食非反芻畜:回族飲食禁忌之一。回族禁食驢、馬、騾等非反芻動物的肉,也禁食食肉類動物如貓、狗的肉。

禁食猛禽猛獸: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不僅視猛禽猛獸及怪獸怪魚為不潔之物,而且認為其性凶殘、暴戾、性惡,人如食後會移性,故嚴格禁止

猶太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在阿拉伯半島就有禁食豬肉的習俗。由於阿拉伯半島氣候炎熱,且多為沙漠,不利於豬的生長和繁殖,所以當時阿拉伯半島上的閃米特人以牧羊、駝為主,不養豬。古埃及人也視豬為不潔和厭惡之物。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德在他的《歷史》一書中記載在埃及、中東的所見所聞:“在埃及人的眼裡,豚是一種不潔的畜類,如果一個人走路時偶然觸著了一隻豚,他立刻要趕到河邊,穿著衣服跳到河裡去,即使牧豚的人是土著的埃及人,也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說明古埃及人當時禁豬很嚴格,不但不吃豬肉,連摸、碰豬都不行,而且也討厭牧豬人。公元一世紀猶太教創立,為了適應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養豬的習俗,把禁食豬肉當作戒律寫進聖經。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為了消除頻繁的戰爭,促進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統一,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食豬肉的習慣,吸收了猶太教《舊約全書》中有關禁食豬肉的戒律,並列入《古蘭經》中。《古蘭經》在強調禁食豬肉的時候,也說明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生命適當吃一點,真主是寬恕的。

唐宋時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到中國經商,把禁食豬肉的習俗帶到了中國。元代江南一帶聚居的回族已形成不吃豬肉的習慣。明代開始時,由於回族穆斯林建功立業,加上明武宗時,後宮娶了“白皙而美”的回族女子,對回族在一個時期內還比較親信,回族的風俗習慣也受到了尊重。但後來,回族在政治上受到壓迫,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也開始受到限制和歧視。清代,回民不吃豬肉的風俗習慣更是受到嘲弄和汙衊。統治階級在殘酷鎮壓西北迴民起義後,為了區分出回民與漢民,以是否吃豬肉來檢驗,以致引起了更多回民的反抗與鬥爭。

現在我國回族群眾不僅禁吃豬肉,而且還禁養豬,甚至從思想意識和感情上反感豬。有些回民見了豬就背轉過臉,有些嗅到豬肉味......餘下全文>>

回民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絡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麵、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相關問題答案
回族風土人情?
彝族風土人情圖片?
苗族風土人情?
傣族風土人情?
漢族風土人情?
壯族風土人情?
滿族風土人情?
彝族風土人情?
廣西壯族風土人情?
維吾爾族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