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的民風民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8日

回民有哪些習俗

飲食習俗

回民飲食禁忌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殺而死的動物都被看作自死物。禁食動物血液,宰殺動物要放盡血。禁食豬肉,農戶亦不養豬。禁食凶禽猛獸,禁食無鰭水產品等。牛、羊、雞、鵝、鴨、鴿以及魚、蝦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回民禁食非經阿訇宰殺的動物,所食畜禽要請阿訇宰殺。阿訇口唸“太思米”下刀,放盡血。這些禁忌根據主要出自《古蘭經》:“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育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觸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古蘭經》還說:“凡為勢所迫,非出自願,且不過分的人(雖吃禁物),毫無罪過。因為真主確是至善的,確是至慈的。”

贊助廣告

衛生習俗

回民非常講究清潔衛生,這是伊斯蘭文化所倡導的。回民禁食自死動物、凶禽猛獸、動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衛生上的原因。回民十分注意個人衛生,同時,為使空氣潔淨清香,家家都有香爐,常燃芭蘭香。穆斯林在禮拜前要行淨禮,包括沐浴、淨衣、潔處等,主要指淨身。清真寺耳房內掛有淨禮圖,讓青少年穆斯林學習淨禮的程式。寺內設有水房,供穆斯林禮拜前沐浴。淨禮分大淨和小淨,既是禮拜前的沐浴儀式,同時也是指一種身體潔淨狀況。小淨指用水洗身體的部分,大淨指用水清洗全身。以潔身的形式達到清除邪念疑慮,進而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贊助廣告

婚姻習俗

歷史上曾有“回女不嫁漢男,回男不娶漢女”的現象,如今回漢團結進步,回漢通婚已不鮮見。但原則上要求雙方信仰一致,婚前漢人要敬(真)主信(伊斯蘭)教,由阿訇起經名(回名),生活習慣隨回。婚俗方面保留了一些伊斯蘭的特色,如婚前一日要請阿訇講經、炸油香待客。正日迎親不請樂班吹打。婚禮由阿訇主持,並由阿訇作證婚人。在阿訇主持下,男女雙方交換“口喚”,即用阿文寫的結婚證書,隨之由阿訇領一對新人讀“伊扎布”即證婚詞。婚宴豐盛,但不以菸酒待客。

喪葬習俗

回族提倡厚養薄葬,對老人生前孝敬厚養,歸真後一律簡易土葬。同時還提倡“速葬”,葬期一般不超過三天。出殯之日,首先為亡人沐浴淨身,裹以白布,然後將其移至經盒內,在阿訇的主持下眾親友為亡人作殯禮,再送遺體去墓地入土埋葬。回族主張節儉辦喪事,不用任何陪葬品,葬制平等,無富貴貧賤之分。也不為死者設靈堂,不掛遺像,不燒錢化紙,唯在屋內晝夜點燃芭蘭香。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0001018.html?fr=qrl3

回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想知道回族民風民俗,很簡單的,我平時都是用一個微信服務號去查詢,叫一號查詢,關注就可以用了,查詢民風民俗,車次,旅遊都有,非常實用的查詢平臺,功能非常多。

回族的特別風俗習慣

不吃肉,不抽菸,長的像新疆人,這是主要部分。

回族的民族習俗都有哪些?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絡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麵、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廠棗。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回民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絡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麵、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回族的文化習俗?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當南主人與客人愉快交談時,女主人則到廚房準備豐盛飯菜款待客人。

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謙讓年長者如坐上席。上飯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蓋碗茶。倒茶水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這樣做,一方面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餘茶,另一方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雙手接茶盅。進餐時,上席長者先動筷子,其他人才能進食。席間,不說汙言穢語,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裡吹氣,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亂攪動,要小口進食。飲水時,不連線吞嚥,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客人道別時,回族總是滿臉笑容,並一再挽留,一直將客人送出自家大門。

在回族村寨,當別人請你作客時,要答應他,不能隨便謝絕。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應邀,要講清原因,表示謝意。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菸。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間不用禁忌物來比喻。

蘊涵於回族民居文化現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禮儀,為我們揭示了雲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蘊。在許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間裡,是絕對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動物的圖畫、雕塑的。

回族建房是絕對不看陰陽、風水的,他們至多選擇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陰朝陽,喜好平坦、寬敞、乾燥,忌低窪潮溼和易遭山洪水流沖刷處。民居大門一般禁忌向西開,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某種情況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變通。回族民居內部的佈局分配體現"以西為貴",西房通常為老年人居住,西牆是老年人在家禮拜時面對的地方。當老年人做禮拜的時候,切忌旁人從正在禮拜的老人面前走過。

2、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冀湯亂蝗鍘=倘站旁攣攏庹?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新月,則再封齋1日,共為30日,第二天為開齋節。

古爾邦節,時間為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聖紀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的三月十二日。

回族死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三個方面

回族人逝世後的葬禮,東自長江三角洲,西至帕米爾高原,南起海南島的天涯海角,北達黑龍江畔,大同小異,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幾項程式:

(一)停屍

回族人停止呼吸後,在身旁守候的阿訇或親人,要給亡人瞑其眼,合其口,順其手足,理其發須,還要整好屍體。人逝世後不能停在睡覺的床上,有條件的要安排在通風涼爽的客堂大廳,如住房緊張或家境貧寒,可在客房地上鋪上席子或停屍床,將屍體置於上面,但不能停在伙房。停屍必須使亡人頭北腳南仰臥,面稍向於西。在屍體上要覆蓋一潔淨的白布單。與此同時,要派人分頭通知本坊教長及親戚朋友、鄰里鄉親。並在直系親屬中,推選出幾位有組織能力和處理喪事經驗的人,管好迎來送往、喪事費用等事情。

(二)善面

回族也叫探埋體(屍體)。這一程式相當於漢族向遺體告別。當阿訇、滿拉、親朋、鄉鄰來喪主家,在向喪主和親屬表示悲痛後,到停屍房揭開亡人頭上覆蓋的白布單,看看面容,然後根據亡人年齡、去世的原因,多方面勸說喪主家不要過於悲哀和號啕大哭,講述人生客觀規律。回族人反對喪家拍胸抓發、跺腳喊叫的怨恨之哭。

回族人在善面過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禮,忌喪家婦女、小孩跪在地上回禮。同時,如是夫妻一方歿了只許在淨身前善面哭泣,淨身以後不許再看面容。

回族在人亡後若當天未能埋葬,還得“坐夜”,須請一位深明伊斯蘭教義的長者看守亡人。“坐夜”者要身上乾淨(洗過大淨),停屍的屋子要點上香燭直到天明。為了消磨時間,“坐夜”者要給喪主家的人講人世間的真善美、假惡醜,講穆罕默德的智慧故事,勸人要行善事等等。在我國東北和其他一些地區,回族人“坐夜”時,還請教長給亡人的眼、鼻、嘴、耳等“念七竅米”,表示亡人不空見真主,這種習俗是回族對亡人表示的一種懷念,代亡人祈求真主饒恕生前罪過的一種善良願望。

守夜的人不能睡覺,更不能睡著,主要是怕亡人和喪主家人害怕。有的地方防止坐夜者寂寞瞌睡,由二至三人輪流守或一起守。守夜者至午夜後要吃乾果之類,有的地方如黑龍江等地晚上還吃喪飯。

坐夜時忌大聲喧譁,忌玩賭、打撲克。

(三)備殮

回族俗稱縫“克番”。回族的克番有兩個特點,一是從顏色上看,無論是哪個地區,都是白色的,不用有色的布料。二是從選料質量看,不分貧富貴賤,一律是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綾羅綢緞和其他高階面料。為什麼回族人在備殮時要堅持這兩點呢?主要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穆罕默德曾說:“安拉最喜歡白色布,生者著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大伊瑪目艾布•哈尼法也主張用白布做克番,不宜用色布、綢緞。回民由於受這些影響,便逐步形成了用白色布料做“克番”的習慣。

回民給亡人備克番,不是像有人說的那樣,用一塊白布一裹就行,而是有講究的,其樣式、規格、要求,全國各地大體相同,但男女有別。

男亡人用的殮服有三件:一是大殮,回族俗稱“大臥單”,長短要略長於身,上下各餘出六七寸。一般來說,長約七尺,寬約四尺五寸。二是小殮,回族俗稱“小臥單”,也叫“二單”,長短要合身,但上下兩頭留餘地,寬約四尺五寸。三是襯衣,回族叫“格米素”或護心鬥娃,長自肩至踝骨,寬約一尺二寸左右。肩上要開縫,再加帽子一個,長共約九尺。

女亡人的殮服,比男的多兩件。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以外,另加裹胸和包頭各一件。裹胸長三尺左右,寬一尺左右。包頭也叫蓋頭,長三尺左右,用以裹發,並用布帶束著。

回民風俗習慣

伊斯蘭教規定,雜食動物和食肉動物的肉是不乾淨的,所以不能吃。所以不能吃的肉有很多種,豬肉、蛇、驢、狗,都不能吃. 豬肉不過是我們禁食食物中的一個。回族能吃的肉只能是食草動物(兔子),具有反芻現象的動物(牛羊駱駝鹿),海鮮(魚蝦等),鳥類(雞鴨鵝鳥)。中國56個民族裡,回族、撒拉族、維吾爾族、東鄉族,哈薩克族等,就連雲南的傣族裡都有部分是“回傣”,最少有10個民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也就是說有10個民族都不吃豬肉、蛇肉、驢、狗。但是由於漢族人以豬肉為主,所以大部分漢族人就以為回族不吃的只有豬肉,其實完全是誤解。回族不吃的肉好多的!!!!!!!!並且,如果是可以吃的肉,必須要回民自己宰殺掉才可以食用,這洋的食品才能叫清真食品。所以回民能吃的只有清真的肉類。

還有,在中國第一大少數民族是壯族,回民人數排在壯族後邊,但是分佈較廣,有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回族飲食禁忌:

禁食血液: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動物傾流出來的血液為汙穢不潔之物,並在《古蘭經》中明載禁食。故回民屠宰行可做血腸出售,但不自食。

禁食豬肉:回回等信仰伊斯蘭教諸民族的飲食禁忌之一。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傳佈伊斯蘭教時,把禁食豬肉作為教規,視豬肉為汙穢不潔之物。《古蘭經》中,有禁食豬肉的經文,稱為哈拉目(阿拉伯語,意為禁忌)。伊斯蘭教傳人中國後,這一禁食習俗同時傳人。

禁食自死物: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視自死物為不潔之物,故禁食。

禁食非反芻畜:回族飲食禁忌之一。回族禁食驢、馬、騾等非反芻動物的肉,也禁食食肉類動物如貓、狗的肉。

禁食猛禽猛獸:回族飲食禁忌之一。伊斯蘭教不僅視猛禽猛獸及怪獸怪魚為不潔之物,而且認為其性凶殘、暴戾、性惡,人如食後會移性,故嚴格禁止

猶太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在阿拉伯半島就有禁食豬肉的習俗。由於阿拉伯半島氣候炎熱,且多為沙漠,不利於豬的生長和繁殖,所以當時阿拉伯半島上的閃米特人以牧羊、駝為主,不養豬。古埃及人也視豬為不潔和厭惡之物。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德在他的《歷史》一書中記載在埃及、中東的所見所聞:“在埃及人的眼裡,豚是一種不潔的畜類,如果一個人走路時偶然觸著了一隻豚,他立刻要趕到河邊,穿著衣服跳到河裡去,即使牧豚的人是土著的埃及人,也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說明古埃及人當時禁豬很嚴格,不但不吃豬肉,連摸、碰豬都不行,而且也討厭牧豬人。公元一世紀猶太教創立,為了適應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養豬的習俗,把禁食豬肉當作戒律寫進聖經。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為了消除頻繁的戰爭,促進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統一,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食豬肉的習慣,吸收了猶太教《舊約全書》中有關禁食豬肉的戒律,並列入《古蘭經》中。《古蘭經》在強調禁食豬肉的時候,也說明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生命適當吃一點,真主是寬恕的。

唐宋時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到中國經商,把禁食豬肉的習俗帶到了中國。元代江南一帶聚居的回族已形成不吃豬肉的習慣。明代開始時,由於回族穆斯林建功立業,加上明武宗時,後宮娶了“白皙而美”的回族女子,對回族在一個時期內還比較親信,回族的風俗習慣也受到了尊重。但後來,回族在政治上受到壓迫,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也開始受到限制和歧視。清代,回民不吃豬肉的風俗習慣更是受到嘲弄和汙衊。統治階級在殘酷鎮壓西北迴民起義後,為了區分出回民與漢民,以是否吃豬肉來檢驗,以致引起了更多回民的反抗與鬥爭。

現在我國回族群眾不僅禁吃豬肉,而且還禁養豬,甚至從思想意識和感情上反感豬。有些回民見了豬就背轉過臉,有些嗅到豬肉味......餘下全文>>

回族的生活習俗

回族飲食生活習俗

一、主要習俗 回族的生活習俗與"清真"融為一體。"清真"的宗教意義是"潔淨無染"、"真而獨一"和 "至清至真",因此,回族生活習俗,十分講求身心的清潔乾淨,質純品正。 從用水來說,回族對生活用水十分講究。在城鎮自來水系統產生以前和現在的農村,家家都有磚砌加蓋的水井,提水的桶不用時懸空垂掛,汲水前必須洗手。出外用水以流水為上,平時洗滌均用湯瓶、吊罐或勺澆沖洗法,不用盆洗。 回族喜食牛、羊、雞、鴨、駱駝、魚、兔等動物肉,忌食豬肉,不食猛禽猛獸及爬蟲類動物的肉,不食自死的或未以安拉名義宰殺的動物肉,不食動物的血。 二、飲食 回族群眾主食為麵食,其種類繁多,如饃類就有花捲、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花樣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麵條類有幹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條子、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麵、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麵、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麵、麵條、面旗子、臊子面、拌湯;此外還有攪團、涼粉、粉湯、涼皮子、面精、餃子、粉湯餃、包子、油塔子、肉龍、油炸糕、火燒、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臘牛羊肉、醬牛羊肉、煮牛羊肉、羊雜碎、涼拌牛舌、全牛湯等。逢年過節或嫁娶喜慶待客人,大部分人家仍然做傳統待客菜看"九碗三行子"席。90年代以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也興一道道上菜,一般上10道菜。 舊社會,回族家中的飯一直是妻子做,丈夫回到家裡不過問做飯問題,只等妻子端飯上桌,吃飽了一抹嘴就完事。直到50-60年代,丈夫也只有個別人乾點輔助工作。70年代 後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變化,不少丈夫能主動下廚與妻子共同做 飯,有些雙職工家庭,誰早回家誰做飯。1990年調查86人,其中妻子做飯的佔21.24%,父 母做的佔1.74%,丈夫做的佔1.24%;74.78%的人回答誰有時間誰做飯,其中30歲以下 佔60%多。 三、飲料 回民喜喝茶,一般用獲磚茶,有的老年人用薰茶,還新增糖、紅棗、沙棗、葡萄乾、杏仁、 核桃仁、蜂蜜、果乾、杏幹、枸杞、桂圓等輔料。一般老人在晨禮之後先喝茶。各家各戶都有 蓋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盤、蓋子配套。給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紅糖磚茶、白糖清 茶、冰糖窩窩茶,尊貴的客人要放八寶茶或三香茶。沏茶講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當著客 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喝茶時,邊刮邊喝邊添水。除喝 清茶外,還飲用一種不用茶葉的茶,叫"油條",即將牛、羊油炒熟,加麵粉炒至微黃,加蔥 花、鹽末等,三者拌均,飲用時用沸水沖泡或煮沸用,這是回族人外出時食飲兼用的一種方 便飲食。

藏族的生活習俗

藏族的見面禮

藏族人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藏族的敬老習俗

藏族自古就有敬老的美德,在許多節日裡,都有向老人祝拜的習慣。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全家吃“古突”(用糧食、蔬菜等九種食物做的九寶飯)辭舊迎新的時候,總是先請老人吃第一碗。初一黎明,家中最小的姑娘媳婦總是搶先揹回第一桶水,調製成酥油茶敬獻給老人,以此表......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回族的節日民俗有哪些?
回族的民族風俗?
回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關於回族的民風民俗?
回族的民風民俗資料?
回族的民風民俗?
回族民風民俗?
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
水族的民風民俗?
白族的民風民俗?